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痛中心区域救治体系对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行PPCI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蔡正哲 叶晓东 +2 位作者 王杰伟 曾丽红 王建玲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总结基于胸痛中心区域救治体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就诊我院接受PPCI治疗并资料上传至国家胸痛中心数据平台的118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总结基于胸痛中心区域救治体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就诊我院接受PPCI治疗并资料上传至国家胸痛中心数据平台的118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绕行急诊,将患者分为绕行组(58例)和非绕行组(60例),观察两组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to-FMC)、门球时间(D-to-B)与发病到球囊扩张血管时间(S-to-B),比较两组D-to-B达标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院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非绕行组比较,绕行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无明显差异(P>0.05);绕行组S-to-FMC、D-to-B与S-to-B均明显短于非绕行组(P<0.05);绕行组术后LVEF明显增高,随访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基于胸痛中心区域救治体系对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行PPCI,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减少MACE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区域救治体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绕行急诊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影响
2
作者 李海洲 张琳 +1 位作者 王瑾 赵智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郑州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成立前、后收治的STEMI转诊患者,分别设为常规转诊组、区域协同转诊组,各90例。两...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郑州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成立前、后收治的STEMI转诊患者,分别设为常规转诊组、区域协同转诊组,各9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总缺血时间、从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2FMC)、首次医疗接触到导丝通过时间(FMC2W),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区域协同转诊组患者的总缺血时间、S2FMC、FMC2W均短于常规转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协同转诊组患者院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转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设,显著提高了STEMI转诊患者的临床救治效率,降低了院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中心
下载PDF
胸痛中心标准化治疗流程对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3
作者 胡彬 张伟伟 +1 位作者 崇爱国 周燕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3期391-393,共3页
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心脏肌肉因持续缺乏血液供应而出现坏死,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的急性病症~([1])。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持久性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严重者将发生心脏衰竭,病死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 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心脏肌肉因持续缺乏血液供应而出现坏死,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的急性病症~([1])。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持久性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严重者将发生心脏衰竭,病死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3])。胸痛中心标准化治疗流程在急诊工作中具有明确性和谨慎性,使急诊工作更为专业化、系统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4-5])。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胸痛中心标准化治疗流程对患者进行干预,分析对心肌梗死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救治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中心标准化治疗流程 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 救治效果
下载PDF
基于智能化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建设及未来展望
4
作者 宋超琪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8期12542-12547,共6页
我国急性胸痛患者发病率、病死率均呈现快速升高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创新,近年来从智能化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领域入手,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以人为中心、高效、易推广的胸痛急救模式。区域协同救... 我国急性胸痛患者发病率、病死率均呈现快速升高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创新,近年来从智能化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领域入手,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以人为中心、高效、易推广的胸痛急救模式。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应依据现有资源建设胸痛中心,形成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诊疗的互联互通和有效衔接,提高胸痛患者救治率及改善预后。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及智能化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的建设及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 智能医疗
下载PDF
基于区域协同救治理念的胸痛中心建设实践与体会 被引量:2
5
作者 杜燕宾 刘洋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3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江阴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后关键性指标的变化趋势,结合胸痛中心建设的实践,评估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效果,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急...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江阴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后关键性指标的变化趋势,结合胸痛中心建设的实践,评估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效果,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年份患者的关键时间节点及预后指标的变化。结果: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显著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关键性救治时间,有效降低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结论: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作为疾病防治体系建设中可推广的一种模式,未来可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质控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减少各环节的时间消耗,以确保高质量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 中心认证
下载PDF
医联体模式下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6
作者 袁杰林 梁艺 +3 位作者 张景昌 黄学成 韦炜 潘波 《内科》 2023年第6期513-517,共5页
目的观察医联体模式下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81例接受PPCI治疗的A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 目的观察医联体模式下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81例接受PPCI治疗的A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对照组(n=139),医联体单位和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观察组(n=42)。比较两组患者CPC质控指标和近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发病至首份心电图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发病至(本院)医院大门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2B)时间和治疗后3个月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均短/低于对照组,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D2B达标率均长/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住院死亡率、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可强化院前急救,缩短D2B时间,提升D2B达标率,提高对ASTEMI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效率,降低治疗后3个月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区域协同救治 医联体
下载PDF
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郑丽英 张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5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究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月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未实施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时间段内接诊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2月—2023年6月陆军第七十三集... 目的探究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月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未实施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时间段内接诊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2月—2023年6月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后接诊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为研究组。对比2组患者抢救指标、临床效果、急诊工作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2.03±0.21)minvs.(3.05±0.29)min]、首份心电图时间[(5.06±1.01)minvs.(6.23±1.51)min]、开放静脉通路时间[(9.11±2.01)minvs.(11.63±2.01)min]、床旁测试(point-of-care-testing,POCT)+检验报告时间[(18.98±2.65)min vs.(23.65±2.81)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FMC-to-B)[(43.20±3.65)minvs.(56.96±5.18)min]、自送到医院至接受正规治疗总时间(total time from hospital to receiving formal treatment,D-to-B)[(72.36±6.23)min vs.(110.15±13.23)min]以及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21.02±2.65)minvs.(31.05±3.11)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急诊处置时间[(10.23±2.09)min vs.(16.32±3.01)min]以及急诊候诊时间[(0.98±0.31)min vs.(3.55±0.59)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预检分诊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2/1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9.00%(9/100)(P<0.05)。结论对急性胸痛患者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预检分诊效率、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急诊 预检分诊模式 区域中心 应用价值 分诊效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8
作者 黄青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170-0173,共4页
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的意义。方法 实验时间界限为2020年01月至2022年01月,实验样本制定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50),电脑抽号法分2组,研究组25例、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常规组25例、常规... 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的意义。方法 实验时间界限为2020年01月至2022年01月,实验样本制定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50),电脑抽号法分2组,研究组25例、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常规组25例、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不同。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生活质量、心功能、急救质量等均高于常规组(p均<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救治效果
下载PDF
胸痛中心认证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9
作者 邓群琳 龙达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0-116,共7页
目的研究胸痛中心认证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 目的研究胸痛中心认证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于邵阳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行急诊PCI治疗的192例急性STEMI患者,将胸痛中心认证前(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8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后(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的10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救治关键时间节点、临床预后相关指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均显著缩短,住院费用及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均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痛中心认证显著缩短了经PCI治疗STEMI患者的血管复通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降低了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与经济负担,改善了患者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中心认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救治效率 临床预后
下载PDF
从胸痛中心建设看非PCI医院在构建ACS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10
作者 罗素新 袁霄 夏勇 《西部医学》 2017年第3期297-300,共4页
近年来,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在我国启动并得到快速发展,旨在建立救治急性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ACS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强调及时有效地再灌注治疗,非经皮冠脉介... 近年来,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在我国启动并得到快速发展,旨在建立救治急性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ACS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强调及时有效地再灌注治疗,非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非PCI)医院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胸痛中心以"一托N"的模式构建了高效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并已在全国各地得到逐步完善和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将对胸痛中心的建设以及非PCI医院在构建ACS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的作用做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ACS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非PCI医院
下载PDF
区域胸痛中心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蓉 吕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17期2635-2639,共5页
目的探讨区域胸痛中心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前(2020年8月—2021年1月)STEMI患者65例为对照组,应用传统临床护理路径护理,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 目的探讨区域胸痛中心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前(2020年8月—2021年1月)STEMI患者65例为对照组,应用传统临床护理路径护理,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2021年2—8月)急诊就诊的STEMI患者77例为观察组,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时间(FMCtoECG)、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服用时间、静脉通路完成时间、实验室检查、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toB)、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患者的DtoB的平均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显著改善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内的关键临床指标,表明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的构建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中心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 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 救治效果
下载PDF
信息技术支撑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胸痛中心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向定成 《中国数字医学》 2015年第9期2-4,共3页
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是要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发病现场的心电图等生命监测信息及时传输到具有决策能力的医生手上,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 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是要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发病现场的心电图等生命监测信息及时传输到具有决策能力的医生手上,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目的。基于上述理念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已初显成效,必将引领胸痛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急性心肌梗死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信息技术
下载PDF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妍 陈洪娇 +4 位作者 张娜 程鹏飞 朱雅迪 徐百超 张华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网等数据库中关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运行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疾病预后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由两名研究人员分别对检索结果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及Stata16.0进行数据分析,评估研究的异质性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9篇文献,共包含研究对象51 953例,其中试验组26 110例,对照组25 8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医院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较运行前缩短[MD=-42.14,95%CI:(-61.54,-22.74)](P<0.001),不同地区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99%>50%);2012年前区域协同救治的运行与D-to-B时间无关[MD=50.67,95%CI:(-103.35,2.00)](P=0.060);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直接PCI患者比例得到提高[OR:1.78,95%CI:(1.23,2.57)](P=0.002)、整体死亡率下降[OR:0.77,95%CI:(0.71,0.82)](P<0.001);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1个月[OR:0.40,95%CI:(0.25,0.64)]及6个月[OR:0.47,95%CI:(0.22,0.97)]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运行前(P<0.001;P=0.040),但随访12个月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0.61,95%CI:(0.32,1.16)](P=0.130)。结论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缩短急性D-to-B时间并提高直接PCI患者比例,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但对患者远期预后无明显影响。未来还需总结先进经验,促进各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救护水平的均衡发展,加强社区居家心脏康复建设投入,降低冠心病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中心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预后
下载PDF
区域胸痛中心建设对不同年龄段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现状
14
作者 王有龙 李雪 +3 位作者 董建军 吴亚蓉 戴海龙 吕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7期153-157,共5页
目的:研究区域胸痛中心不同年龄段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的现状。方法:纳入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2017年1月-2020年12月救治的275例急性STEMI患者,按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收集病例的一般... 目的:研究区域胸痛中心不同年龄段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的现状。方法:纳入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2017年1月-2020年12月救治的275例急性STEMI患者,按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来院方式、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治疗方案、双绕行、首次医疗接触-导丝通过(D2B)时间、造影结果、再灌注延迟原因、罪犯血管和血流信息,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及描述区域胸痛中心不同年龄段再灌注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STEMI患者以老年、男性患者最常见;(2)患者来院方式为自行来院、网络医院转入、120呼叫和院内发病,不同组别来院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组别双绕行、治疗方案、罪犯血管和血流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入组患者发病后最短就诊时间13 min,最长1956 min。患者12 h内就诊235例,青年组患者S2FMC时间>12 h的占比较中老年组S2FMC更多;(5)STEMI患者D2B中位数为82.10 min,再灌注延迟原因主要包括:家属未到场、知情同意时间过长、术中并发症延误、术前并发症延误和医生决策延迟,不同组别患者D2B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STEMI患者的S2FMC时间较中老年组显著延长,提示老年组患者受到心肌类疾病的宣教效果比较好,下一步不但要积极加强社区宣教,同时也要宣教范围扩大,在青年人群中进行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中心建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不同年龄段 再灌注治疗
下载PDF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情况的影响
15
作者 曾德智 余志国 +5 位作者 徐韵 郑勇 潘艳梅 崔艳梅 赖雪颜 黎子军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3年第24期9-12,共4页
目的探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临床救治中,实施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对其再灌注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9月这一时段内该院胸痛中心收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 目的探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临床救治中,实施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对其再灌注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9月这一时段内该院胸痛中心收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STEMI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共176例。按照救治流程的差异对全部患者进行分组,其中采取常规流程的15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外实施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的1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从再灌注指标[首次医疗接触到导丝通过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wire,FMC-to-W)、入门到导丝通过时间(door to wire,D-to-W)、FMC-to-W<120 min达标率、D-to-W<90min达标率]、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进行评价;术后随访1-6个月,统计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FMC-toW(90.11±15.39)min低于对照组(129.42±20.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2,P=0.000);观察组D-to-W(75.07±30.31)min高于对照组(36.69±11.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3,P=0.000);观察组FMC-to-W<120 min达标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D-to-W<90 min达标率(100.0%)高于对照组(8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9,P=0.000)。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LVEF、LVEDD相比并无较大差异(P>0.05)。从术后随访期间的预后情况看出,对照组死亡2例,观察组死亡1例。结论STEMI患者临床救治中实施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相比于常规流程救治在心功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前者可以明显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风险,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
下载PDF
胸痛中心及区域协同体系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策略的改进 被引量:19
16
作者 刘璇 李树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30-832,共3页
为使更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及时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全世界多个国家的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及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美国和德国根据自身医疗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认证标准以促进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立足实际,同时结合国外经验... 为使更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及时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全世界多个国家的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及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美国和德国根据自身医疗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认证标准以促进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立足实际,同时结合国外经验,在缩短院内时间延迟上已取得显著进步。本文对不同认证体系下胸痛中心建设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胸痛中心及区域协同体系改进救治策略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中心 区域协同 再灌注
下载PDF
基于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俊达 王琦 +2 位作者 刘海龙 袁向阳 曹原 《江西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445-447,共3页
目的分析基于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与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未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为参照组,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实... 目的分析基于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与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未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为参照组,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为研究组,对比两组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入门-球囊扩张(D-to-B)与发病-球囊扩张(S-to-B)时间;住院时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药品费用与医疗总费用。结果研究组FMC-to-B、D-to-B、S-to-B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死亡、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药品费用与医疗总费用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基于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救治,缩短FMC-to-B、D-to-B、S-to-B时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救治及预后
下载PDF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改变了什么?——中国最早的胸痛中心数据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孔冉冉 龙锋 +3 位作者 易绍东 张金霞 顾晓龙 向定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最早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依托的胸痛中心数据,评价胸痛中心建设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南部...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最早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依托的胸痛中心数据,评价胸痛中心建设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南部战区总医院共收治了STEMI患者2782例,其中有1570例接受了PPCI的患者符合入选条件,根据不同年份,将患者分为8个组(2010组~2017组),比较不同年份患者的救治时间及院内死亡率的变化。结果:8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罪犯血管、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8组患者从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to-FMC)自2010年的116 min降至2017年的85 min(P=0.247);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FMC-to-B)从2010年的264 min降至2017年的163 min(P<0.001);患者的进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to-B)从2010年的109 min降至2017年的43 min(P<0.001);患者从发病到球囊开通血管(总缺血)时间(S-to-B)自2010年的402 min降至2017年的285 min(P<0.001)。胸痛中心成立后,患者的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从2011年的25.6%下降至2017年的22.2%(P<0.001);患者的院内死亡率明显下降,从2010年的10.7%下降至2017年的3.4%(P<0.001)。结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胸痛中心模式显著缩短了接受PPCI的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尤其是显著缩短了PPCI院内救治时间和医疗系统的延误,从而有效降低了STEMI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未来应加强公众教育缩短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同时强化基层医院培训教育,缩短转诊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院内死亡率
下载PDF
宿迁地区影响基层胸痛中心StoD时间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19
作者 李红云 徐聪 +2 位作者 董得刚 戴生喜 赵园园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宿迁地区基层胸痛中心发病至送达胸痛中心大门(symptom onset to door,StoD)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6月宿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StoD时间分为≤... 目的探讨宿迁地区基层胸痛中心发病至送达胸痛中心大门(symptom onset to door,StoD)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6月宿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StoD时间分为≤6 h组50例与>6 h组31例。统计人口学资料以及相关影响因子,利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胸痛中心StoD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2组疼痛程度评分、通过120入院还是自行来院、社区医生是否通过网络将心电图结果传输至胸痛中心、发病症状是否典型、家属态度是否积极、有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否夜间发病、发病地点与就诊医院的距离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行来院、发病症状不典型、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夜间发病、发病地点与就诊医院距离远均是胸痛中心StoD时间的危险因素,家属态度积极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基层胸痛中心StoD时间受患者来院途径、症状表现以及发病时间等影响,而家属积极态度有利于缩短StoD时间,需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发挥区域诊疗中心协同救治的作用,缩短StoD时间及提高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基层医院 中心 影响因素 救治 对策
下载PDF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时间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尚珊珊 郭欣 张燕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时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是否纳入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分为区域协同救治组(160例)和CPC成立前组(9...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时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是否纳入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分为区域协同救治组(160例)和CPC成立前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FMC-to-B时间<120 min、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区域协同救治组FMC-to-B时间[(112.8±87.0)min比(154.5±64.1)min,P=0.022]、D-to-B时间[(84.5±47.6)min比(136.3±62.4)min,P=0.019]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而FMC-to-B时间<120 min达标率(69.6%比48.4%,P<0.001)和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82.7%比36.5%,P<0.001)较CPC成立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区域协同救治组患者LVEF[(58.7±3.5)%比(53.0±4.2)%,P=0.040]大于CPC成立前组,而MACE发生率(6.0%比12.7%,P=0.044)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有效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