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南北朝和唐朝胡汉文化双向选择的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光生 罗建新 《求索》 CSSCI 2004年第5期236-237,共2页
对于“文化”,历代学人从不同角度多有精辟之论。本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和唐朝胡汉文化冲突、碰撞及融合双向选择的考察 。
关键词 文化 时代性 魏晋南北朝 唐朝 胡汉文化 双向选择
下载PDF
唐代河北胡汉文化属性研究综述
2
作者 顾乃武 潘艳蕊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80-82,共3页
唐代河北胡汉文化属性是河北文化发展及唐代学术史上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学界有关这一时期河北胡汉文化属性各家观点、瑕瑜及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身的见解。
关键词 唐代 河北 胡汉文化
下载PDF
基于唐代女子首服的胡汉文化交融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余雅萌 姚桂珍 +1 位作者 王瑶 张若菡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6年第2期72-75,共4页
唐代女子首服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呈现出风姿多彩、品种多样的景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载体,唐代首服体现了时代的特色。通过分析有关唐代女子首服的文字描述、史料保留的图片,认为唐代女子首服可归为5类,通过唐代女子代表性首服"羃離... 唐代女子首服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呈现出风姿多彩、品种多样的景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载体,唐代首服体现了时代的特色。通过分析有关唐代女子首服的文字描述、史料保留的图片,认为唐代女子首服可归为5类,通过唐代女子代表性首服"羃離-帷帽-胡帽"的演变模式,印证了胡汉文化的交融与整合,呈现了唐代服饰观念逐步走向开放的轨迹,折射着当时女性的审美观和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女子首服 胡汉文化 交融
下载PDF
何处是西河——从唐曲看丝绸之路胡汉文化的交融
4
作者 王永平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1,215,共10页
唐代曲名中有《西河狮子》《西河剑器》《西河长命女》等,其中“西河”究竟指何处,唐人并未言明。有人认为,“西河”就是指西河郡,即古代之河东地区,或为今陕西大荔一带。然而此“西河”并非彼“西河”。曲名中的“西河”应该是指以凉州... 唐代曲名中有《西河狮子》《西河剑器》《西河长命女》等,其中“西河”究竟指何处,唐人并未言明。有人认为,“西河”就是指西河郡,即古代之河东地区,或为今陕西大荔一带。然而此“西河”并非彼“西河”。曲名中的“西河”应该是指以凉州(今甘肃武威)为中心的河西或河湟一带,这里地处古代西部边陲,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孔道,也是胡汉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河 河西 丝绸之路 唐曲 胡汉文化
原文传递
胡汉乐舞文化交流对汉代舞蹈的影响
5
作者 张大光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85-87,共3页
在汉代,胡汉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文化彼此渗透,“诸胡汉化”与“汉族胡化”已被双方接受和认可。胡乐舞作为当时汉代舞蹈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因素,为后世的舞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胡汉乐舞两种舞蹈文化相互交... 在汉代,胡汉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文化彼此渗透,“诸胡汉化”与“汉族胡化”已被双方接受和认可。胡乐舞作为当时汉代舞蹈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因素,为后世的舞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胡汉乐舞两种舞蹈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胡汉乐舞文化交流对汉代舞蹈的影响,可以增进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培养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汉乐舞文化 交流 汉代舞蹈
下载PDF
以文物再现胡汉文化交流——评葛承雍《胡俑卷:绿眼紫髯胡》
6
作者 程玉萍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6-169,172,共5页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兼收并蓄的封建王朝,在这一历史时期,胡人、胡音、胡风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胡人不是指某一族群,而是一个分布地域广泛、民族成分复杂的群体,包括中亚、西亚甚至更远地区的人群,...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兼收并蓄的封建王朝,在这一历史时期,胡人、胡音、胡风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胡人不是指某一族群,而是一个分布地域广泛、民族成分复杂的群体,包括中亚、西亚甚至更远地区的人群,他们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而在中国古代墓葬习俗中,以胡俑形象作为奴仆来炫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自秦汉以来一脉相承的艺术表现形式。胡俑是工匠和画匠们根据胡人的外貌特征选取的胡人生活片段塑造的艺术形象,充满了异域的神秘色彩,普遍受到皇室及达官贵人的追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汉文化 特征选取 身份地位 生活片段 丝绸之路 墓主人 艺术形象 兼收并蓄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系列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文化的双向互动
7
作者 吴天宇 《中国民族教育》 2021年第11期62-64,共3页
公元220年汉魏嬗代,宣告绵延了400年的汉帝国彻底瓦解,也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成型。公元280年,取代曹魏的西晋平定孙吴,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紧随其后的则是"五胡十六国"的纷争与南北朝的对峙,至公元589年隋平陈,才再度... 公元220年汉魏嬗代,宣告绵延了400年的汉帝国彻底瓦解,也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成型。公元280年,取代曹魏的西晋平定孙吴,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紧随其后的则是"五胡十六国"的纷争与南北朝的对峙,至公元589年隋平陈,才再度出现大一统的帝制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胡十六国 三国鼎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 孙吴 汉帝国 双向互动 胡汉文化 曹魏
原文传递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被引量:6
8
作者 曹文柱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31,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 ;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 ;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化结构 主导文化 胡汉文化 地域文化
下载PDF
永嘉之乱后中原文化之整合
9
作者 孔定芳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3期113-117,共5页
永嘉之乱后中原文化之整合孔定芳以永嘉之乱北方胡族入主中原,西晋王朝土崩瓦解为契机,异质的草原游牧文化直入中原农耕文化区。两种文化展开了空前的冲突与碰撞,并导致以洛阳为中心、以魏晋传统为主导的中原文化的解体及其中华文化... 永嘉之乱后中原文化之整合孔定芳以永嘉之乱北方胡族入主中原,西晋王朝土崩瓦解为契机,异质的草原游牧文化直入中原农耕文化区。两种文化展开了空前的冲突与碰撞,并导致以洛阳为中心、以魏晋传统为主导的中原文化的解体及其中华文化中心和主体地位的失落;后经十六国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永嘉之乱 胡汉文化 文化 文化整合 乐府诗 十六国北朝 晋书 草原游牧文化 儒学
下载PDF
杜诗的西域文化背景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凯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既是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产物,也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既是历史的产物,更是现实的产物。前此在探讨杜诗辉煌成就时,多着眼于汉民族传统、历史对杜甫的影响,忽略或轻视了时代和异质文化...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既是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产物,也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既是历史的产物,更是现实的产物。前此在探讨杜诗辉煌成就时,多着眼于汉民族传统、历史对杜甫的影响,忽略或轻视了时代和异质文化对杜甫的影响。本文就杜诗受西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文化 盛唐气象 杜诗 杜甫 文化背景 盛唐之音 创造力 南北文化 胡汉文化 丝绸之路
下载PDF
陈寅恪唐初胡汉体用说试析
11
作者 黄富源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1期109-112,共4页
陈寅恪先生关于唐初关陇集团、“山东豪杰”及蕃将等胡汉文化合作的论说认为我国北朝隋唐时期的胡汉合作 ,不论形成何种“Synthesized的胡汉融合形态的文化” ,必有一文化占主体地位。这个主体文化非汉即胡 ,或非胡即汉 。
关键词 陈寅恪 胡汉文化 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 隋文帝 唐朝
下载PDF
魏晋——盛唐文化总体性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积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77-84,共8页
公元581年,隋灭陈,统一了中国,割据政权更迭的局面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隋唐大一统帝国。然而,政权的嬗递决不意味着文化阶段性的更替。宏观考察,从魏晋——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 公元581年,隋灭陈,统一了中国,割据政权更迭的局面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隋唐大一统帝国。然而,政权的嬗递决不意味着文化阶段性的更替。宏观考察,从魏晋——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唐文化 魏晋南北朝 佛教音乐 佛曲 总体性 魏晋六朝 文化 唐人 胡汉文化 山水画
下载PDF
胡汉乐舞文化交流中汉代舞蹈的新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仪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3期62-67,共6页
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跨时空的文化交流中,胡汉乐舞文化曾以"输入""输出""中转""回授""同化""变异"等方式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其间,胡乐舞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因... 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跨时空的文化交流中,胡汉乐舞文化曾以"输入""输出""中转""回授""同化""变异"等方式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其间,胡乐舞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因素,对汉以前舞蹈传统形态之"稳定态"产生了冲击,促生了汉代舞蹈的新变,具体表现在舞服样式、表演关系、舞蹈动作姿态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胡汉乐舞文化的交流不仅为汉代舞蹈的兴盛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更为后世舞蹈的发展特别是中外乐舞文化的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胡汉文化 乐舞交流 汉代舞蹈
原文传递
碰撞、交融与认同:北魏六镇社会与六镇起义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丰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4-82,共9页
北魏六镇从设置之始,逐渐形成多民族共处的社会结构、胡汉文化交融的社会面貌和碰撞与交融认同并存的社会关系。六镇起义正是这种社会状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胡汉各族联合起来的人民大起义,集中反映了六镇的阶层对抗和民族交融。... 北魏六镇从设置之始,逐渐形成多民族共处的社会结构、胡汉文化交融的社会面貌和碰撞与交融认同并存的社会关系。六镇起义正是这种社会状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胡汉各族联合起来的人民大起义,集中反映了六镇的阶层对抗和民族交融。碰撞、交融与认同是六镇社会的基本特点,体现了六镇社会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它不仅贯穿了六镇社会的始终,而且延续到六镇人员离开故土之后,在北朝后期发出历史的回响,为此后北方民族融合的继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六镇社会中层的特点和作用尤为值得关注。六镇社会是中国古代边疆民族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历史上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汉文化 碰撞 交融 认同 北魏 六镇起义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首服“风帽”考释
15
作者 杨倩倩 张玉安 《服装设计师》 2020年第10期82-88,共7页
“风帽”,是戴在头上能抵挡风寒的帽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体现时代特色的首服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笔者尝试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对有关魏晋南北朝首服“风帽”有关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风帽的形制与演变发展,发现处于... “风帽”,是戴在头上能抵挡风寒的帽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体现时代特色的首服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笔者尝试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对有关魏晋南北朝首服“风帽”有关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风帽的形制与演变发展,发现处于北朝孝文帝服制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在深入汉化和多民族共生的政策下,作为胡服系统的风帽没有被禁止,反而更加普遍流行。“风帽”是拓跋民族的历史印记,诠释着一代帝都尘封已久的繁华,更彰显了华夏文明的宽博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风帽 孝文帝改革 胡汉文化
下载PDF
论六朝南北审美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以饮食为例
16
作者 李修建 《中国文学批评》 2017年第4期82-90,共9页
六朝时期,南北文化、胡汉文化进行了激烈的对抗、碰撞和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在这一时期,南与北的文化差异突显出来,南人/北人、南土/北土、南士/北士的文化意识得以形成。此种文化意识,体现于文学、艺术、学术、语... 六朝时期,南北文化、胡汉文化进行了激烈的对抗、碰撞和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在这一时期,南与北的文化差异突显出来,南人/北人、南土/北土、南士/北士的文化意识得以形成。此种文化意识,体现于文学、艺术、学术、语言、饮食等多个方面,是六朝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时期 审美文化 饮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文化意识 南北文化 胡汉文化 文化差异
原文传递
妇人启门图试探——以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鹏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2-108,64,共8页
启门图是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壁画题材,对其来源、性质及功能诸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特定社会情境中特定图像题材背后的观念及社会历史意义。本文以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择取其中的妇人启门图像,借助于历史文化语境的复原和重... 启门图是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壁画题材,对其来源、性质及功能诸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特定社会情境中特定图像题材背后的观念及社会历史意义。本文以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择取其中的妇人启门图像,借助于历史文化语境的复原和重建,追溯其源、析其内涵,希期以异族统治下有代表性的汉人家族墓为例,考察他们的丧葬观念及唐五代以来胡汉文化在这一区域的互动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化 辽墓 壁画 妇人启门 胡汉文化
原文传递
北魏石窟造像艺术研究反思
18
作者 王继训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8期153-153,共1页
北魏石窟造像承载的不仅是艺术,还是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北魏在南北朝时期南下西进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鲜卑人以其雄阔的视野与开放包容的心态,为中原文化注入了一股质朴、刚健的新风,使石窟造像不仅成为佛教文化的表达和多民族文... 北魏石窟造像承载的不仅是艺术,还是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北魏在南北朝时期南下西进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鲜卑人以其雄阔的视野与开放包容的心态,为中原文化注入了一股质朴、刚健的新风,使石窟造像不仅成为佛教文化的表达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载体,也成为胡汉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记。可以说石窟造像艺术史就是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北魏历史。重新评估北魏造像艺术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需要更新研究视角,充分利用新材料,通过新写法,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对具有新立意的“旧”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新研究与新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造像 中西文化交流 造像艺术 北魏 历史风貌 南北朝时期 研究反思 胡汉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