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VD)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STD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MVD组(20例)和MVD组(21例);29例MV...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VD)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STD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MVD组(20例)和MVD组(21例);29例MVD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14例)和STDP组(15例),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加STDP治疗;分析各组患者主诉、血生物化学指标、血浆炎症因子及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采用12~1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分为假手术组、IR组(生理盐水灌胃)和IR+STDP组(STDP灌胃),每组5只,采用ELISA测定血浆炎症因子水平,通过硫黄素-S荧光密度法测定心脏组织微血管阻塞情况,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探寻IR组与IR+STDP组间差异表达蛋白质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结果 与非MVD组比较,MVD组血浆瘦素水平增高[(9.89±2.42)μg/L vs (4.76±1.02)μg/L,P<0.01],脂联素水平下降[(5.02±1.30)pg/mL vs (7.19±1.76)pg/mL,P<0.05],抵抗素水平升高[(9.20±2.03)μg/L vs (5.70±1.32)μg/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与微循环阻力呈正相关(r=0.82,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根据血浆瘦素水平判断MVD的AUC值为0.855,最佳临界值为>9.395 μg/L,灵敏度为0.714,特异度为0.867。MVD患者治疗3个月后,相较于基础治疗组,STDP组主诉胸闷、胸痛症状改善率较高[73.3%(11/15) vs 21.4% (3/14)],血浆瘦素、IL-6、TNF-α水平均降低[(11.36±0.54)μg/L vs (12.12±0.85)μg/L、(3.96±1.76)pg/mL vs (8.65±1.29)pg/mL、(24.82±3.07)ng/mL vs (32.45±3.32)ng/mL,均P<0.05]。在动物实验中,与IR组相比,IR+STDP组小鼠IR术后无回流面积减少45%(P<0.01)、低回流及无回流面积减少23%(P<0.05),血浆IL-6、TNF-α水平均下降[(378.25±19.66)pg/mL vs (457.32±32.01)pg/mL、(289.71±47.62)pg/mL vs (371.28±41.05)pg/mL,均P<0.05]。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IR+STDP组小鼠心脏组织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IR组,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结果亦提示IR+STDP组vWF及ICAM-1蛋白质表达较IR组下调(均P<0.01)。结论 MVD患者存在脂肪因子代谢异常,血浆瘦素水平较高。STDP治疗可改善MV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浆瘦素水平和炎症指标,机制可能与其抗血小板、抗炎作用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探讨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分别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及对微炎症反应、脂肪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98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49例,2组均给予盐...目的观察探讨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分别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及对微炎症反应、脂肪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98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49例,2组均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联合利拉鲁肽治疗,B组联合艾塞那肽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基线资料[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糖代谢[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脂代谢、微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ASAA)、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脂肪因子[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脂联素(ADP)、游离脂肪酸(FFA)]、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体质量、BMI、腰臀比、FPG、2 h PBG、HbA1c、HOMA-IR均较治疗前降低(t=2.189、3.557、3.280、6.505、5.629、6.730、4.965与t=2.008、2.055、2.186、3.185、2.213、5.262、2.519,P均<0.05),HOMA-β均升高(t=5.495与t=2.577,P均<0.05),且A组腰臀比、FPG、2 h PBG、HbA1c、HOMA-IR、HOMA-β变化幅度大于B组(t=4.950、2.232、5.412、2.069、2.192、2.044,P均<0.05);A组体质量下降幅度、HbA1c达标率高于B组(t=1.999、χ^(2)=4.640,P均<0.05)。治疗后,A组和B组IL-6、TNF-α、ASAA、NLRP3水平均降低(t=7.612、5.201、4.059、3.264与t=7.504、4.980、3.935、2.516,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Vaspin、ADP水平均升高(t=5.156、4.842与t=4.443、5.438,P均<0.05),但A、B 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和B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低于B组(24%)(χ^(2)=4.780,P<0.05)。结论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分别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老年T2DM患者疗效确切,降糖作用显著,均可下调体内微炎症反应和脂肪因子水平,但利拉鲁肽血糖控制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VD)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STD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MVD组(20例)和MVD组(21例);29例MVD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14例)和STDP组(15例),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加STDP治疗;分析各组患者主诉、血生物化学指标、血浆炎症因子及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采用12~1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分为假手术组、IR组(生理盐水灌胃)和IR+STDP组(STDP灌胃),每组5只,采用ELISA测定血浆炎症因子水平,通过硫黄素-S荧光密度法测定心脏组织微血管阻塞情况,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探寻IR组与IR+STDP组间差异表达蛋白质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结果 与非MVD组比较,MVD组血浆瘦素水平增高[(9.89±2.42)μg/L vs (4.76±1.02)μg/L,P<0.01],脂联素水平下降[(5.02±1.30)pg/mL vs (7.19±1.76)pg/mL,P<0.05],抵抗素水平升高[(9.20±2.03)μg/L vs (5.70±1.32)μg/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与微循环阻力呈正相关(r=0.82,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根据血浆瘦素水平判断MVD的AUC值为0.855,最佳临界值为>9.395 μg/L,灵敏度为0.714,特异度为0.867。MVD患者治疗3个月后,相较于基础治疗组,STDP组主诉胸闷、胸痛症状改善率较高[73.3%(11/15) vs 21.4% (3/14)],血浆瘦素、IL-6、TNF-α水平均降低[(11.36±0.54)μg/L vs (12.12±0.85)μg/L、(3.96±1.76)pg/mL vs (8.65±1.29)pg/mL、(24.82±3.07)ng/mL vs (32.45±3.32)ng/mL,均P<0.05]。在动物实验中,与IR组相比,IR+STDP组小鼠IR术后无回流面积减少45%(P<0.01)、低回流及无回流面积减少23%(P<0.05),血浆IL-6、TNF-α水平均下降[(378.25±19.66)pg/mL vs (457.32±32.01)pg/mL、(289.71±47.62)pg/mL vs (371.28±41.05)pg/mL,均P<0.05]。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IR+STDP组小鼠心脏组织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IR组,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结果亦提示IR+STDP组vWF及ICAM-1蛋白质表达较IR组下调(均P<0.01)。结论 MVD患者存在脂肪因子代谢异常,血浆瘦素水平较高。STDP治疗可改善MV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浆瘦素水平和炎症指标,机制可能与其抗血小板、抗炎作用有关。
文摘目的 探究度拉糖肽联合二甲双胍在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符合本课题筛选条件的肥胖型T2DM患者,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n=100)和度拉糖肽组(n=100)。利拉鲁肽组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度拉糖肽组给予度拉糖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机体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体脂成分(体脂肪率、体重指数、四肢皮下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及血清脂肪因子[脂联素(adiponectin)、神经肽Q(NPQ)、白脂素(asprosin)、鸢尾素(irisin)]水平;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2组FBG、2 h PBG、HbAlc、TC、TG、体脂肪率、体重指数、四肢皮下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asprosin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度拉糖肽组低于利拉鲁肽组(P<0.05)。治疗3个月后,2组血清adiponectin、NPQ、irisin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度拉糖肽组升高幅度大于利拉鲁肽组(P<0.05)。度拉糖肽组有效率98.00%高于利拉鲁肽组91.00%(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00%、14.0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度拉糖肽联合二甲双胍可改善肥胖型T2DM患者机体代谢状态,调节机体体脂成分及血清脂肪因子,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文摘目的观察探讨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分别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及对微炎症反应、脂肪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98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49例,2组均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联合利拉鲁肽治疗,B组联合艾塞那肽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基线资料[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糖代谢[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脂代谢、微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ASAA)、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脂肪因子[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脂联素(ADP)、游离脂肪酸(FFA)]、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体质量、BMI、腰臀比、FPG、2 h PBG、HbA1c、HOMA-IR均较治疗前降低(t=2.189、3.557、3.280、6.505、5.629、6.730、4.965与t=2.008、2.055、2.186、3.185、2.213、5.262、2.519,P均<0.05),HOMA-β均升高(t=5.495与t=2.577,P均<0.05),且A组腰臀比、FPG、2 h PBG、HbA1c、HOMA-IR、HOMA-β变化幅度大于B组(t=4.950、2.232、5.412、2.069、2.192、2.044,P均<0.05);A组体质量下降幅度、HbA1c达标率高于B组(t=1.999、χ^(2)=4.640,P均<0.05)。治疗后,A组和B组IL-6、TNF-α、ASAA、NLRP3水平均降低(t=7.612、5.201、4.059、3.264与t=7.504、4.980、3.935、2.516,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Vaspin、ADP水平均升高(t=5.156、4.842与t=4.443、5.438,P均<0.05),但A、B 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和B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低于B组(24%)(χ^(2)=4.780,P<0.05)。结论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分别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老年T2DM患者疗效确切,降糖作用显著,均可下调体内微炎症反应和脂肪因子水平,但利拉鲁肽血糖控制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