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6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1
作者 崔文博 王凯 +1 位作者 李晓峰 熊健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究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收治的12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手术方案进行分组,将接受... 目的:探究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收治的12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手术方案进行分组,将接受胸腔镜下常规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纳入常规切除组58例,将接受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的患者纳入楔形切除组6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应激反应[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NE)、皮质醇(Cor)];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访术后1年后的生活质量[肺癌功能治疗评价量表(FACT-L)评分]和癌症复发率。结果:楔形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6.37±15.88)min、(72.33±9.65)mL、(6.31±1.42)d均短于常规切除组的(121.58±17.39)min、(84.67±10.32)mL、(7.59±2.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楔形切除组FEV_(1)、MVV、FVC水平分别为(1.55±0.17)L、(61.74±8.47)L/min、(1.39±0.24)L均高于常规切除组的(1.43±0.22)L、(56.11±9.73)L/min、(1.21±0.1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楔形切除组的E、NE、Cor水平分别为(58.39±6.42)ng/mL、(61.71±5.84)ng/mL、(207.62±10.39)pg/mL低于常规切除组的(63.48±5.13)ng/mL、(65.59±5.61)ng/mL、(215.55±11.2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楔形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6%低于常规切除组的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楔形切除组的FACT-L评分为(69.15±11.72)分高于常规切除组的(58.86±1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楔形切除组20.97%和常规切除组17.24%的癌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更好,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应激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 肺叶切除
下载PDF
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伴肺功能不全的周围型肺癌26例
2
作者 王朝阳 荆鹏程 +4 位作者 季华 王成德 董耀众 王威 汤义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18期2195-2196,共2页
目的:总结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伴肺功能不全的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2006年12月—2011年4月,烟台毓璜顶医院采用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26例伴肺功能不全的周围型肺癌患者,术前胸部CT考虑周围型占位,... 目的:总结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伴肺功能不全的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2006年12月—2011年4月,烟台毓璜顶医院采用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26例伴肺功能不全的周围型肺癌患者,术前胸部CT考虑周围型占位,肿瘤直径小于5cm,无明显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功能1秒率(FEV)大于50%小于70%;最大通气量(MVV)大于40%小于50%。结果:26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无破裂,无手术死亡,术后19例出现胸闷、气短症状,肺部哮鸣音,血氧饱和度最低降到90%,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无呼吸衰竭发生。结论:胸腔镜下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肺功能不全的周围型肺癌近期效果确切,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 肺功能不全 周围型肺癌
下载PDF
七氟醚吸入在老年患者非插管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朱斌斌 吴祥 +4 位作者 高彬 周成伟 赵伟军 万红梅 桂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76-1179,共4页
目的评估七氟醚吸入麻醉在老年患者非插管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中的效果及术后早期恢复质量。方法选择择期非插管胸腔镜肺楔形切除老年患者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65~8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 目的评估七氟醚吸入麻醉在老年患者非插管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中的效果及术后早期恢复质量。方法选择择期非插管胸腔镜肺楔形切除老年患者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65~8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组)和七氟醚吸入麻醉组(S组),每组19例。两组均在胸段硬膜外麻醉后静脉诱导置入喉罩行保留自主呼吸。记录楔形切除即刻呼吸频率;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出手术室时间,术毕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和出院时间;记录麻黄碱追加例数和机械通气例数;记录患者术后头晕、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S组肺叶切除即刻呼吸频率明显减慢,麻黄碱追加例数和机械通气例数明显减少,停药后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中呛咳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进食时间、出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插管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有利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丙泊酚 非插管胸腔 肺叶切除 老年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麻醉在非插管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朱斌斌 孙健 +2 位作者 陈福贵 张瑞 桂煜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374-377,共4页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吗啡行胸段硬膜外麻醉在非插管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手术中的最佳有效浓度。方法选择60例接受非插管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在T_6~T_7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2mg吗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3%罗哌卡因(A组)、0.2%罗哌卡因(B...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吗啡行胸段硬膜外麻醉在非插管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手术中的最佳有效浓度。方法选择60例接受非插管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在T_6~T_7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2mg吗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3%罗哌卡因(A组)、0.2%罗哌卡因(B组)、0.1%罗哌卡因(C组),每组20例。3组患者术中均在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啶联合注射下经面罩行自主呼吸,观察3组患者给予罗哌卡因前5min(T_0)、给予罗哌卡因后15min(T_1)、人工气胸时(T_2)、人工气胸后30min(T_3)、手术结束(T_4)5个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术后1、4、8、24h患者静息和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中呛咳、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和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T_1、T_2、T_4时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B组和C组(均P<0.05),B组T_3和T_4心率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C组T_2和T_3呼吸频率较A组和B组显著增快(P<0.05);A组和B组术后1h的咳嗽VAS评分以及8h和24h的静息和咳嗽VAS低于C组(均P<0.05);A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B和C组(P<0.05),且C组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及呛咳次数多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2mg吗啡用于非插管胸腔镜手术硬膜外麻醉时,0.2%是最佳有效浓度,镇痛效果好,并发症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硬膜外麻醉 胸腔 切除
下载PDF
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剑荣 《中外医疗》 2012年第33期84-85,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07年1月—2011年8月住院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24例,采用胸腔镜下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肿瘤直径≤4cm,左肺上叶4例、下叶5例;右肺上叶5例、中叶2例、下叶8例...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07年1月—2011年8月住院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24例,采用胸腔镜下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肿瘤直径≤4cm,左肺上叶4例、下叶5例;右肺上叶5例、中叶2例、下叶8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肿瘤均完整切除,无破裂,无手术死亡。病理诊断结果为鳞状细胞癌9例,腺癌1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2例。术后7例出现胸闷、气短、肺部哮鸣音,无呼吸衰竭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肿瘤转移及复发。结论早期周围型肺癌经胸腔镜下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安全、可靠,具有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近期疗效确切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 早期周围型肺癌 疗效
下载PDF
持续泵入利多卡因在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谢琼 罗巍 陈丽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3期32-34,38,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泵入利多卡因在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拟于建瓯市立医院择期行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利多卡因组(n=35)。... 目的探讨持续泵入利多卡因在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拟于建瓯市立医院择期行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利多卡因组(n=35)。对照组术中采用全静脉维持麻醉,利多卡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持续泵入利多卡因。比较两组阿片类药物用量、拔管时间及镇痛效果。结果利多卡因组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胸管拔管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 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利多卡因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皮质醇(Cor)、丙二醛(MDA)及血糖(Glu)水平显著高于术前,且利多卡因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中持续泵入利多卡因有助于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轻机体应激反应程度,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 麻醉 应激反应
下载PDF
老年患者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效果比较
7
作者 马志飞 陈文 郑琳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483-1486,1490,共5页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肺楔形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分别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及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NSCLC患者为肺楔形切除组和肺叶切除组,各53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肺功能及...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肺楔形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分别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及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NSCLC患者为肺楔形切除组和肺叶切除组,各53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肺楔形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及引流量、住院时间低于肺叶切除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3 d、1个月及3个月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 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均P<0.05)。与肺叶切除组比较,肺楔形切除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FEV 1、MVV、FVC升高(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 d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P<0.05)。与肺叶切除组比较,肺楔形切除组术后1、3 d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均P<0.05)。术后6个月,肺楔形切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77%,与肺叶切除组11.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相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应用于老年患者早期NSCLC能够改善围手术期指标,促进肺功能恢复,降低术后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肺叶切除 胸腔下肺切除 围手 肺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比较
8
作者 周华 陈恒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17-0020,共4页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我国城乡居民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的一种肺癌类型,疾病早期阶段需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旨在比较胸腔镜下肺楔形和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的效果。方法 70例NSCLC患者根据手术操作方式的差异分为肺楔形切除术组和肺...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我国城乡居民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的一种肺癌类型,疾病早期阶段需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旨在比较胸腔镜下肺楔形和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的效果。方法 70例NSCLC患者根据手术操作方式的差异分为肺楔形切除术组和肺叶切除术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治疗前后肺功能、应激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胸导管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明显少于B组(P<0.05),而淋巴结切除数量明显多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B组降低较A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应激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B组升高较A组更为明显(P<0.05);B组患者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肺漏气、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的效果优于肺叶切除术,不但可减轻肺功能影响程度和应激反应,还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 切除 肺叶切除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陈方 余龙海 +1 位作者 赵勇 王德昌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0期1688-1691,共4页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20例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研究组采用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比较两组治疗...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20例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研究组采用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比较两组治疗后手术相关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肺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上涨(P<0.05),但研究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肺功能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FEV1、MVV、FV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肺感染、肺漏气、肺不张、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对早期肺癌患者采用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创伤小,恢复快,对肺功能影响不严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肺癌 胸腔下肺切除 解剖性肺段切除 单孔 肺功能
下载PDF
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用于老年肺癌患者的效果及对呼吸功能、应激指标的影响
10
作者 吴玮 陈斌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4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用于老年肺癌的效果及对呼吸功能、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n=51)采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对照组(n=...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用于老年肺癌的效果及对呼吸功能、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n=51)采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对照组(n=51)采用胸腔镜下常规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呼吸功能指标如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一秒率[FEV_(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应激指标[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T-Ⅱ)、淀粉样蛋白A(SAA)]、并发症(切口感染、肺漏气、乳糜胸)。结果:研究组胸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FEV_(1)、FEV_(1)/FVC%、PEF较术前均降低,但研究组FEV_(1)、FEV_(1)/FVC%、PE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两组Cor、NE、AT-Ⅱ、SAA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Cor、NE、AT-Ⅱ、SA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肺癌患者中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且对应激水平的影响较小,减少术后肺功能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肺癌 胸腔 切除 呼吸功能 应激水平
下载PDF
单孔胸腔镜下保留自主呼吸喉罩麻醉在肺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洪甲庚 林绍立 +1 位作者 蔡东妙 聂洋洋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究行单孔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患者采用保留自主呼吸喉罩麻醉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孔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双腔... 目的探究行单孔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患者采用保留自主呼吸喉罩麻醉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孔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麻醉,观察组采用保留自主呼吸喉罩麻醉。对比两组麻醉前后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麻醉复苏时间、麻醉药物用量、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后,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麻醉复苏时间更短,且麻醉药物用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1,P<0.05)。结论行单孔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时选用保留自主呼吸喉罩麻醉能够使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更加稳定,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胸腔 肺结节切除 保留自主呼吸喉罩麻醉 生命体征 并发症
下载PDF
微细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春茂 王隽 +3 位作者 韩鸣 杨志 王子彤 段勇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微细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 目的探讨微细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后留置1根8Fr胸腔引流管,对照组术后留置1根26Fr胸腔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扩张度、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肺扩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2天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肺部感染或切口感染,切口愈合良好;观察组1例术后第1天发生心房颤动,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后留置微细胸腔引流管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加速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切除 胸腔引流 加速康复外科 后疼痛
下载PDF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解剖性肺段切除、肺楔形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万伟 张彬 +2 位作者 刘勇志 井淼 王晓栋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下肺叶切除、解剖性肺段切除、肺楔形切除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NSCLC病人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肺叶切除组、肺段切除组、肺楔形切除组,每组各27例,对...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下肺叶切除、解剖性肺段切除、肺楔形切除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NSCLC病人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肺叶切除组、肺段切除组、肺楔形切除组,每组各27例,对比三组病人的手术具体情况(包括围术期情况、肺功能、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术后3年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结果 与肺叶切除组比较,肺段切除组手术时长、引流量、住院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肺段切除组比较,肺楔形切除组手术时长、引流量、住院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肺段切除组CD4+、CD4+/CD8+、用力肺活量(FVC)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值、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高于肺叶切除组,CD8+、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低于肺叶切除组,肺楔形切除组CD4+、CD4+/CD8+、FVC值、FEV1值、MVV、DLCO高于肺段切除组,CD8+、IL-6、CRP低于肺段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3年远处转移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肺叶切除组比较,肺楔形切除组与肺段切除组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手术方式中,肺楔形切除对NSCLC病人肺功能、炎症、免疫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其次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最后为肺叶切除,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预后比较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 肺叶切除 解剖性肺段切除 切除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纳布啡联合菱形肌-肋间肌阻滞抑制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急性痛觉过敏的效果
14
作者 武辉 袁磊 陈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0期1625-1631,共7页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菱形肌-肋间肌阻滞(RIB)抑制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急性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3...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菱形肌-肋间肌阻滞(RIB)抑制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急性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32例。A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64.25±7.41)岁;B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64.89±7.56)岁;C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65.18±7.20)岁。C组麻醉诱导前于超声引导下行菱形肌-肋间肌阻滞;麻醉诱导前3 min,A组静脉注射2 ml生理盐水,B、C组静脉注射2 ml纳布啡。对比3组术中用药情况、术后恢复、疼痛情况、机械痛阈值、应激反应、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与并发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χ^(2)检验。结果C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均低于A组、B组,且B组均低于A组(均P<0.05)。3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并发症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切口周围、前臂内侧机械痛阈值:术后6 h、48 h均低于同组术前,术后48 h均高于同组术后6 h(均P<0.05);C组术后6 h、48 h均高于A组、B组[(76.25±7.03)g比(41.31±5.22)g、(58.06±6.10)g,(81.19±8.24)g比(63.44±6.38)g、(76.30±7.21)g,(85.39±7.01)g比(72.06±5.23)g、(79.24±6.15)g,(95.07±8.36)g比(79.43±6.28)g、(87.31±7.12)g],B组术后6 h、48 h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VAS评分:术后48 h均低于同组术后1 h、6 h,术后6 h均低于同组术后1 h(均P<0.05);C组术后1 h、6 h、48 h均低于A组、B组,且B组均低于A组(均P<0.05)。术后24 h,3组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较同组术前升高,且C组均低于A组、B组,B组均低于A组(均P<0.05)。术后24 h,3组CD3+、CD4+水平均较同组术前降低,C组均高于A组、B组,B组均高于A组(均P<0.05)。3组心率、平均动脉压:麻醉结束时(T2)均比麻醉诱导后5 min(T1)低、比麻醉诱导前5 min(T0)高,且3组T1时刻均高于T0时刻(均P<0.05);T1、T2时刻C组均低于A组、B组,B组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纳布啡联合RIB可抑制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急性痛觉过敏,改善免疫功能,降低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减轻术后疼痛与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肌-肋间肌阻滞 电视胸腔 肺叶切除 急性痛觉过敏 安全性
下载PDF
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术治疗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的效果
15
作者 许潇潇 刘霞 王佳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1570-1573,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术治疗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中央型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接受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术)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术治疗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中央型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接受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术)与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各41例。对比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时间及复发率。分析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31.49±23.56)mL、胸腔引流量(902.20±102.39)mL,均少于对照组[(302.17±30.41)mL、(1145.32±172.41)mL],而术后引流时间(6.15±1.41)d、住院时间(11.41±2.49)d短于对照组[(7.10±1.93)d、(13.56±3.24)d](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VAS评分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术治疗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 支气管袖式 肺叶切除 中央型 小细胞肺癌 疗效
下载PDF
单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建华 刘建伟 +2 位作者 孟丽君 王一冰 孙艳平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及对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早期NSCLC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中予单孔胸腔镜下进行肺叶切除和淋巴... 目的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及对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早期NSCLC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中予单孔胸腔镜下进行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为单孔法组,予传统三孔胸腔镜下进行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为传统三孔法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疗效指标,于术前(T_(0))、术后3d(T_(1))、术后7d(T_(2))、术后1个月(T_(3))、术后3个月(T_(4))、术后6个月(T_(5))应用简版McGill疼痛问卷评分(SF-MPQ)评估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肺功能指标(每分钟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流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以及运动耐力指标(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孔法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三孔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_(0)、T_(3)~T_(5)的SF-MP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孔法组患者术后T_(1)~T_(2)的SF-MPQ评分显著低于传统三孔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6 min步行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法组术T_(1)~T_(2)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流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以及6MWD均显著高于传统三孔法组(P<0.05),但术后T_(3)~T_(5)的肺功能各指标、6min步行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对单孔法组患者的影响最小,恢复最快。结论早期NSCLC患者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疗效显著,术后1周内(尤其是术后3 d)对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影响显著,但1个月后心肺功能逐渐代偿,这种优势逐渐不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单孔胸腔 三孔胸腔 肺叶切除 淋巴结清扫
下载PDF
胸腔镜下肺叶楔形切除术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28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朝阳 汤义军 +1 位作者 彭笑怒 董耀众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83-84,共2页
2003年12月~2007年4月,我们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28例高龄周围型肺癌,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28例高龄肺癌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75~84岁,平均78.7岁。术前胸部CT考虑周围型占位,肿瘤体积4cm×3cm×3cm~1c... 2003年12月~2007年4月,我们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28例高龄周围型肺癌,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28例高龄肺癌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75~84岁,平均78.7岁。术前胸部CT考虑周围型占位,肿瘤体积4cm×3cm×3cm~1cm×1cm×1.5cm,无明显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左肺下叶8例,右肺下叶7例,左肺上叶5例,右肺上叶6例,右肺中叶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治疗 胸腔 切除 纵隔淋巴结肿大 肺叶 高龄肺癌患者 胸部CT
下载PDF
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孙强 沈秋荣 刘荣幸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6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究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功能、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到龙岩市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 目的:探究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功能、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到龙岩市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选择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对照组选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肺功能指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结清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内胸腔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最大通气量(MVV)、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相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更加显著,能够有效缩短NSCLC患者的恢复时间,减少术中损伤,同时还可以保护肺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 切除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对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裴焕爽 于佳佳 +1 位作者 孟雨 付建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3-457,共5页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患者采用封堵器行单肺通气期间肺氧合功能、呼吸力学及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采用封堵器行单肺通气的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35~64岁,BMI 18~28 kg/m^(...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患者采用封堵器行单肺通气期间肺氧合功能、呼吸力学及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采用封堵器行单肺通气的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35~64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F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1.0 mg/kg,C组不予处理。于麻醉诱导前20 min(T_(0))、单肺通气30 min(T_(1))、单肺通气60 min(T_(2))、双肺通气15 min(T_(3))时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并记录SpO_(2)。记录T_(1)、T_(2)时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无效腔气量与潮气量之比(V_(D)/V_(T))。记录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发生情况、补救例数、术后转ICU例数、术后72 h内肺不张、急性肺损伤和肺炎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F组T_(1)时SpO_(2)、T_(1)—T_(3)时PaO_(2)和OI、T_(1)、T_(2)时Cdyn明显升高(P<0.05);T_(1)、T_(2)时Ppeak和V_(D)/V_(T)、T_(2)时Pplat明显降低(P<0.05)。两组无一例单肺通气期间发生低氧血症和补救、术后转入ICU、术后72 h内发生肺不张、急性肺损伤和肺炎。结论对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术采用封堵器行单肺通气的患者,麻醉诱导前静注氟比洛芬酯有助于改善单肺通气期间肺氧合功能,优化呼吸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 肺叶切除 封堵器 单肺通气 氟比洛芬酯 氧合 呼吸力学
下载PDF
单孔与双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洪波 李振龙 +3 位作者 吕瑛 张益绰 裘翔铭 黄婷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单孔与双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根据切除方案的不同分为双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组(n=50,双孔组)和同期接受单孔电视胸腔... 目的探讨单孔与双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根据切除方案的不同分为双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组(n=50,双孔组)和同期接受单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组(n=50,单孔组)。对比手术指标、肺功能指标、并发症及相关检验指标。结果单孔组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低于双孔组(P<0.05),手术操作时间高于双孔组;淋巴清扫个数、术前后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双孔组(P<0.05);术前EGFR、TGF-α、IGA、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双孔组EGFR、TGF-α高于单孔组,IGA、IGM低于单孔组(P<0.05)。结论2种方案对于淋巴清扫数量及术后肺功能恢复效果相近,但单孔手术操作的安全性更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降低炎性反应,利于术后恢复,具有积极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电视胸腔肺叶切除 双孔电视胸腔肺叶切除 肺癌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