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复合胸旁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盛雪 黄霖彦 +1 位作者 曾祥灵 王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5期109-110,共2页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复合胸旁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收治的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80例,采用双盲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胸旁神经阻滞术后镇痛,...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复合胸旁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收治的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80例,采用双盲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胸旁神经阻滞术后镇痛,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患者T2~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与T0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T1时的HR与T0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T1~T4的MAP与T0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T1~T4的HR、MAP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T3的血氧饱和度(SpO2)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T5~T9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在罗哌卡因胸旁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加用右美托咪定镇痛效果确切,且能够提高镇痛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胸旁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下载PDF
椎旁胸神经阻滞穿刺点定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建祥 鞠晓华 +3 位作者 苑代君 盛书凤 于浩 蒋吉英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年第4期16-18,21,共4页
目的为椎旁胸神经阻滞穿刺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将胸神经和椎板外侧缘的交叉点设为靶点,测量靶点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靶点到正中线距离以及靶点到皮肤距离。结果(1)靶点到各自上一椎体棘突中点平面距离:... 目的为椎旁胸神经阻滞穿刺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将胸神经和椎板外侧缘的交叉点设为靶点,测量靶点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靶点到正中线距离以及靶点到皮肤距离。结果(1)靶点到各自上一椎体棘突中点平面距离:T1-3靶点为20.3±4.1mm,T4-6靶点为5.1±3.2mm,T7-9靶点为5.3±2.4mm,T10-12靶点为20.6±5.0mm。(2)T7离正中线最近为15.1±3.8mm,向上或向下逐渐变宽,在T1处达20.6±4.6mm,在T12处达19.1±7.3mm。(3)靶点到皮肤距离:T5离皮肤距离最近,其距离为43.3±3.1mm,向上或向下逐渐增宽,在T1处达51.4±4.1mm,在T12处达49.4±5.0mm,其平均值为3.5±5mm。结论椎旁胸神经可以经上位棘突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椎板外侧缘 棘突 穿刺点定位
下载PDF
罗哌卡因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20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明兵 张毅 +3 位作者 金传刚 万里 廖明锋 谭娟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4期476-479,共4页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单次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OPCAB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20)和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n=...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单次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OPCAB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20)和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n=20),记录两组患者在术中发生异常血流动力学的频数,以及心血管药物的使用量,并记录术中及术后镇痛舒芬太尼的用量及术后气管导管保留时间和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结果 B组有2例因椎旁阻滞效果不符合要求未纳入之后研究;与A组比较,B组术中发生高血压的频数明显减少(P<0.05),而术中尼卡地平的使用量也随之减少(P<0.05),B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舒芬太尼的用量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5),术后气管导管保留时间及ICU停留时间也缩短(P<0.05)。结论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单次双侧椎旁阻滞用于OPCAB手术有利于维持术中循环稳定,减少麻醉镇痛药物用量,并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麻醉 全身 神经阻滞 双侧 冠脉搭桥 非体外循环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在胸椎间孔穿刺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建祥 李存杰 +3 位作者 苑代君 盛书凤 韩述山 蒋吉英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定位观察胸椎间孔,以确定胸椎间孔在椎板外侧的穿刺位置以及穿刺的深度。方法选取30例非胸椎病患者的CT三维重建胸椎图像,测量椎间孔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椎间孔外口到正中线距离以及椎间孔...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定位观察胸椎间孔,以确定胸椎间孔在椎板外侧的穿刺位置以及穿刺的深度。方法选取30例非胸椎病患者的CT三维重建胸椎图像,测量椎间孔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椎间孔外口到正中线距离以及椎间孔到棘突尖距离、椎间孔前后径和上下径。结果①T1-3椎间孔到各自上一椎体棘突中点平面为(20.5±3.0)mm,T4-6为(5.1±4.7)mm,T7-9为(4.4±2.0)mm,T10-12为(19.6±5.4)mm。②在T7处,椎间孔至正中线和棘突尖的距离最近,分别(15.2±4.8)mm和(44.3±5.9)mm,向上或向下逐渐增加。③椎间孔前后径为(9.8±1.4)mm。④椎间孔上下径(12.1±3.5)mm。结论胸椎间孔可以经上位棘突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 神经阻滞 棘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