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侧胸骨旁切口的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文林 曾伟生 +3 位作者 蔡开灿 蒋仁超 钟世镇 王武军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2-274,共3页
目的系统评价左侧胸骨旁切口,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福尔马林保存成人尸体6具,模拟不同平面的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从显露效果、美容效果和损伤程度三方面对该切口进行评价。结果左侧胸骨旁切口的皮肤切口较为隐蔽,长度较短... 目的系统评价左侧胸骨旁切口,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福尔马林保存成人尸体6具,模拟不同平面的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从显露效果、美容效果和损伤程度三方面对该切口进行评价。结果左侧胸骨旁切口的皮肤切口较为隐蔽,长度较短,美容效果较好;由于术野较小,损伤结构不多,损伤较小;合理选择切口水平,左心各结构可依次被显露。结论左侧胸骨旁切口是一种较美观、损伤小的小切口,该切口对心脏左侧各结构,如肺动脉干、肺动脉瓣、右室流出道、左冠状动脉主干等可依次显露,对心脏右侧各结构显露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切口 左侧胸骨旁切口 评价
下载PDF
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微创胸骨旁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涂俊 徐建军 《江西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746-749,共4页
目的比较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微创胸骨旁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共施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113例,其中微创胸骨旁切口34例(微创组)... 目的比较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微创胸骨旁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共施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113例,其中微创胸骨旁切口34例(微创组),平均年龄(57.28±7.27)岁;常规胸骨正中切口79例(常规组),男51例、女28例,平均年龄(58.33±6.18)岁。微创组经胸骨旁右锁骨中线第3肋间切口进胸,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常规组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胸,常规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两组在阻断升主动脉后,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微创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较常规组长(P<0.05),但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住ICU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5),且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及术中、术后输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术后早期常规组开胸探查止血1例。结论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微创小切口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主动脉瓣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胸骨旁切口 常规胸骨正中切口 主动脉瓣置换术
下载PDF
胸骨旁“门式切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3
作者 王文林 蔡开灿 +1 位作者 王武军 钟世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6期1736-1738,共3页
目的:通过应用解剖学的方法对胸骨旁“门式切口”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对10具尸体前胸壁深层结构的血供规律、胸廓内动脉的分支、走行特点进行观察,测量胸骨外侧缘与胸廓内动脉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含有复合组织瓣的胸骨旁... 目的:通过应用解剖学的方法对胸骨旁“门式切口”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对10具尸体前胸壁深层结构的血供规律、胸廓内动脉的分支、走行特点进行观察,测量胸骨外侧缘与胸廓内动脉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含有复合组织瓣的胸骨旁“门式切口”,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前胸壁深层各结构均由胸廓内动脉及其分支供血,胸廓内动脉距胸骨外侧缘的距离为1cm左右,紧挨胸骨外侧缘切开肋软骨,可以避免胸廓内动脉的损伤。根据这些特点,可于胸骨旁设计出数种“门式切口”。右侧胸骨旁“门式切口”对心脏右侧诸结构显露良好,对升主动脉也可以良好显露,可用来完成数种心脏手术。结论:胸骨旁“门式切口”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手术切口,具有切口隐蔽、长度短、不需要强大牵引等优点,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手术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学 心脏外科手术 胸骨旁切口 门式切口
下载PDF
部分体外循环胸骨旁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林辉 温昭科 +5 位作者 李香伟 龙小毛 陆卫军 梁胜景 卢昌超 周一凡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年第10期906-909,共4页
目的探讨部分体外循环胸骨旁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 2007-10~2012-03将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需行二尖瓣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0例。A组采用经右前胸小切口(6~8 cm)第四... 目的探讨部分体外循环胸骨旁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 2007-10~2012-03将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需行二尖瓣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0例。A组采用经右前胸小切口(6~8 cm)第四肋间进胸,行右股动、静脉插管建立部分体外循环,无须显露和阻断升主动脉。B组采用常规经右胸前外侧切口(12~18 cm)第四肋间进胸,显露并插升主动脉灌注管和上、下腔静脉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两组均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二尖瓣置换手术。结果切口长度:A组(6.7±0.61)cm,B组(16.51±1.52)cm(P<0.05);心脏血管手术时间:A组(74±12.00)min,B组(71±11.00)min(P>0.05);体外循环时间:A组(58±13.30)min,B组(56±11.60)min(P>0.05);出血量:A组(183±56)ml,B组(196±43)ml(P>0.05);ICU停留时间:A组(36±8.5)h,B组(37±7.8)h(P>0.05);术后住院时间:A组(12±2.3)d,B组(13±2.9)d(P>0.05)。全组元伤口感染,元气栓栓塞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无主动脉、股动脉和静脉损伤并发症,均恢复顺利。心功能恢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体外循环胸骨旁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能进一步缩小胸部切口的长度、减少创伤、减轻疼痛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达到恢复快和切口美观的效果,为临床多提供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而且容易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体外循环 胸骨切口 心脏不停跳 二尖瓣置换术 微创心外科
下载PDF
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胜中 魏大闯 +7 位作者 谭今 向波 蒋露 蒋钦 刘科 古程 于涛 黄克力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9年第10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12~2019-03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了右侧胸骨旁第2~3肋间隙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19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男10例,... 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12~2019-03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了右侧胸骨旁第2~3肋间隙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19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所有患者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并通过右上肺静脉插入左心室引流管;术中直视下切除病变主动脉瓣膜,间断缝合瓣环,植入人工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无扩大手术切口或转为前正中开胸病例。手术时间(256.05±47.54)min,体外循环时间(110.79±23.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1.37±14.93)min,术中失血量(231.58±129.33)ml,术毕回输自体血(314.21±77.84)ml,库血使用量(257.89±238.20)ml。有8例(42.11%)患者未输库存血。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95±2.57)h,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29.16±10.76)h,术后引流管安置时间(3.47±0.77)d。患者手术切口长度(4.93±0.57)cm,术后无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发生。1例患者术中停机后发现主肺动脉间隙出血,直接修补困难,再次并行循环放空心脏后修补成功。1例患者术后并发右下肺不张,经治疗后复张。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8.58±2.24)d。患者术后随访(25.68±20.07)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至Ⅰ级;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进行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效果良好,值得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 微创 胸骨纵行小切口 主动脉瓣置换术
下载PDF
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文林 蔡开灿 +1 位作者 钟世镇 王武军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显露范围及手术适应征。方法 以15具正常成人福尔马林浸泡尸体,建立不同平面的胸骨旁小切口模型。测量皮肤切口长度,经牵引后切口的内、外缘及上、下缘的最大长度。观察心脏外表及与心脏手术相关部位的...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显露范围及手术适应征。方法 以15具正常成人福尔马林浸泡尸体,建立不同平面的胸骨旁小切口模型。测量皮肤切口长度,经牵引后切口的内、外缘及上、下缘的最大长度。观察心脏外表及与心脏手术相关部位的显露情况。观察经右房右侧壁切口及两房顶切口对心脏内部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 切除右侧第2、第3、第4、第2、3、第3、4和第2、3、4肋软骨的胸骨旁小切口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4.3±0.8,4.2±0.6,4.3±0.9,9.3±0.6,9.7±0.4和12.1±0.5cm。切除单个肋骨可显露一定的部位,但范围较小。切除2、3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右房、升主动脉及动脉瓣环有良好的显露,下腔静脉显露稍差。切除3、4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显露较差,主动脉瓣环、下腔静脉及右房显露较好,切除2、3、4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右房、升主动脉、主动脉瓣环及下腔静脉均有较好的显露。结论 胸骨旁小切口对病人胸前皮肤的美观影响小,损伤小。切除单个肋软骨可完成某些手术,但难度过大。切除2、3肋软骨可完成房间隔、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等处的手术。切除3、4肋软骨可完成房间隔、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处的手术。切除2、3、4肋软骨的手术损伤稍大,虽操作更为方便,不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切口 应用解剖学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胸骨旁入路小切口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
7
作者 李旭 向道康 +2 位作者 兰萍 李永红 舒义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1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胸骨旁入路小切口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房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手术,观察组行胸骨旁入路小切口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心... 目的探讨胸骨旁入路小切口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房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手术,观察组行胸骨旁入路小切口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21.34±16.15)min、体外循环时间(56.12±10.5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1.50±6.96)min、机械通气时间(4.57±1.05)h、ICU停留时间(14.23±2.28)h、术后住院时间(7.11±1.23)d均短于对照组的(143.67±15.54)min、(60.72±11.03)min、(49.28±7.04)min、(6.79±1.18)h、(21.35±4.06)h、(9.49±2.01)d,切口长度(5.45±0.78)cm短于对照组的(13.21±1.69)cm,术中出血量(120.42±27.37)ml、术后24 h引流量(214.31±32.16)ml均少于对照组的(372.64±78.95)、(345.68±33.26)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82%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右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右心室容积、收缩末期右心室容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骨旁入路小切口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显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胸骨入路小切口手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武军 王文林 +1 位作者 邹小明 蔡开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17-18,共2页
研究心脏外科胸骨小切口的显露范围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以 15具正常成人福尔马林浸泡尸体 ,建立不同平面的胸骨旁小切口模型。测量皮肤切口长度 ,经牵引后切口的内、外缘及上、下缘的最大长度。观察心脏外表及与心脏手术相关的部位的... 研究心脏外科胸骨小切口的显露范围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以 15具正常成人福尔马林浸泡尸体 ,建立不同平面的胸骨旁小切口模型。测量皮肤切口长度 ,经牵引后切口的内、外缘及上、下缘的最大长度。观察心脏外表及与心脏手术相关的部位的显露情况。观察经右房右侧壁切口及两房顶切口对心脏内部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 :切除右侧第 2、第 3、第 4、第 2 ,3,第 3,4和第 2 ,3,4肋软骨的胸骨旁小切口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 4.3± 0 .8,4.2± 0 .6 ,4.3± 0 .9,9.3± 0 .6 ,9.7± 0 .4和 12 .1± 0 .5cm。切除单个肋软骨可显露一定的部位 ,但范围较小。切除 2 ,3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右房、升主动脉及动脉瓣环有良好的显露 ,下腔静脉显露稍差。切除 3,4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显露较差 ,主动脉瓣环、下腔静脉及右房显露较好 ,切除 2 ,3,4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右房、升主动脉、主动脉瓣环及下腔静脉均有较好的显露。结论 :胸骨旁小切口对病人胸前皮肤的美观影响小 ,损伤小。切除单个肋软骨可完成某些手术 ,但难度过大。切除 2、3肋软骨可完成房间隔、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等处手术。切除 3,4肋软骨可完成房间隔、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处的手术。切除2 ,3,4肋软骨的手术损伤稍大 ,虽操作更为方便 ,不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 胸骨切口 解剖学
下载PDF
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古程 刘胜中 +7 位作者 魏大闯 谭今 向波 蒋露 蒋钦 刘科 于涛 黄克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第4期217-220,共4页
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评价其安全性和效果。方法我院接受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18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均通过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并通... 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评价其安全性和效果。方法我院接受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18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均通过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并通过右上肺静脉插入左心室引流管;术中鼻咽温度控制在30~32℃,灌注流量2. 2~2. 4 L/(m^2·min);通过经左、右冠脉开口直接灌注4℃冷血晶体停跳液(4∶1)进行心肌保护,间隔20 min灌注1次;术中均超滤,并使用血液回收机回收机血。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7例恢复心脏供血后自动复跳,1例电击复律。手术时间(256. 11±48. 92)min,体外循环时间(110. 89±23. 6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1. 28±15. 35) min;股动脉插管(19. 00±1. 41) F,股静脉插管(27. 78±0. 94) F,术中最低鼻咽温度(30. 51±0. 39)℃,超滤(1869. 44±390. 38) ml,术毕回输自体血(312. 22±79. 60) 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 06±2. 60) h,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29. 67±10. 84) h。患者术后无血红蛋白尿,无神经系统及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无死亡,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8. 61±2. 25) d。结论通过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进行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有效,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是维持充分的静脉引流和灌注流量,同时注意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肌保护 微创 胸骨纵行小切口 主动脉瓣置换术
下载PDF
胸骨旁小切口在纵隔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张英国 姜晓萍 +1 位作者 王军贤 张玉龙 《临床外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11-112,共2页
目的探讨胸骨旁小切口在纵隔疾病诊断中的优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l例诊断为纵隔疾病的患者行胸骨旁小切口进行活检。结果 21例均通过胸骨旁小切口取到足够的组织标本并得到明确的病理学诊断,无一例患者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胸骨旁小切口在纵隔疾病诊断中的优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l例诊断为纵隔疾病的患者行胸骨旁小切口进行活检。结果 21例均通过胸骨旁小切口取到足够的组织标本并得到明确的病理学诊断,无一例患者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胸骨旁小切口活检术技术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易于为患者接受,对纵隔疾病的诊断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切口 纵隔病变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在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刘胜中 谭今 +5 位作者 向波 蒋露 魏大闯 张晓慎 黄克力 于涛 《微创医学》 2019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微创组),并与同期22例采用常规经前正中切口入路手术... 目的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微创组),并与同期22例采用常规经前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传统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等。微创组术后通过门诊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7月,记录心功能恢复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传统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短于传统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升主动脉直径(AAD)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微创组随访(37.45±6.58)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人工瓣膜未见异常。结论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相对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胸骨切口 主动脉瓣置换术 疗效
下载PDF
小切口对房间隔显露效果的评价
12
作者 王文林 蔡开灿 +2 位作者 王武军 张希 钟世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779-780,共2页
目的:评价不同小切口对房间隔的显露效果。方法:在12具成人尸体上模拟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右侧胸骨旁切口、左侧胸骨旁切口、右前外侧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以及正中小切口。在各种小切口中分别经右心房切口... 目的:评价不同小切口对房间隔的显露效果。方法:在12具成人尸体上模拟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右侧胸骨旁切口、左侧胸骨旁切口、右前外侧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以及正中小切口。在各种小切口中分别经右心房切口观察房间隔的显露效果。结果: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下缘至少要切到第3肋间才可理想显露房间隔。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切口上缘至少要到第3肋间水平。右侧胸骨旁切口中,第2、3或3、4肋间水平的切口均可显露房间隔,但以第3、4肋间水平的切口为佳。右前外侧小切口在第3、4肋间均可显露良好房间隔。正中小切口中,第3、4肋间水平的切口效果理想。左侧胸骨旁切口和左前外侧小切口不适于房间隔的显露。结论:正中部位和右侧的胸部小切口均能显露房间隔,但房间隔手术的完成尚需要合理选择切口的部位和长度,并充分考虑体外循环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露效果 房间隔 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 左侧胸骨旁切口 右前外侧小切口 正中小切口 右心房切口 胸部小切口 成人尸体 体外循环 肋间 水平 右侧 理想
下载PDF
两种开胸小切口在自膨式可吸收肺动脉支架行经导管置入术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晶 白凯 +1 位作者 胡涵博 洪楠超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7年第6期373-377,共5页
目的比较经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与左侧腋下切口在实验动物的肺下叶动脉的支架置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实验猪8只,并将其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路径组(A组)和肺动脉总干路径组(B组),每组各4只。A组开胸途径采用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 目的比较经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与左侧腋下切口在实验动物的肺下叶动脉的支架置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实验猪8只,并将其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路径组(A组)和肺动脉总干路径组(B组),每组各4只。A组开胸途径采用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B组行左侧腋下切口,两组均行自膨式可吸收支架的肺下叶动脉置入术。术后对两组实验猪的一般情况、肺下叶动脉血管直径变化情况、并发症等观察记录,并通过随访3个月后评估实验猪的支架置入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透视时间、置入前后的血管直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显示,两组实验猪下叶动脉的置入前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后,两组血管直径均变大,两组间比较,B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且支架张开充分。术后3个月,将所有实验猪处死并解剖其心脏后发现,置入的支架位置准确,形态良好,支架表面部分内膜化,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栓。结论经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和左侧腋下切口在实验动物的下叶动脉的支架置入应用中,均显示了较好的临床安全性。而且,与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比较,左侧腋下切口途径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侧腋下切口 胸骨右第4肋间切口 周围肺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蒙伟平 《蛇志》 2012年第2期178-180,共3页
随着心外科各种技术的改进和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性的提高,胸部小切口手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临床治疗各种类型心脏病的常用手术方法。本文将近年来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进展概述如下。
关键词 心内直视手术 胸部正中小切口 胸骨切口 右腋下小切口
下载PDF
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66例报告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谢定雄 丁延虹 +5 位作者 黄方炯 王延震 甘义荣 李炯 苟永久 何晓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875-877,880,共4页
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胸部小切口取左乳内动脉(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66例。胸骨下段小切口59例,采用全麻、单腔气管插管,平卧位... 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胸部小切口取左乳内动脉(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66例。胸骨下段小切口59例,采用全麻、单腔气管插管,平卧位,倒“L”胸骨下段切口;胸骨旁小切口5例,采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平卧位左胸抬高30&#176;,左前外侧第4或第5肋切口,用特制牵开器(法国圣骑士公司)牵开肋骨,游离乳内动脉,使用冠脉固定器下行冠脉吻合;2例胸腔镜辅助下完成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的吻合。结果66例均完成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的吻合,2例追加大隐静脉降主动脉至第一对角支的吻合。无围术期死亡。60例随访0.5~8年,(5.5±2.5)年,心绞痛症状消失42例,明显减轻24例。术后冠状动脉CT检查16例,冠脉造影12例,LIMA与左前降支(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吻合口满意率100%,支架内再狭窄1例,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1例。结论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主要适用于心脏前壁冠状动脉尤其是前降支的的再血管化,安全可靠,中期疗效好,在合并高危因素或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效果不满意者中应用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胸骨下段小切口 胸骨切口 左乳内动脉 心脏杂交手术
下载PDF
左胸骨旁小切口封堵分流方向偏向流出道的室间隔缺损15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伦超 陆国梁 +2 位作者 杨超 张英元 谢少波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04-306,共3页
目的 总结左胸骨旁小切口微创封堵分流方向偏向流出道的室间隔缺损(VSD)的初步经验。方法2014年2-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15例分流方向偏向流出道的VSD患者施行左胸骨旁小切口微创封堵手术,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0个月-19岁(4... 目的 总结左胸骨旁小切口微创封堵分流方向偏向流出道的室间隔缺损(VSD)的初步经验。方法2014年2-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15例分流方向偏向流出道的VSD患者施行左胸骨旁小切口微创封堵手术,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0个月-19岁(4.5±4.6)岁;体重5.5-54.0(14.6±14.1)kg;其中干下型6例,嵴内型6例,膜周部型3例;缺损直径2.5-6.5(4.0±1.2)mm,距主动脉瓣环距离≤1 mm 9例,≤2 mm4例,〉2 mm 2例;合并主动脉瓣右冠瓣轻度脱垂5例;采用左胸骨旁第2或第3肋间1.5-2.5 cm切口,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视下在右心室流出道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建立VSD输送轨道并置入封堵器,观察有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术后3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 15例均成功封堵,无中转开胸,无残余分流和心律失常,新发主动脉瓣轻微反流2例,围手术期输血1例;手术时间30-120(58±28)min,术中出血量5-200(26±50)ml;术后住院时间3-13(4.3±2.6)d,无二次开胸止血、Ⅲ°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反流加重、溶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返院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13例,无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和封堵器脱落;2例术中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加重,其中1例出现残余分流。结论 左胸骨旁小切口封堵分流方向偏向流出道VSD手术安全、切口小、操作简单,近期效果尚满意;对合并主动脉瓣轻度脱垂VSD需慎重施行外科微创封堵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胸骨旁切口 封堵
原文传递
经胸骨旁小切口房间隔缺损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智 赁可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评价经胸骨旁小切口微创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的治疗与经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3月华西医院心脏外科行体外循环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39例,年龄25.8(9~56... 目的评价经胸骨旁小切口微创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的治疗与经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3月华西医院心脏外科行体外循环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39例,年龄25.8(9~56)岁。根据术前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胸部正中切口组(开胸组,15例)和胸骨旁小切口组(小切口组,40例)。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心功能分级(NYHA)、房间隔缺损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数据及随访半年后的疗效。结果全组无术后死亡病例。开胸组1例因术后心功能差延长了住院时间,小切口组1例因肺部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小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更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住院费用更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40),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第1 d胸腔总引流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01)。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P=0.500)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排除学习曲线的干扰,两组患者手术时间(P=0.275)和住院费用(P=0.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体外循环时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7)。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残余分流,无伤口并发症。两组术后3周可从事非重体力活动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胸骨旁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有效、微创,开展较容易,学习曲线短,可作为房间隔缺损微创整体治疗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胸骨旁切口 微创治疗流程
原文传递
胸骨旁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石江 李德闽 +2 位作者 罗春生 顾卫东 许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5-175,共1页
关键词 二尖瓣置换 MVR 胸骨切口 心包 主动脉
原文传递
经左侧胸骨旁小切口封堵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
19
作者 景昊 曹兴许 +3 位作者 张凤伟 王恩伟 贾旭升 李乃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9期713-714,共2页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5%为主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近年来,随着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右心室穿刺封堵VSD的逐步开展,主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封堵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也得到证实。
关键词 下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 胸骨切口 封堵 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 先天性心脏病 VSD 右心室
原文传递
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颖 熊点 +3 位作者 刘贤丰 杨晔 陈胜家 魏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30-533,共4页
目的比较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30例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0例,年龄15... 目的比较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30例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0例,年龄15~65岁,平均(45.67±12.25)岁.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右胸骨旁横切口组(右胸组)8例、胸骨上段切口组(胸骨组)22例,应用SPSS 23.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手术后住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微创双瓣置换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手术者.右胸组主动脉阻断[(109.00±27.80)min对(81.23±14.10)min,P=0.026]、体外循环[(152.13±27.15)min对(129.55±26.36)min,P=0.049]、手术时间[(4.81±0.77)h对(4.15±0.44)h,P=0.006]均长于胸骨上段切口组.右胸组ICU和手术后住院时间与胸骨组相比偏短[(24.63±11.55)h对(30.55±13.21)h;(5.50±0.93)天对(6.59±3.88)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P=0.442).结论两种入路微创手术均安全、有效,右胸骨旁入路美容效果更好,住院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对术者的要求更高.胸骨上段入路不改变术者习惯更适合拟开展微创双瓣置换的心脏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瓣置换术 微创 胸骨切口 胸骨上段切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