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中的能量消散与控制方法
1
作者 张斌 李晶 陆长生 《建材发展导向》 2024年第6期44-46,共3页
该文探讨了超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中的能量消散与控制方法。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一直是建筑设计与工程领域的重要挑战,尤其是在面临自然灾害和外部力量的情况下。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不同的能量消散和控制策略,为行业提供有效的... 该文探讨了超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中的能量消散与控制方法。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一直是建筑设计与工程领域的重要挑战,尤其是在面临自然灾害和外部力量的情况下。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不同的能量消散和控制策略,为行业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超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抗震性,研究了多种设计参数和材料选择,用以优化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整体性能,同时考虑综合考虑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通过深入研究和模拟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在超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中的能量消散与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框架结构-核心筒结构 能量消散 结构稳定性
下载PDF
应用能量原理预测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破坏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婧娜 谭忆秋 张肖宁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1-17,共7页
对不同沥青品种、不同级配类型的10种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劈裂疲劳及劈裂蠕变试验,分析了两种试验的联系及其必然性。用疲劳与蠕变的应力比分析了疲劳与蠕变试验结果的差异,并应用能量耗散理论分析蠕变累积能耗与疲劳蠕变应力比的关系... 对不同沥青品种、不同级配类型的10种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劈裂疲劳及劈裂蠕变试验,分析了两种试验的联系及其必然性。用疲劳与蠕变的应力比分析了疲劳与蠕变试验结果的差异,并应用能量耗散理论分析蠕变累积能耗与疲劳蠕变应力比的关系,最终建立了用蠕变试验的累积流动能耗预测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统计方程。对建立的预测方法用疲劳方程等进行了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破坏 蠕变性能 能量消散原理 沥青混合料
下载PDF
泥石流运动能量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洪凯 唐红梅 吴四飞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5年第B12期50-55,共6页
面对目前泥石流荷载确定的非针对性和欠合理性,文章作者提出了从泥石流能量的角度出发确定泥石流荷载的新思路。泥石流能量理论是有效防治公路泥石流病害的关键技术,是确定泥石流荷载的创新思路。涉及到能量来源、聚集、输移与衰减等... 面对目前泥石流荷载确定的非针对性和欠合理性,文章作者提出了从泥石流能量的角度出发确定泥石流荷载的新思路。泥石流能量理论是有效防治公路泥石流病害的关键技术,是确定泥石流荷载的创新思路。涉及到能量来源、聚集、输移与衰减等力学及物理过程;运用固液两相流观点分析了泥石流能量输移特征,较全面地从泥石流浆体性质、固相颗粒级配和体积分量、沟床比降和边界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泥石流运动能量影响因素;运用两相流观点分析了泥石流运动能量消散微观机理,包括泥石流浆体粘滞作用、固相颗粒碰撞作用和沟床边界摩擦作用3方面,初步建立了能量衰减量计算公式。为公路泥石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运动 能量理论 影响因素 能量消散机理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无损检测以评估抗冻融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蓝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3年第4期135-140,共6页
为了探明无损检测方法在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冻融性评估中的适用性,针对不同种类的混凝土混合物进行试验室测定。结果表明,根据《混凝土测定孔隙度参数的方法》(GOST 12730.4-1978)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冻融预测是不准确的。通过使用超声脉... 为了探明无损检测方法在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冻融性评估中的适用性,针对不同种类的混凝土混合物进行试验室测定。结果表明,根据《混凝土测定孔隙度参数的方法》(GOST 12730.4-1978)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冻融预测是不准确的。通过使用超声脉冲速度和动态弹性模量方法在整个试样体积上检查测试性能的变化,并对动态弹性模量进行计算,是测量抗冻融性的更可靠方法,该方法提供了更多关于被测材料深层结构变化的信息。研究结果可为无损检测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融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大坝 水力跳跃 能量消散 流场特征
下载PDF
防洪大坝下游地下消力池流场特征研究
5
作者 孟德昭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3年第6期15-19,共5页
为阐明地下消力池内部和下游的流场特征,探究床层地形变化并评估通过地下消力池的流量和沉积物的冲洗效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本研究监控了速度曲线、水位波动和流量可视化。结果表明,较高门槛可以稳定液压跳跃,改善地下消力池内的自清... 为阐明地下消力池内部和下游的流场特征,探究床层地形变化并评估通过地下消力池的流量和沉积物的冲洗效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本研究监控了速度曲线、水位波动和流量可视化。结果表明,较高门槛可以稳定液压跳跃,改善地下消力池内的自清洁过程,并且积极地为鱼类和沉积物的通过提供了额外的影响。但增加地下消力池的长度会降低流动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对明晰防洪大坝下游地下消力池流场特征,能量消散机制,保护下游河段免受不利的降解和侧堤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大坝 水力跳跃 能量消散 流场特征
下载PDF
圆形浅基础地基承载力极限分析的上限解析解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亮 杨小礼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4-97,共4页
针对圆形浅基础 ,根据极限分析中的上限定理 ,选择合适的机动位移速度场 ,推导出地基承载力的上限解析解。绘制上限解析解与粘聚力、内摩擦角的关系曲线。同时根据工程实例 。
关键词 极限分析 速度场 上限定理 能量消散 承载力 岩土结构物 上限解析解
下载PDF
基于极限分析的圆形浅基础地基承载力上限解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国祥 付江山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849-3854,共6页
地基承载力问题是岩土工程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针对圆形浅基础地基,从空间问题着手,根据极限分析上限分析理论,选择合适的地基破坏模式及机动位移速度场,首次考虑了单元土体所受的侧向土压力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同时考虑到... 地基承载力问题是岩土工程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针对圆形浅基础地基,从空间问题着手,根据极限分析上限分析理论,选择合适的地基破坏模式及机动位移速度场,首次考虑了单元土体所受的侧向土压力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土体自重及地面超载等因素的作用,推导出理论上更为合理的三维圆形浅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结合工程实例,用相应Matlab计算程序计算出上限解,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证明了其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 破坏模式 速度场 极限分析 上限定理 能量消散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婧娜 朱希岭 张肖宁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7年第5期106-112,共7页
以累积损伤为基础理论,根据六种沥青混合料的劈裂疲劳试验结果建立了反映疲劳特性的能量方程。分析了疲劳损伤机理及疲劳破坏过程中能量的累积规律,为建立沥青混合料损伤破坏统一模型奠定基础。
关键词 疲劳破坏 能量消散原理 滞后能耗 沥青混合料
下载PDF
脱层材料与槽接式挫屈束制支撑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蔡克铨 魏志毓 +1 位作者 吴安杰 林保均 《建筑钢结构进展》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20,共11页
挫屈束制支撑耐震性能优劣与否与脱层材料性能有密切关系,首先提出了一种估算脱层不完全因子的方法,利用4组分别使用不同脱层材料的挫屈束制支撑进行构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黏性橡胶作为脱层材料具有可靠性、经济性与优良的施工性。特... 挫屈束制支撑耐震性能优劣与否与脱层材料性能有密切关系,首先提出了一种估算脱层不完全因子的方法,利用4组分别使用不同脱层材料的挫屈束制支撑进行构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黏性橡胶作为脱层材料具有可靠性、经济性与优良的施工性。特别介绍了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近期所研发的槽接式挫屈束制支撑,并通过3组实尺寸构件试验验证了其耐震性能;测试构件包含一组长度为12.5m,最大抗压强度超过16800kN,核心消能段应变量达3.5%的构件。试验结果表明,新研发的槽接式挫屈束制支撑经济效益极高,迟滞消能行为良好稳定,具有优良的耐震性能,各组试体于试验停止前所累积的总非线性变形量皆超过400倍斜撑屈曲位移量;研究亦显示,非线性结构分析软件PISA3D可准确预测其受力与变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挫屈束制支撑 耐震设计 阻尼器 能量消散 脱层材料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婧娜 《华东公路》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9-22,共4页
以累积损伤为基础理论,根据六种沥青混合料的劈裂疲劳试验结果,通过分析能量损耗对损伤累积的影响关系,建立了反映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的能量方程。研究了疲劳损伤机理及破坏过程中能量的累积规律,为建立沥青混合料损伤破坏统一模型奠定... 以累积损伤为基础理论,根据六种沥青混合料的劈裂疲劳试验结果,通过分析能量损耗对损伤累积的影响关系,建立了反映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的能量方程。研究了疲劳损伤机理及破坏过程中能量的累积规律,为建立沥青混合料损伤破坏统一模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疲劳破坏 能量消散原理 滞后能耗
下载PDF
江夏法泗岩溶塌陷区冲孔桩施工引发岩溶塌陷的成因机理 被引量:12
11
作者 熊志涛 刘鹏瑞 +1 位作者 杨涛 邵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依托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区监测系统,开展江夏法泗冲孔桩施工过程裂隙岩溶含水层的水位、水压力和影响半径等关键参数的动态监测,研究施工过程岩溶含水层水压力的动态响应,探讨其诱发覆盖层突然塌陷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在第四系孔隙承... 依托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区监测系统,开展江夏法泗冲孔桩施工过程裂隙岩溶含水层的水位、水压力和影响半径等关键参数的动态监测,研究施工过程岩溶含水层水压力的动态响应,探讨其诱发覆盖层突然塌陷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在第四系孔隙承压水含水层施工时,对该含水层的影响较大,但水位变幅相对较为平缓;在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含水层施工时,由于含水介质的不均一性,未揭穿岩溶通道时,对岩溶水的影响较小;当揭穿岩溶通道时,岩溶水水位可能产生突增,此时,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风险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孔桩施工 渗流冲击 吸蚀作用 能量消散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viscous debris flow in a drainage channel with an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被引量:4
12
作者 CHEN Jian-gang CHEN Xiao-qing +1 位作者 CHEN Hua-yong ZHAO Wan-y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23-233,共11页
A new type of drainage channel with an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previous engineering experience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hazard mitigation in earthquakeaffected areas.Experimental... A new type of drainage channel with an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previous engineering experience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hazard mitigation in earthquakeaffected areas.Experimental studies we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scous debris flow in a drainage channel of this type with a slope of 15%.The velocity and depth of the viscous debris flow were measured,processed,and subsequently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viscous debris flow in the drainage channel.Observations of this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of the viscous debris flow in a smooth drainage channel was smoother than that of a similar debris flow passing through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ection in a channel of the new type studied here.However,the flow patterns in the two types of channels were similar at other points.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pth of the viscous debris flow downstream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length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In addition,in the smooth channel,the viscous debris-flow velocity downstream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length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Furthermore,theviscous debris-flow depth and velocity were slightly affected by variations in the width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when the channel slope was 15%.Finally,the energy dissipation ratio increased gradually as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increased;the maximum energy dissipation ratio observed was 62.9%(where B = 0.6m and L/w =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Drainage channel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Geological disaster
下载PDF
A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Non-uniform Current on the Spectrum of Short Wind Waves
13
作者 ZHENGGuizhen SHENGLifang CONGPeixi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A mechanism is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concerning the effect of non-uniform current on the spectrum of short wind waves. According to this mechanism, a non-uniform current brings changes to the breaking criteria of sh... A mechanism is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concerning the effect of non-uniform current on the spectrum of short wind waves. According to this mechanism, a non-uniform current brings changes to the breaking criteria of short wind waves through modulating the surface drift, and hence enhances or weakens wave breaking. Some modification is proposed to the source term, which represents the spectral rate of wave energy dissipation due to wave breaking so that the source term can incorporate this mechanism. In order to illustrate whether this mechanism is significant, a real case is studied, in which the wind waves propagate on a tidal current flowing over the sea bottom covered with sand waves. Finally, the effect of the new mechanism on the equilibrium spectrum of small scale gravity waves is discussed. Numerical estimates suggest that, for water depths less than 50 m and wavelengths less than 1 m, this current field may result in distinct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wave breaking criteria, the spectral rate of wave energy dissipation and the equilibrium spectrum of short gravity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current interaction energy dissipation surface drift wave breaking
下载PDF
Potential field based hole detour routing algorith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14
作者 李凤荣 Li +2 位作者 Lei Hu Maolin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11年第2期119-125,共7页
The current geographic routing protocols arise data congestion if a multi-flow bypasses a hole simultaneously and excessive energy consumption of hole boundary nodes because these protocols tend to route data packets ... The current geographic routing protocols arise data congestion if a multi-flow bypasses a hole simultaneously and excessive energy consumption of hole boundary nodes because these protocols tend to route data packets along the boundaries of void areas (holes) by perimeter routing scheme.This scheme possibly enlarges the holes phenomenon (called hole diffusion problem) and shortens the life span of the network. A novel geographical routing algorithm based on a potential field approach (PFA) is proposed to deal with multiple holes scenario and restrict data to forward near boundary of a hole. That is, data packets are attracted to its sink and are repulsed away from the hole (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PFA is superior to other protocols in terms of packet delivery ratio, network life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ic routing perimeter routing scheme hole diffusion potential field network lifetime
下载PDF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被引量:236
15
作者 周锡元 阎维明 杨润林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2,26,共12页
本文对国内外在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减振消能和振动控制研究和应用领域中的新进展做了综合评述。文中指出,由于基础隔震和减振消能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今后的研究可以集中在标准化、优化设计、细部构造、新产品的开发和完善(包括阻尼器... 本文对国内外在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减振消能和振动控制研究和应用领域中的新进展做了综合评述。文中指出,由于基础隔震和减振消能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今后的研究可以集中在标准化、优化设计、细部构造、新产品的开发和完善(包括阻尼器和其它机构)等方面。新产品开发应该以低价、高效和高性能为目标。半主动控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也比较看好,尽管控制机构和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相比之下主动控制技术由于其初始投资和维护费用都很高,至少在一般多层建筑中应用是不大可行的。此外,文中还指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工业企业的参与对促进这些新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 能量消散 半主动结构控制 建筑结构 减振 振动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