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朴安的文献编纂观及其实践——以《中华全国风俗志》、《俗语典》为中心
1
作者 崔磊 姚伟钧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112,F0003,共5页
胡朴安作为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专家,毕生致力于文献编纂,著述等身。《中华全国风俗志》和《俗语典》即明确地体现出他的文献编纂观:坚持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注重资料的系统纂集;注重对学术史的整理和编撰;力求学术创新,不落窠臼;着眼于风... 胡朴安作为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专家,毕生致力于文献编纂,著述等身。《中华全国风俗志》和《俗语典》即明确地体现出他的文献编纂观:坚持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注重资料的系统纂集;注重对学术史的整理和编撰;力求学术创新,不落窠臼;着眼于风俗、俗语等传统学术边缘学科。他的文献编纂观及其实践在当时即处于学术前沿,起到承上启下的文化传递作用。参考文献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朴安 文献编纂 中华全国风俗志 俗语典
下载PDF
从《中国训诂学史》看胡朴安的训诂学思想
2
作者 赵永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26-28,共3页
近代文字训诂学家胡朴安重视中国传统训诂的精要,指出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各大训诂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性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中国训诂学进行了合理的分期。推崇清代训诂学家治训诂之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崇尚系统研究的... 近代文字训诂学家胡朴安重视中国传统训诂的精要,指出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各大训诂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性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中国训诂学进行了合理的分期。推崇清代训诂学家治训诂之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崇尚系统研究的学术探究理论,对于某个研究领域以系统论的观点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详尽探讨。在学术研究中提倡学术创新,重视训诂新方法的使用,大胆地预测了中国训诂学在方法上的两种创新的趋势——考证法和推测法。他的这些训诂学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训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传统训诂基础上的提高,对我们今天的治学同样有方法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朴安 训诂学思想 贡献
下载PDF
从《诗经学》看胡朴安的治学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敬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2-16,共5页
胡朴安一生从事文教、编辑事业,著述丰富,治学自成特色。《诗经学》一书明确地体现了其治学方法:注重"正名";注重古书的史料价值;注重对学术史的整理和编撰;注重治学方法的介绍和治学门径的指导;注重学术的创新。他这些治学... 胡朴安一生从事文教、编辑事业,著述丰富,治学自成特色。《诗经学》一书明确地体现了其治学方法:注重"正名";注重古书的史料价值;注重对学术史的整理和编撰;注重治学方法的介绍和治学门径的指导;注重学术的创新。他这些治学特点和治学方法在当时处于学术前沿,对后人的学习和研究也有很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朴安 《诗经学》 治学方法
下载PDF
汉字“六书”略论——胡朴安《字原学讲义》解题
4
作者 陈斐 《文史知识》 2024年第4期124-128,共5页
胡朴安(1878一1947),学名玉,字朴安,安徽泾县人,以字行。清末至上海,任《国粹学报》编辑,继而加人南社和同盟会。入民国后,在政界、报社、高校、文坛皆有活动,曾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上海正风文学院教务长、上海通志馆馆长、... 胡朴安(1878一1947),学名玉,字朴安,安徽泾县人,以字行。清末至上海,任《国粹学报》编辑,继而加人南社和同盟会。入民国后,在政界、报社、高校、文坛皆有活动,曾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上海正风文学院教务长、上海通志馆馆长、《民国日报》社长等。著述颇丰,涉猎广泛,尤擅文字训话之学。著有《儒道墨学说》《周易古史观》《诗经学》《中华全国风俗志》《古书校读法》等,编有《南社丛选》《朴学斋丛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社 《民国日报》 《国粹学报》 安徽泾县 胡朴安 以字行
原文传递
其书简而愈精,其功约而愈博——胡朴安《文字学ABC》荐读
5
作者 肖凡 《语文学习》 2019年第11期81-85,共5页
新一轮语文教改开始,强调传统文化、增加古诗文阅读分量,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适应这个形势,是放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适应这个形势,语文教师应该做些什么?仅仅参加一些热闹的新课程理念培训,进行所谓的“集体备课”是不... 新一轮语文教改开始,强调传统文化、增加古诗文阅读分量,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适应这个形势,是放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适应这个形势,语文教师应该做些什么?仅仅参加一些热闹的新课程理念培训,进行所谓的“集体备课”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更有必要强调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应付教学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备课 语文教改 新课程理念 语文教师 古诗文阅读 文字学 胡朴安 荐读
原文传递
“风俗”概念的近代嬗变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晓葵 《文化遗产》 CSSCI 2010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风俗"一词是中国固有的概念,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变迁中,"风俗"的内涵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中国传统思想在接受西方思潮之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民俗学的创始时期,"风俗"曾经被用作"folklore&... "风俗"一词是中国固有的概念,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变迁中,"风俗"的内涵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中国传统思想在接受西方思潮之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民俗学的创始时期,"风俗"曾经被用作"folklore"的译词,但是后来则被"民俗学"所取代。本文通过解读几部重要的文献,分析"风俗"概念的近代变迁,考察其最终无法进入学术殿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 民俗学 概念 张亮采 胡朴安 陈锡襄
下载PDF
读《中华全国风俗志》之所想
7
作者 钱爽 《魅力中国》 2010年第14X期258-258,共1页
《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胡朴安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为民俗学研究者看重,是研究各地风俗文化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 《中华全国风俗志》 胡朴安 价值
下载PDF
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从鞋履看中国古代婚姻
8
作者 余淼 《西部皮革》 2019年第19期135-136,共2页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古人爱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婚俗当中,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包裹...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古人爱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婚俗当中,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包裹,夫妇交递之,名曰‘和谐’。"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都是以鞋取"谐"的吉兆。与此同时,当婚姻爱情不幸走向了破灭,也有分鞋破镜的典故。实际上,鞋已然成为了婚姻的一种象征与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爱情 鞋履 古代婚姻 胡朴安 吉祥物 婚俗 同偕到老 中华全国风俗志
下载PDF
旅沪皖南商人的近代转型:以泾县朱氏为中心
9
作者 李甜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2017年第1期245-258,共14页
徽州商人、宁国商人作为皖南商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将上海视为重要的经商地,徽宁思恭堂即是两地商人合作的产物.现有徽学研究对徽商的近代转型关注不够,也不太注意对皖南地域商帮的通盘考虑.本文依托对清末民国以来的宁国商人尤其... 徽州商人、宁国商人作为皖南商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将上海视为重要的经商地,徽宁思恭堂即是两地商人合作的产物.现有徽学研究对徽商的近代转型关注不够,也不太注意对皖南地域商帮的通盘考虑.本文依托对清末民国以来的宁国商人尤其是旅沪泾县朱氏族商的分析,通过揭示徽州周遭区域商人群体的转型与分化,考察皖南传统商帮在近代社会的嬗变历程,为近代徽商研究提供一个参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徽商 会馆 叉袋角 裕源纱厂 胡朴安
原文传递
黄宾虹画传(三)
10
作者 王中秀 《荣宝斋》 2007年第3期266-273,共8页
三浓墨法之变一九一八年仍是黄宾虹无奈的一年。初夏,南社画僧苏曼殊病危,临终前嘱咐高剑父报讯黄节。黄节闻报匆匆从北京赶到上海看望这位在国学保存会藏书楼昕夕相处的同志,待他下了火车,苏曼殊已经停止了呼吸。五月三日下午便是苏曼... 三浓墨法之变一九一八年仍是黄宾虹无奈的一年。初夏,南社画僧苏曼殊病危,临终前嘱咐高剑父报讯黄节。黄节闻报匆匆从北京赶到上海看望这位在国学保存会藏书楼昕夕相处的同志,待他下了火车,苏曼殊已经停止了呼吸。五月三日下午便是苏曼殊入殡的日子,风尘仆仆的黄节约了黄宾虹一起为这位共同的朋友送行。在乱蝉斜阳中,他们凝视着这位反清志士的熟悉的面容,一团沉郁的忧患涌上心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宾虹 黄节 画学 画风 胡朴安 芥子园画谱 清代绘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