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力机械内两相流能量耗散模型的解法
1
作者 李仁年 齐学义 +1 位作者 张建华 刘在伦 《动力工程》 CSCD 1999年第6期478-481,477,共5页
在参考文献[1]的基础上,给出了两相流能耗模型的一种数值解法,编制了一套能适应研究水力机械过流部件区域两相流流场的计算程序,并对水轮机固定导叶区域的流场进行了计算分析。与实验结果对比,文中提出的数值解法合理可行,是分... 在参考文献[1]的基础上,给出了两相流能耗模型的一种数值解法,编制了一套能适应研究水力机械过流部件区域两相流流场的计算程序,并对水轮机固定导叶区域的流场进行了计算分析。与实验结果对比,文中提出的数值解法合理可行,是分析含沙水流流场的一种有效手段。图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机械 两相流 能量耗散模型 流场
下载PDF
颗粒流理论在建立NOPD能量耗散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方江龙 王小鹏 +1 位作者 陈天宁 李连升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1-379,共9页
为了研究颗粒进入对流状态时非阻塞性颗粒阻尼(NOPD)的能量耗散机理,引入颗粒流理论建立NOPD能量耗散的解析模型。借助离散单元法(DEM)初步研究了阻尼器内部颗粒的对流运动,引入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对稠密颗粒流本构关系进行修正;借鉴振... 为了研究颗粒进入对流状态时非阻塞性颗粒阻尼(NOPD)的能量耗散机理,引入颗粒流理论建立NOPD能量耗散的解析模型。借助离散单元法(DEM)初步研究了阻尼器内部颗粒的对流运动,引入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对稠密颗粒流本构关系进行修正;借鉴振荡流理论最终得到NOPD的能量耗散解析模型。研究结果得到NOPD能量耗散率随颗粒参数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搭建NOPD能量耗散功率测试实验台,对NOPD的能量耗散功率进行测试,验证了上述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颗粒处于对流状态时NOPD能量耗散机理,为NOPD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PD 颗粒对流 稠密颗粒流 能量耗散模型
下载PDF
饱和软土地基中PHC群桩贯入过程的能量耗散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镇 周翠英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7-593,共7页
软土地基中群桩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的难点之一.通过对饱和软土地基中群桩贯入全过程的力学分析,结合群桩效应与工作性能,根据功能平衡原理,建立了贯入过程中附加应力(含超静孔隙水压力)引起的耗散能量与外力做功、弹性势能三者的平衡... 软土地基中群桩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的难点之一.通过对饱和软土地基中群桩贯入全过程的力学分析,结合群桩效应与工作性能,根据功能平衡原理,建立了贯入过程中附加应力(含超静孔隙水压力)引起的耗散能量与外力做功、弹性势能三者的平衡关系;同时,针对饱和软土地基中高预应力管桩(PHC)的排土特性,结合现行桩基规范,分别给出了超静孔隙水压力势能、挤土耗散能、重力做功、超静孔隙水压力做功、摩擦耗能、土体弹性势能等的定量表达,构建了PHC群桩贯入过程的能量耗散模型;在此基础上,导出了局部能量安全系数与整体能量安全系数.将上述模型应用于某工程PHC群桩基础的稳定性分析中,并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可靠性,对饱和软基中PHC群桩稳定性状态的判别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软土地基 PHC群桩 岩土工程 能量耗散模型 稳定性分析
原文传递
化学腐蚀-冻融条件下加载岩石能量演化规律及耗散模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淑坤 王来贵 唐楠楠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154,共7页
为研究在化学腐蚀和冻融循环复合作用下岩石的能量演化规律,以大理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冻融腐蚀岩样能量演化过程,建立与强度衰减参数、pH、冻融次数相关的能量耗散模型,以期为长期服役岩石力学工程安全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 为研究在化学腐蚀和冻融循环复合作用下岩石的能量演化规律,以大理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冻融腐蚀岩样能量演化过程,建立与强度衰减参数、pH、冻融次数相关的能量耗散模型,以期为长期服役岩石力学工程安全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化学腐蚀冻融复合作用下,腐蚀孔隙为水增加了入渗通道,冻胀裂隙同时也为腐蚀溶液提供了贯穿的通道,加剧了岩石内部结构的崩解与裂隙扩展贯通;相同冻融循环次数下,HNO_(3)溶液中的腐蚀岩石弹性模量降幅最高,NaCl溶液次之,NaOH溶液最低;腐蚀岩石弹性应变能的吸收和耗散能的释放,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大而减小;建立的能量耗散模型对于岩石峰后阶段耗散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较好地模拟岩石峰后能量转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腐蚀 冻融循环 岩石 能量耗散模型
下载PDF
运动人体对外能量耗散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季泰 袁伟琪 +1 位作者 杨剑 季浏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4-100,共7页
运动中人体能量耗散远高于平时,从其耗散途径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于对外做功;第二部分用于对外散热;第三部分在人体内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其中第一、二部分为人体对外部的能量耗散,第三部分为人体内部的能量消耗。以运动中人... 运动中人体能量耗散远高于平时,从其耗散途径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于对外做功;第二部分用于对外散热;第三部分在人体内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其中第一、二部分为人体对外部的能量耗散,第三部分为人体内部的能量消耗。以运动中人体对外能量耗散为研究点,以运动生物力学学科以及传热学学科的相关研究为参考,在热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运动人体对外能量耗散模型,同时利用Fortran语言编程、模拟、分析和比较不同因素对运动中人体对外能量耗散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所选因素中,代谢当量及环境温度对运动中人体对外能量耗散速率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能量 对外能量耗散模型 环境温度 湿度 风速 服装
下载PDF
应用能量输入与耗散反馈原理的机床主轴热误差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范晋伟 朱晓勇 +2 位作者 杨万然 陈文 刘磊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2008年第7期9-11,共3页
分析一维机床主轴热传导模型,建立机床主轴的热传导模型。通过一维主轴实验验证,建立起基于反馈原理的机床主轴能量输入与耗散的热变形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并确定其对预报整体机床热误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热传导 一维主轴 数控机床 能量反馈模型
下载PDF
循环三轴荷载作用下砂土孔隙水压的发展规律
7
作者 岑君 彭好 +3 位作者 魏骁 杨仲轩 杨峻 程延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64-269,共6页
地震荷载在土体中诱导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发展会导致砂土液化和破坏。准确合理地表征超孔隙水压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发展规律对液化分析至关重要。采用净砂和细粒含量为10%的含粉粒砂土开展了一系列不排水循环三轴试验,基于两种超孔隙水压... 地震荷载在土体中诱导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发展会导致砂土液化和破坏。准确合理地表征超孔隙水压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发展规律对液化分析至关重要。采用净砂和细粒含量为10%的含粉粒砂土开展了一系列不排水循环三轴试验,基于两种超孔隙水压模型(均匀循环应力模型和能量耗散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能更好表征孔隙水压发展的均匀循环应力模型并标定了模型参数,同时对一个单参数能量耗散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和分析。数据表明,均匀循环应力模型参数主要受到应力循环幅值的影响,且表现出一定的土体特异性;能量耗散模型的参数则主要受到土体密实度的影响和土体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液化 砂土 超孔隙水压 均匀循环应力模型 能量耗散模型
下载PDF
7B04铝合金超塑变形过程中空洞的演变和能量耗散
8
作者 杨文静 李光宇 +5 位作者 王建 丁桦 张宁 张艳苓 侯红亮 李志强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67-678,共12页
对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10和20μm的7B04铝合金板材在530℃/3×10^(-4)s变形条件下开展了不同变形量的超塑拉伸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大空洞形态的变化为:空洞形核→球形空洞弥散分布→非球形空洞沿拉伸方向伸长→空洞沿拉伸... 对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10和20μm的7B04铝合金板材在530℃/3×10^(-4)s变形条件下开展了不同变形量的超塑拉伸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大空洞形态的变化为:空洞形核→球形空洞弥散分布→非球形空洞沿拉伸方向伸长→空洞沿拉伸方向聚合→大尺寸空洞的非拉伸方向聚合。在拉伸断裂前的变形阶段,合金组织中出现尺寸大于260μm的聚合空洞。在空洞聚合的初期,沿拉伸方向的空洞聚合不会使材料断裂。大尺寸空洞沿非拉伸方向聚合,是判断材料失稳的依据。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洞长大的公式并绘制了空洞的演变机理图,包括空洞的形核、扩散长大、塑性长大和聚合长大的公式,据此可判断空洞的形态和材料失稳。根据组织演变建立了空洞扩散、塑性长大的物理模型,可用于计算超塑变形过程中空洞演变所需的能量耗散和绘制能量耗散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空洞长大机理图 空洞长大能量耗散模型
原文传递
流化床内沉浸管磨损特性的理论预测 被引量:4
9
作者 赵云华 何玉荣 +2 位作者 陆慧林 刘文铁 刘雅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0,共5页
基于气固两相双流体模型和颗粒动力学方法模拟流化床内气体和颗粒流动特性,采用单层能量耗散磨损模型模拟沉浸管的磨损率和亚网格尺度模型(SGS)模拟气相湍流流动,同时应用贴体坐标系使计算网格与沉浸管表面相吻合。模拟计算得到了沉浸... 基于气固两相双流体模型和颗粒动力学方法模拟流化床内气体和颗粒流动特性,采用单层能量耗散磨损模型模拟沉浸管的磨损率和亚网格尺度模型(SGS)模拟气相湍流流动,同时应用贴体坐标系使计算网格与沉浸管表面相吻合。模拟计算得到了沉浸管的瞬时磨损率和时均磨损率。数值模拟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体动力行为和沉浸管磨损特性。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沉浸管磨损受气泡尾涡及颗粒运动的直接影响。分析了沿沉浸管环向时均磨损率的变化规律。当沉浸管横向相对节距为2.0~3.0时磨损率达最大。数值模拟得到的流化床内构件磨损率与前人的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泡流化床 磨损率 颗粒动力学 单层能量磨损模型
下载PDF
Practical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for dynamic loading and nonlinear analysis of Koyna concrete dam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虎 李云贵 吕西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2586-2592,共7页
The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for concrete under static loading,previously proposed,was extended to account for the concrete strain-rate through viscous regulariz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amage variables.In ord... The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for concrete under static loading,previously proposed,was extended to account for the concrete strain-rate through viscous regulariz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amage variables.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energy dissipation by the motion of the structure under dynamic loading,a damping model which only includes stiffness damp stress was propos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the proposed rate dependent model to consider the energy dissipation at the material scale.The proposed model was developed in ABAQUS via UMAT and was verified by the simulations of concrete specimens under both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uniaxial loading at different strain rates.The nonlinear analysis of Koyna concrete dam under earthquake motions indicates that adding stiffness damp into the constitutive model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calculation efficiency of the dynamic implicit analysis for greatly improving the numerical stability of the model.Considering strain rate effect in the model can affect the displacement reflection of this structure for slightly enhancing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top,and can improve the calculation efficiency for greatly reducing the cos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ffness damp strain-rate sensitivity CONCRETE constitutive model
下载PDF
Vibration control on shells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11
作者 Dexin Ren Jie Hong Lulu Chen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4年第6期40-43,共4页
A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study has been performed on an air film dumper attached to a plate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by Fox and Whittorg a damping model of the air fiim damper has been developed. A com... A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study has been performed on an air film dumper attached to a plate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by Fox and Whittorg a damping model of the air fiim damper has been developed. A complex stiffness was introduced to represent the air pressure in the damper cavity. The stain energy and dissipated energy were integrated from the real part and imaginary part of the complex stiffness to determine the stiffness and damping. The response of the plate with the air film damper was considered by treating the air film as multiple discrete damping-stiffness elements using ANS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film damper Complex stiffness FE damping-sfiffiaess element
下载PDF
面向超精密加工的微观材料去除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磊 刘阳钦 +3 位作者 唐川 蒋翼隆 石鹏飞 钱林茂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29-264,共36页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机电系统、精密光学等高新技术领域对超高精度表面和结构需求的不断增加,超精密加工正成为各国争夺的科技“制高点”。超精密加工的本质是通过微观材料的可控添加、迁移或去除实现超高精度表面或结构加工。将...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机电系统、精密光学等高新技术领域对超高精度表面和结构需求的不断增加,超精密加工正成为各国争夺的科技“制高点”。超精密加工的本质是通过微观材料的可控添加、迁移或去除实现超高精度表面或结构加工。将重点综述单点金刚石切削、扫描探针加工、化学机械抛光和超精密磨削等几种以接触模式实现微观材料去除的超精密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并系统总结了加工参数、加工工具、加工环境和加工对象本身物化特性对微观去除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机制主导下的材料微观去除模型及适用范围。最后,总结了未来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至原子尺度实现材料可控去除将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精密加工 单点金刚石切削 扫描探针加工 化学机械抛光 微观去除机理 能量耗散模型
原文传递
热力耦合作用下固定结合面的微动磨损特性
13
作者 李玲 李港华 +3 位作者 林红 王晶晶 张锦华 蔡安江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05-1813,共9页
为提高微动磨损预测的准确性,考虑实际工况中温升的影响,通过引入随温度变化的磨损系数来修正能量耗散磨损模型并编写UMESHMOTION子程序,基于柱面/平面微动试验建立微动磨损的温度-位移耦合有限元模型。模型考虑了温度、应力和磨损之间... 为提高微动磨损预测的准确性,考虑实际工况中温升的影响,通过引入随温度变化的磨损系数来修正能量耗散磨损模型并编写UMESHMOTION子程序,基于柱面/平面微动试验建立微动磨损的温度-位移耦合有限元模型。模型考虑了温度、应力和磨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温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通过与Archard模型进行对比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探究材料塑性、温度和微动循环次数对接触表面磨损和温升的影响。仿真试验表明:修正的能量耗散磨损模型的磨损深度略小于Archard模型的磨损深度,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模型之间的差距增大;不考虑材料塑性和温度的磨损深度偏小,考虑材料塑性的磨损轮廓不再是光滑的赫兹形状;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接触表面的温度升高,温升峰值水平位置随着圆柱试件移动,磨损深度的增长速率由于温度的升高而变小,磨损轮廓突变点与磨损中心的深度差越来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磨损 塑性 温度 循环次数 能量磨损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