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T、TM、PIC、t-PAIC 水平与胡蜂蜇伤预后的相关性
1
作者 曾宪华 覃双全 +5 位作者 刘笋 何熔 罗亚玲 朱首珍 骆立晖 印伟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9期2958-2961,共4页
目的 探讨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与胡蜂蜇伤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胡蜂蜇伤患者7... 目的 探讨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与胡蜂蜇伤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胡蜂蜇伤患者78例,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PIC、t-PAIC、TAT、T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上述因素对胡蜂蜇伤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预后不良组血管内溶血比例、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蜇伤针数及乳酸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TAT、TM、PIC和t-PAIC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患者FDP、DD、APTT、PT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IC、t-PAIC、TAT、TM均为影响胡蜂蜇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AT、TM、PIC、t-PAIC及四者联合对胡蜂蜇伤所致预后不良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67.90%、75.00%、53.60%、64.30%、89.00%,AUC分别为0.799、0.767、0.690、0.678、0.919。结论 预后不良患者的PIC、t-PAIC、TAT、TM水平异常,四者联合对胡蜂蜇伤所致预后不良的早期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活化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中医外治单元疗法治疗胡蜂蜇伤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胡鹏 钱自华 +3 位作者 刘妮娜 徐桂琴 王凯 曹承楼 《安徽医学》 2024年第6期701-705,共5页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单元疗法对胡蜂蜇伤急诊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胡蜂蜇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单元疗法对胡蜂蜇伤急诊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胡蜂蜇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单元疗法,疗程为5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数字疼痛评分(NRS)和毒效应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SC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记录两组蜇伤处肿胀开始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62.86%),肿胀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AST/ALT、TBIL、SCr、APTT、hs-CRP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外治单元疗法能加速胡蜂蜇伤局部肿胀消退,缓解疼痛,降低毒效应指标,促进炎症吸收,加速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刺血拔罐 耳穴贴压 中药外敷
下载PDF
胡蜂蜇伤患者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兰 郭新成 +1 位作者 刘海霞 张冬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8期5-8,共4页
目的总结胡蜂蜇伤患者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并探索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汉中市中心医院2014年7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575例胡蜂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34例,并将出现过敏反应的404例患者根据临床结局分... 目的总结胡蜂蜇伤患者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并探索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汉中市中心医院2014年7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575例胡蜂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34例,并将出现过敏反应的404例患者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析其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胡蜂蜇伤患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93.09%。404例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中,94.06%出现皮肤系统过敏反应,42.82%出现循环系统过敏反应,41.34%出现消化系统过敏反应,5.94%出现呼吸系统过敏反应。女性患者的消化系统表现占比高于男性(P<0.05)。出现过敏反应患者中,2.48%涉及4个系统,18.81%涉及3个系统,38.86%涉及2个系统,39.85%涉及1个系统;其中36.39%为Ⅰ级过敏反应,52.23%为Ⅱ级过敏反应,11.39%为Ⅲ级及以上过敏反应。Ⅲ级及以上过敏反应患者发生蜇伤创面数>30处的占比高于Ⅰ、Ⅱ级过敏反应患者(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发生循环及呼吸系统症状、4个及1个系统过敏表现、Ⅲ级及以上程度和Ⅰ级的过敏反应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胡蜂蜇伤患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中以皮肤系统表现最常见,其次为循环、消化系统表现,女性比男性患者更易出现消化系统表现。蜇伤创面数>30处患者更易出现Ⅲ级及以上程度过敏反应。胡蜂蜇伤后发生Ⅲ级及以上程度过敏反应、4个系统过敏症状或呼吸、循环系统过敏症状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过敏反应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胡蜂蜇伤患者伤后1周肝功能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刘海霞 王兰 郭新成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总结胡蜂蜇伤患者肝功能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汉中市中心医院2014年7月至2021年8月收住院的378例胡蜂蜇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伤后1周内肝功能变化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目的总结胡蜂蜇伤患者肝功能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汉中市中心医院2014年7月至2021年8月收住院的378例胡蜂蜇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伤后1周内肝功能变化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伤后48 h内,总胆红素峰值占比94.8%(145/153),结合胆红素峰值占比89.1%(187/210),非结合胆红素峰值占比95.0%(113/119),丙氨酸转氨酶峰值占比39.5%(60/152),天冬氨酸转氨酶峰值占比76.4%(136/178);伤后48 h后,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峰值最高值及峰值中位数明显下降;在伤后第1个24 h内,蜇伤创面数≥30处、院前时间≤8 h在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正常及升高的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蜂蛰伤创面数、院前时间与伤后第1个24 h内的总胆红素水平存在相关性,但预测性较差。结论胡蜂蜇伤患者伤后总胆红素峰值、结合胆红素峰值、非结合胆红素峰值主要见于伤后48 h内。伤后48 h后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峰值最高值、峰值中位数迅速下降。在伤后第1个24 h内,蜇伤创面数、院前时间是总胆红素及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 胆红素 胡蜂蜇伤 转氨酶类
下载PDF
118例胡蜂蜇伤的急救与护理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党睿 赵越 王燕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7期178-179,共2页
目的:总结胡蜂蜇伤的急救与护理经验。方法对2013年9月至10月118例胡蜂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例经过积极抢救与精心护理痊愈出院,1例因蜇伤程度过于严重,送入我院时间太迟抢救无效死亡。4例送往省级医院治疗。结论... 目的:总结胡蜂蜇伤的急救与护理经验。方法对2013年9月至10月118例胡蜂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例经过积极抢救与精心护理痊愈出院,1例因蜇伤程度过于严重,送入我院时间太迟抢救无效死亡。4例送往省级医院治疗。结论:胡蜂蜇伤局部处理很要紧,对于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及时迅速的抢救和护理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急救 护理
下载PDF
秦巴山区714例胡蜂蜇伤流行特征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钰文 陈宗运 +5 位作者 孙毓徽 陈萍 姚伟 汪仁昊 方志成 肖敏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9年第3期240-242,共3页
胡蜂蜇伤是夏秋季常见临床急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伴随局部及全身多种症状。局部反应多为蜇伤处红肿刺痛,出现水泡、淤血,皮肤进而变色,坏死;常伴有口唇及眼睑肿胀,喉痒水肿,通气不畅,皮肤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多器官... 胡蜂蜇伤是夏秋季常见临床急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伴随局部及全身多种症状。局部反应多为蜇伤处红肿刺痛,出现水泡、淤血,皮肤进而变色,坏死;常伴有口唇及眼睑肿胀,喉痒水肿,通气不畅,皮肤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危及生命[1,2]。本文旨在分析胡蜂蜇伤流行病学情况及临床特点,为胡蜂蜇伤的诊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胡蜂蜇伤 流行特征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肌酸激酶同工酶及中毒严重程度评分在胡蜂蜇伤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挺 《中国乡村医药》 2022年第4期44-45,共2页
目的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在胡蜂蜇伤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接受诊治的胡蜂蜇伤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28天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患者存活)38例和预后不良组... 目的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在胡蜂蜇伤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接受诊治的胡蜂蜇伤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28天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患者存活)38例和预后不良组(患者死亡)14例。比较两组CK-MB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PSS评分。采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CK-MB水平、APACHEⅡ及PSS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水平、PS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734、0.742,P<0.05)。CK-MB水平、PSS评分单独及联合预测胡蜂蜇伤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826、0.889、0.917。结论高CK-MB水平及高PSS评分往往提示胡蜂蜇伤患者预后不良;CK-MB及PSS评分均可作为预测胡蜂蜇伤患者预后的指标,且两者联合诊断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严重程度评分 肌酸激酶同工酶 胡蜂蜇伤 预后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治疗胡蜂蜇伤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高元标 吴媛媛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第18期86-86,88,共2页
目的:分析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治疗胡蜂蜇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100例胡蜂蜇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给予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结果... 目的:分析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治疗胡蜂蜇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100例胡蜂蜇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给予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4.00%,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低于对照组,疼痛、瘙痒缓解时间及红肿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治疗胡蜂蜇伤的疗效较高,有效抑制TNF-a、IL-6、IL-8水平,症状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利多卡因 地塞米松 局部封闭治疗
下载PDF
早期炎症标志物对胡蜂蜇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预测
9
作者 赵知文 雷金琳 +3 位作者 刘雪芳 许弘毅 吴泽宇 方志成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255-259,共5页
目的:探究早期炎症标志物对胡蜂蜇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预后的预测。方法:通过选取2017年1月—2023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急诊医学科及分院收治的50例胡蜂蜇伤致ARDS的患者,根据2... 目的:探究早期炎症标志物对胡蜂蜇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预后的预测。方法:通过选取2017年1月—2023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急诊医学科及分院收治的50例胡蜂蜇伤致ARDS的患者,根据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23例)和死亡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炎症标志物[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单核细胞计数(EO^(#))、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分析早期炎症标志物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早期炎症标志物在胡蜂蜇伤致ARDS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的WBC 16.76×10~9/L(13.43×10~9/L,23.00×10~9/L)、NEUT^(#)16.45×10~9/L(12.96×10~9/L,21.84×10~9/L)、CRP 9.86(3.04,19.22)mg/L、PCT 8.05(7.12,10.29)μg/L、NLR 22.53(19.06,26.24)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WBC、NEUT^(#)、CRP、PCT及N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通过ROC曲线进一步验证早期炎症标志物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炎症标志物升高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可为胡蜂蜇伤致ARDS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期炎症标志物 预后
原文传递
皮肤损害与重症胡蜂蜇伤患者器官功能损伤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
10
作者 郭辉 钟燕 +1 位作者 杨贤义 方志成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目的 系统描述胡蜂蜇伤皮肤损害的分类及特征,探讨皮肤损害与器官功能损伤的相关性,以及皮肤损害对重症胡蜂蜇伤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十堰市太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7例胡蜂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系统描述胡蜂蜇伤皮肤损害的分类及特征,探讨皮肤损害与器官功能损伤的相关性,以及皮肤损害对重症胡蜂蜇伤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十堰市太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7例胡蜂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蜇伤针数、皮肤损伤形态、各项临床检测指标及患者28 d存活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与胡蜂蜇伤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采用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进而采用岭回归分析以识别影响因子;胡蜂蜇伤皮肤坏死与器官功能指标间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以评价相关因素对重症胡蜂蜇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167例患者中非重症104例(62.3%),皮肤表现以局部红肿、少许出血为主,蜇伤针数<30针,其中<10针53例(51.0%)、10~19针34例(32.7%)、20~29针17例(16.3%),多为单发、轻度器官损害;重症患者63例(37.7%),以皮肤坏死为主要表现,其中蜇伤>90针6例、61~90针6例、30~60针39例、10~29针9例、<10针3例,器官功能损害为多发且持续时间较长,该组患者皮肤坏死发生率、蜇伤针数、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重症组(P<0.05)。岭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蜇伤针数、皮肤坏死及SOFA评分对病情分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肤坏死与器官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蜂蜇伤针数对应的AUC值0.954,最佳界值0.870(敏感度0.889,特异度0.981),其蜇伤针数的临界值(cut-off)为25;皮肤坏死对应的AUC值0.799,最佳界值0.598(敏感度0.857,特异度0.740);SOFA评分AUC值0.872,最佳界值0.643(敏感度0.825,特异度0.817)。结论 皮肤坏死及蜇伤针数是早期评估胡蜂蜇伤病情严重程度的简易、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皮肤损害 皮肤坏死 器官功能损伤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重度胡蜂蜇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历史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韦廷求 廖华锋 +6 位作者 肖俊新 曾德智 陈少武 鞠皓 王华 冯文聪 黄嘉正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268,共6页
目的:比较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血液灌流(HP)方案和CVVH+HP或CVVH +血浆置换(PE)方案救治重度胡蜂蜇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历史队列研究和优效性检验的方法。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0... 目的:比较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血液灌流(HP)方案和CVVH+HP或CVVH +血浆置换(PE)方案救治重度胡蜂蜇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历史队列研究和优效性检验的方法。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0月,连续筛查5家研究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重症胡蜂蜇伤患者,招募进入CVVH+DPMA+HP组(干预组)。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各研究中心收治的重度胡蜂蜇伤病例,与干预组进行1∶1匹配,建立历史对照组。历史对照组按其实际的血液净化方案,分为CVVH+HP组和CVVH+PE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后3 d和7 d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并发症、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全因死亡事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法分析患者预后。结果:经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干预组与两个历史对照组分别有56例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各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病、生化检查指标和危重症评分等基线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降低,干预组下降更快;接受DPMA治疗〔风险比( HR)=1.04,95%可信区间(95% CI)为1.02~1.08, P=0.00〕及体温( HR=1.02,95% CI为1.00~1.03, P=0.02)、血中肌酸激酶(CK;HR=0.98,95% CI为0.96~1.00, P=0.05)和肌红蛋白(MYO;HR=2.88,95% CI为1.24~6.69, P=0.01)水平降低是使APACHEⅡ评分降至目标值(15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各组间出血并发症、滤器或灌流器血栓形成、血压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和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CVVH+DPMA+HP方案能显著降低重症胡蜂蜇伤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效果优于CVVH+HP和CVVH+PE方案,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血液净化 有效性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胡蜂蜇伤并多脏器功能衰竭50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岳玉桃 郭志玲 贾国强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年第3期216-216,F003,共2页
关键词 胡蜂蜇伤 多脏器功能衰竭 临床资料 肝功能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胡蜂蜇伤的规范化诊治 被引量:6
13
作者 凌瑞杰 杨贤义 肖敏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23-323,共1页
胡蜂蜇伤是我国山区常见急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较高。对于胡蜂蜇伤的诊治尚无全国性的指南。本专题首次规范了胡蜂蜇伤的诊断治疗方案,提出病情分级的标准,尤其强调早期急救的"黄金6 h",处理要点简称为"四个两",即两... 胡蜂蜇伤是我国山区常见急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较高。对于胡蜂蜇伤的诊治尚无全国性的指南。本专题首次规范了胡蜂蜇伤的诊断治疗方案,提出病情分级的标准,尤其强调早期急救的"黄金6 h",处理要点简称为"四个两",即两早(早评估和早处理)、两抗(抗过敏和抗休克)、两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和两化(水化和碱化)等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诊治 胡蜂蜇伤 糖皮质激素 治疗方案 病情分级 早期急救 肾上腺素 发病率
原文传递
外敷季德胜蛇药片治疗轻症胡蜂蜇伤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峰 沈宜聪 李智丹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5年第5期45-45,共1页
目的:探讨外敷季德胜蛇药片治疗胡蜂蜇伤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胡蜂蜇伤患者,蜇伤部位使用季德胜蛇药片外敷(研碎后调制成糊状);蜇伤>3处者,同时肌内注射苯海拉明针剂20 mg。结果治疗后2~24 h,全部患者局部及全身症状完全消失... 目的:探讨外敷季德胜蛇药片治疗胡蜂蜇伤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胡蜂蜇伤患者,蜇伤部位使用季德胜蛇药片外敷(研碎后调制成糊状);蜇伤>3处者,同时肌内注射苯海拉明针剂20 mg。结果治疗后2~24 h,全部患者局部及全身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100%。结论季德胜蛇药外敷治疗轻症胡蜂蜇伤,效果显著,且方便、快捷,药物价格低廉,是胡蜂蜇伤后较为理想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治疗 季德胜蛇药 外敷
原文传递
胡蜂蜇伤继发过敏反应性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曾汇庆 刘品明 +3 位作者 林永青 吴颖宇 梁叶青 王景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0-521,共2页
患者 女性,66岁,被胡蜂蜇伤后全身疼痛伴胸痛7h于2011年10月1日收住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桂洲医院内科。患者在某菜市场午睡时被从棚顶掉下的胡蜂窝砸中,随即被群蜂蜇伤,出现蜇伤部位疼痛,四肢和躯干皮肤风团样肿胀伴全身奇痒,随后... 患者 女性,66岁,被胡蜂蜇伤后全身疼痛伴胸痛7h于2011年10月1日收住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桂洲医院内科。患者在某菜市场午睡时被从棚顶掉下的胡蜂窝砸中,随即被群蜂蜇伤,出现蜇伤部位疼痛,四肢和躯干皮肤风团样肿胀伴全身奇痒,随后出现胸痛、呼吸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急性心肌梗死 过敏反应性 继发 全身疼痛 呼吸困难 顺德区 佛山市
原文传递
贵州省遵义地区胡蜂蛰伤致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以及APTT水平与胡蜂蜇伤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闫云云 肖雪 +4 位作者 邹林林 任培超 范腾阳 邹曲 杨森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20-922,共3页
胡蜂蛰伤是夏秋季急诊常见病之一,贵州省是胡蜂主要分布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胡蜂等昆虫的繁殖增加,蜂蛰伤患者也逐年增多,蛰伤后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也日益突池。对湖北省35家医院的1091例胡蜂蛰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2... 胡蜂蛰伤是夏秋季急诊常见病之一,贵州省是胡蜂主要分布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胡蜂等昆虫的繁殖增加,蜂蛰伤患者也逐年增多,蛰伤后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也日益突池。对湖北省35家医院的1091例胡蜂蛰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22.5%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被蜇十处以上者病死率高达5.1%。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胡蜂蜇伤后凝血异常住院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胡蜂蜂毒影响凝血系统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胡蜂蜇伤 病情严重程度 凝血功能障碍 蜂蛰伤 贵州省 相关性分析 APTT
原文传递
2002—2017年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患者情况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钰文 方志成 +5 位作者 陈宗运 孙毓徽 陈萍 姚伟 陈梦月 肖敏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38-339,共2页
回顾性分析2002—2017年我院收治的秦巴山区507例胡蜂蜇伤病例。结果显示, 2013年发病人数最多,多发于9~10月。好发于男性,年龄集中于41~60岁。蜇伤部位多以头颈部为主,一天中蜂蜇伤多发于上午,蜇伤针数以<10针最多。病例多于1~6 ... 回顾性分析2002—2017年我院收治的秦巴山区507例胡蜂蜇伤病例。结果显示, 2013年发病人数最多,多发于9~10月。好发于男性,年龄集中于41~60岁。蜇伤部位多以头颈部为主,一天中蜂蜇伤多发于上午,蜇伤针数以<10针最多。病例多于1~6 h内就诊,大多为转诊病例。26例死亡病例中,蜇伤针数>30针、 1~6 h入院及转诊的病例死亡率最高。患者自行处理伤口方式多为碱性液体清洗伤口。该地区多为群蜂蜇伤,应普及预防急救措施,以期降低胡蜂蜇伤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胡蜂蜇伤 就诊时间
原文传递
胡蜂蜇伤所致MODS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毓徽 肖敏 +3 位作者 孙钰文 杨敬宁 陈宗运 孟忠吉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08-110,共3页
收集30例胡蜂蜇伤患者和10例健康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33(IL-33)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胡蜂蜇伤组血清IL-6、IL-8、IL-33水平均升高(P<0.05);与胡蜂蜇伤非多器官功能障... 收集30例胡蜂蜇伤患者和10例健康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33(IL-33)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胡蜂蜇伤组血清IL-6、IL-8、IL-33水平均升高(P<0.05);与胡蜂蜇伤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比较,MODS组血清IL-6、IL-8水平升高(P<0.05);MODS评分与血清IL-6、IL-8水平呈正相关(P<0.05)。提示IL-6、IL-8可能协同参与胡蜂蜇伤并发MODS的过程,早期检测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对于预测MODS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胡蜂蜇伤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萍 孙钰文 +3 位作者 孙毓徽 姚伟 陈宗运 肖敏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36-338,共3页
对2012—2017年收治的714例胡蜂蜇伤患者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90例按照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分为AKI组(72例)和非AKI组(418例),分析两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胡蜂蜇伤致AKI的... 对2012—2017年收治的714例胡蜂蜇伤患者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90例按照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分为AKI组(72例)和非AKI组(418例),分析两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胡蜂蜇伤致AKI的危险因素。与非AKI组比较, AKI组患者年龄大、器官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蜇伤伤口数量、首次就诊时间、蜇伤部位、血红蛋白水平、蜇伤后24 h内补液量等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AKI组的死亡率、住院时间显著大于非AKI组。首次就诊时间过长、多处蜇伤、贫血、头部蜇伤、蜇伤后24 h内补液量偏少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胡蜂蜇伤患者早期治疗,积极预防AKI的发生,对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急性肾损伤(AKI)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2002—2017年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患者肝功能检查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毓徽 孙钰文 +5 位作者 陈萍 姚伟 彭瑞 殷慧玲 陈宗运 肖敏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44-345,共2页
对2002—2017年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患者肝功能变化及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胡蜂蜇伤后女性更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P<0.01);男性和女性患者均以胆红素和转氨酶同时升高为主,但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P<0.01);女性患者发生... 对2002—2017年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患者肝功能变化及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胡蜂蜇伤后女性更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P<0.01);男性和女性患者均以胆红素和转氨酶同时升高为主,但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P<0.01);女性患者发生肝细胞性黄疸的比例高于男性(P<0.01)。患者肝功能与蜇伤针数具有相关性(P<0.01)。临床上可对胡蜂蜇伤女性患者及蜇伤针数>10针的患者多加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蜇伤 肝功能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