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破裂近场震后变形观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何宏林 魏占玉 +1 位作者 石峰 孙浩越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702-1709,共8页
汶川地震破裂带上的近场震后变形,是一种震后的蠕滑行为,而且大部分表现为与同震滑移的方向相反.地震断层的活动通常划分成震前、同震、震后和震间4个阶段,反映了一次地震从孕育、发生到结束的整个演化过程,而不同活动阶段的变形特征反... 汶川地震破裂带上的近场震后变形,是一种震后的蠕滑行为,而且大部分表现为与同震滑移的方向相反.地震断层的活动通常划分成震前、同震、震后和震间4个阶段,反映了一次地震从孕育、发生到结束的整个演化过程,而不同活动阶段的变形特征反映出不同的应力状态和力学性质.汶川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两条长分别为250和72km的地表破裂带.为了了解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震后变形特征,对中央主破裂带上人为破坏较轻的断层崖或断层挠曲崖进行反复测量,结果显示在19个观测点中,13个观测点(68%)的断层崖或断层挠曲崖的高度(垂直同震位移)震后降低回落,平均降低了9.7%;5个观测点(26%)没有发生变化;1个观测点(6%)的在震后继续抬升,抬升了12.8%,而且该观测点位于中央主破裂带的南西端部.尽管这种变化中存在着上冲断层盘虚假抬升后压实回落的影响,但主要是沿汶川地震破裂带发生的震后滑移造成的,而且大部分震后滑移(68%)与同震滑移的方向相反.除破裂端部存在同震位移亏损,弹性能释放不完全外,其他部位同震位移要么与震间累积达到平衡,要么过冲产生能量亏损,揭示了汶川地震的能量可能基本释放完全,发生7级以上强余震的可能性不大.此外,这种震后变形特征还告诉我们,在进行活动断层构造地貌研究时,特别是通过断层崖高度(或其他水平位错量)判断断层运动速率和估计古地震事件大小时,除侵蚀作用产生的误差外,还需要考虑10%左右来自震后滑移的系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后变形 断层崖和断层挠曲崖 能量残留和亏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