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6篇文章
< 1 2 1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 Pulmo3D处理技术制作肺叶模型在指导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方面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陆超 刘玉蒙 +3 位作者 孙庆军 陈启兴 宋涛 吴若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95-96,99,共3页
目的 探究CT Pulmo3D处理技术制作肺叶模型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23年10月到2024年6月收治的需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肺癌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在... 目的 探究CT Pulmo3D处理技术制作肺叶模型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23年10月到2024年6月收治的需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肺癌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前进行普通胸部增强CT检查,观察组在术前应用CT Pulmo3D后处理技术制作肺叶模型,制定术前计划并模拟手术过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 在患者进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前采用CT Pulmo3D处理技术制作肺叶模型并模拟手术过程,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保证手术安全并快速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Pulmo3D处理技 肺叶模型 胸腔肺叶切除 应用
下载PDF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肺功能及Pentraxin-3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任廷楷 刘政 +1 位作者 刘锋 朱红军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 分析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对老年NSCLC临床疗效、肺功能及血清穿透素-3(Pentraxin-3)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NSCLC患者122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开放性肺叶切除术,n=59)和研究组(胸... 目的 分析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对老年NSCLC临床疗效、肺功能及血清穿透素-3(Pentraxin-3)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NSCLC患者122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开放性肺叶切除术,n=59)和研究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n=63)。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围手术情况、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I second,FEV1)、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MV)、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Pentraxin-3、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al protein4,HE4)、正五聚蛋白(pentameric protein,PTX3)、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FEV1、MV及PEF均下降,且研究组术后FEV1、MV及PEF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Pentraxin-3、HE4、PTX3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Pentraxin-3、HE4、PTX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NSCLC患者应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临床疗效确切,对肺功能影响小,可改善Pentraxin-3、HE4、PTX3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肺叶切除 NSCLC 临床疗效 肺功能 Pentraxin-3
下载PDF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miR-25、miR-29A、miR-126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赵芳 韩凯丽 张玉珠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目的探讨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NSCLC患者80例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观察组采用VATS。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微小核糖核(miR)相关指标及免疫功能指... 目的探讨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NSCLC患者80例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观察组采用VATS。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微小核糖核(miR)相关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并随访1年,统计两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miR-25、miR-29A、miR-12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D8^(+)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两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NSCLC患者中采用VATS治疗创伤更小,可有效调节血浆miR-25、miR-29A、miR-126水平,对免疫功能影响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尽早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肺叶切除 免疫功能 微小核糖核
下载PDF
单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建华 刘建伟 +2 位作者 孟丽君 王一冰 孙艳平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及对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早期NSCLC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中予单孔胸腔镜下进行肺叶切除和淋巴... 目的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及对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早期NSCLC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中予单孔胸腔镜下进行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为单孔法组,予传统三孔胸腔镜下进行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为传统三孔法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疗效指标,于术前(T_(0))、术后3d(T_(1))、术后7d(T_(2))、术后1个月(T_(3))、术后3个月(T_(4))、术后6个月(T_(5))应用简版McGill疼痛问卷评分(SF-MPQ)评估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肺功能指标(每分钟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流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以及运动耐力指标(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孔法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三孔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_(0)、T_(3)~T_(5)的SF-MP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孔法组患者术后T_(1)~T_(2)的SF-MPQ评分显著低于传统三孔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6 min步行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法组术T_(1)~T_(2)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流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以及6MWD均显著高于传统三孔法组(P<0.05),但术后T_(3)~T_(5)的肺功能各指标、6min步行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对单孔法组患者的影响最小,恢复最快。结论早期NSCLC患者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疗效显著,术后1周内(尤其是术后3 d)对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影响显著,但1个月后心肺功能逐渐代偿,这种优势逐渐不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单孔胸腔 三孔胸腔 肺叶切除 淋巴结清扫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对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裴焕爽 于佳佳 +1 位作者 孟雨 付建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3-457,共5页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患者采用封堵器行单肺通气期间肺氧合功能、呼吸力学及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采用封堵器行单肺通气的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35~64岁,BMI 18~28 kg/m^(...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患者采用封堵器行单肺通气期间肺氧合功能、呼吸力学及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采用封堵器行单肺通气的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35~64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F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1.0 mg/kg,C组不予处理。于麻醉诱导前20 min(T_(0))、单肺通气30 min(T_(1))、单肺通气60 min(T_(2))、双肺通气15 min(T_(3))时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并记录SpO_(2)。记录T_(1)、T_(2)时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无效腔气量与潮气量之比(V_(D)/V_(T))。记录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发生情况、补救例数、术后转ICU例数、术后72 h内肺不张、急性肺损伤和肺炎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F组T_(1)时SpO_(2)、T_(1)—T_(3)时PaO_(2)和OI、T_(1)、T_(2)时Cdyn明显升高(P<0.05);T_(1)、T_(2)时Ppeak和V_(D)/V_(T)、T_(2)时Pplat明显降低(P<0.05)。两组无一例单肺通气期间发生低氧血症和补救、术后转入ICU、术后72 h内发生肺不张、急性肺损伤和肺炎。结论对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采用封堵器行单肺通气的患者,麻醉诱导前静注氟比洛芬酯有助于改善单肺通气期间肺氧合功能,优化呼吸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 肺叶切除 封堵器 单肺通气 氟比洛芬酯 氧合 呼吸力学
下载PDF
单孔与双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洪波 李振龙 +3 位作者 吕瑛 张益绰 裘翔铭 黄婷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单孔与双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根据切除方案的不同分为双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组(n=50,双孔组)和同期接受单孔电视胸腔... 目的探讨单孔与双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根据切除方案的不同分为双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组(n=50,双孔组)和同期接受单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组(n=50,单孔组)。对比手术指标、肺功能指标、并发症及相关检验指标。结果单孔组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低于双孔组(P<0.05),手术操作时间高于双孔组;淋巴清扫个数、术前后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双孔组(P<0.05);术前EGFR、TGF-α、IGA、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双孔组EGFR、TGF-α高于单孔组,IGA、IGM低于单孔组(P<0.05)。结论2种方案对于淋巴清扫数量及术后肺功能恢复效果相近,但单孔手术操作的安全性更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降低炎性反应,利于术后恢复,具有积极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电视胸腔肺叶切除 双孔电视胸腔肺叶切除 肺癌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多学科围术期疼痛干预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术后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葛艳 王丽丽 吐尔逊阿依·买买提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围术期疼痛干预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术后疼痛、术后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施行VATS治疗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式不同将116例VAT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疼痛干预;... 目的:探讨多学科围术期疼痛干预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术后疼痛、术后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施行VATS治疗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式不同将116例VAT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疼痛干预;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围术期疼痛干预。比较两组疼痛情况[数字疼痛评分法(NRS)]、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康复质量[Quality of Recovery-15,QoR-15]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 h及术后72 h观察组静息及咳嗽时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两组QoR-15评分均高于术后24 h(P<0.05),且观察组术后24、72 h QoR-15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61%vs.22.41%,P<0.05)。结论:多学科围术期疼痛干预可降低VATS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进程,提升康复质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肺叶 疼痛管理 多学科 康复 并发症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低体温管理中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洪梅 韦秋英 +1 位作者 刘菊梅 农春莹 《微创医学》 2024年第4期406-409,共4页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低体温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的20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剔除术中出现严重并发...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低体温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的20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剔除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生症的病例后,最终纳入对照组94例、观察组9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FMEA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低体温发生率、术后寒战发生率,麻醉复苏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中30 min、术中60 min、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术后寒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复苏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风险管理可有效预防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术后寒战的发生,缩短麻醉复苏时间、拔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胸腔 肺叶切除 低体温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
9
作者 樊成涛 鱼芳 +1 位作者 白冰 武愫斌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探讨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亚肺叶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选取150例老年早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亚肺叶组(n=79)与肺叶组(n=71),两组均行淋巴结清扫术。亚肺叶组... 目的:探讨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亚肺叶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选取150例老年早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亚肺叶组(n=79)与肺叶组(n=71),两组均行淋巴结清扫术。亚肺叶组行电视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肺叶组行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肺功能变化、术后1年内并发症及生存相关情况。结果:亚肺叶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低于肺叶组(P<0.05);亚肺叶组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低于肺叶组(P<0.05);术后6个月,亚肺叶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和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PEV1/FVC)水平高于肺叶组(P<0.05);亚肺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肺叶组(P<0.05);亚肺叶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89.87%(71/79),肺叶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85.92%(61/7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亚肺叶切除对老年早期NSCLC患者的创伤较解剖性肺叶切除小,对肺功能及术后恢复的改善效果更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早期 非小细胞肺癌 电视胸腔肺叶切除 淋巴结清扫 疗效
下载PDF
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10
作者 李冰 陈平 +3 位作者 张宁 陈晓伟 郭建霞 周平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10期1-8,共8页
目的构建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肺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12例)和验证组(48例),根据是否中转开胸,将建模组分为开胸组和未开胸组;采... 目的构建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肺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12例)和验证组(48例),根据是否中转开胸,将建模组分为开胸组和未开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nter法)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建模组112例中,有39例发生中转开胸,中转开胸率为34.82%。开胸组和未开胸组年龄、肺结核、肿瘤位置(肺上叶)和胸膜粘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肺结核、肿瘤位置(肺上叶)和胸膜粘连,是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危险因素(P<0.05)。验证建模组结果,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曲线下面积(AUC)为0.857,区分度较好,H-L检验提示一致性良好(χ^(2)=5.34,P=0.502)。外部验证的AUC为0.917,区分度较好,H-L检验提示一致性良好(χ^(2)=6.21,P=0.414)。结论年龄≥65岁、肺结核、肿瘤位置(肺上叶)和胸膜粘连,是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能直观地预测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胸腔肺叶切除 中转开胸 列线图
下载PDF
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老年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刘克 王宁 +3 位作者 陈丹 闫炳文 赵培娟 张婷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68-72,共5页
目的分析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老年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9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研究组给予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无阿片类药物... 目的分析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老年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9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研究组给予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无阿片类药物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阿片类全身麻醉。比较两组T_(0)(麻醉诱导前)、T_(1)(气管插管时)、T_(2)(切皮时)、T_(3)(手术结束)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苏醒期间躁动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T_(0)、T_(1)、T_(2)、T_(3)的平均动脉压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平均动脉压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_(0)、T_(1)、T_(2)、T_(3)时刻心率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心率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12、24和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相对镇痛效果较好;(3)两组VAS评分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老年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可避免使用阿片类药物,并可减轻术后疼痛,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风险,减少围手术期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胸腔肺叶切除 全身麻醉 效果
下载PDF
全麻联合IN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12
作者 李博 李保华 李晓国 《海南医学》 202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目的 探讨全麻联合肋间神经阻滞(IN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编号并根据随机数表法... 目的 探讨全麻联合肋间神经阻滞(IN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编号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39例,单一组患者实施全麻,联合组患者实施全麻联合INB,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术后30 min (T1)、术毕(T2)、术后2 h (T3)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心排量(CO)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 h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皮质醇(cor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清醒即刻(T0 h)、6 h (T6 h)、12 h (T12 h)、24 h (T24 h)、48 h (T48 h)、72 h (T72 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疼痛(PHPS)评分以及术前、术后24 h、术后72 h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4+、CD8+、CD4+/CD8+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3时间点联合组患者的HR、MAP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联合组患者的AT-Ⅱ、cort水平分别为(52.88±15.17) ng/mL、(294.19±19.50) ng/mL,明显低于单一组的(63.10±16.25) ng/mL、(338.73±20.47)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6 h~T72 h,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单一组,术后T0 h~T72 h,联合组患者的PHPS评分也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24 h、72 h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4^(+)、CD4^(+)/CD8^(+)明显优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水平与单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6%,明显低于单一组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联合IN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抑制应激反应,发挥明显的术后镇痛效果,减轻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 肺叶切除 全麻 肋间神经阻滞 镇痛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吴荭 邓雪峰 +3 位作者 张丁 周昶 季淼 张永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6期1772-1775,共4页
目的探究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研... 目的探究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静脉镇痛,研究组患者加用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出血量、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镇痛补救次数),术后24 h的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进入麻醉恢复室时、进入后30 min及术后12 h、24 h、48 h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镇痛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出血量及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镇痛追加次数为(1.23±0.34)次,低于对照组[(3.56±0.6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 QoR-40评分在情绪、社交、行为方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舒适度、疼痛及总分分别为(48.98±2.13)、(28.16±1.79)、(165.84±3.03)分,均高于对照组[(46.11±2.02)、(25.65±1.23)、(161.19±4.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进入麻醉恢复室时、进入后30 min及术后12 h、24 h、48 h时的VAS评分分别为(1.44±0.89)、(1.89±0.56)、(2.65±0.98)、(2.23±0.79)、(1.55±0.89)分,均低于对照组[(1.88±0.98)、(2.31±1.13)、(4.22±1.29)、(3.79±0.89)、(1.99±1.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为(3.29±0.61)分,高于对照组[(2.56±0.56)分],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7.50%、5.00%、2.50%,均低于对照组(25.00%、20.00%、1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发生呼吸抑制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采用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可以提供更好的术后镇痛,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且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 肺叶切除 弓状韧带 腰方肌
下载PDF
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不同引流方式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
14
作者 路明雷 张世敏 +3 位作者 沈兰妹 王红艳 李为朋 刘林林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6期707-710,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单管引流与双管引流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目的对比分析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单管引流与双管引流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单管引流,对照组采用双管引流。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的疼痛情况、术后胸片肺不张情况及胸管引流量。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72h的视觉模拟评分、术后镇痛剂使用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和术后2d的引流量、术后再次置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患者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后,采取留置单根引流管的操作方法,引流效果与双管引流等同,并且不增加术后的并发症风险,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胸腔 肺叶切除 并发症 引流管
下载PDF
加速术后康复方案对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康复的影响
15
作者 张璐 马乐学 +1 位作者 王瀚冰 赵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22期2388-2392,共5页
目的观察加速术后康复(ERAS)方案对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单组40... 目的观察加速术后康复(ERAS)方案对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单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案干预,观察组给予ERAS方案干预。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并发症情况及手术前后机体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前列腺素2(PGE2)、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77±1.21)h、(19.85±4.74)h、(3.97±1.21)d、(6.78±2.07)d,均短于对照组[(6.85±1.41)h、(24.42±5.85)h、(4.58±1.44)d、(8.25±2.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4、5 d的VAS评分分别为(3.01±0.59)、(2.35±0.43)、(2.26±0.41)、(1.87±0.36)、(1.65±0.32)分,均低于对照组[(4.15±0.74)、(3.54±0.55)、(2.98±0.49)、(2.49±0.42)、(2.07±0.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72 h,两组皮质醇、PGE2、CRP、IL-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术后24 h的皮质醇、PGE2、CRP、IL-6水平分别为(87.25±18.56)ng/mL、(161.25±25.71)pg/mL、(19.78±4.02)mg/L、(40.17±5.23)pg/mL,术后72 h的皮质醇、PGE2、CRP、IL-6水平分别为(66.52±10.49)ng/mL、(121.28±18.53)pg/mL、(9.08±2.04)mg/L、(18.23±3.76)p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5.00%vs.15.00%)、非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5%vs.1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累计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方案用于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后康复 单操作孔全胸腔肺叶切除 康复 并发症 应激反应
下载PDF
不同阿片类药物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PCIA镇痛效果研究
16
作者 武丽芳 都义日 +2 位作者 李玲 吴锦阳 赵鹏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目的 评价纳布啡、氢吗啡酮及舒芬太尼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PCIA镇痛效果。方法 纳入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N组(纳布啡0.5 mg/mL+托烷司琼5 mg,n=40)、NS组(纳布啡0.5 mg/mL+舒芬太尼1μg/mL+托烷司琼5 mg,n=... 目的 评价纳布啡、氢吗啡酮及舒芬太尼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PCIA镇痛效果。方法 纳入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N组(纳布啡0.5 mg/mL+托烷司琼5 mg,n=40)、NS组(纳布啡0.5 mg/mL+舒芬太尼1μg/mL+托烷司琼5 mg,n=40)和NH组(纳布啡0.5 mg/mL+氢吗啡酮0.1 mg/mL+托烷司琼5 mg,n=40)3组。3组输注速度为2 m L/h,追加剂量2 m L/次,锁定时间15 min。观察各组患者出PACU(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的静息、运动视觉模拟(VAS)评分,记录各组T2、T3时PCIA用量;观察各时段不良反应;检测各组术前1天(T0)及T2、T3血浆IL-10、IL-6、IL-17、TGF-β1水平变化。结果 与N组比较,T1、T2、T3时NS组和NH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T2、T3时NS组和NH组PCIA按压次数、总输注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和NS组比较,NH组发生不良反应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N组、NH组皮肤瘙痒、眩晕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组内比较,T2、T3时IL-10、IL-6表达量均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时,T2时NH组IL-6表达量最低,IL-10表达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三组患者IL-6、IL-10水平较T2下降,组间比较时NH组IL-6水平低于其它两组,IL-10水平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三组患者IL-17水平升高、TGF-β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T3时3组患者IL-17水平较T2下降、组间比较,NH组、NS组IL-17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组内比较,T3时3组TGF-β1水平提高,其中与N组、NS组比较,NH组TGF-β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纳布啡单纯给药相比,纳布啡联合氢吗啡酮或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PCIA镇痛效果更优。同时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机体炎症和改善免疫调节方面,纳布啡联合氢吗啡酮效果显著,为优化临床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提供了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肺叶切除 后镇痛 PCIA 纳布啡 氢吗啡酮 舒芬太尼
下载PDF
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肺腺癌的效果
17
作者 杨敏 王家琪 张寅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2110-2113,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肺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三孔胸腔镜肺腺癌切除术治疗的肺腺癌患者50例作为胸腔镜组,另选取接受常规开放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肺腺癌患者50...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肺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三孔胸腔镜肺腺癌切除术治疗的肺腺癌患者50例作为胸腔镜组,另选取接受常规开放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肺腺癌患者50例作为开胸组。胸腔镜组采用三孔胸腔镜肺腺癌切除术,开胸组采用常规开放肺叶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免疫功能、血清因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胸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TNF-α、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胸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开放肺叶切除手术比较,采用三孔胸腔镜肺腺癌切除术能够有效减少肺腺癌患者手术创伤,有利于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促进其术后恢复,手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 肺叶切除 淋巴结清扫 肺腺癌 三孔
下载PDF
六字诀对快速康复外科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病人肺癌术后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
18
作者 苏雪娥 方素珠 +2 位作者 何荷番 吴珊珊 刘芳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5期2883-2887,共5页
目的:观察六字诀对快速康复外科(ERAS)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病人肺癌术后症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4月入院诊断为NSCLC并行快速康复外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病人10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观察六字诀对快速康复外科(ERAS)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病人肺癌术后症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4月入院诊断为NSCLC并行快速康复外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病人10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n=50)和六字诀组(n=51)。对照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六字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12周六字诀训练,于干预前后评估病人肺癌术后症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以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NLR、PLR)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六字诀组肺癌术后咳嗽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字诀组肺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字诀可有效改善ERAS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病人的咳嗽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肺叶切除 康复
下载PDF
单孔与三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效果观察
19
作者 卞倩 徐晓芸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单孔与三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2月-2022年6月于某院住院的64例肺癌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接受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研究组接受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VAS... 目的:探讨单孔与三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2月-2022年6月于某院住院的64例肺癌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接受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研究组接受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WHOQOL-BREF量表评分、临床症状改善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VAS评分、咳嗽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均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WHOQOL-BREF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的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生理、心理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生活质量主观感觉、环境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比,能更有效地改善肺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孔胸腔肺叶切除 单孔胸腔肺叶切除 肺癌 临床疗效 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治疗效果
20
作者 胡慧 陈龙 祁聪聪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06-410,共5页
目的:评估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172例患者,根据有无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87)与实验组(n=85),... 目的:评估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172例患者,根据有无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87)与实验组(n=85),对照组予以布地奈德,实验组予以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两组均于术前1 d、术后连续3 d进行雾化吸入。监测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第3天的动脉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炎症标志物、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PaO_(2)、PaCO_(2)、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连续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可有效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减少炎症反应,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叶切除 胸腔检查 后并发症 雾化吸入 布地奈德 沙丁胺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