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关节炎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鉴定与验证
1
作者 陆晓铃 刘斌 徐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5116-5121,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脂肪酸代谢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基于脂肪酸代谢基因探索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脂肪酸代谢基因是否可以作为预测类风湿关节炎进展的可靠生物标志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 背景:研究表明,脂肪酸代谢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基于脂肪酸代谢基因探索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脂肪酸代谢基因是否可以作为预测类风湿关节炎进展的可靠生物标志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与滑膜组织相关的基因数据,应用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对其使用Cytoscape进行生物学注释(GO基因本体论)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从分子特征数据库(MSigDB)筛选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使用套索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算法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CIBERSORT算法评估正常人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最后,在GSE77298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验证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确定了361个类风湿关节炎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3个与报告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重叠;②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5个基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有5个基因(PCK1、PDK1、PTGS2、PLA2G2D、DPEP2)可以预测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③CIBERSORT算法结果表明上述5个基因和活化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静息肥大细胞、记忆性静息CD4^(+)T细胞浸润水平密切相关;④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PLA2G2D和PCK1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⑤提示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可作为预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结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进一步提高类风湿关节炎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标志物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茉莉花渣对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激素及脂肪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金兴 曾俊 +5 位作者 陆俊致 黄恒 梁琼 郑自华 冯明 李叶红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2-16,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茉莉花渣对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激素及肌内脂肪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4月龄去势山羊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普通颗粒日粮(对照组)和添加10%茉莉花渣的颗粒日... 试验旨在探究茉莉花渣对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激素及肌内脂肪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4月龄去势山羊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普通颗粒日粮(对照组)和添加10%茉莉花渣的颗粒日粮(试验组)。预试期1 w,正式试验期6 w。结果显示,两组山羊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及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山羊屠宰率、背腰最长肌比重和眼肌面积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山羊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皮质酮(CORT)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山羊的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基因(SCD)、脂蛋白脂肪酶基因(LPL)、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茉莉花渣可显著提高山羊的屠宰性能,促进肌内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渣 山羊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血清激素 脂肪基因
下载PDF
脂肪酶家族基因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孟诗睿 刘思珩 蔺洁 《中国医药》 2023年第3期463-466,共4页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见致病基因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载脂蛋白B、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等,但并不能完全解释FH患者的病因。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脂肪酶家族基因突变与多种疾病有关,...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见致病基因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载脂蛋白B、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等,但并不能完全解释FH患者的病因。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脂肪酶家族基因突变与多种疾病有关,部分患者表现出FH样症状,提示脂肪酶家族基因参与了三酰甘油及胆固醇等脂代谢过程。本文主要就脂肪酶家族基因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脂肪酶家族基因 致病机制
下载PDF
基于脂质组学的海洋颗石藻病毒甾醇去饱和酶及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功能分析
4
作者 马晖 王彩凤 +2 位作者 李桂玲 李健 刘静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宿主-病毒(E.huxleyi virus,EhV)的互作过程是影响海洋碳、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在共进化过程中,Eh V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宿主基因组中“劫获”了一组鞘脂从头合成相关酶基因,重构宿... 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宿主-病毒(E.huxleyi virus,EhV)的互作过程是影响海洋碳、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在共进化过程中,Eh V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宿主基因组中“劫获”了一组鞘脂从头合成相关酶基因,重构宿主脂代谢网络以支持病毒的特殊需求。目前,对病毒这组相关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以颗石藻病毒Eh V-99B1基因组中的甾醇去饱和酶(EhV-SD)和脂肪酸去饱和酶(Eh V-FAD)基因为研究对象,构建酿酒酵母重组表达载体p YES2/CT-SD和p YES2/CT-FAD,转化相应的基因缺陷型酵母菌株YMR015C和YGL055W获得重组酵母细胞株,进一步采用UPLC-Q-Exactive-MS非靶向脂质组学技术,比较分析重组酵母和缺陷型酵母细胞脂质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Eh V-SD与Eh V-FAD基因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Eh V-SD过表达显著改变了重组酵母细胞脂质代谢,含多不饱和酰基链的磷脂酰胆碱(PC,20︰4/20︰5/20︰6)和甘油三酯(TAG,12︰3)种类的丰度显著升高;而部分多不饱和脂肪酸(FA,16︰2/16︰4)和含多不饱和酰基链的磷脂酰甘油(PG,16︰2/18︰4)丰度则显著降低。Eh V-FAD过表达显著增加了重组酵母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特别是棕榈油酸(C16︰1)和油酸(C18︰1)显著积累,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显著降低,表明Eh V-FAD与酵母Δ9FAD具有类似的生物学功能。海洋病毒中脂质代谢相关新基因功能的确定,有助于从代谢角度深入认识海洋病毒-宿主的互作关系,也为相关功能基因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颗石藻病毒 甾醇去饱和酶基因SD 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 酿酒酵母 非靶向脂质组学
下载PDF
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修饰N6-甲基腺嘌呤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汪潇 席晓霞 陈永林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7期97-100,共4页
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最初被认为是一种与成人和儿童的早发及严重肥胖密切相关的肥胖敏感基因,后来研究发现,FTO能够作为RNA的去甲基化酶,在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中作为调控因子发挥作用,其功能障碍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最初被认为是一种与成人和儿童的早发及严重肥胖密切相关的肥胖敏感基因,后来研究发现,FTO能够作为RNA的去甲基化酶,在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中作为调控因子发挥作用,其功能障碍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FTO可以通过修饰m6A影响细胞周期与细胞增殖、逃避细胞凋亡信号、逃避自体免疫微环境、诱导血管生成、激活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调节肿瘤干细胞干性,从而在肿瘤中发挥促癌因子或抑癌因子的作用,有望成为肿瘤分子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 N6-甲基腺嘌呤 去甲基化酶 肿瘤
下载PDF
铜死亡基因LIPT1在脑胶质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6
作者 林彦琛 徐葳 +4 位作者 英草 刘瑞 张玉钰 代二庆 李晶晶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277-285,共9页
目的探讨铜死亡基因脂肪酸转移酶-1(LIPT1)在胶质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潜在价值。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挖掘胶质瘤中10种铜死亡基因表达。采用IHC和qRT-PCR检测18例胶质瘤患者中LIPT1的表达。采用qRT-PCR检测LIPT1在HEB、U87和U251细胞中... 目的探讨铜死亡基因脂肪酸转移酶-1(LIPT1)在胶质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潜在价值。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挖掘胶质瘤中10种铜死亡基因表达。采用IHC和qRT-PCR检测18例胶质瘤患者中LIPT1的表达。采用qRT-PCR检测LIPT1在HEB、U87和U251细胞中的表达。采用ROC曲线预测LIPT1在胶质瘤中的诊断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分析探索LIPT1的预后价值。采用ssGSEA数据库评估LIPT1对胶质瘤免疫浸润的影响。探索胶质瘤中LIPT1与免疫学检查点、DNA甲基化位点和DNA错配修复基因之间的关系。对LIPT1相关基因进行GO、KEGG和GSEA功能富集分析。Animal TFDB3预测LIPT1相关转录因子。利用GDSC数据库预测针对LIPT1和hub基因的潜在药物。结果LIPT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3.03 vs.2.28,P<0.05)。Ⅱ、Ⅲ、Ⅳ级胶质瘤的免疫评分存在差异[(1.47±0.51)vs.(4.94±1.25)vs.(9.88±1.65),P<0.05]。HEB、U87和U251细胞LIPT1的mRNA水平存在差异[(0.22±0.03)vs.(0.45±0.04)vs.(0.58±0.05),P<0.05]。LIPT1在胶质瘤诊断中的AUC值为0.87。LIPT1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OS、DSS、PFI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PT1表达与免疫浸润改变及免疫检查点、DNA甲基化位点和DNA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FOXG1等转录因子可能与LIPT1结合。多西他赛等药物可能通过靶向调控LIPT1相关hub基因治疗胶质瘤。结论LIPT1可能是胶质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与胶质瘤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铜死亡基因脂肪酸转移酶-1 铜死亡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真鲷脂蛋白脂肪酶基因顺式元件PPRE及在肝脏活体调控作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梁旭方 李月琴 +4 位作者 李贵生 白俊杰 劳海华 Hiromi Oku Hiroshi Y.Ogata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55,共7页
从血液提取总DNA并构建基因组文库,克隆海水鱼真鲷(Pagrosomusmajor)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5′侧翼区序列,再通过竞争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定量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饱和度脂肪酸对其肝脏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真鲷... 从血液提取总DNA并构建基因组文库,克隆海水鱼真鲷(Pagrosomusmajor)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5′侧翼区序列,再通过竞争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定量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饱和度脂肪酸对其肝脏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真鲷LPL基因5′侧翼区序列中存在顺式元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其序列为TGAAGA TGACAT,与TATA(CATAA)盒序列相隔211bp;与喂饲料对照组比较,添加10%油酸可增加真鲷肝脏LPL基因表达水平,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用亚油酸或n 3高不饱和脂肪酸混合物取代添加油酸的一半(占饲料添加量的5%)后,导致真鲷肝脏LPL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并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对真鲷肝脏LPL基因诱导表达随饲料中的脂肪酸不饱和度增加而增加,表明在活体条件下脂肪酸对真鲷肝脏LPL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可能与脂肪酸的氧化代谢有关。n 3高不饱和脂肪酸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诱导真鲷肝脏LPL基因表达,使真鲷食物脂质供应水平与其肝脏脂肪酸氧化代谢强度调控偶联起来,可能是真鲷对高脂食物(特别是富含n 3高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Pngrosomus major) 脂蛋白脂肪基因 顺式元件 转录调控 高不饱和脂肪 肝脏
下载PDF
海水鱼真鲷脂蛋白脂肪酶基因cDNA序列与组织表达 被引量:15
8
作者 梁旭方 Hiromi OKU +3 位作者 Hiroshi Y.OGATA 李月琴 白俊杰 罗建仁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2-719,共8页
为研究脊椎动物真鲷脂蛋白脂肪酶 (LPL)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 ,通过构建cDNA文库 ,克隆对动脉粥样硬化表现抗性的海水鱼真鲷LPL基因cDNA全序列 .再通过PCR方法扩增基因组DNA ,获取内含子 9及其两侧序列以确定外显... 为研究脊椎动物真鲷脂蛋白脂肪酶 (LPL)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 ,通过构建cDNA文库 ,克隆对动脉粥样硬化表现抗性的海水鱼真鲷LPL基因cDNA全序列 .再通过PCR方法扩增基因组DNA ,获取内含子 9及其两侧序列以确定外显子 10的大小 ,最后通过RT PCR ,以 β肌动蛋白为外参照 ,比较真鲷在食用两种脂肪含量不同饲料和摄食状态不同的处理条件下 ,肝脏和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LPLmRNA的相对水平 .从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cDNA文库中克隆出LPLcDNA序列 ,其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由 15 36bp组成 ,编码 5 11个氨基酸残基 .与哺乳类不同 ,真鲷LPL基因外显子 10的开始部分是翻译的 .LPL的催化位点、二硫键位点、N 糖基化位点、肝素结合区、脂质结合位点、介导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位点、二聚体形成位点等主要功能域在真骨鱼类真鲷与其它脊椎动物间基本保守 ,但肝素结合区的碱性氨基酸残基含量较人类减少 ,并在结合脂质底物的疏水环套中出现插入片段 .与哺乳类不同 ,真鲷LPL基因在成体肝脏存在诱导性表达 ,而在其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则存在与哺乳类相似的组成性表达 .当真鲷喂食高脂饲料时 ,其饱食状态下肝脏LPLmRNA水平升高 ,但对其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LPL表达没有影响 .当真鲷喂食标准商业饲料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鱼 真鲷 脂蛋白脂肪基因 CDNA序列 组织表达
下载PDF
乳牛前脂肪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ADPN基因和HSL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被引量:8
9
作者 张辉 常维毅 +2 位作者 张才 宋文华 王哲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0-514,共5页
选取犊牛大网膜脂肪组织,进行牛前脂肪细胞的单层贴壁培养,在细胞接种后第4、6、8、10、12、141、6 d分别提取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体外培养的犊牛前脂肪细胞不同时期ADPN基因mRNA和HSL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 选取犊牛大网膜脂肪组织,进行牛前脂肪细胞的单层贴壁培养,在细胞接种后第4、6、8、10、12、141、6 d分别提取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体外培养的犊牛前脂肪细胞不同时期ADPN基因mRNA和HSL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单层培养的脂肪细胞在第4、6、8、10、12、141、6 d,ADPN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而HSL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则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细胞 脂联素基因 激素敏感脂肪基因 乳牛
下载PDF
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邢成锋 阎萍 +1 位作者 梁春年 裴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0期84-87,共4页
脂蛋白脂酶是脂质代谢的关键酶,主要催化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水解。产生供组织利用的脂肪酸和单酰甘油。笔者综述了LPL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以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脂蛋白脂肪基因 突变 多态性
下载PDF
饲料硒含量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胡俊茹 王国霞 +4 位作者 孙育平 陈冰 曹俊明 黄燕华 卓丽欣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925-3934,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硒含量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12±0.01)g的黄颡鱼幼鱼45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幼鱼,分别投喂硒含量<0.05(对照组)、0.15、0.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硒含量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12±0.01)g的黄颡鱼幼鱼45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幼鱼,分别投喂硒含量<0.05(对照组)、0.15、0.23、0.35、0.47和0.96 mg/kg的6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养期为8周。结果显示:黄颡鱼的增重率随着饲料硒含量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饲料硒含量为0.23 mg/kg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与增重率相反,在饲料硒含量为0.23 mg/kg时达到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存活率各组均为100%。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在饲料硒含量为0.35 mg/kg的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饲料硒含量为0.23 mg/kg的组(P<0.05)。对照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饲料硒含量为0.15、0.47和0.96 mg/kg的组(P<0.05),而对照组全鱼水分含量则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15、0.35、0.47和0.96 mg/kg的组(P<0.05)。血浆胆固醇含量在饲料硒含量为0.23 mg/kg的组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全鱼硒含量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随着饲料硒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二者与饲料硒含量呈正剂量效应关系。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饲料硒含量由<0.05 mg/kg升高到0.47 mg/kg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而后在饲料硒含量为0.96 mg/kg时又出现升高。对照组肝脏脂蛋白脂酶(LPL)和脂肪酸合成酶(FAS)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饲料硒含量为0.23 mg/kg的组(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出黄颡鱼幼鱼饲料中硒的适宜含量为0.2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幼鱼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脂肪代谢基因表达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酶基因(LipA)在枯草芽孢杆菌pab02中的整合表达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飞燕 何敏 +3 位作者 王振华 潘康成 冯杰 唐慧琴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0-205,共6页
对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酶基因(Lip A)进行克隆,构建整合表达质粒pHSG398–16S–lip A,并在枯草芽孢杆菌pab02中整合表达。根据铜绿假单胞菌Lip A基因设计引物,扩增Lip A基因,并进行测序,构建整合表达质粒pHSG398–16S–lip A,转化枯草芽孢... 对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酶基因(Lip A)进行克隆,构建整合表达质粒pHSG398–16S–lip A,并在枯草芽孢杆菌pab02中整合表达。根据铜绿假单胞菌Lip A基因设计引物,扩增Lip A基因,并进行测序,构建整合表达质粒pHSG398–16S–lip A,转化枯草芽孢杆菌pab02,并对转化后的阳性菌株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成功从铜绿假单胞菌A05菌株中扩增到长1 092 bp的Lip A基因,该基因与铜绿假单胞菌Lip A基因(登录号为AB290342)的同源性高达98%;该基因共编码311个氨基酸(aa),包含26个aa组成的信号肽和285个aa组成的成熟肽;成功构建了整合表达质粒pHSG398–16S–lip A,并将Lip A整合到枯草芽孢杆菌pab02染色体上,获得了重组枯草芽孢杆菌pab02–lip A;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酶蛋白得到了有效表达,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7 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枯草芽孢杆菌 脂肪基因
下载PDF
鹅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基因表达差异及其对脂肪沉积和血清脂类代谢的调控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宝维 孔敏 +3 位作者 葛文华 张名爱 马传兴 张肖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79-2089,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基因在鹅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差异,并探索2个基因表达对机体脂肪沉积和血清脂类代谢的调控。选取16周龄五龙鹅30只(公母各占1/2),屠宰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本试验旨在研究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基因在鹅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差异,并探索2个基因表达对机体脂肪沉积和血清脂类代谢的调控。选取16周龄五龙鹅30只(公母各占1/2),屠宰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组织器官(肝脏、心脏、皮下脂肪、腹部脂肪、胸肌、腿肌、肌胃、腺胃、小肠、肾脏、大脑、肺、脾脏)中A TG L、A CSL1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在鹅的皮下脂肪、腹部脂肪、肝脏、脾脏、肾脏、心脏、胸肌和腿肌中均检测出ATGL和ACSL1基因的表达;ATGL基因在皮下脂肪和腹部脂肪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脾脏,在肾脏、心脏、胸肌和腿肌中只有少量表达;ACSL1基因在皮下脂肪、腹部脂肪、肝脏、脾脏中表达量较高,在肾脏、心脏、胸肌和腿肌中有少量表达,而在肌胃、腺胃和肺中几乎不表达。2)ATGL基因表达量与腿肌肌内脂肪率、胸肌肌内脂肪率、腹部脂肪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皮下脂肪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ACSL1基因表达量与腿肌肌内脂肪率、胸肌肌内脂肪率、胸肌率呈正相关(P>0.05),与腿肌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皮下脂肪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3)ATGL基因表达量与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ACSL1基因表达量与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呈负相关(P>0.05),与甘油三酯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ATGL和ACSL1基因在鹅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性,对机体脂肪沉积和血清脂类代谢具有反向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甘油三酯脂肪基因 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 组织器官 基因表达 基因调控
下载PDF
枯草杆菌脂肪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分泌表达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海军 王林刚 +2 位作者 王治泽 陈芳 高剑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0-94,118,共6页
借助生物信息学对已克隆的枯草杆菌脂肪酶LipB2全长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脂肪酶基因全长635bp,编码包括31个氨基酸分泌型信号肽在内的211个氨基酸,与NCBIGenBank中已报道的枯草杆菌属脂肪酶核苷酸序列有94.0%的一致性。将... 借助生物信息学对已克隆的枯草杆菌脂肪酶LipB2全长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脂肪酶基因全长635bp,编码包括31个氨基酸分泌型信号肽在内的211个氨基酸,与NCBIGenBank中已报道的枯草杆菌属脂肪酶核苷酸序列有94.0%的一致性。将该基因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利用枯草杆菌脂肪酶的信号肽序列进行了分泌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分泌表达的脂肪酶分子质量约为21kD。对表达条件优化后,在30℃、大肠杆菌菌液OD600值为1.8、乳糖诱导浓度为1.5mM、摇瓶发酵10h后大肠杆菌分泌表达26.0U/mL重组脂肪酶,相比较IPTG的诱导,既实现了脂肪酶的高效表达,又节省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糖诱导 IPTG诱导 枯草杆菌 脂肪基因 分泌表达
下载PDF
脂肪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及表达产物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贾建波 李相前 胡敏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29,共5页
从环境中筛选到了脂肪酶高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JH,依据NCBI上发表的原核微生物脂肪酶基因序列的多序列比对,发现它具有很强的序列保守性。利用PCR从金黄色葡萄球菌JH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脂肪酶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整合到质粒pC194... 从环境中筛选到了脂肪酶高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JH,依据NCBI上发表的原核微生物脂肪酶基因序列的多序列比对,发现它具有很强的序列保守性。利用PCR从金黄色葡萄球菌JH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脂肪酶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整合到质粒pC194中,并导入到枯草芽孢杆菌中进行表达。应用选择抗药性筛选重组子,利用硫酸铵沉淀法和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重组脂肪酶,并用SDS-PAGE进行纯度鉴定,确定其相对分子量约为32kDa。通过对其酶学特性的研究发现,重组脂肪酶在反应温度为41℃,pH为8.0时具有最大活性,其Km和Vm各自为0.34mmol/L和308μmol/mg·min,Ca2+、K+、Mg2+能激活这种酶的活性,而Fe2+、Cu2+、Co2+则抑制它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JH 脂肪基因 枯草芽孢杆菌H11 表达 酶学特性
下载PDF
鸭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龚道清 张红 +3 位作者 顾志良 张军 段修军 赵旭庭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236,共5页
根据鸡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鸭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475 bp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包含部分外显子2、3和完整的内含子2序列,与鸡、鹅、猪的A-FABP基因分别有84%、94%和77%的... 根据鸡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鸭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475 bp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包含部分外显子2、3和完整的内含子2序列,与鸡、鹅、猪的A-FABP基因分别有84%、94%和77%的同源性。在此基础上又设计3对引物利用PCR-SSCP方法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多态性研究。结果引物P3在樱桃谷鸭、山麻鸭等品种中发现4处单碱基突变,分别为:241处“A-T”突变;243处的“T-C”突变;258处的“T-C”突变;299处的“C-T”突变。这些点突变共产生了3种基因型,且基因型分布在各鸭品种间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 克隆 测序 SSCP
下载PDF
爱拔益加肉鸡和北京油鸡脂肪代谢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蒋瑞瑞 赵桂苹 +5 位作者 陈继兰 郑麦青 刘冉冉 李鹏 胡耀东 文杰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34-1341,共8页
为了探讨引起爱拔益加(AA)肉鸡和北京油鸡脂肪沉积表观差异的内在因素,本研究比较了AA肉鸡(56日龄)与北京油鸡(56日龄和114日龄)的体脂沉积、血脂代谢、脂肪细胞因子浓度、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量。试验选用1日龄A... 为了探讨引起爱拔益加(AA)肉鸡和北京油鸡脂肪沉积表观差异的内在因素,本研究比较了AA肉鸡(56日龄)与北京油鸡(56日龄和114日龄)的体脂沉积、血脂代谢、脂肪细胞因子浓度、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量。试验选用1日龄AA肉鸡60只和北京油鸡120只,分别随机分为6个重复。结果表明,56日龄AA肉鸡腹脂率高于同日龄的北京油鸡(P<0.05),但是低于114日龄的北京油鸡(P<0.05)。56日龄AA肉鸡血浆总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脂联素浓度,血浆脂蛋白酯酶和肝脏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均低于56日龄和114日龄北京油鸡(P<0.05)。56日龄AA肉鸡肝脏载脂蛋白A-Ⅰ(apoA-Ⅰ)基因mRNA表达量高于56日龄和114日龄北京油鸡(P<0.05),脂联素基因mRNA表达量高于114日龄北京油鸡(P<0.05)。56日龄AA肉鸡腹脂中的甘油三酯脂酶(ATGL)基因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mRNA表达量高于114日龄的北京油鸡(P<0.05),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mRNA表达量低于114日龄北京油鸡(P<0.05);56日龄AA肉鸡腹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低于56日龄北京油鸡(P<0.05)。腹脂A-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腹脂率显著正相关(P<0.05);腹脂ATGL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肝脏apoA-Ⅰ基因和脂联素基因mRNA表达量均与腹脂H-FABP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提示:北京油鸡血浆脂蛋白酯酶和肝脏苹果酸脱氢酶活性高于AA肉鸡,从而导致较高的血浆总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浓度,这可能是北京油鸡脂肪沉积较高的内在因素之一。A-FABP基因是造成2个品种腹脂沉积量差异的关键基因,H-FABP基因是脂类代谢通路上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沉积 血脂代谢 脂肪代谢相关基因 RT-PCR 基因表达
下载PDF
A-FABP和H-FABP基因多态位点及聚合基因型对白耳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IMF)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学余 韩威 李国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0-534,共5页
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区域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并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90日龄胸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联。结果在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处分别检测到C51... 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区域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并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90日龄胸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联。结果在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处分别检测到C51T和C1523T突变,突变均产生3种基因型(TT/TC/CC),各等位基因频率均处于H-W平衡状态。关联分析和基因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多态位点与胸肌IMF含量显著相关(P<0.05),A-FABP基因和H-FABP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白耳鸡胸肌IMF含量的加性效应分别为0.265和0.207,显性效应分别为0.042和0.021,主效应指数(MEI)分别为8.99%和6.93%。TT为两种有利单基因型,对胸肌IMF含量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率(CP:8.23%,6.17%,P<0.05),其对应的个体胸肌IMF含量为3.350%和3.286%。两种有利单基因型聚合个体TT/TT的胸肌IMF含量为3.660%,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聚合个体(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 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 白耳鸡 肌内脂肪
下载PDF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组织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蕾 王柏辉 +4 位作者 罗玉龙 王宇 苏琳 赵丽华 靳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3-18,共6页
以12月龄放牧和圈养条件下的苏尼特羊肌内脂肪、尾脂和肾脂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研究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组织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圈养条件下,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en... 以12月龄放牧和圈养条件下的苏尼特羊肌内脂肪、尾脂和肾脂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研究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组织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圈养条件下,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enzyme A desaturase,SCD)基因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放牧条件下,脂肪酸脱氢酶I(Δ5-fatty acid desaturases,FADS1)、脂肪酸脱氢酶II(Δ6-fatty aciddesaturases,FADS2)、脂肪酸延长酶5(elongaseofverylongchainfattyacid5,Elove5)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基因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高于圈养条件(P>0.05),放牧组脂蛋白脂酶基因在尾脂和肾脂中的表达量高于圈养组(P<0.05)。不同脂肪组织间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在肌内脂肪中FADS1、FADS2、Elove5和脂肪酸β-氧化关键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I,CPT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尾脂和肾脂(P<0.05);在尾脂和肾脂中PPAR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肌内脂肪(P<0.05)。脂肪代谢基因相关性研究中,在尾脂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基因的表达可以极显著促进SCD基因表达(P<0.01),有助于脂肪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养方式 苏尼特羊 脂肪代谢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猪H-FAB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姜延志 刘晓研 +1 位作者 李芳琼 李学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92-796,共5页
旨在研究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利用PCR-RFLP(HinfⅠ、MspⅠ、HaeⅢ、Hinf*Ⅰ4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中国地方猪种雅南猪、大河猪,培育品种大河乌猪以及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 旨在研究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利用PCR-RFLP(HinfⅠ、MspⅠ、HaeⅢ、Hinf*Ⅰ4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中国地方猪种雅南猪、大河猪,培育品种大河乌猪以及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共148头猪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H-FABP基因在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中对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在HinfⅠ和MspⅠ位点上,所有4个猪群都存在多态;在HaeⅢ位点上,除雅南猪只出现单态外,其余3个猪群都出现多态;在Hinf*Ⅰ位点上,除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出现多态外,其余3个猪群只表现单态。(2)4个位点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各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最小二乘均值关系即Hh>HH,bb>Bb>BB,Aa>AA,DD>Dd>dd。结合H-FABP基因的生理功能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可在特定的群体中将其作为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 PCR-RFLPS 肌内脂肪含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