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4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癌症干细胞假说2.0版本:我们在将何去何从?
1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73-73,共1页
在过去的20年里,癌症干细胞(CSC)假说为许多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见解,这其中也包括胶质母细胞瘤(GBM)。CSC已在患者来源的肿瘤和一些小鼠模型中被证实,这促进了人们更深入地了解GBM生长和治疗耐药性的细胞和分子机制。CSC假说一直是细胞... 在过去的20年里,癌症干细胞(CSC)假说为许多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见解,这其中也包括胶质母细胞瘤(GBM)。CSC已在患者来源的肿瘤和一些小鼠模型中被证实,这促进了人们更深入地了解GBM生长和治疗耐药性的细胞和分子机制。CSC假说一直是细胞异质性的基石,该解说作为一种概念和技术框架,解释了GBM中长期存在异质性表型的原因。最新研究指出,细胞可塑性可驱动肿瘤生长,CSC假说的最新进展也符合这种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癌症干细胞 患者来源 技术框架 恶性肿 小鼠模型 GBM CSC
下载PDF
克服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缺氧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进展
2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28-128,共1页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常见的成人原发恶性脑肿瘤。GBM的标准临床治疗包括最大限度的手术切除,术后辅以同步替莫唑胺(TMZ)化疗和放疗(RT),以及其后的辅助TMZ周期化疗。尽管该方案采用了很积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GBM的高度耐药性,...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常见的成人原发恶性脑肿瘤。GBM的标准临床治疗包括最大限度的手术切除,术后辅以同步替莫唑胺(TMZ)化疗和放疗(RT),以及其后的辅助TMZ周期化疗。尽管该方案采用了很积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GBM的高度耐药性,几乎在所有病例都不可避免会复发。该方案自2005年以来一直没有显著的变化。有限的扩散或慢性缺氧已被确定为驱动这种侵袭性表型的主要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慢性缺氧 临床研究进展 恶性脑肿 GBM 侵袭性 临床治疗 耐药性
下载PDF
MR-PWI及DTI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
3
作者 龙丹丹 汤敏 吴浛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01—2023-01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PWI和DTI扫描,根据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是否复发...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01—2023-01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PWI和DTI扫描,根据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2组患者的MR-PWI扫描参数[脑血容量(CBV)比值、脑血流量(CBF)比值、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达峰时间(TTP)比值]、DTI扫描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最大值、FA平均值、FA最小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PWI及DTI对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复发组CBV、CBF比值高于未复发组(t=5.454、4.404,P<0.05)。2组MTT、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CBV联合CBF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的AUC为0.888,高于CBV的0.818、CBF的0.778(Z=2.255、2.484,P<0.05)。复发组FA最大值、FA平均值低于未复发组(t=5.033、3.894,P<0.05)。2组FA最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FA最大值联合FA平均值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的AUC为0.831,高于FA最大值的0.793及FA平均值的0.737。结论MR-PWI、DTI扫描有助于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复发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高压氧对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刘素娟 王泳 +2 位作者 李冉 李海东 刘洁 《中国医刊》 2025年第1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对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的47例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给予常...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对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的47例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25例)和联合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22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意识障碍严重程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生存结局。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GCS评分均升高,mRS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意识障碍改善情况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0个月,2例患者存活,其中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有1例患者存活,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1.0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6.0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1,P=0.542)。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可以改善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意识障碍严重程度,未增加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高压氧 术后 神经功能损伤 预后
下载PDF
CD44表达量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张宇 马茜 +3 位作者 田少辉 方川 孔东生 冯世宇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10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探讨CD44表达量对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02例GBM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术中切除肿瘤组织CD44积分光密度(IOD)的平均值为分界线,将研究对象分为CD44高... 目的探讨CD44表达量对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02例GBM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术中切除肿瘤组织CD44积分光密度(IOD)的平均值为分界线,将研究对象分为CD44高表达组(IOD≥699023,51例)和CD44低表达组(IOD<699023,51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存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GBM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6~27.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0个月,10例患者存活,其中CD44高表达组有3例患者存活,CD44低表达组有7例患者存活,CD44低表达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8.3个月,CD44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3.6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D44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高于CD44高表达组(χ^(2)=22.233,P<0.001)。术后放化疗、手术切除程度、肿瘤性质、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CD44表达量与GBM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相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GEM、术后放化疗、完全切除、MGMT启动子甲基化、CD44低表达均为GBM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CD44表达量与GBM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且CD44低表达为GBM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CD44表达量 总生存期
下载PDF
桃叶珊瑚苷调节RhoA/ROCK信号通路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活力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6
作者 李娟 石海平 李维民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86-392,共7页
[目的]研究桃叶珊瑚苷(AU)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活力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U8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U低浓度组、AU中浓度组、AU高浓度组、Y-27632组、AU高浓度+Y-27632组。细胞计数器试剂盒(C... [目的]研究桃叶珊瑚苷(AU)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活力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U8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U低浓度组、AU中浓度组、AU高浓度组、Y-27632组、AU高浓度+Y-27632组。细胞计数器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1、ROCK2表达。构建GBM裸鼠模型,随机分为裸鼠对照组、AU组、Y-27632组、AU+Y-27632组,测量肿瘤质量与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RhoA、ROCK1、ROCK2蛋白表达。[结果]GBM细胞活力随着AU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选择U87作为后续实验细胞,选择10、25、50μmol/L浓度作为AU后续实验浓度。与对照组比较,AU低、中、高浓度组和Y-27632组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细胞数、MMP2、MMP9、N-cadherin、Vimentin、RhoA、ROCK1、ROCK2表达显著下降,凋亡率、E-cadherin表达显著升高(P<0.05),其中高浓度AU和Y-27632组共同处理的细胞变化更显著(P<0.05)。AU和Y-27632均能抑制移植瘤质量和体积,降低RhoA/ROC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P<0.05)。[结论]AU能抑制GBM细胞活力、迁移侵袭和EMT,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细胞活力 上皮间质转化 桃叶珊瑚苷 RhoA/ROCK信号通路
下载PDF
青年与老年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与免疫特征差异
7
作者 王秉恒 季楠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495-500,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青年与老年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临床和免疫特征,对比青年与老年GBM患者临床病理、预后差异及肿瘤免疫浸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47例GBM患者临床资料,应用CGGA和TCGA数... 目的通过分析青年与老年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临床和免疫特征,对比青年与老年GBM患者临床病理、预后差异及肿瘤免疫浸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47例GBM患者临床资料,应用CGGA和TCGA数据库对青年GBM和老年GBM患者的RNA-seq数据进行预后及免疫特征分析。结果在临床特征上,青年GBM患者与老年GBM患者在性别、MGMT甲基化、TERT突变、EGFR扩增以及TP53突变均表现出差异,而在肿瘤发生位置、左右侧别、肿瘤直径大小及免疫组化中Ki-67无明显差异。青年GBM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长于老年GBM患者。免疫方面,老年GBM患者整体表现出更明显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特征。结论青年GBM患者较老年GBM患者生存期较长,预后较好,且青年与老年GBM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微环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胶质母细胞瘤 老年胶质母细胞瘤 临床特征 免疫微环境
下载PDF
miR-652-3p通过靶向Nptn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增殖和迁移
8
作者 胥敏 陈正楼 +3 位作者 王云江 火旭其 张新化 王宏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3-48,53,共7页
目的 探讨miR-652-3p对胶质母细胞瘤(GAM)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用miR-652-3p模拟物转染胶质母细胞系C6和U87,然后分别通过CCK8、细胞流式、EdU、Transwell和划痕实验研究miR-652-3p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目的 探讨miR-652-3p对胶质母细胞瘤(GAM)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用miR-652-3p模拟物转染胶质母细胞系C6和U87,然后分别通过CCK8、细胞流式、EdU、Transwell和划痕实验研究miR-652-3p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652-3p与Neuroplastin(Nptn)的互作关系。通过CCK8、细胞流式、EdU、Transwell和划痕实验研究Nptn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 miR-652-3p的过表达可以抑制C6和U8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miR-652-3p可以与Nptn结合,Nptn表达水平受到miR-652-3p水平的影响;干扰Nptn的表达可以抑制C6和U8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结论 miR-652-3p通过靶向Nptn抑制GBM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652-3p Nptn 胶质母细胞瘤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发生全身转移的成人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个体数据汇总分析
9
作者 曾令成 厉华 +4 位作者 陈如东 杨洪宽 陈坚 闵晓黎 于加省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488-494,共7页
目的评估成人胶质母细胞瘤(GBM)脑脊髓神经轴外全身转移的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在“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报道的发生全身转移的成人GBM病例,收集汇总其临床特征,同时汇总分析报道... 目的评估成人胶质母细胞瘤(GBM)脑脊髓神经轴外全身转移的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在“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报道的发生全身转移的成人GBM病例,收集汇总其临床特征,同时汇总分析报道的分子病理结果以评估转移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通过数据库检索纳入1928年-2023年的113篇文献,共147例全身转移病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3∶1;中位年龄45岁;转移灶几乎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其中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肺及淋巴结;自GBM初次诊断至转移发生的中位间隔约10个月;自转移发生至患者死亡的中位间隔约4.5个月;中位总体生存约14.8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全切除以及未合并颅内复发与患者生存显著正相关。约39例患者(39/147,26.5%)报道了基因检测的结果。不同的研究所检测的基因项目存在区别,而且不同病例之间检测的基因结果呈现明显异质性。从报道的数量及阳性比例来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阳性率27/30)、TERT启动子突变(阳性率11/13)、PTEN突变(阳性率10/11)、TP53突变(阳性率10/13)和RB1突变(阳性率8/9)为相对常见的基因突变。结论成人GBM脑脊髓神经轴外全身转移罕见,年轻患者相对多见,颅内病变的复发或进展仍为决定患者生存的关键因素。转移的发生应为多克隆基因突变进展的结果,其中,促增殖、促侵袭类基因改变例如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类相关基因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全身转移 临床特征 分子病理
下载PDF
MRI多模态扫描对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中的应用
10
作者 邱健鸿 李浦祯 徐丽莹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和MRI资料,总结、分析其MRI表现,包括病变的位置、不同序列信号特征及病灶周围组织侵袭状况等。结果... 目的分析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和MRI资料,总结、分析其MRI表现,包括病变的位置、不同序列信号特征及病灶周围组织侵袭状况等。结果MRI显示4例患者为单发,位于右侧额叶3例,左侧额顶叶1例;1例患者为多发,位于右侧额颞岛叶及基底节区。2例患者肿瘤呈实性,3例患者肿瘤呈囊实性。肿瘤边界清楚3例,边界模糊2例。瘤周轻度水肿2例,中度水肿3例。肿瘤出血1例。5例增强扫描的肿瘤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存在坏死囊变。3例PWI扫描患者肿块实性成分rCBV均明显升高。3例DTI扫描患者肿瘤实性部分ADC_(min)值明显减低,肿瘤及瘤周水肿FA值明显减低。4例MRS扫描患者肿瘤实性成分Cho胆碱峰明显增高。5例患者免疫组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均为阳性,Ki-67阳性细胞数达20%~40%。结论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率低,相关文献及病例报道有限,MRI多模态扫描对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能够评估病灶大小、位置、信号特点、累及范围及周围组织改变,有助于临床上的术前评估、术后随访和疗效评价,但在与经典的胶质母细胞瘤鉴别诊断方面存在不足。随着这种罕见恶性肿瘤的独特特征的继续探索,GCG诊断及治疗可能会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抗体偶联药物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靶点研究进展与挑战
11
作者 刘凯 董玉超 +4 位作者 刘玥 张航 苗嵩 马程远 王子豪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45-951,共7页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原发于颅脑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致死率高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发热点,其结合了抗体特异的靶向性与细胞毒素的强大杀伤力。近年来,多个针对GBM的ADC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原发于颅脑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致死率高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发热点,其结合了抗体特异的靶向性与细胞毒素的强大杀伤力。近年来,多个针对GBM的ADC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本文综述了GBM治疗相关的ADC靶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白细胞分化抗原、甘露糖受体家族、整合素家族和半乳糖凝聚素家族)、ADC药物研究现状及其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物偶联物 胶质母细胞瘤 精准治疗
下载PDF
miR-544靶向TGF-β抑制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迁移、侵袭及EMT
12
作者 赵盛 苗燕平 +1 位作者 王睿君 包丽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6期701-707,共7页
目的探究miR-544在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RT-qPCR检测miR-544及TGF-β在GBM组织和癌旁组织、GBM转移与非转移的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在GB... 目的探究miR-544在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RT-qPCR检测miR-544及TGF-β在GBM组织和癌旁组织、GBM转移与非转移的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在GBM细胞系U251中转染MiR-544 mimics。采用Transwell、Western boltting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EMT相关蛋白(E-cadherin和N-cadherin)的变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544与TGF-β基因3’UTR区结合。结果miR-544在GBM组织及转移组中表达显著降低;TGF-β显著升高(P<0.05)。荧光素酶报告证实miR-544靶向调节TGF-β3’-UTR区域。miR-544 mimics组及si-TGF-β组与NC组相比,细胞迁移与侵袭数目减少(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N-cadherin蛋白表达减少(P<0.05)。miR-544mimics+pcDNA-TGF-β组部分逆转了miR-544 mimics对细胞迁移与侵袭和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的作用(P<0.05)。结论miR-544靶向调控TGF-β是其参与EMT过程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544 EMT TGF-Β 胶质母细胞瘤
下载PDF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索血府逐瘀汤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分子机制
13
作者 杨小刚 杨春丽 +2 位作者 黄翠兰 方武 林志颖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918-925,共8页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最致命疾病之一。血府逐瘀汤(XFZYD)是活血化瘀的方剂。虽然XFZYD已被证明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但其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和潜在机制仍不清楚。研究目的是通过网络药理学来探索XFZY...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最致命疾病之一。血府逐瘀汤(XFZYD)是活血化瘀的方剂。虽然XFZYD已被证明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但其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和潜在机制仍不清楚。研究目的是通过网络药理学来探索XFZYD治疗GBM的分子机制。方法下载GEO数据库中GBM基因表达矩阵,运用TCMSP数据库筛选XFZYD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进一步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特性进行活性化合物筛选;对XFZYD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GBM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共同靶点),即得XFZYD治疗GBM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XFZYD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对共同靶点进行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我们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筛选确定了117种活性组分,差异表达分析鉴定出2265个差异基因,表达上调的基因1192个,表达下调基因是1073个。由成分-靶标网络和GBM相关基因整合的成分-靶标-致病基因(C-T-P)网络显示XFZYD可通过72个相关差异基因来治疗GBM,进一步通过Cytoscape中CytoNCA插件和MCODE插件分析组分-靶标-致病基因网络(C-T-P网络),结果提示EGFR,BCL2和FOS为核心基因。功能分析提示XFZYD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治疗GBM。结论XFZYD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主要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网络药理学 胶质母细胞瘤 分子机制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2型转谷氨酰胺酶对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251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14
作者 蓝瑞隆 伍兵 王锃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7-545,共9页
为探讨2型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 2,TG2)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放射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生信分析TG2表达与胶质瘤病人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了其在GBM放射抵抗细胞株U251中的水平;瞬时转染得到TG2过表达细胞(U251-TG2)或... 为探讨2型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 2,TG2)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放射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生信分析TG2表达与胶质瘤病人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了其在GBM放射抵抗细胞株U251中的水平;瞬时转染得到TG2过表达细胞(U251-TG2)或空载细胞(U251-EV);CCK8法绘制生长曲线;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ROS水平;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γ-H2AX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关键分子Beclin-1、LC3及mTOR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TG2高表达胶质瘤患者具有更差的无进展间隔期及总生存期,TG2在放射抵抗型U251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野生型U251;U251-TG2细胞增殖能力高于U251-EV,且前者迁移能力高于后者;经X射线照射后,U251-TG2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U251-EV,前者ROS水平及γ-H2AX荧光焦点数均低于后者;自噬关键蛋白Beclin-1及自噬活性指标LC3-Ⅱ/Ⅰ比值在U251-TG2的水平均高于U251-EV,且前者mTOR磷酸化水平低于后者。实验结果证明,X射线照射后,TG2可能通过抑制mTOR磷酸化的方式促进自噬,进而降低GBM细胞U251的放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2型转谷氨酰胺酶 放射敏感性
下载PDF
胶质母细胞瘤的PLK2表达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王序 许红旗 梁洪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289-294,共6页
目的探讨Polo样激酶2(PLK2)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TCGA数据库,获得163个GBM组织、207个正常脑组织的PLK2表达临床资料,分析PLK2的表达情况;检索UALCAN数据库分析PLK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收集2019年5月至2... 目的探讨Polo样激酶2(PLK2)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TCGA数据库,获得163个GBM组织、207个正常脑组织的PLK2表达临床资料,分析PLK2的表达情况;检索UALCAN数据库分析PLK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手术切除的GBM组织50例及颅脑损伤减压术切除的非肿瘤脑组织20例为对照,RTPCR分析GBM组织PLK2 mRNA表达,MSP法分析PLK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同时分析GBM组织PLK1 mRNA表达水平与病人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GBM组织PLK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脑组织(P<0.05),PLK2高表达组GBM病人中位OS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UALCAN数据库分析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GBM组织PLK2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较高(P<0.001)。50例GBM组织标本PLK2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根据GBM组织PLK2 mRNA表达中位值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50例GBM中,高表达20例,低表达30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LK2 mRNA高表达是GBM病人生存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PLK2 mRNA低表达GBM病人中位OS更长(15.5个月vs.10.0个月;P<0.001)。PLK2高甲基化GBM组织PLK2 mRNA表达水平更低(P<0.001)。结论GBM组织PLK2呈低表达,可能受其DNA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调节。GBM组织PLK2低表达水平较低的病人可能是GBM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Polo样激酶2(PLK2) 启动子甲基化 基因表达 预后
下载PDF
下调上皮内膜蛋白1抑制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王君祥 龚铭杰 +1 位作者 孙成法 邵琦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3期12-15,共4页
目的研究下调上皮内膜蛋白1(EMP1)对胶质母细胞瘤U251与U87细胞系增殖、侵袭、迁移、凋亡及U87细胞系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及免疫组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与U251中EMP1的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 目的研究下调上皮内膜蛋白1(EMP1)对胶质母细胞瘤U251与U87细胞系增殖、侵袭、迁移、凋亡及U87细胞系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及免疫组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与U251中EMP1的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MP1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EMP1下调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EMP1下调后肿瘤细胞凋亡表达水平;构建U87细胞系裸鼠荷瘤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和MMP2的表达。结果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RNA-EMP1导致EMP1的表达降低(P<0.05),CCK8和Transewll实验显示下调EMP1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被显著抑制(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下调EMP1后肿瘤细胞的凋亡能力明显增强(P<0.05);U87细胞系裸鼠荷瘤模型中下调EMP1后肿瘤细胞生长延缓,Ki-67及MMP2的表达降低。结论EMP1的表达下调可以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增殖、迁移及侵袭,促进凋亡,延缓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与侵袭,从而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内膜蛋白1 胶质母细胞瘤 siRNA干扰技术 恶性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m6A基因模型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
17
作者 朱勇 李波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8期441-445,共5页
目的:构建m6A相关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预后模型,识别受m6A调控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方法:从TCGA和GEO中分别收集了GBM的表达、临床表型和生存数据,m6A2Target中获取m6A调控因子。获得m6A调控因子与TCGA-GBM基因交集。根据T... 目的:构建m6A相关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预后模型,识别受m6A调控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方法:从TCGA和GEO中分别收集了GBM的表达、临床表型和生存数据,m6A2Target中获取m6A调控因子。获得m6A调控因子与TCGA-GBM基因交集。根据TCGA-GBM表达,计算正常-癌症间差异的基因。基于差异的m6A调控因子进行一致性聚类,识别亚型,构建亚型间差异的预后相关基因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从m6A2Target中获取了21个m6A调控因子,与TCGA-GBM包含的基因交集有19个。其中6个m6A调控因子在GBM显著上调。基于差异的m6A调控因子的表达进行一致性聚类,得到cluster1/2共2个亚型。且cluster2亚型中患者的免疫评分以及基质评分均显著高于cluster1,但cluster1的整体肿瘤纯度显著高于cluster2。生存分析发现,cluster2生存预后更差。cluster1和cluster2之间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共6591个,单因素cox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筛选到171个显著预后相关基因。LASSO-cox回归构建预后风险模型显示在训练集(TCGA-GBM)及测试集(GSE121720)中均具有较好的模型效能。结论:多个m6A因子在GBM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且基于m6A分型的2组患者存在预后不同,并基于m6A的组间差异构建了预后模型可指导患者的5年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6A 胶质母细胞瘤 预后模型
下载PDF
β-榄香烯抗胶质母细胞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晓宇 李彩和 +1 位作者 陶新楠 郭建忠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308-312,共5页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复发率高、生存时间短、病死率高等特点。β-榄香烯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等多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通过回顾现有的基础研究及相关成...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复发率高、生存时间短、病死率高等特点。β-榄香烯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等多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通过回顾现有的基础研究及相关成果,对榄香烯在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概括,以期为其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Β-榄香烯 抗肿效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王昌俊教授“分期论治、通利二便”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的经验撷萃
19
作者 谭为 于云红 王昌俊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6期29-34,共6页
脑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他还有放疗、化疗、电场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由于本病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血脑屏障的存在及治疗时需尽量避免脑功能受损等... 脑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他还有放疗、化疗、电场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由于本病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血脑屏障的存在及治疗时需尽量避免脑功能受损等因素的影响,治疗效果不佳、治疗费用高、复发率极高、生存期短,给患者及其家庭、医院、社会造成了很大负担。王昌俊教授认为GBM为本虚邪实之病。本虚以肝脾肾亏虚、髓海不足为主,邪实以痰、瘀、风、癌毒为主。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正虚为本,痰、瘀、风、癌毒齐扰清窍而发为本病。治疗上,第一,强调分期论治,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所接受的西医治疗手段对“本虚”“邪实”影响的不同,调整扶正和祛邪的力度。第二,全程注重通利二便,使痰、瘀、毒等邪有出路。第三,重视引药上行。临床多选用对脑肿瘤有效的药物和对药、引经药,以引药上行、引药到达脑窍,从而提高疗效。第四,扶正以健脾和胃为先,兼顾补益肝肾。此疗法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 经验
下载PDF
核纤层蛋白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
20
作者 王鹏 樊文科 +2 位作者 朱克明 卓恺明 咸伟伟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研究核纤层蛋白基因(LMNA)在人类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特点及该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析公共数据库TCGA中LMNA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构建LMNA基因的敲减慢病毒,构建胶质母... 目的:研究核纤层蛋白基因(LMNA)在人类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特点及该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析公共数据库TCGA中LMNA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构建LMNA基因的敲减慢病毒,构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的LMNA基因稳定敲减株;进一步对U87的LMNA基因敲减株及其对照细胞株进行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3D成球实验,检测LMNA基因对细胞增殖与成球能力的影响;通过替莫唑胺加药实验检测LMNA基因敲减细胞株对替莫唑胺的耐药性;最后经裸鼠颅内种瘤实验检测LMNA基因敲减在体内对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TCGA数据显示,LMNA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程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且与患者生存预后呈负相关,与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呈正相关。LMNA基因敲减显著降低了U87细胞株的克隆生成及细胞成球能力,显著增加了U87细胞株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裸鼠颅内种瘤实验显示,LMNA基因敲减的U87细胞株在裸鼠脑内生成的肿瘤体积显著减小,且小鼠存活时间延长。结论:LMNA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增高,与患者生存呈负相关,LMNA基因敲减可抑制U87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的增殖,并增加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是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纤层蛋白 核纤层蛋白基因 胶质母细胞瘤 替莫唑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