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永会 张林 +6 位作者 李梁钢 任瞳 龚志云 王瑶 赵元程 曲帅 姜胜利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12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完成的308例单纯首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切口(右胸肋间切...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完成的308例单纯首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切口(右胸肋间切口或胸骨上段切口)60例(微创组),常规胸骨正中切口248例(常规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1例,二次开胸探查止血2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对患者纳入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均大于常规组[分别为(233.00±36.34)min比(215.42±35.57)min,(106.27±27.64)min比(89.13±22.89)min,(84.35±23.02)min比(69.08±21.3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小于常规组[2(2~3)d比3(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术后当天引流量小于常规组[360(230~520)ml比495(360~6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新发房颤率低于常规组(10%比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微创切口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主动脉瓣置换术,并且术后引流量更少、新发房颤率更低、美容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置换术 肋间切口 胸骨上段切口 微创 倾向性评分匹配
下载PDF
两种开胸小切口在自膨式可吸收肺动脉支架行经导管置入术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晶 白凯 +1 位作者 胡涵博 洪楠超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7年第6期373-377,共5页
目的比较经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与左侧腋下切口在实验动物的肺下叶动脉的支架置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实验猪8只,并将其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路径组(A组)和肺动脉总干路径组(B组),每组各4只。A组开胸途径采用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 目的比较经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与左侧腋下切口在实验动物的肺下叶动脉的支架置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实验猪8只,并将其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路径组(A组)和肺动脉总干路径组(B组),每组各4只。A组开胸途径采用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B组行左侧腋下切口,两组均行自膨式可吸收支架的肺下叶动脉置入术。术后对两组实验猪的一般情况、肺下叶动脉血管直径变化情况、并发症等观察记录,并通过随访3个月后评估实验猪的支架置入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透视时间、置入前后的血管直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显示,两组实验猪下叶动脉的置入前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后,两组血管直径均变大,两组间比较,B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且支架张开充分。术后3个月,将所有实验猪处死并解剖其心脏后发现,置入的支架位置准确,形态良好,支架表面部分内膜化,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栓。结论经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和左侧腋下切口在实验动物的下叶动脉的支架置入应用中,均显示了较好的临床安全性。而且,与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比较,左侧腋下切口途径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侧腋下切口 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 周围肺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郭颖 熊点 +3 位作者 刘贤丰 杨晔 陈胜家 魏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30-533,共4页
目的比较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30例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0例,年龄15... 目的比较右胸骨旁横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30例微创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0例,年龄15~65岁,平均(45.67±12.25)岁.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右胸骨旁横切口组(右胸组)8例、胸骨上段切口组(胸骨组)22例,应用SPSS 23.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手术后住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微创双瓣置换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手术者.右胸组主动脉阻断[(109.00±27.80)min对(81.23±14.10)min,P=0.026]、体外循环[(152.13±27.15)min对(129.55±26.36)min,P=0.049]、手术时间[(4.81±0.77)h对(4.15±0.44)h,P=0.006]均长于胸骨上段切口组.右胸组ICU和手术后住院时间与胸骨组相比偏短[(24.63±11.55)h对(30.55±13.21)h;(5.50±0.93)天对(6.59±3.88)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P=0.442).结论两种入路微创手术均安全、有效,右胸骨旁入路美容效果更好,住院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对术者的要求更高.胸骨上段入路不改变术者习惯更适合拟开展微创双瓣置换的心脏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瓣置换术 微创 胸骨切口 胸骨上段切口
原文传递
小切口对房间隔显露效果的评价
4
作者 王文林 蔡开灿 +2 位作者 王武军 张希 钟世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779-780,共2页
目的:评价不同小切口对房间隔的显露效果。方法:在12具成人尸体上模拟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右侧胸骨旁切口、左侧胸骨旁切口、右前外侧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以及正中小切口。在各种小切口中分别经右心房切口... 目的:评价不同小切口对房间隔的显露效果。方法:在12具成人尸体上模拟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右侧胸骨旁切口、左侧胸骨旁切口、右前外侧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以及正中小切口。在各种小切口中分别经右心房切口观察房间隔的显露效果。结果: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下缘至少要切到第3肋间才可理想显露房间隔。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切口上缘至少要到第3肋间水平。右侧胸骨旁切口中,第2、3或3、4肋间水平的切口均可显露房间隔,但以第3、4肋间水平的切口为佳。右前外侧小切口在第3、4肋间均可显露良好房间隔。正中小切口中,第3、4肋间水平的切口效果理想。左侧胸骨旁切口和左前外侧小切口不适于房间隔的显露。结论:正中部位和右侧的胸部小切口均能显露房间隔,但房间隔手术的完成尚需要合理选择切口的部位和长度,并充分考虑体外循环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露效果 房间隔 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 左侧胸骨切口 前外侧小切口 正中小切口 心房切口 胸部小切口 成人尸体 体外循环 肋间 水平 理想
下载PDF
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蒙伟平 《蛇志》 2012年第2期178-180,共3页
随着心外科各种技术的改进和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性的提高,胸部小切口手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临床治疗各种类型心脏病的常用手术方法。本文将近年来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进展概述如下。
关键词 心内直视手术 胸部正中小切口 胸骨切口 腋下小切口
下载PDF
右胸肋间、胸骨上段与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永会 姜胜利 +5 位作者 张林 李梁钢 龚志云 王瑶 赵元程 曲帅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4-98,共5页
为比较右胸肋间切口、胸骨上段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的308例单纯首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胸肋间切口32例(肋间组),胸... 为比较右胸肋间切口、胸骨上段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的308例单纯首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胸肋间切口32例(肋间组),胸骨上段切口28例(胸骨上段组),常规胸骨正中切口248例(常规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常规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二次开胸探查止血2例。肋间组术中转胸骨上段切口2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组比较,肋间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长,ICU停留时间短,术后当天引流量少,新发房颤率低(均P<0.05)。胸骨上段组术后早期结果与常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胸骨上段组比较,肋间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长,ICU停留时间短,术中输悬浮红细胞率低,术后当天引流量少(均P<0.05)。右胸肋间切口和胸骨上段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有效。右胸肋间切口术后引流量更少、新发房颤率更低、术后恢复更快,并且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正中切口 主动脉瓣置换术 肋间 上段 ICU停留时间 术后引流量 主动脉阻断
原文传递
胸骨旁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石江 李德闽 +2 位作者 罗春生 顾卫东 许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5-175,共1页
关键词 二尖瓣置换 MVR 胸骨切口 心包 主动脉
原文传递
经左侧胸骨旁小切口封堵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
8
作者 景昊 曹兴许 +3 位作者 张凤伟 王恩伟 贾旭升 李乃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9期713-714,共2页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5%为主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近年来,随着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右心室穿刺封堵VSD的逐步开展,主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封堵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也得到证实。
关键词 下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 胸骨切口 封堵 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 先天性心脏病 VSD 心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