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胫骨的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
1
作者 邱俊涛 路闯 +4 位作者 袁野 李辉 李高辉 刘冲 姚刘永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34-336,共3页
目的探讨带胫骨的胫后动脉穿支嵌合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20年3月,采用带胫骨的胫后动脉穿支嵌合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创面10例,术后对皮瓣外形满意度,痛觉、触觉、温度觉、两点分... 目的探讨带胫骨的胫后动脉穿支嵌合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20年3月,采用带胫骨的胫后动脉穿支嵌合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创面10例,术后对皮瓣外形满意度,痛觉、触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及患肢功能行AOFAS评分。结果术后10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成活良好,伤口一期愈合,胫前供区外形重塑良好。8例获得1~2年的随访,2例因是外地患者失访。皮瓣具有较好的外形,伤口一期愈合,移植骨与受区骨质愈合良好,供区胫骨外形重塑良好,皮瓣无瘢痕增生,无骨髓炎发生,患者对皮瓣外形及足部功能均表示满意,术后1年皮瓣两点分辨觉平均为(10.2±2.1)mm,感觉评级为S3+,根据美国踝-足部AOFAS评分平均为90.8分。结论带胫骨的胫后动脉穿支嵌合皮瓣手术操作简单、血供可靠、供区影响小足部功能恢复好、外形满意,是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穿支嵌合皮瓣 复合组织修复 动脉
下载PDF
一种可提高糖尿病患者胫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智能足部辅具
2
作者 段艺杰 张可欣 +2 位作者 徐妍 蒲放 任韦燕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69-469,共1页
目的糖尿病患者在长期高血糖影响下容易发生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足溃疡发生风险升高。足部辅具是减缓足溃疡发生的重要辅助手段,但现有辅具主要聚焦在足底压力卸载,而没有考虑到其对足部动脉血流的改善作用。本研究旨在提出... 目的糖尿病患者在长期高血糖影响下容易发生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足溃疡发生风险升高。足部辅具是减缓足溃疡发生的重要辅助手段,但现有辅具主要聚焦在足底压力卸载,而没有考虑到其对足部动脉血流的改善作用。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可提高糖尿病患者胫后动脉血流速度的智能足部辅具,并验证其改善效果。方法该智能足部辅具在足踝部位具有间歇性气动压缩干预装置。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了10名糖尿病老年人双足足踝部位干预前后的胫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测量和干预期间均保持相同的坐位姿势。干预时长为5 min,干预参数为5 s充气压缩保持和5 s放气减压保持。使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基于数据是否满足正态分布)分析干预前后的血流速度差异。结果糖尿病患者左足和右足干预前胫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分别为65.71±22.08 cm/s和69.28±20.31 cm/s;干预后左足和右足胫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分别为77.6±28.08 cm/s和92.17±30.23 cm/s。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后的测量值均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测量值(P<0.05)。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智能足部辅具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在坐位姿势下胫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这为临床制定改善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的物理疗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下肢血管病变 足溃疡 血流速度 配对T检验 下肢缺血 供血不足 物理疗法
下载PDF
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内侧皮肤创面 被引量:6
3
作者 黄远发 柴勇 钱尼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在足踝及小腿内侧皮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行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内侧创面的患者11例,男10例,女1例,足踝部皮肤缺损8例,小腿内侧皮肤缺损3例,所有...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在足踝及小腿内侧皮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行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内侧创面的患者11例,男10例,女1例,足踝部皮肤缺损8例,小腿内侧皮肤缺损3例,所有患者经过彻底清创、皮瓣设计,行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移植手术,术后随访。结果:1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皮瓣血液循环稳定,所有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外观满意,供区移植皮片均一期成活。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移植是修复足踝及小腿内侧创面的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胫动脉 血管穿支 创伤 皮肤移植
下载PDF
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4
作者 郑磊 郑稼 +3 位作者 刘继军 刘立宏 魏建伟 董忠根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5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总结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2年8月~2014年5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1例。男31例,女10例;平均年龄2... 目的总结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2年8月~2014年5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1例。男31例,女10例;平均年龄29(4~62)岁。车祸伤33例,机器压伤5例,慢性溃疡3例。创面均伴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范围为(4.0 cm×4.0 cm)^(15.0 cm×7.0 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36例,创面均为Ⅰ期愈合。皮瓣远侧端部分表皮及表浅坏死5例,经换药或植皮后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8.3(6~36)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质软,色泽良好;3例皮瓣受区为负重区,将隐神经与受区周围皮神经缝合行感觉功能重建,随访期内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患者步态均正常。结论胫后动脉穿支加强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于修复小腿中下段内侧、内踝、跟后区、足跟底、足背内侧中小创面,穿支筋膜蒂形式切取皮瓣,皮瓣血运更理想,成活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隐神经 胫动脉穿支 软组织损伤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小腿内侧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内侧远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5
作者 乔永平 毕卫伟 王辉亮 《中医正骨》 2010年第2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胫动脉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在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秦文 廉凯 +1 位作者 胡杨 吴农欣 《骨科》 CAS 2015年第6期295-297,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12例拟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术的患者,于术前应用CDFI探测胫后动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12例拟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术的患者,于术前应用CDFI探测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动脉的血管内径、位置、数量,并作体表定位,于术中验证该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48条穿支动脉的内径为0.50~1.48 mm,经手术验证CDFI的定位符合率为100%。结论彩色多普勒可对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做出准确、可靠的评价,有利于皮瓣的合理选取和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外科皮瓣 胫动脉
下载PDF
42例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患者接受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7
作者 曾成冠 王德信 洪永俊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7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术对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治疗的实际临床疗效,分析对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阳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技术修复小腿下段软... 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术对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治疗的实际临床疗效,分析对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阳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技术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患者均随访24个月。统计患者术后24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术前及术后12、24个月肢体功能评分,以及术后24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42例患者中,皮瓣完全成活39例,创面均为Ⅰ期愈合,总有效率为92.86%(39/42),3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或植皮后愈合;与术前比,术后12、24个月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量表(LEFS)评分均逐渐升高(均P<0.05);42例患者中有2例植皮区麻木,1例植皮区痛觉异常并发症事件,总发生率为7.14%。结论在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中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 逆行转移修复 动脉穿支皮瓣 肢体功能
下载PDF
应用胫后动脉皮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软组织缺损8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杜丽平 游晓波 傅荣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研究应用胫后动脉皮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2012年收治的小腿及足软组织缺损患者共8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应用胫后动脉皮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应用小腿腓肠神经皮神经营养血... 目的研究应用胫后动脉皮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2012年收治的小腿及足软组织缺损患者共8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应用胫后动脉皮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应用小腿腓肠神经皮神经营养血管等其他皮瓣进行修复。对两组缺损修复后皮瓣存活率、质量及外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84例皮瓣中80例存活良好,4例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皮瓣肿胀,远端发绀,少部分坏死,但经换药后均完全愈合。两组皮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皮瓣外观形态不满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后动脉皮穿支皮瓣因穿支位置较恒定,只需术前准确定位便可保证切取皮瓣安全可靠且不损伤主动脉干,对下肢形态和功能影响小,符合组织移植原则,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外科学 腿损伤/外科学 足损伤 外科皮瓣 胫动脉 皮穿支皮瓣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诊断钢板螺旋钉内固定术后致胫前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
9
作者 兰英 陈晓慧 +2 位作者 曲国田 吴伟 何燕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34-434,共1页
关键词 动脉 假性 胫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踝足部血管吻合支的研究与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逆行皮瓣的设计 被引量:20
10
作者 徐永清 徐达传 +2 位作者 钟世镇 石瑾 李忠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112,共2页
目的 :研究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的粗细 ,为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远端逆行血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46侧新鲜小腿的动脉灌注红色塑料 ,制成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踝足部的吻合支的... 目的 :研究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的粗细 ,为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远端逆行血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46侧新鲜小腿的动脉灌注红色塑料 ,制成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踝足部的吻合支的形态 ,测量血管的内径。结果 :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 ,胫后动脉经足底弓、足底深支与胫前动脉的吻合支最粗 ,内径为 2 .3mm。结论 :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 ,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之一断裂或栓塞时 ,只要三者之间在踝足部的主要吻合支未遭受破坏 ,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远端仍可作为皮瓣受区血管被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 动脉 吻合支 逆行血供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胫后动脉皮支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77
11
作者 黄继锋 王增涛 +1 位作者 郭德亮 李主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 为小腿内侧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并经临床应用验证其实用价值。方法采用 2 0侧成人下肢标本 ,分别从股动脉和肌间隙皮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和墨汁后 ,解剖观测胫后动脉在小腿内侧发出的肌间隙皮动脉的数目、行程、管径... 目的 为小腿内侧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并经临床应用验证其实用价值。方法采用 2 0侧成人下肢标本 ,分别从股动脉和肌间隙皮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和墨汁后 ,解剖观测胫后动脉在小腿内侧发出的肌间隙皮动脉的数目、行程、管径、高度及分布范围。结果 胫后动脉在小腿上、中、下 1/ 3段均发出数量不等的肌间隙皮动脉 ,每个皮动脉有 1~ 2条静脉伴行。以皮动脉为蒂设计小腿内侧顺行或逆行筋膜皮瓣可修复小腿和足部的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 12例 ,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该皮瓣操作简便 ,不切断胫后动脉 ,成活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筋膜皮瓣 肌间隙皮动脉 解剖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胫后动脉穿支蒂小腿内后侧链型供血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踝部感染创面 被引量:16
12
作者 魏在荣 王达利 +4 位作者 王玉明 孙广峰 唐修俊 韩文杰 王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161-2162,共2页
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创面,但筋膜组织的代谢率低,筋膜皮瓣的抗感染能力差。肌瓣以及肌皮瓣具有丰富可靠的血供、抗感染能力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转移组织量大、容易塑形、充填... 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创面,但筋膜组织的代谢率低,筋膜皮瓣的抗感染能力差。肌瓣以及肌皮瓣具有丰富可靠的血供、抗感染能力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转移组织量大、容易塑形、充填缺损等诸多优点。文献报道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时可携带部分腓肠肌形成肌皮瓣,携带的肌肉可获得足够血供,转移覆盖感染创面获得良好效果。我们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胫后动脉穿支蒂小腿内后侧链型皮瓣或复合组织瓣,扩大了以往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并且携带了肌或骨形成复合组织瓣,扩大了临床使用的范围,共使用12例,获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链型皮瓣 动脉 复合组织瓣 修复
下载PDF
提插补泻血海穴对下肢胫前、胫后动脉血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曾进 张丽 +6 位作者 温小秋 张现豪 陈绮 李育兰 张娟娟 王慧 钟旋 《针灸临床杂志》 2016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提插补泻血海穴对健康人下肢胫前、胫后动脉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右下肢血海穴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单纯针刺及不针刺干预,应用B超监测针刺下右下肢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血流变化。... 目的:观察提插补泻血海穴对健康人下肢胫前、胫后动脉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右下肢血海穴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单纯针刺及不针刺干预,应用B超监测针刺下右下肢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分别与平补平泻法、单纯针刺、不针刺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流速增快(P<0.01);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流速增快(P>0.05);平补平泻法、单纯针刺、不针刺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提插补泻手法操作血海穴可提高健康人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血流速度;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相比较,血流速度改变无差异;平补平泻、单纯针刺及不针刺对血流速度改变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插补泻 血海穴 动脉 动脉 血流变化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穴时胫前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通 公维军 +1 位作者 李雪梅 武静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7期646-648,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得气"的生理基础。方法未经历过针灸治疗的健康成年志愿者28名,在不同的时间针刺右侧足三里(ST36)和足三里外侧1.5 cm(A点),足三里分浅刺和深刺,A点为深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胫前动脉在针刺前、进针结束... 目的探讨针灸"得气"的生理基础。方法未经历过针灸治疗的健康成年志愿者28名,在不同的时间针刺右侧足三里(ST36)和足三里外侧1.5 cm(A点),足三里分浅刺和深刺,A点为深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胫前动脉在针刺前、进针结束时和得气3 min时收缩期峰值(Vmax)、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内径(Dist)。结果深刺足三里得气3 min后与针刺前相关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浅刺足三里运针3 min后与针刺前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和A点深刺在运针3min后Vmax和V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脉血流的动力学变化可能与针灸得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足三里 针刺 得气
下载PDF
不同形式的3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跃飞 巨积辉 +3 位作者 蓝波 许华龙 唐林峰 侯瑞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 总结分析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对26例外伤导致的足踝部皮肤坏死缺损患者,采用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转位修复,其中顺行穿支皮瓣5例,螺旋桨穿支皮瓣5... 目的 总结分析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对26例外伤导致的足踝部皮肤坏死缺损患者,采用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转位修复,其中顺行穿支皮瓣5例,螺旋桨穿支皮瓣5例,逆行穿支皮瓣16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大为15cm×8cm,最小为6cm×4cm。结果 2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坏死经换药2周后行植皮修复,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处理后1-2月瘢痕愈合,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0个月,25例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1例皮瓣坏死植皮后瘢痕增生明显,5例皮瓣轻度臃肿,足踝部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依据足踝部创面特点采用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穿支皮瓣 修复
下载PDF
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被引量:10
16
作者 胡勇 王增涛 +4 位作者 朱小雷 孙文海 刘志波 朱磊 许庆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636-637,共2页
目的 探讨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以胫前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胫前供区直接缝合或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 7例胫前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6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6个... 目的 探讨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以胫前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胫前供区直接缝合或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 7例胫前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6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色泽良好,外形满意。结论 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缺损可行,取材方便、操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皮瓣 皮肤缺损
下载PDF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供血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铭 马玉祥 +3 位作者 王玉发 王祥 韩青 李幼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2-1125,1208,共5页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的浅出点、分支、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形状和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在髁踝连线上投影距离90%集中于8~12cm,平均血管直径为(0.96±0.24)mm;解剖供血区近似椭圆形,面积为(72±8)cm2,占小腿面积的14.22%;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为坐标原点,浅出点至内踝后缘与跟腱中点的连线为坐标系的纵轴,经原点向纵轴作一垂线为坐标系的横轴,将内踝上皮支的的供血区分成4个象限,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各个象限的供血面积:内上象限(15±2)cm2,外上象限(8±3)cm2,内下象限(25±4)cm2,外下象限(24±3)cm2;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在内上、外下2个象限分布较多,计算其轴向性(Dmax/L)为1.47±0.31;该皮支与周围血管吻合非常丰富,并参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的构成,其动力供血区面积可达小腿内侧面下2/3。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相对恒定,其供血区域大,且易于切取和转位,可依据其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作供血动脉进行双轴点皮瓣和双轴皮瓣的手术设计,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内踝上皮支 双轴点皮瓣 双轴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胫前动脉踝上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发惠 刘经南 +1 位作者 钟桂午 陈日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5期312-314,共3页
为带血供胫骨下段外侧骨膜(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表明,胫前动脉踝上支是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供的主要血管,于踝间连线上方(3.... 为带血供胫骨下段外侧骨膜(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表明,胫前动脉踝上支是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供的主要血管,于踝间连线上方(3.1±0.8)cm始于胫前动脉,紧贴骨面前行至胫骨前缘分出升支和降支。升支沿胫骨前缘上行,达踝间连线上(6.3±1.3)cm处与胫前动脉肌骨膜支吻合;降支下行与内踝前动脉吻合。踝上支长(2.2±0.7)cm,外径(1.1±0.2)mm,伴行静脉两条。以踝上支或踝上支与肌骨膜支的吻合关系,可在胫骨下段外侧设计8cm~10cm×4cm~5cm骨膜瓣,为修复胫骨中下段骨不连、距骨骨折、踝关节融合等提供了一种新的骨膜(骨)瓣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骨膜瓣移位术 骨折不愈合 骨骨折
下载PDF
带监测皮岛的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设计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江钦文 黄东 +2 位作者 吴伟炽 葛军委 黄国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为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8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1)胫骨上段有胫前返动脉骨膜支1-3支和胫前动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髁前面及外侧面... 目的为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8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1)胫骨上段有胫前返动脉骨膜支1-3支和胫前动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髁前面及外侧面骨膜,中、下段为来自胫前动脉的肌骨膜支和直接骨膜支5~7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骨膜。骨膜支蒂长(1.2±0.3)cm,外径(0.7±0.2)mm,伴行静脉两条。(2)胫前动脉骨膜支呈节段性分布,于胫骨前缘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相邻升、降支彼此吻合成血管链,反复分支形成骨膜动脉网营养骨膜。皮支穿深筋膜入皮,供养小腿前外侧皮肤。结论可设计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的带监测皮岛的穿支骨膜瓣,通过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骨膜瓣 监测皮岛 动脉 移植 显微解剖
下载PDF
足背、胫前动脉移植—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忠华 闫玉生 +2 位作者 余磊 万磊池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 :为足背、胫前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成人尸体下肢材料44侧 ,对足背动脉和胫前动脉下段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胫前动脉下段和足背动脉上、中、下点的外径分别为 :(2 .5± 0 .6)mm ;(2 .3... 目的 :为足背、胫前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成人尸体下肢材料44侧 ,对足背动脉和胫前动脉下段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胫前动脉下段和足背动脉上、中、下点的外径分别为 :(2 .5± 0 .6)mm ;(2 .3± 0 .4)mm ;(1.9± 0 .4)mm。胫前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末端的长度为(18.10± 0 .6)cm。结论 :胫前动脉下段和足背动脉位置浅表 ,联合截取有足够的长度和较适宜的管径 ,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供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足背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