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轨迹神经微移植策略在亨廷顿病大鼠模型移植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舒凯 朱遂强 +5 位作者 黄涛 康慧聪 陈旭 蒋伟 雷霆 李龄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2年第1期2-8,共7页
目的:探讨单轨迹和多轨迹神经微移植技术在亨廷顿病(HD)大鼠毁损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59只,分为对照组(n=15)、毁损组(n=14)、多轨迹(MT)移植组(n=15)和单轨迹(ST)移植组(n=15)。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其它3组实施单侧纹状体... 目的:探讨单轨迹和多轨迹神经微移植技术在亨廷顿病(HD)大鼠毁损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59只,分为对照组(n=15)、毁损组(n=14)、多轨迹(MT)移植组(n=15)和单轨迹(ST)移植组(n=15)。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其它3组实施单侧纹状体毁损手术,其中MT或ST移植组分别由MT或ST注射移植相同数量的胎龄15d的鼠胎神经节隆起处细胞。移植4个月后行组织学评估及多巴胺和cAMP调节的磷蛋白(DARRP-32)阳性细胞计数。结果:MT移植组计数的DARRP-32阳性神经元约为ST移植组的2倍。移植物体积、DARPP-32碎片体积和新生多巴胺能神经支配体积在2组中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MT神经微移植方式可以增加新生纹状体神经元的数量,其机制可能是移植物-宿主接触面积的增大使得移植物更强地暴露于宿主环境诱导因素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轨迹神经微移植 胚胎纹状体神经元 亨廷顿病模型 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神经微移植技术在兴奋毒性纹状体毁损大鼠模型移植治疗中的应用及价值
2
作者 刘驰 刘杰 +1 位作者 郑自龙 蒋伟 《中国综合临床》 2012年第8期805-809,共5页
目的基于单细胞悬液的应用分别计数由神经微移植(MT)技术及传统移植(TT)技术注入模型纹状体后移植物中DARPP-32阳性细胞,探讨不同效果产生的技术基础与内在机制。方法移植物由胎龄15d大鼠胚胎神经节隆起细胞获得并表达绿色荧光蛋... 目的基于单细胞悬液的应用分别计数由神经微移植(MT)技术及传统移植(TT)技术注入模型纹状体后移植物中DARPP-32阳性细胞,探讨不同效果产生的技术基础与内在机制。方法移植物由胎龄15d大鼠胚胎神经节隆起细胞获得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移植入单侧喹啉酸(QA)毁损大鼠的纹状体内,其中一组以神经微移植设备植入(MT组),另一组则以传统金属针头移植方式植入(TT组),两组分别使用直径为50μm的超薄玻璃毛细管和直径500μm的金属针头,宿主接受相同的移植细胞总量。结果移植4个月后行组织学评估,MT组与TT组具有相似的总移植物体积[(2.8±012)mm^3与(2.5±0.4)mm^3,F=0.25,P〉0.05],同时在DARPP-32阳性斑块体积[MT组(0.6±0.1)mm^3与,TT组(0.6±0.2)mm^3,F=0.90,P〉0.05]及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斑块体积[MT组(1.0±0.1)mm^3与TT组(0.7±0.1)mm^3,F=1.44,P〉0.05]方面具有类似表现。DARPP-32阳性神经元的细胞计数:应用Abercrombie校正公式计算两个移植组的DARPP-32阳性细胞数目,结果分析可见MT组的DARPP-32阳性细胞数(20.1×10^3±1.2×10^3)近似于TT组(9.8×10^3±3.2×10^3)的2.0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2,P〈0.05),表明更高的DARPP-32阳性细胞计数在MT移植策略中移植物呈现出更好的生长发育结果。结论神经微移植技术可以增加新生纹状体神经元的数量,其机制可能是移植物.宿主接触面积的增大使得移植物更强地暴露于宿主环境诱导因素之下产生更小的机械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微移植 胚胎纹状体神经元 兴奋毒性纹状体毁损模型 绿色荧光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