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脂质生物标志物评估河道型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
1
作者 宿苧仁 Emilie Jardé +2 位作者 尹月鹏 Marine Liotaud 张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8,I0001,共13页
水电开发导致河岸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和水库沉积物截留问题日益突出,而目前关于河道型水库有机质(OM)溯源及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进而造成OM在水库复杂环境介质中迁移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将脂质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应用于大渡河瀑布沟水... 水电开发导致河岸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和水库沉积物截留问题日益突出,而目前关于河道型水库有机质(OM)溯源及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进而造成OM在水库复杂环境介质中迁移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将脂质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应用于大渡河瀑布沟水库表层沉积物,经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沉积物OM脂质组分进行了分析,将其量化并分为自然、成岩、热源和污水标志物4种来源。结果表明:OM平均含量坝前(10.7%±4.8%)>坝后(7.3%±0.9%)>库中(6.7%±1.8%),说明水库对沉积物OM的截留有显著影响。可提取脂质组分主要来源于自然标志物(45.9%±13.9%),碳偏好指数、陆源/水生比和陆生与水生植物输入比显示OM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占自然定量分子的70.5%±9.1%。此外,坝前汉源城镇下游D6和D7点位人为标志物(44.6%±25.1%)分子明显比自然标志物(24.2%±3.7%)含量高,并进一步通过比例研究强调了污水标志物的贡献率较为突出(31.6%±12.8%),这与该地住宅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较低相关,表明OM污染源组成变化与水库滞留效应的耦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水库 生物标志 来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脂类生物标志物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前前 唐晓静 +1 位作者 王修林 祝陈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1-385,共5页
海洋沉积物中的脂类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有机物质源,沉积过程的古环境条件等。由于脂类生物标志物提供的信息准确、稳定,成为研究海洋环境的有力工具。本文介绍了其在古气候效应、河口系统的有机物质检测、降解以及污染... 海洋沉积物中的脂类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有机物质源,沉积过程的古环境条件等。由于脂类生物标志物提供的信息准确、稳定,成为研究海洋环境的有力工具。本文介绍了其在古气候效应、河口系统的有机物质检测、降解以及污染物溯源的研究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 古气候 河口系统 降解 溯源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沉积物柱状样中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及形态分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江涛 杨庶 +1 位作者 谭丽菊 胡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90,共8页
分析了浙江南部近海(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物柱状样中游离态和碱不稳定结合态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沉积物中的脂肪酸呈现以C16脂肪酸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趋势,具明显偶碳优势,除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以游离态为主外,结合态为柱状样中脂肪... 分析了浙江南部近海(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物柱状样中游离态和碱不稳定结合态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沉积物中的脂肪酸呈现以C16脂肪酸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趋势,具明显偶碳优势,除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以游离态为主外,结合态为柱状样中脂肪酸的主要存在形态,脂肪酸的垂直分布主要由降解作用控制;以甾醇和脂肪醇为主体的醇酮组分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但植醇主要分布于结合态中,降解作用同样是决定醇酮组分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只是对于烯酮来说,东海水体的富营养化很可能也极大影响了其垂直分布,另外在1950—1969年左右的沉积物中,多种脂类物质的含量出现异常,经分析这很可能反映了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和1969年长江中下游洪水对当时东海上层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烷烃呈现以C29,C31和C17烷烃为主峰的双峰形分布趋势,游离态为烷烃的主要存在形式,且UCM(不可分辨成分)峰仅出现在游离态烷烃组分的气相色谱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泥质区 沉积 生物标志 形态分布
下载PDF
脂质生物标志物重建湖泊古盐度研究综述
4
作者 姚为严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3年第5期7-9,共3页
古盐度是研究湖泊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脂质生物标志物作为一种新的重建古环境变化的新物质,受到古湖沼学界广泛关注。它是由生物体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能够长久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并记录着湖泊生态系统历史演化信息。本文综述了不... 古盐度是研究湖泊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脂质生物标志物作为一种新的重建古环境变化的新物质,受到古湖沼学界广泛关注。它是由生物体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能够长久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并记录着湖泊生态系统历史演化信息。本文综述了不同脂质生物标志物的基本概念、来源和成分组成及其代用指标与应用潜力,可为重建湖泊古盐度的历史变化规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 生物标志 湖泊
下载PDF
脂质组学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陆姝欢 杨松 元英进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69-172,共4页
脂质组学是对整体脂质进行系统分析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生理状态下脂代谢网络的变化,进而识别代谢调控中关键的脂生物标志物,最终揭示脂质在各种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制。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是脂质组学领域中最核心的研究手段,... 脂质组学是对整体脂质进行系统分析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生理状态下脂代谢网络的变化,进而识别代谢调控中关键的脂生物标志物,最终揭示脂质在各种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制。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是脂质组学领域中最核心的研究手段,目前已能对各种脂质尤其是磷脂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的分析。随着质谱技术的进步,脂质组学在疾病脂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疾病诊断、药物靶点及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已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组学 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 脂生物标志物 医药研究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表层沉积物中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及形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庶 王江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5,共5页
分析了山东半岛南部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游离态和碱不稳定结合态脂类物质的组成,结果显示:脂肪酸呈现以16∶0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趋势,具明显偶碳优势,海源为其主要来源,脂肪酸主要以结合态形式存在,不同类别的脂肪酸形态分布略有差异,脂肪... 分析了山东半岛南部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游离态和碱不稳定结合态脂类物质的组成,结果显示:脂肪酸呈现以16∶0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趋势,具明显偶碳优势,海源为其主要来源,脂肪酸主要以结合态形式存在,不同类别的脂肪酸形态分布略有差异,脂肪酸的结构和来源是影响脂肪酸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同样以海源为主的甾醇则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但陆源甾醇的结合态比重相对较高;烷烃呈现以C29烷烃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趋势,陆源输入是其主要来源;烷烃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且UCM(不可分辨成分)峰仅出现在游离态烷烃的气相色谱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 沉积 生物标志 来源 形态分布
原文传递
金佛山不同高程岩溶泉初春时期溶解态脂类生物标志物研究
7
作者 刘宁坤 孙玉川 +3 位作者 刘九缠 刘跃 蒲敏 王赛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994-3003,共10页
为探究金佛山不同高程的表层岩溶泉入春时期溶解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特点,于2017年1、2和4月分别在水房泉(2045 m)和碧潭泉(730 m)进行采样,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脂类生物标志物(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 为探究金佛山不同高程的表层岩溶泉入春时期溶解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特点,于2017年1、2和4月分别在水房泉(2045 m)和碧潭泉(730 m)进行采样,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脂类生物标志物(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房泉和碧潭泉溶解态正构烷烃(T-ALK)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546~19314 ng·L^(-1)和1089~12234 ng·L^(-1),平均含量分别为8036、5553ng·L^(-1);脂肪酸变化范围分别为4163~13048 ng·L^(-1)和5519~10079 ng·L^(-1),平均含量分别为8039和8421 ng·L^(-1).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和降水增多,正构烷烃和脂肪酸含量总体均处于上升趋势.同时,基于正构烷烃分子参数CPI、OEP、TAR、L/H发现,溶解态正构烷烃以细菌源为主,高等植物源输入逐月升高,以低海拔处的碧潭泉变化更为显著.溶解态脂肪酸1、2月以细菌源为主,4月以真菌源和高等植物源脂肪酸为主,细菌源比重依然较高,且因不同海拔的生境不同导致碧潭泉的水生生物输入较水房泉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岩溶泉 溶解有机质 生物标志 正构烷烃 肪酸
原文传递
古菌和细菌四醚膜脂GDGTs的生物合成机制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雨霏 陈华慧 曾芝瑞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00-4712,共13页
以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为主的跨膜醚脂化合物是古菌和部分细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作为分子化石,GDGTs化合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以其为基础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定量重建海洋与陆地的... 以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为主的跨膜醚脂化合物是古菌和部分细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作为分子化石,GDGTs化合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以其为基础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定量重建海洋与陆地的古环境研究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然而,GDGTs指标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不断出现适用性和准确性问题。其关键原因在于GDGTs的生物合成和生理机制研究相对匮乏,难以为指标提供分子生物学与生理学基础。近年来,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下,古菌类异戊二烯GDGTs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成果为脂类生物标志物的地学应用及生物源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学基础和新的研究思路。本文综述了古菌类异戊二烯GDGTs的生物合成过程,提出了细菌支链GDGTs生物合成途径的假说,讨论了GDGTs生理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并初步展望了GDGTs研究领域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DGTs) 生物标志 生物合成途径 古环境指标
原文传递
Cytokeratin-18 fragments and biomarker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被引量:4
9
作者 Yusuf Yilmaz Alla Eldeen Kedrah Osman Ozdog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5期4387-4391,共5页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remains a leading caus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In the context of NAFLD,the presence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portends an adverse prognosis with greater risk of liv...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remains a leading caus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In the context of NAFLD,the presence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portends an adverse prognosis with greater risk of liver fibrosis and cirrhosis.Although liver biopsy is the keystone of patient management in NAFLD,it is also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such evaluation has its limitations.The availability of biochemical markers of NAFLD and NASH has tremendous potential to radically al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these conditions,as well as to monitor disease activity.Our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biomarker discovery and selection in the setting of NAFLD and highlights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iomarkers Liver biopsy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Fatty Acid Biomarker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Wild and Aquacultured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被引量:1
10
作者 P. A. Zadorozhnyj T. N. Pivnenko N. N. Kovalev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6年第1期177-183,共7页
In this study,the fatty acids(FAs) of the organs and tissues of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 were profiled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FA composition of sea cucumber collected from natural habitat(wild) and cages(... In this study,the fatty acids(FAs) of the organs and tissues of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 were profiled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FA composition of sea cucumber collected from natural habitat(wild) and cages(cultured).The differences in FA contents in dermomuscular tube,peripharyngeal annulus,gonad and intestine(with or without content) between the wild and the cultured were determined.The main fatty acids in all organs and tissues were 20:5n-3,16:1n-7,20:4n-6,22:6n-3,18:0,and 18:1n-7.The basically different FAs of body wall and digestive tube were 16:1n-7,18:1n-9 and 20:1n-11.The ratio of saturated to mono-and polyunsaturated FAs in digestive tube was independent on inside content while there was a re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amount of n-3 and n-6 fatty acids.The comparison of FA composition of the wild and the cultured sea cucumber showed that 20:5n-3,16:1n-7 and 18:1n-7 predominated the wild while 20:4n-6 predominated the cultured.The content of branched-chain fatty acids in the wild was 3%–4% and about 9% in the cultured.The possible FAs for identifying the wild and the cultured sea cucumbers were selected.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indexes such as the ratio of either(n-3:n-6) to(n-7:n-6) or(n-3) +(n-7) to(n-6) may serve as the biomarkers distinguishing the wild and the cultured sea cucu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stichopusjaponicus fatty acid tissue ORGAN AQUACULTURE BIOMARKER
下载PDF
白洋淀多种生境沉积物有机质来源解析及其演变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晨宇 张美一 +1 位作者 尹铮 王东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7-247,共11页
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的解析对富营养化湖泊的防治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境逐渐破碎化且不同生境的有机质来源及演变过程尚不清楚.通过对白洋淀河道、湖面、鱼塘、荷... 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的解析对富营养化湖泊的防治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境逐渐破碎化且不同生境的有机质来源及演变过程尚不清楚.通过对白洋淀河道、湖面、鱼塘、荷塘4种不同生境沉积物岩芯正构烷烃含量与组成特征的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模型,以解析其有机质的来源及演变.结果表明:由于受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生境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不同.鱼塘和荷塘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以藻类等水生低等生物为主,分别达到78.3%、72.7%;河道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则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占比为63.8%;开阔湖面沉积物中不同有机质来源所占比例分别为水生低等生物33.0%,水生高等植物26.2%,陆生高等植物40.8%.该结果与白洋淀地区人类活动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相对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随着雄安新区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和环保工程的实施,白洋淀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藻类等水生低等生物在河道和湖面的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占比开始缓慢降低,但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深且藻类死亡后仍大量沉积于沉积物中,鱼塘和荷塘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中水生低等生物的占比仍然较高,建议辅以清淤等工程措施处理.研究表明,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及其受体模型可以作为定量表征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历史的工具,对研究多生境水体环境演变和管理政策制定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多生境 有机质来源 生物标志
原文传递
有机地球化学在东海全新世古气候和古海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立雷 刘健 王家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4-463,共10页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已成为追溯全球古环境变化与古生物地球化学演化的有力工具,在我国边缘海中得到广泛应用,尤以东海全新世古气候和古海洋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最为显著。本文在综述了部分有机质整体指标和脂类生物标志物用于东海有机质溯源...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已成为追溯全球古环境变化与古生物地球化学演化的有力工具,在我国边缘海中得到广泛应用,尤以东海全新世古气候和古海洋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最为显著。本文在综述了部分有机质整体指标和脂类生物标志物用于东海有机质溯源研究进展的同时,着重叙述了他们在全新世海水表层温度、季风、相对海平面和海洋初级生产力重建等古气候和古海洋学领域的研究动态。针对我国边缘海,提出应选用更加有效可靠的有机地球化学多指标,研究高分辨率的沉积连续记录,全面恢复古气候环境变迁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生物标志 海水表层温度 东亚季风 全新世古海平面 冰融水事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