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参军戏与胡乐考 被引量:6
1
作者 黎国韬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9期82-86,共5页
古代戏剧史上著名的参军戏在其流行和演出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乐书》记载唐《胡部乐》中有参军戏,因此这一戏剧应属于胡部;其二,严格意义上的参军戏最早出于石赵,流行于后齐,都是深染胡俗、信奉祆教的国家;其三,参军戏的... 古代戏剧史上著名的参军戏在其流行和演出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乐书》记载唐《胡部乐》中有参军戏,因此这一戏剧应属于胡部;其二,严格意义上的参军戏最早出于石赵,流行于后齐,都是深染胡俗、信奉祆教的国家;其三,参军戏的演员多为胡人乐官或胡人乐官的后裔;其四,参军戏表演中的歌曲、舞蹈多为胡人乐舞。在以上观照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参军戏原出胡乐的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军戏 胡部乐 胡人乐官 胡人乐舞
下载PDF
新发现的宋初“舞亭”碑刻考释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康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5期32-41,共10页
《敕存汤王行庙之记》刊刻于宋开宝三年(970),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舞亭碑刻,其“凸”字形的舞亭形制,对于探讨中国早期神庙剧场形制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碑文表明山西阳城的商汤信仰早在唐五代时期即已萌芽,至宋初继续发展并日趋繁盛。... 《敕存汤王行庙之记》刊刻于宋开宝三年(970),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舞亭碑刻,其“凸”字形的舞亭形制,对于探讨中国早期神庙剧场形制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碑文表明山西阳城的商汤信仰早在唐五代时期即已萌芽,至宋初继续发展并日趋繁盛。碑文中描述了宋初民间祠庙的建筑形制,对于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碑刻记载了民间祠庙祭祀用乐为胡部乐,此乐由唐至宋,经由乐户的传承而兴盛。碑刻显示宋初神庙祭祀贡品包括象牙、麒麟等域外宝物,这类物品在宋初民间祭祀仪式上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亭 商汤信仰 胡部乐 象牙
下载PDF
金元散曲般涉调套曲及曲牌源流考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文革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52,共11页
从对傀儡的历史语言学考察中,认识到般涉、傀儡子、摩诃迦罗、"摩合罗孩儿"、悖拏儿、鲍老、孛老与耍孩儿的联系,傀儡戏净台仪式隐伏着[耍孩儿]与[煞]的联系,[哨遍]源于宋代傀儡戏的"叫子",今关中皮影唱腔中假声称&... 从对傀儡的历史语言学考察中,认识到般涉、傀儡子、摩诃迦罗、"摩合罗孩儿"、悖拏儿、鲍老、孛老与耍孩儿的联系,傀儡戏净台仪式隐伏着[耍孩儿]与[煞]的联系,[哨遍]源于宋代傀儡戏的"叫子",今关中皮影唱腔中假声称"稍子"是其遗绪,滑县万古罗戏中的"大笛娃娃"在起腔过门、第一句、第四句唱词之后的大过门应该也有[哨遍]的遗韵。金元散曲般涉调套曲中[耍孩儿][煞][麻婆子]的音调可能源于唐乐署供奉中的傀儡歌舞戏音乐,元曲般涉调套曲诸曲牌源于唐乐署所奏傀儡歌舞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傀儡戏 耍孩儿 般涉调 唐乐署胡部乐
原文传递
天宝十三载改诸乐名与燕乐体系的确立
4
作者 李飞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130,共14页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形成了新的命名规范,是胡乐东渐、胡部新声之后音乐融合的结果。“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及诸乐改名深化了佛道、胡汉、雅俗音乐的融合,标志着唐代音乐的重构和燕乐体系的确立。“...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形成了新的命名规范,是胡乐东渐、胡部新声之后音乐融合的结果。“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及诸乐改名深化了佛道、胡汉、雅俗音乐的融合,标志着唐代音乐的重构和燕乐体系的确立。“声辞繁杂”的胡、俗之乐崛起,获得与雅乐、清乐的合法平等地位,促进了杂曲子及其变体的独立与繁荣,为倚声填词和曲子词的兴起奠定了音乐基础。从音乐制度和历史活动层面考察唐代音乐体系的变化,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词的起源及其发生机制和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部新声 燕乐 词调 曲子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