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2’,4,4’-四溴联苯醚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义虎 姜春阳 +4 位作者 吴雪 张舜 张小非 夏涛 王爱国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59-662,共4页
目的研究22,’,4,4’-四溴联苯醚(2,2’,4,4’-tetrabromodiphenyl ethers,PBDE-47)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SH-SY5Y细胞,分别染毒终浓度为0(溶剂对照)、1、5、10μmol/L的PB... 目的研究22,’,4,4’-四溴联苯醚(2,2’,4,4’-tetrabromodiphenyl ethers,PBDE-47)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SH-SY5Y细胞,分别染毒终浓度为0(溶剂对照)、1、5、10μmol/L的PBDE-47溶液。采用MTT法检测PBDE-47体外染毒24 h后SH-SY5Y细胞存活率。利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标记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持续动态观测1 h内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DE-47染毒3、6、12、24 h后[Ca2+]i变化。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5、10μmol/L PBDE-47染毒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不同浓度PBDE-47染毒1 h后[Ca2+]i浓度均高于染毒0 h(P<0.05);10μmol/LPBDE-47染毒3、6、12、24 h后[Ca2+]i浓度均升高(P<0.05),5μmol/L PBDE-47染毒3、6、24 h后[Ca2+]i浓度也升高(P<0.05),而1μmol/L PBDE-47仅染毒6 h后[Ca2+]i浓度升高(P<0.05)。结论 PBDE-47染毒可使SH-SY5Y细胞[Ca2+]i浓度发生早期且持续升高,提示PBDE-47导致的SH-SY5Y细胞损伤可能与细胞内钙离子稳态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2’ 4 4’-四溴联苯醚 入神经母细瘤SH-SY5Y细 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原文传递
Fluo-3荧光微量法测定人红细胞胞浆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被引量:12
2
作者 石玉玲 习松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0-291,共2页
关键词 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Fluo-3 微量法测定 人红细 花生四烯酸代谢 原子吸收光度法 荧光 高血压病患者 胞内离子 血管平滑肌 血栓烷A2 血小板 功能异常 血压升高 分离过程 人为因素 测定方法 钙代谢 钙测定 浆钙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变化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莹 刘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9-30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改进的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采用Fluo-3/AM负载,应用confocal显微镜观察VSMC内[Ca2+]i的变化。实验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改进的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采用Fluo-3/AM负载,应用confocal显微镜观察VSMC内[Ca2+]i的变化。实验分为对照组和三磷酸肌醇受体系统(IP3Rs)阻断剂2-APB组。结果胞外无钙的情况下AngⅡ可引起一个快速、明显的[Ca2+]i升高,而2-APB组[Ca2+]i仅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ngⅡ与其受体AT1结合,激活IP3RS系统促进细胞内储备钙释放,调节VSMC内[Ca2+]i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三磷酸肌醇受体
下载PDF
用Fura-2/AM检测皮层神经细胞〔Ca^(2+)〕_i的方法 被引量:4
4
作者 母敬郁 王峤 +3 位作者 王之光 杨世杰 边疆 杨翰仪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9-120,共2页
关键词 FURA-2/AM 神经细 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荧光测定 脑缺血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下载PDF
次声对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Ca^(2+)]i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邱萍 李泱 +3 位作者 温宁 姜勇 张作明 王士雯 《中国微循环》 2004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次声暴露前后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BREC)胞浆[Ca2 +]i水平的改变 ,对次声致大鼠血 -视网膜屏障通透性改变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荧光探针Flu-3研究次声及BKCa 开放剂NS -1619干预下BREC胞浆[Ca2 +]i... 目的通过检测次声暴露前后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BREC)胞浆[Ca2 +]i水平的改变 ,对次声致大鼠血 -视网膜屏障通透性改变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荧光探针Flu-3研究次声及BKCa 开放剂NS -1619干预下BREC胞浆[Ca2 +]i水平的改变。结果次声暴露导致细胞内钙库释放Ca2 +,同时观察到NS-1619外钙依赖性地增加[Ca2 +]i。结论次声引起[Ca2 +]i升高 ,通过细胞收缩成份引起内皮细胞主动收缩 ,从而达到对血 -视网膜屏障的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微血管内皮细 次声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钙释放 胞内信号转导
下载PDF
雾化吸入氯胺酮及地塞米松对哮喘大鼠白细胞介素-13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海霞 朱敏敏 傅诚章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45-1046,共2页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Th2型细胞等多种细胞介导的慢性变态反应性气道炎性疾病。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气道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及气道通气受限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有研究表明,氯胺酮可以防止重症...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Th2型细胞等多种细胞介导的慢性变态反应性气道炎性疾病。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气道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及气道通气受限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有研究表明,氯胺酮可以防止重症哮喘的恶化,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白细胞介素-13(IL-13)由活化的肥大细胞、Th2型细胞和自杀伤细胞分泌,在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钙离子是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升高可激活T淋巴细胞。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哮喘大鼠雾化吸入氯胺酮、地塞米松后IL-13及淋巴细胞[Ca^2+]i的变化,探讨氯胺酮及地塞米松抗炎效应是否与IL-13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介素-13 支气管哮喘 地塞米松 雾化吸入 氯胺酮 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大鼠 [CA^2+]I
原文传递
问号钩端螺旋体磷脂酶C鉴定及其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机制
7
作者 张金良 赵金方 +3 位作者 楼宏强 林旭瑷 严杰 孙爱华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27-733,共7页
目的:确定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 LB361基因产物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 ( phosphatidylinositol phospholipase C ,L-PI-PLC)功能及其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问号钩体赖型赖株LB361基因... 目的:确定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 LB361基因产物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 ( phosphatidylinositol phospholipase C ,L-PI-PLC)功能及其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问号钩体赖型赖株LB361基因序列中PI-PLC结构功能域。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该基因产物( rL-PI-PLC)。采用IP3荧光偏振试验了解rL-PI-PLC水解PIP2底物产生IP3的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问号钩体赖株感染人THP-1巨噬细胞时LB361基因转录、表达及分泌情况。构建LB361基因转染THP-1细胞株,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LB361基因产物THP-1通过IP3引起内质网钙释放,从而导致细胞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Ca2+] i)升高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 rL-PI-PLC能水解PIP2产生IP3,其Km和Kcat值分别为199μmol/L和8.566×10-5 S-1。问号钩体赖株感染THP-1细胞后,LB361-mRNA及L-PI-PL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外分泌。与未转染正常细胞比较,LB361基因转染THP -1细胞中IP3浓度及[ Ca2+] i明显升高,从而引起部分 THP-1细胞发生[ Ca2+] i 依赖性凋亡。结论问号钩体LB361基因产物是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该酶在问号钩体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可引起[ Ca2+] i升高而导致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号钩端螺旋体 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 巨噬细 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凋亡
原文传递
电磁脉冲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效应及其对[Ca^(2+)]_i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玉红 王德文 +4 位作者 高亚兵 王水明 胡文华 彭瑞云 李杨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目的 观察电磁脉冲(EMP)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效应及其对[Ca2+ ]i的影响,以深入探讨EMP致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EMP辐射条件为6×104V/m,脉冲上升时间为20ns,脉宽为30μs,频率为2. 5脉冲/min,作用2min。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EMP辐射... 目的 观察电磁脉冲(EMP)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效应及其对[Ca2+ ]i的影响,以深入探讨EMP致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EMP辐射条件为6×104V/m,脉冲上升时间为20ns,脉宽为30μs,频率为2. 5脉冲/min,作用2min。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EMP辐射后,采用MTT法对细胞活力进行测定;FACS法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Fluo 3 AM荧光探针负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测定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即[Ca2+ ]i。结果 细胞被EMP辐射后0~6h活力明显下降(P<0. 05), 12h开始回升, 24h基本接近正常水平;EMP辐射后0~12h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坏死也有增加;EMP辐射后即刻引起神经元内的Ca2+荧光强度明显增加。结论 EMP致海马神经元活力下降、凋亡增加、胞内钙超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I 海马神经元 损伤效应 电磁脉冲 Fluo-3-AM 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EMP FACS法 凋亡率 辐射条件 上升时间 原代培养 活力 MTT法 荧光探针 荧光强度 脑损伤 min 24h 钙超载 测定 坏死 下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