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遵循高质量胸外按压标准对操作者客观疲劳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昌卫 李恒 +5 位作者 林子靖 刘爱兵 吴艳平 谢果晋 黄子通 杨正飞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7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胸外按压标准对操作者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广东工业大学42名大学一年级学员,按照自愿原则参与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导师组由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3名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 目的探讨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胸外按压标准对操作者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广东工业大学42名大学一年级学员,按照自愿原则参与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导师组由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3名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导师组成。学员分组接受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指南课程培训,之后在模拟人上考核合格后进入研究。每个受试学员进行8min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对比他们按压前后的血压、心率以及乳酸变化。结果 42名受试者均完成8min持续胸外按压。总体按压深度均未达到指南要求,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其中女性按压深度明显低于男性学员。按压频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心率、乳酸在按压前后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即使遵循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的胸外按压标准,非医学专业的CPR操作者依然无法到达指南推荐的标准。按压质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考虑到乳酸与心率变化呈正相关,提示可以通过监测心率情况来判断疲劳程度,指导CPR轮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0 年心肺复苏指南 质量按压 客观疲劳
下载PDF
护理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曾春英 《齐鲁护理杂志》 2015年第23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影响因素及相关性。方法:对71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要求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Laerdal ACLS高级型生命支持模拟人实施2 min的胸外心脏按压,由计算机内技能报告系统针对操作过程中按压定位准确率和按压频率...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影响因素及相关性。方法:对71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要求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Laerdal ACLS高级型生命支持模拟人实施2 min的胸外心脏按压,由计算机内技能报告系统针对操作过程中按压定位准确率和按压频率,以及按压深度及胸壁回弹率实施监测,记录护理人员的自觉疲劳时间。对比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情况,不同性别护理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指标,分析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指标间相关性。结果:男性护理人员的自觉疲劳时间显著长于女性护理人员,按压正确率、深度≥5.1 cm正确率显著大于女性护理人员,而胸壁回弹率显著低于女性护理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的自觉疲劳时间和定位准确率以及深度≥5.1 cm正确率均呈正相关(P<0.05),但与按压正确率以及胸壁回弹率呈负相关(P<0.05),护理人员按压正确率和按压平均心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建议根据该结果重新设定培训方案及考核标准,进而提高护理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人员 心脏按压质量指标 壁回弹率
下载PDF
不同心肺复苏指南下女性旁观者按压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分析
3
作者 刘爱兵 杨成 +6 位作者 谢果晋 林子靖 李荷明 吴艳平 陈昌卫 杨正飞 李恒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84-185,18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指南要求下女性旁观者胸外按压质量与疲劳程度。方法:招募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36人,将其随机分入AHA 2005组和AHA 2010组,分别按照2005和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要求授课及考核,考核合格后进入研究。进入研究的受试者进行8 min... 目的:研究不同指南要求下女性旁观者胸外按压质量与疲劳程度。方法:招募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36人,将其随机分入AHA 2005组和AHA 2010组,分别按照2005和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要求授课及考核,考核合格后进入研究。进入研究的受试者进行8 min单纯胸外按压,在按压前、后记录受试者基本数据,按压过程中记录按压深度、频率及主观疲劳程度评分。结果:两组按压深度均未达到指南推荐要求,且随按压时间出现下降趋势,2010组在第1、2 min与2005组比明显差异(P<0.05);心率、收缩压及指尖乳酸在各组中的按压前后均显著增高,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主观疲劳评分在第3 min后2010组明显高于2005组(P<0.05)。结论:对非医学专业女性受试者,遵循AHA 2010指南要求的按压质量并不显著优于AHA 2005,甚至在长时间按压过程中加剧操作者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旁观者 胸外按压质量 疲劳 心肺复苏
下载PDF
心肺复苏先进装备及前沿技术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广 吴太虎 +5 位作者 宋振兴 王海涛 卢恒志 王亚林 王丹 陈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9-464,I0002,共7页
目的:心脏、呼吸骤停可能发生在任何人、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而心脏骤停患者的唯一生还机会就是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目前,CPR效率和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低下,急救人员迫切需要改进CPR装备... 目的:心脏、呼吸骤停可能发生在任何人、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而心脏骤停患者的唯一生还机会就是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目前,CPR效率和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低下,急救人员迫切需要改进CPR装备与技术,从而使“CPR存活链”各个环节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本文介绍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先进CPR装备与前沿技术,包括心脏骤停快速识别技术、高质量胸外按压技术、快速除颤技术、高级生命支持生理参数反馈技术和CPR自动化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深入研究,必将带动CPR装备的整体发展,从而有效提高CPR效率和患者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辨识 质量按压 快速除颤 生理参数反馈 CPR自动化
下载PDF
利用模拟人研究操作者疲劳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正飞 陈昌卫 +6 位作者 李恒 赵燊 谢果晋 周天恩 储曰勇 余涛 黄子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1-415,共5页
目的 探讨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胸外按压标准对非医学专业的心肺复苏操作者按压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96名学员,按照自愿原则参与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学员按随机数字法分入2010指南组与2005指南组,... 目的 探讨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胸外按压标准对非医学专业的心肺复苏操作者按压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96名学员,按照自愿原则参与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学员按随机数字法分入2010指南组与2005指南组,分别教授相应指南推荐的按压标准.学员在模拟人上进行练习并考核合格后进入正式研究.两组学员分别进行8 min连续不间断的单纯胸外按压,对比两组间学员的基础状态、按压深度、按压频率、主客观疲劳程度变化情况.结果 2010指南组、2005指南组分别有42、39人纳入正式研究,两组间学员在性别构成比、年龄、身高、体质量、基础心率、收缩压、乳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对8 min胸外按压过程分析显示,2010指南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均显著高于2005指南组(P<0.05),但同时伴随2010指南组操作后的心率、收缩压、乳酸变化均高于2005指南组(P<0.05).从主观疲劳程度分析,尽管2010指南组学员在第1分钟仍处于主观相对轻松状态[(11.35&#177;1.29)vs.(10.54&#177;1.74),P=0.000],但已客观出现按压质量下降的事实[(47.63&#177;7.87) mm vs.(40.26&#177;5.93) mm,P=0.000].结论 非医学专业人士按照2010年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时,可以实施符合指南要求的胸外按压,但同时会加速疲劳.在按压第1分钟,虽然操作者主观未疲劳,但已出现按压质量下降.因此,本研究提示,实施单纯连续胸外按压时,进行l min轮换可能更有利于保证按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 胸外按压质量 疲劳程度 模拟人
原文传递
自动心肺复苏机在院外心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6
作者 褚永华 王以文 须欣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评估自动心肺复苏机在各种环境中对心搏骤停患者按压的效果。方法24名医护人员分为2组,实验组8人,一人一队,实验过程中该组医护人员使用LUCAS2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照组16人,每2人一队进行CPR。实... 目的评估自动心肺复苏机在各种环境中对心搏骤停患者按压的效果。方法24名医护人员分为2组,实验组8人,一人一队,实验过程中该组医护人员使用LUCAS2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照组16人,每2人一队进行CPR。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静止环境和运动环境进行CPR;最后比较在不同环境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按压深度、胸壁不充分回弹的数据及单位时间胸外按压比例(CCF)。结果⑴双人轮换手动胸外按压的按压深度在颠簸的转运环境下明显低于静止环境[(4.894±0.309)cm vs(4.647±0.594)cm,P<0.05],但使用自动心肺复苏仪在两个环境下的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8±0.122)cm vs(5.329±0.329)cm,P>0.05],且稳定性优于手动按压。⑵颠簸的转运环境下进行双人轮换手动胸外按压,不充分的胸壁回弹次数和不充分程度明显高于静止状态下的双人轮换按压及使用自动CPR设备按压。⑶双人轮换手动胸外按压持续的时间越长,CCF越低。⑷颠簸环境状下双人交替手动胸外按压的CCF受到环境的因素影响比较明显,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结论采用专业人员联合自动心肺复苏机可以保证长时间抢救的按压质量,并同时可以在转运过程中提供不间断的心肺复苏,改善按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自动心肺复苏机 按压比例 胸外按压质量分析 心搏骤停
原文传递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晨 徐军 +3 位作者 吴杨鹏 柴艳芬 寿松涛 于学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旨在探究CQI(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评估的时效性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45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 目的旨在探究CQI(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评估的时效性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45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为ROSC组和非ROSC组。记录复苏过程中CQI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变化,观察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初始[7.0(3.6,14.6)vs 7.0(3.6,14.6)]mmHg、终末[29.5(19.8,35.9)vs 4.0(2.3,10.2)]mmHg和平均[22.2(11.8,36.3)vs 4.0(2.5,9.0)]mmHg PETCO2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CQI[59.6±8.9 vs 34.8±5.2]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QI在两组间的差异在复苏开始后第11 min开始,在复苏结束前29 min开始。终末CQI和PETCO2对于预后判断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3.2和16.1 mmHg,两者间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过程中,CQI与PETCO2均可对于预后进行评估,CQI在CPR后期的预测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质量按压 脉搏血氧波形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预后 自主循环恢复
原文传递
高级气道建立对心肺复苏质量指数评估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晨 徐军 +4 位作者 付阳阳 韩飞 柴艳芬 寿松涛 于学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7-261,共5页
目的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CQI)基于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POP),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能够实时监测外周循环状态,体现胸外按压... 目的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CQI)基于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POP),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能够实时监测外周循环状态,体现胸外按压质量。已证实CQI对CPR患者预后评估非劣效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高级气道建立是否影响CQI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376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建立高级气道分为高级气道组和非高级气道组,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为ROSC组和非ROSC组。记录复苏过程中CQI和PETCO2变化,观察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高级气道组中CQI[(63.3±20.7)vs(49.7±23.8)],PETCO2[19.8(11.4,31.6)mmHg vs8.8(3.3,15.8)mmHg]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0.4和16.3,其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高级气道组CQI[(63.0±21.8)vs(42.2±29.0)]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1.1。高级气道组与非高级气道组间CQI对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QI可用于CPR过程评估患者预后,其评估效力非劣效于与PETCO2;高级气道建立与否不影响CQI对CPR患者的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质量按压 脉搏血氧波形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预后 自主循环恢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