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州湾潮间带和沿岸区硫酸盐还原菌含量分布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皓文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7-30,共4页
用 M P N 法对胶州湾潮间带和沿岸区的硫酸盐还原菌( 缩写为 S R B) 含量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 S R B 含量大约是41 ×107 个细胞/g ,波动范围较大。水中的 S R B 含量约25 ×102/... 用 M P N 法对胶州湾潮间带和沿岸区的硫酸盐还原菌( 缩写为 S R B) 含量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 S R B 含量大约是41 ×107 个细胞/g ,波动范围较大。水中的 S R B 含量约25 ×102/ml。分析了 S R B 含量的分布状况,发现调查区内的 S R B 含量基本上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之势,即工业区、港口区的高于海水浴场、海滨旅游区的。证实了生活废弃物的排放致其环境 S R B 含量特高。 S R B 含量分布状况大体上与以往所测环境污染状况一致。对虾养殖池的 S R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胶州湾潮间带和沿岸区 环境污染
下载PDF
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 被引量:48
2
作者 李新正 李宝泉 +2 位作者 王洪法 王金宝 张宝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2-618,共7页
Based on the macrobenthic samples collected seasonally from 9 intertidal stations in Nugukou (N1, N2, N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Hongshiya (H1, H2, H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and X... Based on the macrobenthic samples collected seasonally from 9 intertidal stations in Nugukou (N1, N2, N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Hongshiya (H1, H2, H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and Xindao (X1, X2, X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around the Jiaozhou Bay during August 2003 to May 2004,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of intertidal zone of the Jiaozhou Bay was analysized using PRIMER, of which CLUSTER, MDS and DIVERSE functions were adop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10 species were found in the three locations, including 38 species of mollusk, which was the most abundant, 36 species of polychate and 18 species of crustacea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s, dominant species and the three diversity indices among the 9 stations differed.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d MD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from the 9 sampling stations could be converged to four groups, namely, A group, including Stations N1, N2, N3;B group, including Stations H2, H3;C group, including Stations X1, X2, X3, and D group, including only Station H1. The types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y correlated with the types of substr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胶州湾
下载PDF
胶州湾女姑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宝泉 张宝琳 +3 位作者 刘丹运 王少青 王洪法 李新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5-19,共5页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间夏、秋、冬、春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女姑口潮间带的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间夏、秋、冬、春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女姑口潮间带的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及Jaccard的群落种类相似性指数Ja分析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57种,其中软体动物24种,占42.11%;甲壳动物和多毛类各15种,占26.32%;鱼类2种,占3.51%;螠虫1种;女姑口潮间带高、中和低潮区生物种类和生物组成均差别较大,两两群落相似性系数也比较低;3个多样性指数H′,D,J的值大小顺序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女姑口潮间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明显,H′和J为春季最高、冬季最低;D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女姑口 胶州湾
下载PDF
半封闭海湾潮间带部分围垦后纳潮量计算的商榷——以胶州湾为例 被引量:24
4
作者 杨世伦 陈启明 +1 位作者 朱骏 张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3-47,共5页
传统的海湾(泻湖)纳潮量计算方法不能精确地反映潮间带被部分围垦后纳潮量的实际情况。本文考虑围堤的影响,将纳潮量分解为堤基以下的“梯形”区和堤基以上的“矩形”区两部分之和,在理论上更加严密。根据改进后方法算出的胶州湾近期纳... 传统的海湾(泻湖)纳潮量计算方法不能精确地反映潮间带被部分围垦后纳潮量的实际情况。本文考虑围堤的影响,将纳潮量分解为堤基以下的“梯形”区和堤基以上的“矩形”区两部分之和,在理论上更加严密。根据改进后方法算出的胶州湾近期纳潮量比传统方法算出的纳潮量大15%左右。可见,半个多世纪以来胶州湾的纳潮量只减少了约15%,而不是传统方法得出的约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封闭海湾 潮间带 围垦 纳潮量 胶州湾
下载PDF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宝琳 王洪法 +3 位作者 李宝泉 王永强 王金宝 李新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4,共5页
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辛岛潮间带的3个不同潮区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3种,其中低潮区出现27种,中潮区和高潮区20种和19种,有6种属于3个潮区共有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 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辛岛潮间带的3个不同潮区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3种,其中低潮区出现27种,中潮区和高潮区20种和19种,有6种属于3个潮区共有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02.5个/m2,5月最高,为144.67个/m2,2月最低,为52.66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60.01g/m2,11月最高,为102.99g/m2,2月最低,仅为11.87g/m2。本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学研究 胶州湾
下载PDF
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崇良 徐宾铎 +2 位作者 任一平 薛莹 纪毓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5071-5080,共10页
根据2009年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潮间带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Tumbiolo和Downing模型以及Brey估算模型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在5.3—29.9 g AFD... 根据2009年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潮间带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Tumbiolo和Downing模型以及Brey估算模型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在5.3—29.9 g AFDW.m-.2a-1之间;不同季节次级生产力存在较大差异,以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年均次级生产力在潮区间的分布从高至低依次为低潮区E,中潮区B、C、D和高潮区A,不同季节和不同估算方法的结果稍有差别。春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最高的潮区为潮区D,夏、秋季均为潮区E,冬季为潮区B。贝类养殖活动是影响本海域次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应用不同经验模型的次级生产力估算结果未取得一致:春季3个估算值间存在明显差异;夏季Brey经验公式与Brey模型估算值基本一致,Tumbiolo和Downing模型估算值偏低;秋、冬季Tumbiolo和Downing模型与Brey模型估算结果相近,Brey经验公式估算值偏高。Wilcoxon检验表明3种方法对次级生产力的估算值差异显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和海域水温特征可能是造成不同模型次级生产力估算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生产力 经验模型 大型底栖动物 胶州湾 潮间带
下载PDF
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主要污染来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义峰 吴桑云 +1 位作者 陈勇 田梓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3-169,共7页
系统地在胶州湾潮间带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有机质、石油类),重金属(Hg,Cu,Pb,Zn,Cd,Cr,As)及硫化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对潮间带中各物质的主要污染来源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中主要... 系统地在胶州湾潮间带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有机质、石油类),重金属(Hg,Cu,Pb,Zn,Cd,Cr,As)及硫化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对潮间带中各物质的主要污染来源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中主要污染分别来源于工业排污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交通污染的降水、降尘等。调查区重金属对该海域的生态危害程度从大到小为Hg>As>Cu>Cd>Pb>Cr>Zn,与其他海域相比较,胶州湾潮间带中Hg和Cu的污染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潮间带 沉积物 污染源 潜在生态危害
下载PDF
胶州湾西北部潮间带冬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崇良 任一平 +2 位作者 薛莹 徐宾铎 纪毓鹏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1-560,共10页
为了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情况,根据2009年2月份在胶州湾西北部潮间带进行的7断面35个站位的底栖生物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潮间带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9种,平均丰度88.1ind/m2,平均生物量... 为了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情况,根据2009年2月份在胶州湾西北部潮间带进行的7断面35个站位的底栖生物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潮间带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9种,平均丰度88.1ind/m2,平均生物量77.8g/m2;主要优势种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和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总体丰度在中潮区较高,生物量在低潮区较大;断面5丰度、生物量均最高,断面1丰度、生物量均最低。多毛类丰度和生物量在潮区间差异显著(P<0.05),在中下潮区分布最多;甲壳类丰度和生物量在潮区和断面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软体类生物量在断面间的分布差异显著(P<0.05),断面5最高,断面1最低。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的分布很不均匀,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为扰动可能是胶州湾西北部潮间带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胶州湾、莱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污染比较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义峰 吴桑云 +1 位作者 孙书贤 孙永根 《海岸工程》 2009年第2期61-68,共8页
系统地在胶州湾、莱州湾潮间带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有机质,石油类)、重金属(汞,铜,铅,锌,镉,铬,砷)、营养盐(总磷,总氮,总碳)、硫化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除镉、总磷外,各物质在胶州湾潮间带的质量分数普遍... 系统地在胶州湾、莱州湾潮间带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有机质,石油类)、重金属(汞,铜,铅,锌,镉,铬,砷)、营养盐(总磷,总氮,总碳)、硫化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除镉、总磷外,各物质在胶州湾潮间带的质量分数普遍大于在莱州湾潮间带内的质量分数;Q型聚类分析将两湾分成两类,受到工业排污、生活污水等人为因素影响严重的胶州湾东部为一类,而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胶州湾西部和莱州湾等其余站位为一类;胶州湾潮间带生态危害程度要高于莱州湾潮间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莱州湾 潮间带 沉积物
下载PDF
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变化 被引量:23
10
作者 姜祖辉 陈瑞盛 王俊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81,共8页
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对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的种类、数量和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比较单一,仅鉴定出硅藻和甲藻2门,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5属8种,甲藻门2属2种,... 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对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的种类、数量和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比较单一,仅鉴定出硅藻和甲藻2门,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5属8种,甲藻门2属2种,其中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有4种。从数量来看,舟形藻Naviculasp.的数量最高,占底栖微藻总量的24.6%,其次是曲舟藻(Pleurosigmasp.),占底栖微藻总量的15.8%,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和多甲藻Peridiniumsp.的数量最少,均占总量的1.8%。底栖微藻的个体数量为303~226364cell/m2,年平均数量为22685cell/m2。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和春季数量高于夏季和秋季,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各站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基本和底栖微藻的数量变化一致,表现为冬季和春季高,夏季和秋季低,而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刚好相反。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均随取样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叶绿素a的含量在0~15mm的深度内急剧降低,而后维持在较低的含量,相比之下,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降低比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红岛 潮间带 底栖微藻 种类组成 叶绿素A 脱镁叶绿素a
下载PDF
胶州湾北岸潮间带沉积物中人工合成麝香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杰 楼迎华 +3 位作者 王玲 赵燕燕 石磊 郑明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4-385,共2页
本文研究了胶州湾北岸潮间带沉积物中7种人工合成麝香的污染状况.实际检出3种人工合成麝香污染物,主要有佳乐麝香、吐纳麝香和酮麝香,其含量分别为1.84—4.35 ng·g-1、ND—10.9 ng·g-1和6.90—10.9 ng·g-1.人工合成麝香... 本文研究了胶州湾北岸潮间带沉积物中7种人工合成麝香的污染状况.实际检出3种人工合成麝香污染物,主要有佳乐麝香、吐纳麝香和酮麝香,其含量分别为1.84—4.35 ng·g-1、ND—10.9 ng·g-1和6.90—10.9 ng·g-1.人工合成麝香污染物含量较高的采样点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和村落周边,其来源与生活污水的排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潮间带 人工合成麝香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下载PDF
气质联用测定胶州湾北岸潮间带底泥中的新型溴代阻燃剂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燕燕 王玲 +5 位作者 楼迎华 郑明刚 赵全升 王杰 李妍 王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9-346,共8页
本文利用索式提取和复合硅胶层析柱净化技术对底泥样品进行前处理,以BDE30、PCB209L为回收率添加标,以BDE118为进样内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胶州湾北岸潮间带底泥中的7种非多溴联苯醚(non-PBDE)类溴代阻燃剂(1,3,5-三溴苯(... 本文利用索式提取和复合硅胶层析柱净化技术对底泥样品进行前处理,以BDE30、PCB209L为回收率添加标,以BDE118为进样内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胶州湾北岸潮间带底泥中的7种非多溴联苯醚(non-PBDE)类溴代阻燃剂(1,3,5-三溴苯(TBB)、2,3,5,6-四溴对二甲苯(p TBX)、五溴甲苯(PBT)、三溴苯乙烯(PBEB)、六溴苯(HBB)、六氯二溴辛烷(HCDBCO)、2,2',4,4',5,5'-六溴联苯(BB153))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化合物的仪器检出限在0.03—0.59 ng·g-1之间、定量限在0.09—1.96 ng·g-1之间;底泥中各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在80%—107%之间;回收率添加标BDE30和PCB209L的回收率分别为80%—95%和85%—105%.实验中实际检出5种non-PBDE类溴代阻燃剂(TBB、PBT、PBEB、HBB、HCDBCO),其含量在0.13—0.96 ng·g-1(干重)之间.Non-PBDE类溴代阻燃剂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PBEB和HCDBCO是底泥中的两大主要成分,具有相似的源-水体-底泥转化效率.TBB与其他溴代阻燃剂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30—-0.461;PBEB与HBB的相关系数r为0.813(α=0.05),可能来源于同一种溴代阻燃剂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潮间带 非多溴联苯醚(non-PBDE) 溴代阻燃剂(BFR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下载PDF
胶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1.岩石岸潮间带 被引量:14
13
作者 范振刚 《生态学报》 CAS 1981年第2期117-125,共9页
胶州湾是我国北方沿海自然环境条件比较良好的内湾。湾内有十余条河流,大量的营养物质随河水携带进入滩涂和近岸浅海水域,为生物的栖息生存和繁殖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栖息的生物中有不少是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种类。如:中国对虾、... 胶州湾是我国北方沿海自然环境条件比较良好的内湾。湾内有十余条河流,大量的营养物质随河水携带进入滩涂和近岸浅海水域,为生物的栖息生存和繁殖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栖息的生物中有不少是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种类。如:中国对虾、贻贝、鲍鱼、牡蛎、紫菜等等都是资源丰富可供捕捞或养殖,并为群众所喜食的水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滨螺 生物群落 潮间带生物 亚带 软体动物 中潮带 潮间带生态学 优势种 黑荞麦蛤 沙蚕 栖息密度 垂直分布 地理分布 胶州湾 胶澳 多毛类
下载PDF
2015年胶州湾主要入海河流及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数据集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永芳 田旭 +1 位作者 叶友权 徐方建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3期259-267,共9页
陆地是海洋中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河流沉积物是重要的环境介质之一。胶州湾是一个典型的温带半封闭海域,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模式海湾,周边有10余条河流注入。通过对12条入海河流和环胶州湾潮间带76个站点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 陆地是海洋中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河流沉积物是重要的环境介质之一。胶州湾是一个典型的温带半封闭海域,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模式海湾,周边有10余条河流注入。通过对12条入海河流和环胶州湾潮间带76个站点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的分析,获得包含砷(As)、铬(Cr)、锌(Zn)、铜(Cu)、镉(Cd)、钴(Co)、铅(Pb)和镍(Ni)8个指标的数据集,计算获得常用微量元素污染和生态效应的评估参数,包括地质累积指数(Igeo)、富集因子(EF)、污染因子(CF)和污染负荷指数(PLI),形成了本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以为未来的海岸和河流管理,沉积物污染评价、生态安全评估以及微量元素来源与输运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微量元素 河流沉积物 潮间带 重金属
下载PDF
胶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26
15
作者 刘兆庆 徐方建 +5 位作者 田旭 徐丰 赵永芳 李安春 江祖州 殷学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39-2247,共9页
采集了胶州湾潮间带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r、Cd、As的含量,讨论了其分布特征、主要来源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Cu、Pb、Zn、Cr、Cd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8、55.2... 采集了胶州湾潮间带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r、Cd、As的含量,讨论了其分布特征、主要来源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Cu、Pb、Zn、Cr、Cd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8、55.2、107.4、69.9、0.44、9.2mg/kg;污染指数(CF)依次为Cd>Pb>Zn>As>Cu>Cr,研究区东北部的污染较为严重;污染负荷指数(PLI)反映出72.4%的站位存在污染,区域污染负荷指数(PL_(Izone))表明潮间带总体污染程度为中等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ri)依次为Cd>Pb>Cu>As>Zn>Cr.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显示51.7%的站位属于低生态危害,24.1%的站位属于中等生态危害,17.2%的站位属于较高生态危害,7.0%的站位属于很高生态危害,其中Cd是首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交通、农业和工业污染是研究区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建议加强对污染物来源的控制,同时对污染严重区域(特别是东北部)进行人工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沉积物 重金属 潮间带 风险评价
下载PDF
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有机碳和叶绿素的埋藏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吕欣欣 邹立 +1 位作者 刘素美 王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0-45,共6页
于2004年9月,在胶州湾潮间带河套和红石崖两个区域(分别代表近河和近海区域)分别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1)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有机碳和总氮质量比分别为1.0~3.0g/kg和0.1~0.3g/kg,随沉积物... 于2004年9月,在胶州湾潮间带河套和红石崖两个区域(分别代表近河和近海区域)分别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1)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有机碳和总氮质量比分别为1.0~3.0g/kg和0.1~0.3g/kg,随沉积物埋藏深度表现为波动变化,但无明显规律性;(2)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从表层到底层叶绿素a质量比的总体趋势是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叶绿素a质量比变化为0.3~5.2g/kg;(3)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应属于混源有机质。本实验结果对探讨胶州湾潮间带近河和近海区域沉积物中有机碳和叶绿素的埋藏和降解规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潮间带 有机碳 叶绿素
下载PDF
胶州湾北岸潮间带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和六溴环十二烷的分布水平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孟园 王玲 +3 位作者 楼迎华 王杰 郑明刚 石磊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5-271,共7页
对胶州湾北岸潮间带底泥样品中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ris-(2,3-dibromopropyl)isocyanurate,TBC)和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HBCDs)的3种同分异构体(α-HBCD、β-HBCD、γ-HBCD)的分布水平进行分析,结合索氏提取与... 对胶州湾北岸潮间带底泥样品中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ris-(2,3-dibromopropyl)isocyanurate,TBC)和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HBCDs)的3种同分异构体(α-HBCD、β-HBCD、γ-HBCD)的分布水平进行分析,结合索氏提取与Waters ACQUITY UPLC-MS-MS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出TBC和HBCDs的3种同分异构体α-HBCD、β-HBCD、γ-HBCD,浓度范围分别为1.20~5.62 ng·g^(-1)(干重)、1.18~1.54 ng·g^(-1)(干重)、1.50~1.85 ng·g^(-1)(干重)、2.12~2.99 ng·g^(-1)(干重)。其中,TBC在河流入海口处的浓度较高,γ-HBCD占ΣHBCDs的比例(44.75%)最高,且相关性分析表明TBC和HBCDs可能有相似的污染来源。最近,斯德哥尔摩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审查委员会(POPRC)将HBCDs列入POPs名单加以限制使用,这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未来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潮间带 TBC HBCDS 分布水平 环境风险
下载PDF
近30a来胶州湾潮间带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慧 李国庆 +2 位作者 周越 刘逸洁 王蒙蒙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4-300,共7页
本研究基于1984~2016年间的3个时期遥感影像及潮汐潮位资料,利用相同潮位对比法,分析了胶州湾潮间带的面积及质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30a来胶州湾潮间带减少明显.1984~2001年潮间带面积减少了52.80 km^2,2001~201... 本研究基于1984~2016年间的3个时期遥感影像及潮汐潮位资料,利用相同潮位对比法,分析了胶州湾潮间带的面积及质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30a来胶州湾潮间带减少明显.1984~2001年潮间带面积减少了52.80 km^2,2001~2016年潮间带面积减少了8.10km^2.潮间带质心偏移最明显的区域为黄岛地区.1984~2001年该区域质心向东南方向偏移量达1 061.48 m;2001~2016年该区域质心向东北方向偏移达2 881.64 m.在不同时间段内,引起潮间带面积和质心变化的原因并不相同.1984~2001年潮间带面积的减少和潮间带质心位置的偏移主要是由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盐田的建造引起的;而2001~2016年潮间带面积的减少和潮间带质心的偏移主要是由于盐田、养殖池废弃,代之以大规模的填海造陆活动引起的;除此之外,河口泥沙淤积、冲刷等现象也对潮间带面积的变化和潮间带质心位置的偏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资源与开发 演变监测 填海造陆 潮间带 胶州湾
下载PDF
胶州湾近150年来海岸变迁 被引量:15
19
作者 周春艳 李广雪 史经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9-106,共8页
本文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结合历史海图、水深资料研究近150年来胶州湾岸线属性和位置变化。1863~1935年胶州湾以自然演变为主导,岸线变化很小,因自然淤积潮间带面积缓慢减小,72年中仅减少了15.68 km^2;而1935年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胶州... 本文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结合历史海图、水深资料研究近150年来胶州湾岸线属性和位置变化。1863~1935年胶州湾以自然演变为主导,岸线变化很小,因自然淤积潮间带面积缓慢减小,72年中仅减少了15.68 km^2;而1935年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胶州湾岸线变化很大,大面积的自然潮滩被盐田养殖区和人工填海代替,岸线普遍向海推进,总体上趋于平直造成潮间带面积和纳潮量急剧减小,1935—2005年潮间带面积减小了164.7 km^2,纳潮量减小了0.246 km^2。在近150年的时间里,胶州湾的面积缩小了38.6%,各种岸线类型历史长度变化反映了人类对胶州湾集中开发利用的几个阶段。1863年胶州湾的总水域面积为567.95 km^2,比2008年的大220 km^2,其中,1935年以后胶州湾面积的缩小速率大约是1935年以前的13倍。纳潮量变化规律与潮间带面积变化相似,2005年纳潮量比1863年减小了0.25×10~9m^3,减小了19%,其中1935年以后纳潮量的缩小速率大约是1935年以前的25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岸线变化 岸线类型 潮间带 纳潮量
下载PDF
胶州湾的演化、发展及其保护
20
作者 李明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1990年第2期84-88,共5页
形成、演化及其开发的回顾胶州湾名称来源于境内的胶河。《寰宇记》载:“水色如胶,故名胶河”。胶州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定居在这里,过着以农业为主,以渔业为副的生活。岸为胶州,水为胶州湾。胶州湾以团岛与薛家岛... 形成、演化及其开发的回顾胶州湾名称来源于境内的胶河。《寰宇记》载:“水色如胶,故名胶河”。胶州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定居在这里,过着以农业为主,以渔业为副的生活。岸为胶州,水为胶州湾。胶州湾以团岛与薛家岛连线为界,与黄海相通,湾口宽3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水域面积 演化 保护 潮间带 历史悠久 青岛 生活垃圾 发展 纳潮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