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郭颖 熊点 +3 位作者 刘贤丰 杨晔 陈胜家 魏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30-533,共4页
目的比较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30例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0例,年龄15... 目的比较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30例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0例,年龄15~65岁,平均(45.67±12.25)岁.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右胸骨旁横切口组(右胸组)8例、胸骨上段切口组(胸骨组)22例,应用SPSS 23.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手术后住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微创双瓣置换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手术者.右胸组主动脉阻断[(109.00±27.80)min对(81.23±14.10)min,P=0.026]、体外循环[(152.13±27.15)min对(129.55±26.36)min,P=0.049]、手术时间[(4.81±0.77)h对(4.15±0.44)h,P=0.006]均长于胸骨上段切口组.右胸组ICU和手术后住院时间与胸骨组相比偏短[(24.63±11.55)h对(30.55±13.21)h;(5.50±0.93)天对(6.59±3.88)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P=0.442).结论两种入路微创手术均安全、有效,右胸骨旁入路美容效果更好,住院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对术者的要求更高.胸骨上段入路不改变术者习惯更适合拟开展微创双瓣置换的心脏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瓣置换术 微创 胸骨旁横切口 胸骨上段切口
原文传递
经胸骨上段小切口David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董兆芮 李东 +7 位作者 陈磊 吴扬 任崇雷 汪成 陈婷婷 周琪 杨瑞冬 肖苍松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2年第5期295-298,共4页
目的 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David手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中的应用,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0年本科收治的7例TAAD患者行经胸骨上段小切口David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85... 目的 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David手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中的应用,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0年本科收治的7例TAAD患者行经胸骨上段小切口David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85.7%),女性1例,年龄(27~55)岁。术前超声测定主动脉瓣中度返流2例,重度5例。术式包括:均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完成手术,其中急诊David+升主、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6例,二次开胸David+升主、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1例。结果 全部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康复出院,无30天内死亡。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68.0±43.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9.1±23.8)min,低温停循环时间(36.0±8.7)min。术中最低膀胱温(27.2±2.0)℃。术后患者主动脉瓣无返流5例,轻度返流2例。术后随访(34.7±14.4)月,随访期间无患者需再次手术。结论 对TAAD合并主动脉瓣返流的年轻患者,可采用经胸骨上段小切口David手术处理主动脉根部,其近中期主动脉瓣膜功能良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上段切口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David术
下载PDF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与胸骨上段小切口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俊祥 王怡轩 郭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597-2601,共5页
目的探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right mini⁃thoracotomy,RMT)与胸骨上段切口(partial upper sternotomy,PUS)手术方法在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中的应用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21年6... 目的探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right mini⁃thoracotomy,RMT)与胸骨上段切口(partial upper sternotomy,PUS)手术方法在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中的应用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直视下RMT及PUS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总共240例,其中RMT 120例,PUS 12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病史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和短期的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特征具有可比性,且均能成功有效完成瓣膜手术。RMT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P=0.02)、主动脉阻断时间偏长(P=0.03),但总输血量(P=0.02)、术后ICU停留时间(P=0.02)、术后住院时间(P=0.04)、术后并发症等短期预后指标均明显好于PUS组。术后近期随访,两组生存率及重大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右胸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可行,可结合胸腔镜辅助,相对于胸骨上段切口患者具有术后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美观等优势,可取得与胸骨上段切口完全相同的近期手术效果,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有望成为部分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中的常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外科 右胸微创切口 胸骨上段切口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下载PDF
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二次开胸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磊 肖苍松 李东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9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总结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二次开胸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本科接受二次开胸胸骨上段小切口5例主动脉手术。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47.4±15.5)岁。麻醉采用全麻单腔气管插管,体外循环插... 目的总结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二次开胸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本科接受二次开胸胸骨上段小切口5例主动脉手术。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47.4±15.5)岁。麻醉采用全麻单腔气管插管,体外循环插管根据情况采用股动脉/升主动脉、腔房管/股静脉插管。结果全组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延长切口,无死亡病例,1例全弓+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弱,经脑脊液引流后下肢肌力基本恢复,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二次开胸主动脉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区域创面小,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手术 胸骨上段切口 主动脉手术
下载PDF
微创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永会 张林 +6 位作者 李梁钢 任瞳 龚志云 王瑶 赵元程 曲帅 姜胜利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12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完成的308例单纯首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切口(右胸肋间切...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完成的308例单纯首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切口(右胸肋间切口或胸骨上段切口)60例(微创组),常规胸骨正中切口248例(常规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1例,二次开胸探查止血2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对患者纳入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均大于常规组[分别为(233.00±36.34)min比(215.42±35.57)min,(106.27±27.64)min比(89.13±22.89)min,(84.35±23.02)min比(69.08±21.3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小于常规组[2(2~3)d比3(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术后当天引流量小于常规组[360(230~520)ml比495(360~6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新发房颤率低于常规组(10%比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微创切口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主动脉瓣置换术,并且术后引流量更少、新发房颤率更低、美容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置换术 右胸肋间切口 胸骨上段切口 微创 倾向性评分匹配
下载PDF
心脏不停跳技术治疗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
6
作者 牛天羽 夏麟 +4 位作者 葛玉光 杨忠路 刘宇 王璐 姜辉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4年第6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技术在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AD)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8例非A非B型AD患者,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51.34±12.19)岁,年龄范围为26~77岁。根据不同的手术策略将患者为...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技术在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AD)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8例非A非B型AD患者,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51.34±12.19)岁,年龄范围为26~77岁。根据不同的手术策略将患者为不停跳组(n=18)和停跳组(n=20)。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指标及实验室指标。结果不停跳组患者的心脏于术中保持跳动,停跳组患者的心脏停跳时间为(59.55±17.00)min。不停跳组患者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较停跳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停跳组患者术后第2天、第3天的肌钙蛋白较停跳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不停跳技术对于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停跳心脏手术 主动脉夹层 胸骨上段切口 心肌保护
下载PDF
心脏不停跳小切口支架象鼻置入手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分析
7
作者 姜辉 刘宇 +4 位作者 杨忠路 葛玉光 王璐 周恩涛 王辉山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5期432-435,共4页
目的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行支架象鼻置入手术在B型主动脉夹层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共14例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龄53(41,65)岁。采用心脏不停... 目的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行支架象鼻置入手术在B型主动脉夹层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共14例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龄53(41,65)岁。采用心脏不停跳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107(94,145)min,选择性心脏灌注时间26(23,32)min,下半身停循环及单侧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3(19,26)min,呼吸机辅助23(18,33)h,ICU停留3(2,3)d。结论心脏不停跳胸骨上段小切口型支架象鼻置入手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停跳心脏手术 胸骨上段切口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胸骨上段小切口在颈胸交界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姜兆磊 王明松 +6 位作者 肖海波 李国庆 胡丰庆 谢晓 胡睿 蒋连勇 梅举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9期873-876,共4页
目的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切除颈胸交界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颈胸交界部肿瘤切除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8—76(44.8±11.3)岁。结果32例患者... 目的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切除颈胸交界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颈胸交界部肿瘤切除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8—76(44.8±11.3)岁。结果32例患者均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完成经胸交界部肿瘤切除,无转为全胸骨劈开。术后顺利拔除气管内插管,均无院内死亡,无再次手术,无切口感染。术后早期1例出现Hornor综合征,3例声音嘶哑,1例淋巴漏,经保守治疗后逐渐好转。术后住院时间3—7d,均未输血。恶性肿瘤患者17例,其中15例依据术后病理进行相应放疗及化疗。随访6~42个月,32例患者均生存,肩部及上胸部形态满意,无肢体功能障碍。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行颈胸交界部肿瘤切除术,皮肤切口小而美观,创伤减小,术后下床活动早,呼吸系统并发症少,各年龄段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均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易行,对胸廓人口处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有良好的显露及处理,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交界部肿瘤 胸骨上段切口 切除术 效果
原文传递
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磊 李东 +1 位作者 姜伟 肖苍松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总结我科各类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主动脉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各类主动脉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 目的:总结我科各类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主动脉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各类主动脉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数据及临床结果,共63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51例(81.0%),女12例;年龄(49.7±12.7)岁。主动脉夹层手术33例,Bentall手术9例,Wheat手术7例,Ross手术2例,David手术2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2例,二次开胸Bentall手术3例,二次开胸Wheat手术2例,二次开胸主动脉根部内漏修补术1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置换+主动脉内赘生物清除术1例,二次开胸Bentall+肺动脉瓣、肺动脉置换术1例。其中主动脉夹层手术包括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升主动脉置换2例,升主动脉、半弓替换5例,David+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4例,二次开胸David+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例,David+升主动脉置换1例,主动脉瓣成形(AVP)/AVR/Bentall+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6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2例,主动脉根部人工血管包裹+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结果:全部6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延长切口,无术中死亡发生。1例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行透析治疗,后合并感染性休克、颅内出血死亡;2例术后二次开胸探查止血术;9例出现心包积液需心包穿刺治疗;2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弱,1例经脑脊液引流后下肢肌力基本恢复,1例合并感染、急性肾衰竭、低氧血症,经积极抗感染、持续床旁血滤、丙种球蛋白冲击及康复锻炼后下肢肌力恢复,其余患者未出现院内并发症。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对于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及弓降部显露良好,能够顺利实施各类主动脉手术,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上段切口 主动脉手术 主动脉夹层手术
原文传递
68例胸腺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柳阳春 谢爱民 +2 位作者 徐全 涂寒剑 章晔 《江西医药》 CAS 2007年第6期505-506,共2页
目的总结胸腺肿瘤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55例采用正中全胸骨劈开切口切除胸腺,1例采用电视胸腔镜切除胸腺,12例采用“J”型胸骨上段切口切除胸腺,2例同期做甲状腺次全切除,受侵犯的无名静脉、膈神经、心包及心房壁一并手术切除。手术后... 目的总结胸腺肿瘤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55例采用正中全胸骨劈开切口切除胸腺,1例采用电视胸腔镜切除胸腺,12例采用“J”型胸骨上段切口切除胸腺,2例同期做甲状腺次全切除,受侵犯的无名静脉、膈神经、心包及心房壁一并手术切除。手术后辅助放、化疗。结果全组病例无围术期死亡,3例肌无力危象,2例气管切开。病理诊断:淋巴细胞型胸腺瘤29例,上皮细胞型20例,混合型19例,合并毒性甲状腺肿2例。随访38例,死亡3例,2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胸腺瘤应该及时手术治疗,“J”型胸骨上段切口可以选择性应用于胸腺瘤手术;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病人应注意发生肌无力危象或胆碱能危象,术后长期药物治疗的正确指导对减少死亡率、挽救病人的生命非常重要;胸腺瘤具有恶性倾向,手术后主张辅助放、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J型胸骨上段切口 胸腺切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