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整体矢状位序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旭 代杰 +2 位作者 眭江涛 谢江 马原 《新疆医学》 2020年第9期883-886,共4页
目的整理分析32例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Lenke 1型AIS)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探索该类型患者脊柱-骨盆整体矢状位序列的相关性。方法Lenke 1型AIS患者拍摄站立位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位片),测量并记... 目的整理分析32例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Lenke 1型AIS)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探索该类型患者脊柱-骨盆整体矢状位序列的相关性。方法Lenke 1型AIS患者拍摄站立位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位片),测量并记录站立位及Bending位冠状位Cobb角、颈椎矢状位曲度(C2-C7 Cobb角)、胸椎后凸角(T5-T12 Cobb角,TK)、腰椎前凸角(L1-L5 Cobb角,LL)、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C7-S1及C2-C7 SVA(Sagittal Vertical Axis)、胸1倾斜角(T1 slope),选取30例健康青少年拍摄站立位全脊柱全长正侧位片测量颈椎矢状位曲度(C2-C7 Cobb角),分析两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t检验作为统计方法分析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组侧凸患者与健康青少年相比,C2-C7 Cobb角显著性增大(P<0.05)。Lenke 1型AIS患者中颈椎后凸组,T5-T12 Cobb角显著降低(P<0.05),胸椎后凸角度C2-C7 Cobb角显著增大(P<0.05)。C2-C7 Cobb与T5-T12 Cobb角呈负相关(P=0.008),与L1-L5 Cobb角呈正相关(P=0.005)。C2-C7 Cobb角与冠状位Cobb角度、PI、SS、PT、C7-S1 SVA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Lenke 1型AIS患者颈椎矢状位序列异常者高于正常青少年组,颈椎矢状位序列与TK、T1 slope,而与胸腰椎冠状位角度及骨盆参数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颈椎矢状位序列 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
下载PDF
特发性胸椎侧凸选择性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 被引量:13
2
作者 孙旭 邱勇 +7 位作者 孙超 朱泽章 王斌 徐磊磊 丁旗 钱邦平 俞杨 朱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探讨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单次前或后路胸弯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行单次前或后路主胸弯融合术的主胸弯型(Lenke 1A型)AIS患... 目的:探讨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单次前或后路胸弯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行单次前或后路主胸弯融合术的主胸弯型(Lenke 1A型)AIS患者。其中男20例,女90例;年龄10~18岁,平均14.2±2.0岁;主胸弯Cobb角40°~80°,平均为48.2°±7.8°。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及术后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记录患者的年龄、Risser征、Y软骨形态、手术方式、稳定椎及融合节段,统计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Cobb角平均为16.7°±6.1°,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22.0°±8.5°。共有19例出现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率为17.3%。与非叠加组相比,叠加组患者的Risser征较低(2.1±1.4∶3.1±1.3,P=0.002),月经来潮后时间较短(11.2±14.2∶21.9±18.9个月,P=0.002),代偿性腰弯柔软度较高[(97.0±9.1)%∶(90.5±15.5)%,P=0.017],远端融合椎(LIV)的位置约高出0.8个椎体。关于叠加现象发生率,低Risser征患者高于高Risser征患者,Y软骨开放组高于Y软骨闭合组,月经初潮未至和来潮小于1年组高于月经来潮大于1年组,腰弯高柔软度组高于低柔软度组,LIV高位置组[相对于稳定椎(SV)]高于低位置组。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LIV-SV≤-2、Y软骨开放和腰弯高柔软度是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三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部分主胸弯型AIS患者前或后路矫形术后可发生远端叠加现象。LIV的选择、患者的生长发育成熟度和代偿性腰弯的柔软度是影响远端叠加现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选择性融合 叠加现象
下载PDF
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与正常脊柱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许阳阳 李筱贺 +4 位作者 李志军 王一丹 和雨洁 王海燕 由博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目的:建立青少年正常与Lenke 1型侧凸脊柱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脊柱受力情况,观察并分析侧凸脊柱生物力学分布规律,用于评估脊柱侧凸的潜在发生机制。方法:收集内蒙古地区青少年正常胸腰CT资料,选择13岁正常青少年和15岁脊柱侧凸... 目的:建立青少年正常与Lenke 1型侧凸脊柱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脊柱受力情况,观察并分析侧凸脊柱生物力学分布规律,用于评估脊柱侧凸的潜在发生机制。方法:收集内蒙古地区青少年正常胸腰CT资料,选择13岁正常青少年和15岁脊柱侧凸(胸主弯,Lenke 1型)青少年各一例,利用Mimics及Ansys软件分别对脊柱三维模型进行重建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测量胸腰段脊柱各部位应力集中部位及比较其差异。结果:正常脊柱应力、应变主要集中在中柱和后柱,侧凸脊柱应力应变主要集中在凹侧,椎间盘亦是如此。青少年正常脊柱应力主要集中在中柱和后柱部分,应变主要集中在椎间盘部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应力集中在椎体弯曲的凹侧。纵观整个脊柱,从上端椎以上至下端椎以下,应力和应变的分布水平面移动,说明AIS患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椎体旋转,椎体旋转改变了应力与应变分布。结论:AIS的应力集中在脊柱弯曲的凹侧,应变主要集中在椎间盘部分,应力与应变在弯曲的凹侧最明显,且顶椎最明显。椎骨和椎间盘上的不对称载荷可能是导致侧凸起源和进展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Lenke1型 三维重建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术前支具治疗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矫形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于斌 王以朋 +3 位作者 邱贵兴 沈建雄 仉建国 赵丽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2-716,共5页
目的:分析术前支具治疗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手术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筛选2001年7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单一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女性青少年特发性主胸弯脊柱侧凸患者70例,其中术前接受支具治疗组(A组... 目的:分析术前支具治疗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手术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筛选2001年7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单一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女性青少年特发性主胸弯脊柱侧凸患者70例,其中术前接受支具治疗组(A组)26例;未接受支具治疗组(B组)44例。两组发现畸形年龄、术时年龄、术前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凸侧Bending像Cobb角、侧凸柔韧性、手术融合椎体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随访时间超过1年者分别为23例和34例,随访时间分别为12-101个月(平均37.7个月)、12—87个月(平均28.7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矫形效果。结果:A组与B组患者术前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52.8°±8.3°和54.0°±10.7°.术后分别矫正到12.30±7.30和11.5°±8.1°.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主胸弯矫形率分别为(77.0±12.6)%和(79.3±11.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6.7°±8.4°和15.4°±7.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胸弯矫形率分别为(68.8±14.5)%和(70.5±13.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患者术前主胸弯顶椎偏距分别为41.4±14.3mm和36.8±13.7mm,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分别被矫正到10.4±5.4mm和7.2±5.6mm,B组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4±11.3mm和12.1±8.5mm,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失平衡的发生比例分别为15.4%(4/26)和9.1%(4/44),15.4%(4/26)和15.9%(7/44),4.3%(1/23)和8.8%(3/34),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患者术前主胸弯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12.9°±11.1°和18.7°±11.3°,A组胸后凸更小(P〈0.05),术后主胸弯矢状面Cobb角分别被矫正到18.0°±6-3°和22.3°±7.8°,矫正度分别为5.0°±9.80和3.6°±12.6°,两组矫正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B组患者主胸弯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0.0°±6.70和22.4°±7.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支具治疗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主胸弯脊柱侧凸患者手术矫形效果未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矫形手术 支具治疗 女性 效果
下载PDF
Lenke 2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手术的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祥胜 吴冰 +6 位作者 魏显招 吴大江 杨宗德 易红蕾 王传锋 董有海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32-737,共6页
目的利用建立的Lenke 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仿真模拟前路、后路手术矫形操作,探讨其最佳手术方案。方法建立Lenke 2型AIS的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前路和后路共5种不同的矫形... 目的利用建立的Lenke 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仿真模拟前路、后路手术矫形操作,探讨其最佳手术方案。方法建立Lenke 2型AIS的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前路和后路共5种不同的矫形方案,比较不同手术方案的矫形效果和双肩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 5种不同矫形方案有限元模拟术后的上胸弯冠状面Cobb角和矫形率分别为:21.5(44.8%)、26.5(32.1%)、28.1(27.9%)、34.1(12.5%)、32(17.9%),各矫形方案的主胸弯矫正率无明显差别。胸椎矢状面生理后凸得以维持。5种矫形方案术后各双肩平衡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所升高,除方案A(上端固定椎为T2)外,其余各方案的喙突高度差均>9mm,锁骨角均>2.5°,锁骨倾斜角差均>4.5°。结论对于左肩高的含结构性上胸弯Lenke 2型AIS,上端固定椎选择T2且完全融合上胸弯,可取得上胸弯、主胸弯良好的三维矫形和双肩平衡。部分融合上胸弯(上端固定椎为T3、T4),上胸弯的矫正率稍差,术后容易出现轻度到中度双肩失平衡。前路或后路选择性胸主弯融合,难以恢复上胸弯的正常脊柱序列,术后会导致轻度到中度双肩失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全椎弓根螺钉技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后路矫形 前路矫形 选择性融合
下载PDF
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矫形术后肩平衡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泽宇 李波 +1 位作者 简月奎 罗旭 《骨科》 CAS 2021年第6期499-504,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右肩高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病人术后的肩关节高度变化,并分析术后肩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术前右肩高Lenke 1型AIS病人41... 目的探讨术前右肩高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病人术后的肩关节高度变化,并分析术后肩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术前右肩高Lenke 1型AIS病人41例,根据术后肩部平衡状态分为双肩平衡组和双肩失衡组。分别测量两组病人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2年的影像学肩关节高度差(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上胸弯Cobb角、主胸弯Cobb角、锁骨角、胸廓锁骨角度差(clavicle chest cage angle difference,CCAD)和T1倾斜角,并计算主胸弯矫正率、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柔韧度、上胸弯柔韧度等;分析双肩失衡组病人末次随访时RSH与术前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双肩失衡组术前的锁骨角和CCAD值均高于双肩平衡组,上胸弯柔韧度低于双肩平衡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锁骨角、CCAD与术后RSH呈正相关(P<0.05,r>0);上胸弯柔韧度与术后RSH呈负相关(P<0.05,r<0);锁骨角变化、主胸弯及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角度变化与RSH变化呈正相关(P<0.05,r>0)。Logistic回归分析未见双肩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锁骨角、CCAD及上胸弯柔韧度是Lenke 1型AIS病人术后RSH的预测因素,应避免主胸弯过度矫正导致术后肩失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肩平衡 矫正率 柔韧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