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竞赛的学思践悟教育路径研究——以能源学科竞赛为例
1
作者 陈可悦 刘娜 《教育进展》 2024年第2期1699-1703,共5页
高校的育人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高校育人教育模式采用从不同的维度评估学生的表现进而改善教育模式和理念,本文通过探讨当今高校育人教育的片面性,研究从学科竞赛结合四个维度即“学习、思考、实践、领悟”... 高校的育人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高校育人教育模式采用从不同的维度评估学生的表现进而改善教育模式和理念,本文通过探讨当今高校育人教育的片面性,研究从学科竞赛结合四个维度即“学习、思考、实践、领悟”的方式丰富育人教育路径,并以能源类竞赛为例探讨高校教育可以通过能源类学科竞赛为载体,实现学思践悟的可行性,为高校育人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竞赛 育人教育 能源学科
下载PDF
广西大学能源学科建设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卢苇 郑小平 潘树林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B06期245-247,共3页
能源学科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广西大学具备建设满足广西发展之需能源学科的条件.基于广西的产业特征及广西大学学科特点,本文探讨了几个有潜力形成自身特色的能源学科研究方向.希望以此为基础,在广西大学建成具有鲜明... 能源学科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广西大学具备建设满足广西发展之需能源学科的条件.基于广西的产业特征及广西大学学科特点,本文探讨了几个有潜力形成自身特色的能源学科研究方向.希望以此为基础,在广西大学建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且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的能源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学科 学科建设 研究方向
下载PDF
“双一流”背景下能源学科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洪才 孙志强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1年第1期61-66,共6页
基于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能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针对目前能源学科研究生“双创”教育存在问题,结合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现状,分别从培养方案、课程案例、师资队伍、学科竞赛、实践平台、考核方式等... 基于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能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针对目前能源学科研究生“双创”教育存在问题,结合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现状,分别从培养方案、课程案例、师资队伍、学科竞赛、实践平台、考核方式等方面优化能源学科研究生“双创”教育的路径,提高能源学科研究生的“双创”意识、营造“双创”氛围、构建“双创”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能源学科高水平人才,为高等学校工科类专业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探索和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学科 创新创业 路径优化 研究生 “双一流”
下载PDF
论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的新能源学科建设——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怡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94-98,共5页
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例,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出发,在分析新能源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并围绕学科建设方向、学科交叉研究、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基地建设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学科建设的具体... 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例,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出发,在分析新能源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并围绕学科建设方向、学科交叉研究、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基地建设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学科建设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新建专业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能源学科 学科建设
下载PDF
能源动力学科研究生培养、思政教育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结合——基于十五年的探索
5
作者 张红光 王焱 +3 位作者 杨富斌 姚宝峰 许永红 平旭 《高教学刊》 2023年第32期36-39,共4页
为在能源动力学科领域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北京工业大学车辆动力装置余热回收与电动化技术团队将研究生培养、思政教育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进行十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如三全育人抓落实、胸怀大局真育才、校友资源强助力、吴仲... 为在能源动力学科领域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北京工业大学车辆动力装置余热回收与电动化技术团队将研究生培养、思政教育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进行十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如三全育人抓落实、胸怀大局真育才、校友资源强助力、吴仲华奖树标杆,及早为研究生的学业发展注入驱动力或强化责任感、重视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尊重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与研究成果、倡导和谐的团队氛围和风清气正的团队文化、构建混合型研究团队以及强化学术道德建设和研究生心理建设等。通过团队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生培养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取得明显的成效,科研团队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动力学科 研究生培养 思政教育 科研团队建设 三全育人
下载PDF
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培养改革研究--以能源材料类学科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洁 武元鹏 王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2期1-3,共3页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有关能源战略部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文章以能源材料类学科为例,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招生规模扩张快、评估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清晰、产教融合不深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有关能源战略部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文章以能源材料类学科为例,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招生规模扩张快、评估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清晰、产教融合不深入、专业实践不充足、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弱等问题,从制定培养方案、完善配套师资、明确论文要求、搭建实践平台和构建评价机制5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改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专业实践 培养改革 质量评价 能源材料类学科
下载PDF
能源强国背景下的一流能源学科建设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通 袁亮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6-14,共9页
能源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的基石,其开发利用需深度融合新一轮科学技术成果,以优势能源学科为纽带,赋能能源高效绿色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分析了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能源学科发展状况、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结合未来能源... 能源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的基石,其开发利用需深度融合新一轮科学技术成果,以优势能源学科为纽带,赋能能源高效绿色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分析了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能源学科发展状况、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结合未来能源发展,提出创建一流能源学科构想。以"创新驱动发展"为遵循,从统筹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学科内涵式建设、联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方面提出了能源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学科 学科建设 一流学科
原文传递
加拿大能源矿业学科本科生实践教学方法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千贵 王琨 +4 位作者 王其军 陈新 王若帆 翟雨龙 黎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4-228,共5页
文章以加拿大能源矿业学科本科生实践教学方法为例,对学生实践课程方案、实施方法、考核模式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情况针对我国能源矿业学科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若干建议。文章认为,能源矿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充分发挥... 文章以加拿大能源矿业学科本科生实践教学方法为例,对学生实践课程方案、实施方法、考核模式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情况针对我国能源矿业学科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若干建议。文章认为,能源矿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力量,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发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矿业学科 本科生教育 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国外高等教育
下载PDF
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特色专业能源英语ESP(专门用途英语)的学科研究
9
作者 周英莉 《语文学刊》 2016年第3期127-128,共2页
在对ESP内涵和在我国高校发展现状的综述和分析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外语系能源英语学科的设置思路和实施方案,依托我校能源特色,从学科设置、教学过程和师资培养三方面摸索出一条EAP和ESP两者相结合的道路,实现学... 在对ESP内涵和在我国高校发展现状的综述和分析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外语系能源英语学科的设置思路和实施方案,依托我校能源特色,从学科设置、教学过程和师资培养三方面摸索出一条EAP和ESP两者相结合的道路,实现学生运用学术英语这种能力,在某一特定的专业学科相关的语篇实践中选择恰当语类来"做事",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P ESP 能源英语学科设置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教育国际化初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媛欣 赵军 +1 位作者 汪健生 朱强 《大学教育》 2020年第6期14-16,共3页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培养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课题。能源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领域,培养能源动力类国...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培养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课题。能源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领域,培养能源动力类国际化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课题组结合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现状及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教育国际化对策,包括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建立基于能源动力学科的高校联盟;坚持教育国际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能源动力学科 工程教育国际化
下载PDF
中俄能源动力类学科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强 牛玉斌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0期109-116,共8页
在了解中俄能源动力类学科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能源动力类学科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校企关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国主要高校关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俄罗斯 能源动力类学科 高等教育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基于能源动力学科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实践
12
作者 李瑞婷 赵军 许媛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31期255-257,共3页
传承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特色与经验,结合新工科的背景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契机,充分融合并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学科建设,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尝试建立基于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国际化培养新体系,推动工程教育... 传承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特色与经验,结合新工科的背景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契机,充分融合并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学科建设,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尝试建立基于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国际化培养新体系,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力求推进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工程教育改革创新,逐步创立并推动该学科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标准,进而助力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动力学科 “一带一路” 工程教育 国际化 实践探索
下载PDF
基于地方产业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方向为例
13
作者 熊健 张坚 +3 位作者 胡朝浩 袁昌来 何珍 朱归胜 《科技视界》 2022年第25期207-209,共3页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高校与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发挥高校的人才及科研平台优势,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是地方院校办学导向之一。如何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密切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最终形成校企的良...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高校与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发挥高校的人才及科研平台优势,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是地方院校办学导向之一。如何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密切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最终形成校企的良性互动是教育改革探索的主要课题。本文介绍了笔者及团队首先从专业导论、专业认知实习及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入手增加企业元素,提升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整合校企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紧抓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诉求的无缝对接。此外,建立合理的产教融合育人的评价及反馈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这些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希望对地方院校产教融合模式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地方院校 实践平台 能源学科方向
下载PDF
2023年度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
14
作者 关永刚 陈龙飞 +2 位作者 张燕峰 凡凤仙 李秉硕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318,共8页
统计和分析了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E06)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受理、评审和资助情况。介绍了2023年度学科面向加强“双碳”目标在能源和动力领域开展的战略研究与立项工作。介绍了学科2023年度亮点... 统计和分析了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E06)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受理、评审和资助情况。介绍了2023年度学科面向加强“双碳”目标在能源和动力领域开展的战略研究与立项工作。介绍了学科2023年度亮点资助成果和2024年度工作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 申请和资助 学科动态 工作展望
原文传递
面向能源动力学科前沿和工程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15
作者 程军 吴学成 +1 位作者 黄兰芳 俞自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6-49,共4页
历经十二年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科教互动-产学协同”的新能源专业英语教学新模式。教学团队主编教材2部和慕课1部,入选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精品教材,“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该教学模式以针对学科前沿的经... 历经十二年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科教互动-产学协同”的新能源专业英语教学新模式。教学团队主编教材2部和慕课1部,入选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精品教材,“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该教学模式以针对学科前沿的经典教材为基石,以聚焦科研热点的开放教材为线索,以英语实践应用技能教学为骨骼,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主要手段。创造“两类教材”,实现科教融合;搭建“内外平台”,开展互动教学;把握“红专思维”,促进产学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英语教学 能源动力学科 能源 科教互动 产学协同
原文传递
2022年度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
16
作者 关永刚 陈龙飞 +2 位作者 周天 李明佳 李洪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7-572,共6页
统计和分析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E06)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受理、评审和资助情况。介绍了2022年度学科在加强“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化利用领域的战略研究与立项工作。介绍了学科2022年度亮点资助... 统计和分析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E06)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受理、评审和资助情况。介绍了2022年度学科在加强“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化利用领域的战略研究与立项工作。介绍了学科2022年度亮点资助成果和2023年度工作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 申请和资助 学科动态 工作展望
原文传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研究方向与关键词修订
17
作者 关永刚 史翊翔 +2 位作者 田振玉 林哲 张亚宁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1-284,共4页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对学科代码下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进行了梳理和修订,调整了学科资助布局,合并了相近的研究方向,删除了不恰当的研究方向,增加了反映新趋势的研究方向,精炼了各研...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对学科代码下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进行了梳理和修订,调整了学科资助布局,合并了相近的研究方向,删除了不恰当的研究方向,增加了反映新趋势的研究方向,精炼了各研究方向下的关键词,使研究方向和关键词更加全面合理。通过本次修订进一步厘清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 研究方向 关键词
原文传递
Beginning of a New Revolu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被引量:5
18
作者 Jinzhong Yan 《Journa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4年第4期269-275,共7页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being developed towards destroying human and human calls for a new era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ontemporary science is seeing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and a new revolution of scie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being developed towards destroying human and human calls for a new era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ontemporary science is seeing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and a new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beginn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new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state space-time", "the unity of physics and biology", "thinking motion and automatic organization of the universe" and "thinking's active control". The new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kes material (microscopic particle) science, life (organic and inorganic life) science and thinking science as the fundamental sciences, takes life technology,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 as the basis of the overall technological system, progresses in all aspects, including life technology, medicin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energy technology, new robot technology, new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laser technology, astronavigation technology, ocean technology, military technology,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c., and at the same time Qigong technology with thinking control as its core will emerge. In the era of life, thinking and Qigong technology, technology proceeds very rapidly, global society and economy develop at a high speed, and globalization is accelerated. Life, thinking and Qigong technologies feature improvement of human internal energy and quality, purify human soul, reduce material desire, and greatly reduce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 The overall (thinking and Qigong) technology tak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smic era of human as its ultimate go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fe technology thinking technology Qigong technology beginning.
下载PDF
Study on the Organic Correlation of Prana Energy
19
作者 Hae-Young W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12期1061-1070,共10页
Since India's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ind and the body, the goal achieved through practice has been imbued with much meaning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yoga. Self-transcendence can be re... Since India's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ind and the body, the goal achieved through practice has been imbued with much meaning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yoga. Self-transcendence can be reached through self-discipline that is founded upon the fundamental change and potential for existential practice. The mind and the body do not comprise a binary relationship but instead maintain an intimate relationship bound by the medium of organic energy of breathing, breath, and pr^0a. Of these medium that form the relationship, the pr^-0a has a natural healing tendency, which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within classics such as Upani.sads and Bhagavad G^ta. Classic yoga explains that pr^0a imbues within it a vivacious passion and energy that will connect the human body with the human mind. Thus, the pr^0a functions as bio-energy. From ancient Indian philosophy to Buddhism, yoga therapy actively utilizes practice as a main element. In particular, the Patafijali yoga's methodology details the organic correlation within its eight limbs (支) yoga practices. The prana is breath. This is the only sense in which Patafijali has used this word. Breath is called prana because it moves on continuously throughout the body and reaches the basic circle of the individual self. It pervades mouth, nostrils, heart, navel region and toes. As a result, it is a healing method that achieves far more than the scientific healing methods common i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s philosophical between the mind and the body fundamental change eight limbs (支) yogapractices heating method the organic energy of breathing BREATH pr~ .ha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s of Biophilia and Biomimicry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20
作者 Pedro Ressano Garcia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7年第5期500-513,共14页
The contemporary demand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is changing the way architects design buildings, thus influencing a wide range of new solution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resents a method that intends to contrib... The contemporary demand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is changing the way architects design buildings, thus influencing a wide range of new solution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resents a method that intends to contribute for the discussion of recent strategies that lower the buildings' consumption of energy. The study establishes three priority parameters to analyze the faqades based on the materials, the practices and the thermal behavior. Each parameter is measured separately scaled from artificial to natural building materials, local to distant practices and insulation to inertia. The design of facades has been evolving to follow complex regulations that aim to increase the required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Scientific data is measurable individually by each parameter, though the cross influence between parameters raise the level of complexity. Shading systems, solar passive energy influence the measurement but the growin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affects the measurements of energy consumption. Each design responds differently to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requires complex analyses considering the specific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context. The discussion makes use of scientific data that influence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research requires a broader perception thus including cultural aspects. Recent high tech insulating systems have an effect on design solutions that characterize biophilia (human love of nature). The wisdom of traditional local solutions tested over generations holds cultural aspects of biomimicry (nature as model). The aim is to discuss whether the framework based on biophilia and biomimicry is useful for th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ITECTURE biophilia and biomimicry low-tech and high-tech solutio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