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录组学及表观遗传组学筛选与血管紧张素-Ⅱ相关的胸主动脉瘤/夹层诊断标志物
1
作者 刘冰清 董鉴筠 +3 位作者 沙梦瑶 侯月 刘丹伶奕 刘畅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763-769,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转录组学及表观遗传组学筛选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用相关的胸主动脉瘤/夹层(Thoracic aortic aneurysms/dissection,TAAD)诊断标志物。方法利用数据集GSE35627筛选Ang-Ⅱ作用于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 目的探讨基于转录组学及表观遗传组学筛选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用相关的胸主动脉瘤/夹层(Thoracic aortic aneurysms/dissection,TAAD)诊断标志物。方法利用数据集GSE35627筛选Ang-Ⅱ作用于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取与Ang-Ⅱ相关数据集DEGs的交集,使用GeneMANIA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和DO分析。使用R软件ChAMP包分析正常人和主动脉夹层(AD)患者升主动脉组织的表观基因组数据集GSE84274的差异甲基化水平,分析关键DEGs甲基化水平。使用人胸主动脉瘤(TAA)外周血样本全基因组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E9106 testing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诊断的有效性。结果在细胞水平、动物模型和TAAD临床病例的基础上,从GSE35627、GSE64613和GSE52093数据集得到6个交集基因:SLC7A8、WISP1、IL1R1、BCAT1、NID2及ATOH8。表观遗传组学分析发现,WISP1和NID2分别有5个和3个差异甲基化位点(DMPs)的甲基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ROC曲线验证结果显示,WISP1的AUC为0.7,其特异度和敏感度较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通过转录组学及表观遗传组学分析可知,Ang-Ⅱ相关基因WISP1和NID2有助于TAAD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瘤/夹层 转录组学 表观遗传学 血管紧张素-Ⅱ 诊断标志物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1例并文献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小康 李燚 +3 位作者 蔡俨 张永恒 葛静 刘建平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467-469,共3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部分主动脉夹层与遗传因素有关,如马凡综合征和特纳综合征等,还有一类仅累及心血管系统的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familial thoracic aortic a...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部分主动脉夹层与遗传因素有关,如马凡综合征和特纳综合征等,还有一类仅累及心血管系统的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familial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FTAAD)[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基因检测
下载PDF
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基因检测及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15
3
作者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杨航 +3 位作者 罗明尧 马艳云 周洲 舒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9-325,共7页
遗传性胸主动脉病以胸主动脉瘤/夹层为主要特征,起病隐匿,危害极大。基因检测可帮助实现胸主动脉病的早期诊断,并进行亚型分类,对于其后随访策略和治疗时机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 遗传性胸主动脉病以胸主动脉瘤/夹层为主要特征,起病隐匿,危害极大。基因检测可帮助实现胸主动脉病的早期诊断,并进行亚型分类,对于其后随访策略和治疗时机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参考国际相关指南,并结合国人遗传性胸主动脉病基因检测数据和中国心血管外科专家的临床诊疗经验,形成了本共识,旨在阐述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胸主动脉病诊断及筛查中的作用,以及明确诊断后针对各种类型胸主动脉病患者提出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 基因检测 临床诊疗 个体化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小动物超声在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中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夏麟 王晓武 +1 位作者 段维勋 俞世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1-66,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快速评价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动物模型是否成功建立的检测方法。方法24只3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给予正常饮食和溶有β-氨基丙腈(BAPN)的饮用水喂养4周;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和和正...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快速评价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动物模型是否成功建立的检测方法。方法24只3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给予正常饮食和溶有β-氨基丙腈(BAPN)的饮用水喂养4周;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和和正常饮水。动态监测小鼠体重,并于造模第4周采用Vevo 2100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小鼠胸主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Micro-CT观察小鼠胸主动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在造模第4周显著降低;小动物超声和Micro-CT检测模型组可见模型组小鼠胸主动脉血管明显膨大成瘤;小动物超声模型组可检测脉搏波速发生变化,动脉硬化程度明显提高。结论小动物超声可简单、快速、安全评价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动态观察胸主动脉瘤/夹层大小的变化,动态观察小鼠动脉硬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瘤/夹层 动物模型 小动物超声 诊断 小鼠
下载PDF
一例FBN1基因变异所致家族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汪鹏 王月丽 +3 位作者 杨燎 刘硕 李小燕 王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452-456,共5页
目的对1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B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变异基因。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重点分析遗传性主动脉疾病相关致病基因,依据ACMG指南,判定变异的致病性。并应用Sanger测序... 目的对1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B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变异基因。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重点分析遗传性主动脉疾病相关致病基因,依据ACMG指南,判定变异的致病性。并应用Sanger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候选位点进行检测。结果二代测序结果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患者的基因组中检测到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1,FBN1)(NM_000138.3)基因存在c.A8378G(p.Y2793C)杂合变异,该位点在公共数据库均未见频率报道;SIFT、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软件分析预测该变异为有害变异;在该家系内,该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共分离,依据ACMG指南,该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2+PP1+PP3+PP4+PP5)。结论FBN1(NM_000138.3)基因c.A8378G变异是该患者致病的原因,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家族性主动脉瘤/夹层患者FBN1基因的变异谱,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 FBN1基因 基因检测
原文传递
溶血磷脂酰胆碱促进胸主动脉瘤/夹层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言真子 齐斐然 +2 位作者 李玉琳 徐恪 杜杰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521-2524,共4页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调控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TAAD)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对照组);LPC腹腔注射组(LPC组)。采用弹力纤维染色法检测胸主动脉弹力纤维板断裂情况;TUNEL...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调控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TAAD)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对照组);LPC腹腔注射组(LPC组)。采用弹力纤维染色法检测胸主动脉弹力纤维板断裂情况;TUNEL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巨噬细胞浸润;qRT-PCR检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趋化因子CC类趋化因子配体2(CC12)、CC类趋化因子配体5(CC15)的表达以及平滑肌细胞促凋亡相关因子Bc1-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抗凋亡相关因子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B细胞淋巴瘤-x1基因(Bcl-x1)的表达。结果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后28天,与对照组相比,LPC组小鼠的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胸主动脉扩张程度增加,且弹力纤维板紊乱与断裂程度加重(P<0.05);LPC组小鼠胸主动脉中巨噬细胞浸润较对照组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LPC组小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也显著增多(P<0.05);经LPC刺激后,巨噬细胞中趋化因子(CC12、CC15)及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平滑肌细胞中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9)表达较对照组增加、抗凋亡基因(Bcl-2、Bcl-x1)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LPC可促进胸主动脉瘤/夹层发生发展,其机制是促进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巨噬细胞浸润和分泌炎症因子,进而促进血管的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酰胆碱 胸主动脉瘤/夹层 巨噬细胞 炎症 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