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荔枝果实采后果肉多糖降解与能量亏损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蒋跃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355-359,共5页
水果采后质地品质劣变机制及其调控途径是采后研究的一个基本科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难点问题。多糖是构成果肉质地的主要物质基础。本文围绕荔枝果肉质地品质的核心问题,针对阿拉伯半乳聚糖作为荔枝果肉质地品质的主要多糖之一,以... 水果采后质地品质劣变机制及其调控途径是采后研究的一个基本科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难点问题。多糖是构成果肉质地的主要物质基础。本文围绕荔枝果肉质地品质的核心问题,针对阿拉伯半乳聚糖作为荔枝果肉质地品质的主要多糖之一,以"能量-活性氧"作用方式为切入点和能量亏损作为内部关键因素,探讨能量亏损介导的荔枝果实采后果肉多糖降解的作用方式,并揭示阿拉伯半乳聚糖降解机制,有助于了解能量亏损介导的荔枝果实采后果肉质地劣变的生理生化基础,进而揭示水果采后质地品质劣变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与调控途径,提高果实商业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多糖 能量亏损 采后衰老 品质特性 采后生理 活性氧代谢
下载PDF
能量亏损对负离子飞行时间质谱的影响
2
作者 洪才浩 刘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66-269,共4页
采用针尖的旋抛物面模型,给出了表面生成的负离子在针尖场中飞行的动力学方程,并用数值方法求解。解释了负离子飞行时间质谱产生能量亏损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负离子飞行时间质谱 能量亏损 旋转抛物面模型 原子探针 场致发射
下载PDF
夏季不同天气背景和灌溉条件下绿洲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世强 吕世华 +4 位作者 奥银焕 张宇 李锁锁 尚伦宇 马迪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2-538,共7页
利用2005年"绿洲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野外观测实验(JTEX)资料,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背景下的金塔绿洲小气候特征、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和土壤湿度背景下的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有较大差异.观测... 利用2005年"绿洲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野外观测实验(JTEX)资料,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背景下的金塔绿洲小气候特征、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和土壤湿度背景下的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有较大差异.观测中发现有较大的能量不平衡差额,晴天时的能量亏损大于阴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收支 能量平衡 能量亏损 绿洲 天气背景
下载PDF
起源于亚稳Zn原子的受激辐射及其布居反转机制
4
作者 李兆霖 程丙英 +1 位作者 朱俊孔 张道中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93-93,共1页
用YAG染料倍频307.6nm激光泵浦充有缓冲气体的热管炉中的基态Zn原子到4p<sup>3</sup>P<sub>1</sub>亚稳态,获得了相应于5s<sub>3</sub>S<sub>1</sub>—4p<sup>3</sup>P<... 用YAG染料倍频307.6nm激光泵浦充有缓冲气体的热管炉中的基态Zn原子到4p<sup>3</sup>P<sub>1</sub>亚稳态,获得了相应于5s<sub>3</sub>S<sub>1</sub>—4p<sup>3</sup>P<sub>2</sub>跃迁的481.0nm受激辐射,并研究了其粒子数反转的机理。实验中荧光或激光从光束的反方向收集并列入末端装有光电倍增管的1束光栅光谱仪。光电信号由Boxcar平均器和300Hz示波器测量,最后由微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激辐射 布居反转 原子密度 碰撞能量转移 粒子数反转 起源 热管炉 光电倍增管 光栅光谱仪 能量亏损
下载PDF
汶川地震破裂近场震后变形观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宏林 魏占玉 +1 位作者 石峰 孙浩越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702-1709,共8页
汶川地震破裂带上的近场震后变形,是一种震后的蠕滑行为,而且大部分表现为与同震滑移的方向相反.地震断层的活动通常划分成震前、同震、震后和震间4个阶段,反映了一次地震从孕育、发生到结束的整个演化过程,而不同活动阶段的变形特征反... 汶川地震破裂带上的近场震后变形,是一种震后的蠕滑行为,而且大部分表现为与同震滑移的方向相反.地震断层的活动通常划分成震前、同震、震后和震间4个阶段,反映了一次地震从孕育、发生到结束的整个演化过程,而不同活动阶段的变形特征反映出不同的应力状态和力学性质.汶川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两条长分别为250和72km的地表破裂带.为了了解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震后变形特征,对中央主破裂带上人为破坏较轻的断层崖或断层挠曲崖进行反复测量,结果显示在19个观测点中,13个观测点(68%)的断层崖或断层挠曲崖的高度(垂直同震位移)震后降低回落,平均降低了9.7%;5个观测点(26%)没有发生变化;1个观测点(6%)的在震后继续抬升,抬升了12.8%,而且该观测点位于中央主破裂带的南西端部.尽管这种变化中存在着上冲断层盘虚假抬升后压实回落的影响,但主要是沿汶川地震破裂带发生的震后滑移造成的,而且大部分震后滑移(68%)与同震滑移的方向相反.除破裂端部存在同震位移亏损,弹性能释放不完全外,其他部位同震位移要么与震间累积达到平衡,要么过冲产生能量亏损,揭示了汶川地震的能量可能基本释放完全,发生7级以上强余震的可能性不大.此外,这种震后变形特征还告诉我们,在进行活动断层构造地貌研究时,特别是通过断层崖高度(或其他水平位错量)判断断层运动速率和估计古地震事件大小时,除侵蚀作用产生的误差外,还需要考虑10%左右来自震后滑移的系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后变形 断层崖和断层挠曲崖 能量残留和亏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