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岛淀粉样多肽在神经血管单元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畅 万依玲 +1 位作者 王鑫 赵薇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9期83-89,共7页
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IAPP)是由胰岛β细胞产生,并与胰岛素协同分泌的一种激素。正常结构的单体IAPP对于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NVU)产生正面影响。而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衰老等原因产生的错误折叠的IA... 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IAPP)是由胰岛β细胞产生,并与胰岛素协同分泌的一种激素。正常结构的单体IAPP对于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NVU)产生正面影响。而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衰老等原因产生的错误折叠的IAPP,对NVU产生了各种不利的影响。在神经系统中错误折叠的IAPP聚集后通过激活多种信号通路、诱导氧化应激、激活炎症反应、影响细胞调控因子等多种机制,直接损害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存活率使其结构塌陷功能丧失等。在脑血管系统中,错误折叠的IAPP沉积在血管壁和脑实质形成栓子,进而造成脑血管狭窄,灌注不足甚至出血;激活缺氧信号通路导致微血管功能障碍,病理性红细胞生成增多,血管平滑肌张力增加;损伤人脑血管周细胞正常功能等。错误折叠的IAPP通过以上病理过程加重脑栓塞、脑缺氧缺血发生并影响脑血管病后NVU的重建。综上所述,IAPP通过多种途径和分子机制影响了NVU中不同细胞类型,导致神经损伤,血管功能障碍,最终引发和加重脑血管疾病。深入研究IAPP在NVU中的作用机制对于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及疾病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IAPP) is a hormone produced by pancreatic β-cells and co-secreted with insulin. Monomeric IAPP with a normal structur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neurovascular unit (NVU). However, misfolded IAPP, resulting from factors such as insulin resistance, obesity, and aging, has various detrimental effects on the NVU. In the nervous system, misfolded IAPP aggregates and activates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 induces oxidative stress, trigger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affects cellular regulatory factors. These mechanisms directly damage the morphology and survival rates of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causing structural collapse and functional loss. In the cerebrovascular system, misfolded IAPP deposits in the vascular walls and brain parenchyma, forming emboli that lead to vascular narrowing, insufficient perfusion, and even hemorrhage. It also activates hypoxia signaling pathways, resulting in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creased pathological erythropoiesis, and enhanc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tension. Additionally, it impairs the normal function of human brain pericytes. Through these pathological processes, misfolded IAPP exacerbates cerebral embolism and cerebral hypoxia-ischemia, affec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NVU afte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summary, IAPP influences different cell types within the NVU through various pathway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leading to neuronal damage and vascular dysfunction, ultimately triggering and worsen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depth research into the role of IAPP in the NVU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developing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nd predicting disease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神经血管单元 脑血管病 综述
下载PDF
重组人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制备及评价
2
作者 李欣宇 张杰 +3 位作者 刘路馨 陆仲夏 王盛楠 路新枝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68-1475,共8页
人胰岛淀粉样多肽(hIAPP)的淀粉样变与2型糖尿病(T2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解决体外评价化合物抗hIAPP淀粉样变活性所需hIAPP存在化学合成困难、成本高、溶解性低和批次稳定性差等问题,本研究以蛛丝蛋白N端结构域突变体NT作为融合标签... 人胰岛淀粉样多肽(hIAPP)的淀粉样变与2型糖尿病(T2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解决体外评价化合物抗hIAPP淀粉样变活性所需hIAPP存在化学合成困难、成本高、溶解性低和批次稳定性差等问题,本研究以蛛丝蛋白N端结构域突变体NT作为融合标签,构建大肠杆菌高效表达hIAPP体系。通过优化表达条件和分离纯化工艺,获得重组hIAPP(rhIAPP),并对rhIAPP二硫键形成、淀粉样变能力和淀粉样变产物的毒性进行检测。融合蛋白质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过尿素变性和亲和层析纯化得到融合蛋白质产量为70 mg/L发酵液,融合蛋白质经过复性、凝血酶切除融合标签和进一步纯化,最终得到rhIAPP产量为6 mg/L发酵液。检测显示,rhIAPP的巯基未形成二硫键。rhIAPP具有“S”型淀粉样变曲线,其形成的β-折叠结构远多于化学合成的hIAPP(chIAPP),化合物姜黄素能显著抑制2种来源hIAPP的淀粉样变。细胞毒检测表明,rhIAPP在与红细胞孵育过程中促进红细胞溶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hIAPP) 蛛丝蛋白 淀粉 重组表达
下载PDF
胰岛淀粉样多肽与胰岛素在胎鼠胰腺共存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占淳 梁文妹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92-194,共3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第14~21d大鼠胚胎胰腺IAPP和Ins-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胚胎第14d胰腺内可见少数散在的Ins-IR细胞,未见IAPP-IR细胞;自胚胎第16d始,可见IAPP-IR细胞...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第14~21d大鼠胚胎胰腺IAPP和Ins-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胚胎第14d胰腺内可见少数散在的Ins-IR细胞,未见IAPP-IR细胞;自胚胎第16d始,可见IAPP-IR细胞。经邻片比较证明,IAPP与Ins共存于胰岛B细胞内;随胎龄增长,IAPP和Ins-IR细胞相伴发育;同时在胰导管上皮细胞之间,出观察到共存的IAPP和Ins-IR细胞。本文还初步讨论了IAPP与Ins在大鼠胚胎胰腺内共存的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胰岛 免疫组织化学 鼠胎 胰腺
下载PDF
人胎胰腺内胰岛淀粉样多肽和胰岛素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生 被引量:5
4
作者 梁文妹 黄岩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29-332,共4页
为了探讨人胎胰腺IAPP-与Ins-IR细胞的个体发生及其分布与共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22例11~30周人胎胰内IAPP-和Ins-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11周人胎儿胰内已可见到IAPP-IR细... 为了探讨人胎胰腺IAPP-与Ins-IR细胞的个体发生及其分布与共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22例11~30周人胎胰内IAPP-和Ins-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11周人胎儿胰内已可见到IAPP-IR细胞单个散在,Ins-IR细胞较多,未见IAPP与Ins共存的细胞。16周以后,IAPP-IR细胞逐渐增多,或散在分布,或三五成群。与邻片比较观察,可见到IAPP与Ins定位的细胞相应,但IAPP-IR细胞数量仍较Ins-IR细胞少,且免疫染色较弱。至30周,在邻片同一胰岛内可见较多IAPP和Ins定位相同的细胞。研究结果提示,在胎儿期胰岛细胞已开始合成IAPP,并与Ins共存于B细胞,但IAPP与Ins两者在表达时序上有差异。本文还对IAPP与Ins在胎儿胰腺内共存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胰岛 免疫组织化学 胎儿 胰腺
下载PDF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内胰岛淀粉样多肽与胰岛素共存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岩 李占淳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生后不同时间大鼠胰岛内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IAPP-IR)细胞和胰岛素免疫反应(Ins-IR)细胞,对胰岛内IAPP-IR和Ins-IR细胞的数密度(Nv)进行了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IAPP-IR细胞的Nv在生...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生后不同时间大鼠胰岛内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IAPP-IR)细胞和胰岛素免疫反应(Ins-IR)细胞,对胰岛内IAPP-IR和Ins-IR细胞的数密度(Nv)进行了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IAPP-IR细胞的Nv在生后1d较低,以后逐渐升高,至18d时出现高峰,以后渐降低,45d后趋于稳定。Ins-IR细胞的Nv始终较IAPP-IR细胞的Nv低,但两者在生后不同时期的变化基本呈平行关系,唯有18d时IAPP-IR细胞的Nv较Ins-IR细胞的Nv明显升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相邻切片分别显示IAPP-IR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SS-IR)细胞证明,IAPP也存在于一部分D细胞内。本研究用形态计量学方法证明了在生后发育期间IAPP与Ins在B细胞内共存,两者表达呈平行关系。同时还证明了IAPP与SS在一部分D细胞内共存。本文对上述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胰岛 共存 生后发育
下载PDF
胰岛淀粉样多肽和P物质在不同发育阶段家兔直肠的表达及分布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洪艳 梁文妹 +3 位作者 韩晶 胡赟 夏白娟 李一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19-112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发育阶段家兔直肠内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P物质(substance P,SP)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生后5、15、25、35、60 d及90 d家兔各10只。取直肠组织入Bouin液固定,梯度酒精脱水,常规石蜡包埋,... 目的观察不同发育阶段家兔直肠内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P物质(substance P,SP)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生后5、15、25、35、60 d及90 d家兔各10只。取直肠组织入Bouin液固定,梯度酒精脱水,常规石蜡包埋,制成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图像分析法对IAPP、S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定位和表达进行观察。结果生后5 d家兔直肠内可见少量散在分布IAPP阳性细胞,多位于上皮;35 d IAPP阳性细胞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至60 d达到最多(P<0.05),90 d时减少(P<0.05),主要分布于固有层。图像分析测得IAPP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随家兔的生长发育逐渐降低,60 d达最低(P<0.05)。SP阳性细胞于生后15 d始出现,35 d后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60 d达最高(P<0.05)。其平均灰度值也于35 d开始下降(P<0.05),于60 d达最低水平(P<0.05)。结论 IAPP、SP在直肠的表达随家兔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变化,推测两者参与调节生后发育期间家兔直肠消化功能的成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P物质 直肠 生后发育 家兔
下载PDF
海洛因依赖对大鼠胰岛β细胞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梁文妹 刘霞 +3 位作者 李占淳 韩晶 潘贵书 张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对胰岛β细胞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的影响及引起表达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正常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及海洛因依赖组。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对胰岛β细胞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的影响及引起表达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正常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及海洛因依赖组。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分别于第10、17、24、31、38天取胰尾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形态计量法进行研究。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胰岛β细胞IAPP的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定位于胞质,Glut2的免疫染色见于胞膜。2.与正常组和盐水组比较,海洛因依赖组大鼠胰岛IAPP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明显增强;24d以后细胞面数密度加大,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图像分析显示,海洛因依赖组IAPP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降低(P〈0.05),以38d时问点最低。3.海洛因依赖组大鼠Glut2阳性细胞免疫反应也明显增强;图像分析显示海洛因依赖期间大鼠胰岛Glut2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下降,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也以38d时间点最低。结论在海洛因依赖期间,胰岛β细胞通过增加细胞数以及合成增多的方式,使IAPP和Glut2的表达增多,并参与了大鼠海洛因依赖期间机体代谢以及糖代谢的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8细胞 葡萄糖转运蛋白2 胰岛淀粉样多肽 海洛因 依赖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D细胞的胰岛淀粉样多肽和生长抑素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双平 石爱荣 +2 位作者 王先荣 翟宇强 黄岩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5-157,I014,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与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在胰岛D细胞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PAP邻片单染法。结果从生后1d至成... 目的观察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与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在胰岛D细胞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PAP邻片单染法。结果从生后1d至成年大鼠胰岛内均有部分IAPP-IR细胞和SS-IR细胞形态相似、定位一致;外分泌部腺泡间散在分布的部分IAPP-IR细胞也呈SS免疫反应性。结论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胰岛部分D细胞同时表达IAPP和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生长抑素 大鼠 糖尿病 D细胞
下载PDF
胰岛淀粉样多肽、葡萄糖转运蛋白2在海洛因戒断、脱毒和复吸大鼠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韩晶 梁文妹 +3 位作者 洪艳 夏白娟 胡赟 李一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在大鼠海洛因戒断、脱毒治疗和复吸期间,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在胰岛β细胞内表达的变化。方法正常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正常对照组(n=8),实验组又分为海洛因依赖戒断组、美沙酮脱毒... 目的探讨在大鼠海洛因戒断、脱毒治疗和复吸期间,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在胰岛β细胞内表达的变化。方法正常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正常对照组(n=8),实验组又分为海洛因依赖戒断组、美沙酮脱毒治疗组和海洛因复吸组。各组大鼠取胰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海洛因戒断时IAPP和GLUT2阳性细胞免疫染色较正常对照组变深,平均灰度值均低于正常组(P<0.05),IAPP面数密度增大(P<0.05);美沙酮脱毒期间,IAPP和GLUT2免疫阳性细胞染色变浅,平均灰度值较戒断时升高,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APP面数密度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海洛因复吸期间,IAPP和GLUT2阳性细胞免疫染色又加深,平均灰度值降低(P<0.05),IAPP面数密度再次增大(P<0.05)。结论在海洛因戒断和复吸期间,表达于大鼠胰岛β细胞的IAPP和GLUT2合成增加,美沙酮脱毒期间合成减少,两者变化规律一致,提示在海洛因戒断,脱毒和复吸过程中,两者的合成同步,可能参与调节海洛因戒断,美沙酮脱毒治疗及复吸大鼠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与调节大鼠摄食、体重及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葡萄糖转运蛋白2 胰岛β细胞 海洛因 美沙酮 复吸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胰岛淀粉样纤维对体外胰岛细胞膜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洁 薛耀明 +2 位作者 关美萍 张倩 谢翠华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也称胰淀素Amylin)的纤维状态胰岛淀粉样纤维(IAf)对胰岛细胞膜的毒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比较用可溶性IAPP和IAf孵化培养的胰岛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并在黏附细胞仪570记录各组[Ca2+]i的动态变化;以10μmo... 目的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也称胰淀素Amylin)的纤维状态胰岛淀粉样纤维(IAf)对胰岛细胞膜的毒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比较用可溶性IAPP和IAf孵化培养的胰岛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并在黏附细胞仪570记录各组[Ca2+]i的动态变化;以10μmol/LIAf组为对照组,分别比较Ca2+通道阻断剂组、无Ca2+培养液组、胆固醇干预组[Ca2+]i的动态变化,了解[Ca2+]i变化与钙离子通道的关系。结果细胞膜流动性和[Ca2+]i在IAf组中呈剂量依赖性升高,与可溶性IAPP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可溶性IAPP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2+通道阻断剂预处理组加10μmol/LIAf刺激后[Ca2+]i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Ca2+培养液组和胆固醇预处理组加10μmol/LIAf刺激后[Ca2+]i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Af可能通过改变胰岛细胞膜流动性和细胞内钙超载而导致细胞损伤,钙超载是由于外钙内流所致,其途径可能并非经过钙离子通道,可能与"淀粉样通道"形成有关。胆固醇具有拮抗此毒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淀素 胰岛淀粉样多肽 胰岛细胞 膜流动性
下载PDF
胚胎及新生期大鼠胃肠道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生长抑素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文妹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27-429,I017,共3页
为探讨胚胎期及新生期大鼠胃肠道的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第15~21d大鼠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IAPP免疫反应性(IR)细胞和生长抑素(SS)... 为探讨胚胎期及新生期大鼠胃肠道的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第15~21d大鼠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IAPP免疫反应性(IR)细胞和生长抑素(SS)IR细胞,观察了IAPP与SS在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定位分布。结果表明:第15d胚胎,胃肠道内未见IAPP-和SS-IR细胞。第17d胚胎,IAPP-与SS-IR细胞均很少,免疫染色较弱,着色较浅,免疫反应性细胞散布于分化未完全的肠上皮细胞间。胚胎19d,IAPP-和SS-IR细胞出现于胃和小肠,以十二指肠为多。胚胎第21d及新生期,胃肠道各段均可见到IAPP-和SS-IR细胞。经邻片比较证明,胚胎第19d始至新生期,十二指肠和空肠中部分IAPP-IR细胞与部分SS-IR细胞的定位相同,表明IAPP与SS在十二指肠和空肠D细胞中有共存。胃、回肠、结肠和直肠未见到IAPP与SS有细胞内共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生长抑素 胃肠道 胚胎 新生期
下载PDF
胃肠胰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定位和表达 被引量:6
12
作者 石爱荣 梁文妹 黄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211-213,共3页
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是1986年瑞典学者Westermark et al从胰岛素瘤患者的瘤组织,糖尿病猫及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淀粉样沉积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肽,几乎在同时,英国生物化学家Cooper et al也从Ⅱ型糖尿病患... 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是1986年瑞典学者Westermark et al从胰岛素瘤患者的瘤组织,糖尿病猫及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淀粉样沉积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肽,几乎在同时,英国生物化学家Cooper et al也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淀粉样沉积物中分离出该肽。IAPP又称为amylin,对IAPP的分子结构、基因表达和生理作用等已有许多报道。近年来,在IAPP定位、表达及胃肠胰IAPP免疫反应(immunoreactive,IR)细胞定位、发生、发育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探讨IAPP的生理作用及疾病状态下的改变,提供了形态学依据,现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系统 胰腺 胰岛淀粉样多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人胰腺导管上皮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岩 董静霞 +1 位作者 李枫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3-284,I018,共3页
目的 观察人胰腺导管上皮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分布。 方法  4例正常成人胰腺组织石蜡切片 ,用免疫组织化学 PAP方法显示 IAPP- IR细胞 ,Mayer苏木素复染。 结果 发现胰腺小叶间导管、小叶内导管、闰管上皮细胞至泡心细胞均呈胰岛淀粉... 目的 观察人胰腺导管上皮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分布。 方法  4例正常成人胰腺组织石蜡切片 ,用免疫组织化学 PAP方法显示 IAPP- IR细胞 ,Mayer苏木素复染。 结果 发现胰腺小叶间导管、小叶内导管、闰管上皮细胞至泡心细胞均呈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性 ,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核上方及两侧。 结论 本研究证明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胰腺导管上皮 石蜡切片
下载PDF
胰岛淀粉样多肽在豚鼠胰腺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雪岷 苏慧慈 +1 位作者 张远强 黄威权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4,100,共5页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了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或称Amylin)在豚鼠胰脏的分布,并用邻片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法,观察了IAPP与胰岛素(Insulin,IN...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了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或称Amylin)在豚鼠胰脏的分布,并用邻片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法,观察了IAPP与胰岛素(Insulin,INS)、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的共存关系。结果显示,豚鼠胰岛内绝大多数细胞都呈IAPP阳性免疫反应,在胰外分泌部的腺泡和导管内也散在分布有IAP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多数IAPP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都显示INS免疫反应阳性,胰岛内少数IAPP阳性细胞也呈SS免疫反应阳性。说明IAPP主要分布在豚鼠的胰岛内.但也少量存在于外分泌部。IAPP主要和INS共存于B细胞内。但也和SS共存于D细胞内,提示IAPP可能通过自分泌途径调节INS和SS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胰腺 免疫组织化学 豚鼠
下载PDF
胰岛淀粉样多肽在生后发育期间家兔十二指肠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赟 梁文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10-913,共4页
目的:观察家兔生后发育期间十二指肠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家兔60只,分为生后5、15、25、35、60、90d共6组,每组1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IAPP在十二指肠的表达... 目的:观察家兔生后发育期间十二指肠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家兔60只,分为生后5、15、25、35、60、90d共6组,每组1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IAPP在十二指肠的表达及分布特点.结果:不同发育阶段家兔十二指肠中均有IAPP的表达,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存在于胞质.生后5、15d,IAPP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间,细胞数量少且染色浅淡;25-90d,IAP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且细胞染色深,主要分布于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少量分散存在于黏膜上皮细胞间.图像分析结果表明,IAPP阳性细胞的数量从第35天开始逐渐增多(F=24.19,P=0.0001),平均灰度值从第15天开始逐渐下降(F=72.42,P=0.004).结论:IAPP作为一种营养因子,可能对生后家兔十二指肠黏膜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家兔 生后发育 十二指肠
下载PDF
胰岛淀粉样多肽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岩 李占淳 石爱荣 《解剖科学进展》 CAS 1995年第1期56-62,共7页
胰岛素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又称淀粉不溶素(amylin),是正常胰岛B细胞合成并与胰岛素相伴释放的新激素 ̄[1—4]。从1986年瑞典学者Wester-mark ̄[... 胰岛素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又称淀粉不溶素(amylin),是正常胰岛B细胞合成并与胰岛素相伴释放的新激素 ̄[1—4]。从1986年瑞典学者Wester-mark ̄[5]首先在胰岛素瘤病人的瘤组织中分离出IAPP至今,LAPP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随着蛋白质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使人们对IAPP的生化特性、组织定位、基因表达、受体分布和生理作用等进行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就六个部分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瘤组织 基因表迭 氨基酸
下载PDF
大鼠胃窦十二指肠粘膜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细胞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文妹 李占淳 +1 位作者 黄岩 石爱荣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66-66,共1页
大鼠胃窦十二指肠粘膜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细胞的定位研究北京医科大学组织学胚胎学系梁文妹,李占淳,黄岩,石爱荣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是Westermark等于19... 大鼠胃窦十二指肠粘膜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细胞的定位研究北京医科大学组织学胚胎学系梁文妹,李占淳,黄岩,石爱荣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是Westermark等于1986~1987年分离提纯的一种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免疫反应细胞 胃窦 十二指肠
下载PDF
胰淀素、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与2型糖尿病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萍 刘超 《医学综述》 2005年第6期500-502,共3页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淀素 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
下载PDF
人胎小肠内胰岛淀粉样多肽及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琳 梁文妹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目的 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 (IAPP IR)细胞和 5 羟色胺 (5 HT)免疫反应细胞 (EC细胞 )在人胎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IAPP与 5 HT的关系。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结果 胎期小肠内IAPP IR细胞仅见于十二指肠。 16周开始 ,在... 目的 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 (IAPP IR)细胞和 5 羟色胺 (5 HT)免疫反应细胞 (EC细胞 )在人胎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IAPP与 5 HT的关系。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结果 胎期小肠内IAPP IR细胞仅见于十二指肠。 16周开始 ,在十二指肠绒毛上皮细胞间可见单个散在的IAPP IR细胞 ;2 2~ 2 7周 ,其细胞数量则逐渐增多 ,主要分布于肠腺中。EC细胞可见于胎期小肠各段 ,并随着胎龄增长 ,其细胞密度大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11周 ,在小肠 3段绒毛上皮和尚未分化完全的肠腺细胞间已可见该种细胞 ;17~ 2 1周 ,数量达最多 ,主要分布于绒毛根部和肠腺的上皮细胞间 ;2 2周后 ,EC细胞呈渐少趋势。免疫组织化学邻片单染比较 ,未见IAPP和 5 HT在同一细胞内有共存现象。 结论 IAPP、5 HT在人胎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已有表达。IA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胰岛淀粉样多肽 5-羟色胺 免疫反应细胞 个体发生 胎儿
下载PDF
胰岛淀粉样多肽在人胎胃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文妹 王琳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0-111,共2页
目的 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 (IAPP)在人胎胃的表达和定位。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 12例 11~ 2 0周人胎胃体部IAPP免疫反应 (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 结果 人胎 11周 ,胃黏膜中已有IAPP IR细胞 ,主要定位于胃底腺。 14~ 2 0周 ... 目的 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 (IAPP)在人胎胃的表达和定位。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 12例 11~ 2 0周人胎胃体部IAPP免疫反应 (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 结果 人胎 11周 ,胃黏膜中已有IAPP IR细胞 ,主要定位于胃底腺。 14~ 2 0周 ,胃黏膜中IAPP IR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免疫反应显色也逐渐加深。经与HE染色的邻片比较 ,部分IAPP IR细胞与壁细胞定位一致。 结论 IAPP IR细胞在人胎儿期已存在于胃体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胃体 人胎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