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风派”与《文艺月报》的前前后后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9期1-8,共8页
华东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月报》编委会主要由前新四军文人和前"鲁迅弟子"构成。这为它奠定了良好开局:对艺术独立于政治的共识,以及对"普及"文艺的隐蔽疏离,使《文艺月报》以迂回策略而成为"新的人民的文艺&qu... 华东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月报》编委会主要由前新四军文人和前"鲁迅弟子"构成。这为它奠定了良好开局:对艺术独立于政治的共识,以及对"普及"文艺的隐蔽疏离,使《文艺月报》以迂回策略而成为"新的人民的文艺"中同人色彩强烈的另类刊物。然而,创刊伊始就存在的门户之争,因耿庸《阿Q正传研究》而在编辑部公开爆发,最终上海"胡风派"失去对此刊物的编辑权与影响力。"胡风派"与《文艺月报》的始终,也是建国后文艺报刊从流派主义转向派系主义、知识分子利用政治并附从政治的有效"生态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月报》 胡风派 迂回策略 系主义
下载PDF
命名的尴尬:当代文学史上的胡风派
2
作者 黎秀娥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60,共6页
胡风派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个案,但关于胡风派的命名、构成及其相应的精神内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当代文学史上的胡风派不仅是一个具有同人倾向的文学群体,他们还代表了五四以后的一种文学追求和文学信仰,体现了一种相... 胡风派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个案,但关于胡风派的命名、构成及其相应的精神内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当代文学史上的胡风派不仅是一个具有同人倾向的文学群体,他们还代表了五四以后的一种文学追求和文学信仰,体现了一种相同的精神品格。胡风派虽然在1955年以后命运多舛、各自飘零,但这个群体实际上形散而神不散,他们历经劫难而不改初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考察胡风派经过炼狱的人生姿态和精神走向,对于深入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大有裨益;探究胡风派文人的思想、经历、人格和精神坚守的深层原因,检阅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以此反思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和人格,对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 胡风派 当代文学史
下载PDF
启蒙的淬炼之途——评王富仁先生的胡风及七月派研究
3
作者 孔育新 屈梦芸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2-19,94,共9页
胡风文艺观曾经作为王富仁鲁迅研究的重要学术思想资源,但王富仁立足于"回到鲁迅那里去"的立场,批评胡风在鲁迅研究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概念处理鲁迅前期思想,从而违背了历史真实;王富仁立足于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辩证分析... 胡风文艺观曾经作为王富仁鲁迅研究的重要学术思想资源,但王富仁立足于"回到鲁迅那里去"的立场,批评胡风在鲁迅研究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概念处理鲁迅前期思想,从而违背了历史真实;王富仁立足于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辩证分析,批评路翎小说将"小人物"置于万难忍受境地并给予精神苦刑的做法;王富仁深入剖析七月诗派的诗歌风骨,并指出七月派诗人牛汉在受难之后诗风的重大转变及其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富仁 胡风及七月 鲁迅 启蒙
下载PDF
何满子:将针砭进行到底
4
作者 黎秀娥 《关东学刊》 2016年第1期68-76,共9页
何满子和其他"胡风分子"不约而同地坚持独立思考,这是他们被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漫长的改造岁月没有磨损何满子思想的棱角,没有消蚀他的知识分子本性。他回馈"组织亲情"的第一个杰出表现是积极推动胡风案平... 何满子和其他"胡风分子"不约而同地坚持独立思考,这是他们被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漫长的改造岁月没有磨损何满子思想的棱角,没有消蚀他的知识分子本性。他回馈"组织亲情"的第一个杰出表现是积极推动胡风案平反,第二个出色表现是澄清"派"内是非。胡风派是当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巨大的精神存在,他们精神的核心是说真话和理性批判,何满子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满子 胡风研究 胡风派精神
下载PDF
郭老的胆识
5
作者 王连君 《郭沫若学刊》 2002年第3期83-84,共2页
郭老当年在一片批判“胡风派”的声音中 ,对所谓“胡风派”的作家绿原、路翎、舒芜作了高度评价 ,表现出郭老敢于坚持公正立场 ,不为潮流左右的革命胆识。
关键词 郭沫若 "胡风派" 绿原 路翎 舒芜
下载PDF
整合与分化的多重镜像——“纪念罗曼·罗兰”与抗战胜利前后的左翼文学 被引量:1
6
作者 金浪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69,共11页
1945年起由左翼阵营推动的纪念罗曼·罗兰活动,在反法西斯主义和民主化运动的现实诉求下,隐含着内部的不同声音:一方面是作为人道主义双重面向的“反战”与“崇力”自“五四”以来的延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罗曼·罗兰“左转”... 1945年起由左翼阵营推动的纪念罗曼·罗兰活动,在反法西斯主义和民主化运动的现实诉求下,隐含着内部的不同声音:一方面是作为人道主义双重面向的“反战”与“崇力”自“五四”以来的延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罗曼·罗兰“左转”道路的表彰以及对《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个人主义思想的批判所传达的改造需要。针对来自后者的压力,胡风派借助对罗曼·罗兰的解释,捍卫其“主观战斗精神”的主张及其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而邵荃麟则通过对罗曼·罗兰的解读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靠拢,远离了胡风派理论,并汇入左翼阵营的主流论述。正是这些声音的交织共存,使纪念罗曼·罗兰成为投射抗战胜利前后左翼文学内部整合与分化的多重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约翰·克利斯朵夫》 个人主义思想 多重镜像 主观战斗精神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反法西斯主义 胡风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