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GF-β信号通路对牙源性黏液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陈星霖 王忠山 +3 位作者 孙国文 陈盛 童昕 秦海燕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4期407-414,共8页
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对牙源性黏液瘤(OM)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OMMSC)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至2020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OM患者2例,经手术取部分病灶标本进行OMMSC分离培养。另外选择于该院... 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对牙源性黏液瘤(OM)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OMMSC)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至2020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OM患者2例,经手术取部分病灶标本进行OMMSC分离培养。另外选择于该院接受牙种植治疗的年轻患者5例,抽取颌骨骨髓进行颌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JBMSC)分离培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茜素红S染色进行细胞鉴定。成骨培养7 d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GF-β信号通路以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观察小分子药物SB431542及TGF-β1干预对OMMSC、JBMSC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经分离获得的OMMSC、JBMSC具有梭形形态,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并具有成骨分化能力,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与JBMSC相比,OMM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RT-PCR检测结果显示,TGF-β/Smad信号相关因子在OMMSC中呈高表达(P<0.05),成骨相关因子骨桥蛋白(OPN)表达降低(P<0.05)。茜素红S染色结果显示SB431542可显著促进OMMSC成骨分化,而TGF-β1对OMMSC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成功对OMMSC进行了分离,发现TGF-β信号相关因子在OMMSC中呈高表达,抑制TGF-β信号转导通路可增强OMMSC的成骨能力,为改善OM患者骨缺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瘤来充质干细胞 颌骨骨髓来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下载PDF
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牙髓再生中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陆慧 郑烨新 赵玮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7-474,共8页
牙髓再生是一种基于组织工程治疗牙髓坏死的新策略,应用种子细胞结合支架和生长因子,实现牙本质、血管和神经的新生。外泌体是一类直径约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在调控细胞间信息和物质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以来,牙源性间充质... 牙髓再生是一种基于组织工程治疗牙髓坏死的新策略,应用种子细胞结合支架和生长因子,实现牙本质、血管和神经的新生。外泌体是一类直径约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在调控细胞间信息和物质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以来,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因其在牙髓组织再生领域展现出的巨大潜力而备受瞩目。本文介绍了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种类和培养环境,并对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调控细胞成牙本质向分化、血管生成、神经再生和成骨向分化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牙髓再生 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殷广浩 周淑敏 +1 位作者 孙兰英 王其宝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7期38-41,94,共5页
再生医学致力于研究如何促进创伤后组织再生和功能重建,主要利用干细胞疗法和组织工程技术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和再生能力的祖细胞,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领域。特... 再生医学致力于研究如何促进创伤后组织再生和功能重建,主要利用干细胞疗法和组织工程技术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和再生能力的祖细胞,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领域。特别是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由于获取方便且不存在复杂的伦理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潜能,被视为组织再生工程的种子细胞,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旁分泌途径促进受损组织再生修复,外泌体是其主要分泌物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多种疾病和损伤模型中能促进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组织再生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进口腔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筠 荆璇 +1 位作者 王思 刘瑞瑞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65-368,共4页
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因具有易获取、“无细胞治疗”介导特性以及较强的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潜力而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应用于口腔组织再生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含其促进牙髓牙本质、牙周组织... 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因具有易获取、“无细胞治疗”介导特性以及较强的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潜力而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应用于口腔组织再生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含其促进牙髓牙本质、牙周组织再生等功能。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有望克服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局限,为未来治疗相关口腔疾病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组织再生 炎症
下载PDF
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牙周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艾克帕尔·艾尔肯 陈晓涛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10期814-820,共7页
外泌体(exosomes,EXOs)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其内含有多种物质,包括miRNA、mRNA、DNA和蛋白质等,可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外泌体作为“无细胞治疗”手段,具有广阔的医学应用前景。EXOs的内含物随供体细胞及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外泌体(exosomes,EXOs)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其内含有多种物质,包括miRNA、mRNA、DNA和蛋白质等,可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外泌体作为“无细胞治疗”手段,具有广阔的医学应用前景。EXOs的内含物随供体细胞及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来自不同类型细胞的EXOs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因其在组织再生医学和免疫调节领域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牙周免疫调节过程中促炎型(M1型)/抗炎型(M2型)巨噬细胞以及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之间的平衡转化是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转化并且这种功能可能取决于周围微环境以及干细胞的组织来源等因素,如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中的miR-1246通过抑制NF-κB P65从而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根尖牙乳头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通过促进DNA去甲基化酶Tet2(Tet methylcytosine dioxygenase 2,Tet2)介导的FoxP3的去甲基化,维持FoxP3的稳定表达,促进Treg转化,从而缓解牙周炎局部炎症。此外炎症相关因子可以影响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的免疫调节活性,如脂多糖预处理的牙囊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可通过ROS/JNK信号通路降低RANKL/OPG比例,并通过ROS/ER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α两种促炎细胞因子预处理的牙龈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通过高表达CD73和CD5L从而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牙周炎患者牙周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促进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本文综述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在牙周免疫调节过程中对两种细胞平衡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为EXOs治疗牙周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M1型巨噬细胞 M2型巨噬细胞 TH17细胞 TREG细胞 免疫调节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创伤性脑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黄子芮 梁文佳 +6 位作者 朱青云 郭海星 陈奎 申皓宇 杨有雷 程兴博 迁荣军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5期129-132,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多种类型细胞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其分泌的含有遗传信息的外泌体以旁分泌方式安全、高效地促进组织器官的发育、修复和再生,可避免直接移植干细胞所带来的风险。在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中,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多种类型细胞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其分泌的含有遗传信息的外泌体以旁分泌方式安全、高效地促进组织器官的发育、修复和再生,可避免直接移植干细胞所带来的风险。在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中,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可穿过血-脑脊液屏障,促进神经修复和再生,极大地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创伤性脑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创伤脑损伤 临床应用
下载PDF
SD大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特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侯凯 李梅 +3 位作者 杨逸昆 李纯 李金茹 黄德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2,共4页
背景: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因为容易大量获得、抽取后残留于供区的脂肪组织仍可扩增、供区的损伤小等优点,成为干细胞生物工程研究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但是,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有较大困难。目的:探索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 背景: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因为容易大量获得、抽取后残留于供区的脂肪组织仍可扩增、供区的损伤小等优点,成为干细胞生物工程研究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但是,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有较大困难。目的:探索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其生长特性。方法:分别取4周龄和10月龄不同性别的SD大鼠腹股沟、肩部和腹腔脂肪组织,经细胞培养液洗涤、离心后接种于细胞培养瓶,放置体积分数5%CO2孵箱中培养,分别于24,48,72h后换液。待细胞密度达到约80%时,用0.25%胰酶-EDTA消化,传代培养。分析SD大鼠的年龄、性别、采集脂肪组织的部位、胶原酶Ⅰ的浓度和消化时间,以及原代细胞的首次换液时间等对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原代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随着传代和培养时间的延长,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由多边形、成巢分布,逐渐连接成片,伸展为梭形或多角形。培养48h后,含脂滴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但仍有90%的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始终不表现向脂肪细胞自发分化的趋势。4周龄雌性SD大鼠腹腔脂肪组织在一定条件下传代培养最佳。提示,从SD大鼠腹腔脂肪组织中分离的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稳定传代,SD大鼠的年龄、性别、采集脂肪组织的部位、胶原酶Ⅰ的浓度和消化时间,以及原代细胞的首次换液时间等均影响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细胞 分离培养 组织修复 生物工程
下载PDF
同种异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6
8
作者 吴子征 李受珉 +2 位作者 王泽 李智 张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 目的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支架上,构建rADSCs/β-TCP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并进行体外培养。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中下段造成2cm长度的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单β-TCP人工骨对照组;C组:rADSCs/β-TCP复合体实验组。在手术后2周、4周、6周和8周时进行X线检查,然后每组各选2只兔处死后取出标本,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以及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骨修复情况,并观察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复合β-TCP后对其生长分化无影响。X线检查结果发现,A组有稍多的骨组织形成,未见髓腔及正常骨影像学表现;B组虽然骨连接性基本恢复,但骨髓腔尚未完全再通;C组骨连接性完全恢复,骨缺损基本修复,骨髓腔再通。术后4周,C组可观察到骨缺损周围开始形成新生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量逐渐增多。术后6周,材料逐渐降解,材料孔隙内有新生骨长入。术后8周,C组材料降解明显,材料孔隙基本消失,髓腔已基本再通;B组部分骨髓腔再通,而A组未发现骨髓腔再通。新生骨组织面积比较,各时间点C组的面积最大,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测未见免疫排斥现象。结论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ADSCs有望成为理想的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的组织工程骨所需要的种子细胞,为大段骨缺损组织工程的修复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为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复合体 大段骨缺损 Β-磷酸三钙
下载PDF
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萍 房佰俊 +1 位作者 宋永平 董子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3期8426-8430,共5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希望解决造血重建缓慢的策略之一,但临床实施中,抽取骨髓进而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尚不能为大部分健康供者所接受。目的:探讨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希望解决造血重建缓慢的策略之一,但临床实施中,抽取骨髓进而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尚不能为大部分健康供者所接受。目的:探讨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造血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5/11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雄性6~8周龄BALB/c(H-2K^d)小鼠20只,雌性7~8周龄C57BL/6(H-2K^b)小鼠50只,均购于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方法: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20只雄性BALB/c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反复吹打2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骨髓细胞,加入EDTA-NH4Cl液去除红细胞,即为骨髓有核细胞。剩余3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均给予一次全身3.0Gy^60Co-γ照射,照射后第4,5,6天皮下注射环磷酰胺及氯霉素,建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经尾静脉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9个+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3×10^6个,骨髓有核细胞组单纯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7个,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0.2mL,10只/组。主要观察指标:定期检测外周血和股骨有核细胞数以及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的变化,PCR法鉴定Y染色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CD3和H-2K^d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第2周,联合组外周血有核细胞数、股骨有核细胞数、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均明显高于骨髓有核细胞组(P〈0.05),且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各种细胞数量逐渐恢复(P〈0.05)。细胞移植后第4周(即造血恢复期),联合组外周血可特异性地扩增Y染色体的SRY基因片段,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3和H-2K^d双阳性细胞达6.66%,提示在受体小鼠体内有供体细胞的存在。结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重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造血功能,促进小鼠造血系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骨髓有核细胞 造血恢复 脂肪
下载PDF
整合素α9在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娟 薛斌 李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子治疗靶点,为ADSCs应用于淋巴水肿的分子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①从吸脂术后废弃的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AD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特征。②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第3代ADSCs表面特征性抗原CD90、CD29、CD34及CD45的表达;MTT法绘制生长曲线。③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人VEGF-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诱导其向LECs方向分化,同时以人LECs作为阳性对照组。④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LECs表面特征性抗原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血管内皮细胞特征性抗原CD34及integrinα9的表达。⑤FCM检测各组细胞周期,使用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AD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第1、3、5代ADSCs的生长曲线均呈S形;细胞表面抗原为CD90+、CD29+、CD34-、CD45-。②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LYVE-1表达阳性、CD34表达均阴性,integrinα9的表达趋势与LYVE-1一致,且二者在实验组的表达水平低于阳性对照组;三者在阴性对照组中的表达均为阴性。③各组G0/G1期细胞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小于阴性对照组(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3)。结论:ADSCs离体培养,具有向LECs分化的潜能。使用VEGF-C、VEGF-A、PDGF-BB可诱导部分人ADSCs向LECs分化。在人ADSCs向LECs分化过程中integrinα9的表达增强,分化前后细胞的周期发生了改变。该分子在LECs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有望在淋巴水肿的再生治疗中成为重要的分子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整合素α9
下载PDF
地黄低聚糖对人脂肪组织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玉红 陈光辉 +3 位作者 王舒 张琰琴 王磊 秦宇红 《心脏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332-335,346,共5页
目的探讨地黄低聚糖(RGO)对分离、培养的人脂肪组织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人脂肪组织用2.5 g/L胶原蛋白酶Ⅰ消化、分离ADMSCs。取沉淀的细胞进行培养,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其表面CD44... 目的探讨地黄低聚糖(RGO)对分离、培养的人脂肪组织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人脂肪组织用2.5 g/L胶原蛋白酶Ⅰ消化、分离ADMSCs。取沉淀的细胞进行培养,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其表面CD44、CD105、CD45和CD34分子的表达。以IMDM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加入RGO配成不同浓度(0、1、10、100及400 mg/L)的IMDM分别培养ADMSCs,用MTT比色法检测ADMSCs的增殖。培养72 h后,用ELISA法测定不同培养基中VEGF的含量。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分离培养的细胞表面CD44+、CD105+、CD34-、CD45-。MTT比色法的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和10 mg/L组无明显差别,100及400 mg/L组明显升高(均P<0.01),且100 mg/L组明显高于400 mg/L组(P<0.05)。0、1、10、100、400 mg/L5个组VEGF的含量,分别为(627.88±33.86)、(655.50±40.29)、(666.50±43.20)、(843.50±53.05)和(722.88±51.34)ng/L。结论RGO对ADM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并导致其分泌VEGF的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地黄低聚糖
下载PDF
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乳腺癌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凊 张博 车绪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8期25-28,共4页
目的研究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 AD-MSC)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及对乳腺癌转移的影响。方法贴壁法从人脂肪组织分离获得h AD-MSC,完成鉴定;分别用脂肪诱导培养基和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其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分化;h AD-MSC与人乳腺癌细胞MDA-MB... 目的研究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 AD-MSC)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及对乳腺癌转移的影响。方法贴壁法从人脂肪组织分离获得h AD-MSC,完成鉴定;分别用脂肪诱导培养基和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其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分化;h AD-MSC与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共培养,Transwell小室法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迁移、侵袭能力。结果从人脂肪组织中成功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共培养之后的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结论从人脂肪组织中可分离培养出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乳腺癌 共培养 转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志刚 熊敏 +5 位作者 曾云 余化龙 何宁 王志勇 韩珩 陈森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行为变化及功能评价。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对照...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行为变化及功能评价。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实验组术后第9天在损伤局部注射BDNF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溶液。细胞移植后1、3、7、21 d用改良的BBB评分进行行为学检查,在7、21 d行运动诱发电位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实验组移植BDNF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7、21 d后,其BBB评分稍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诱发电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BDNF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有助于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体外分离培养人源性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鉴定
14
作者 邢昕 吕蓉 +1 位作者 李素萍 刘忠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95-195,共1页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皮下脂肪来源的细胞群,依据ISCT公布的国际标准规定通过形态观察、免疫表型检测及多种分化潜能的鉴定证实体外获得的细胞群为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方法采用0.1%胶原酶I及0.25%胰酶双消化法进行细胞的体外分离,LG-...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皮下脂肪来源的细胞群,依据ISCT公布的国际标准规定通过形态观察、免疫表型检测及多种分化潜能的鉴定证实体外获得的细胞群为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方法采用0.1%胶原酶I及0.25%胰酶双消化法进行细胞的体外分离,LG-DMEM培养基加入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于37℃、5%CO2的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待细胞生长至70%~80%融合时消化传代扩增。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表达;取第3代细胞,于基础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成骨(10%胎牛血清、0.1mmol/L地塞米松、50mg/L抗坏血酸、10mmol/Lβ-磷酸甘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分离培养 充质干细胞 传代扩增 脂肪 胎牛血清 细胞 消化法 饱和湿度 基础培养基
下载PDF
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放化疗所致胸腺损伤机制研究
15
作者 张伟东 张伟威 +4 位作者 党晓健 魏颖 王莉 李静 王娜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14期2111-2114,2119,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化疗损伤胸腺上皮细胞增殖作用并进行机制探索。方法无菌环境下分离提取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以20、30、50及100μmol/L KGF-si RNA作用于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筛选最佳KGF-siRNA基因沉默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化疗损伤胸腺上皮细胞增殖作用并进行机制探索。方法无菌环境下分离提取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以20、30、50及100μmol/L KGF-si RNA作用于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筛选最佳KGF-siRNA基因沉默作用浓度;比较KGF基因沉默干预与非KGF基因沉默干预对胸腺上皮增殖影响。结果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培养6~8 d呈典型纤维状,流式细胞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阳性93.7%,CD34阳性率0.405%。不同浓度20、30、50及100μmol/L的KGF-siRNA转染作用48 h后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mRNA水平下降33.22%、46.40%、81.06%及42.35%,50μmol/L作用48 h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基因沉默组、空白对照组及空质粒组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发现沉默组与空白对照及空质粒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后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应用Brdu增殖实验连续3 d分别测定基因沉默组、正常组、单纯人胸腺上皮细胞增殖情况及基因沉默组、正常组及单纯鼠胸腺上皮细胞增殖情况发现基因正常组显著高于基因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PI单染测定基因沉默组、正常组、单纯人胸腺上皮细胞及基因沉默组、正常组、单纯鼠胸腺上皮细胞周期计算细胞增殖密切相关S期细胞所占比,证实正常对照组增殖显著高于况默组及单纯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组增殖,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分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完成胸腺上皮细胞增殖;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化疗损伤胸腺有促进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siRNA 基因沉默 增殖
下载PDF
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的差异性研究
16
作者 赵微 刘艳翠 牛莹莹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2期2246-2247,共2页
目的比较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速度,探讨ADSCs替代BMSCs的可行性。方法从成年雄性SD大鼠取脂肪组织和骨髓分别提取ADSCs和BMSCs,利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细胞增... 目的比较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速度,探讨ADSCs替代BMSCs的可行性。方法从成年雄性SD大鼠取脂肪组织和骨髓分别提取ADSCs和BMSCs,利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速度。结果第二代ADSCs和BMSCs细胞接种时光密度(OD)平均值分别为0.028和0.030,两者OD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05),于接种后的第1、2、3、4日ADSCs的OD值都显著高于BMSCs(P<0.05)。结论大鼠ADSCs增殖速度显著高于B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骨髓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差异研究
下载PDF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病
17
作者 陈耀凯 郭艳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69-72,共4页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由于其广泛存在于脂肪组织中,取材容易,获得率高而有望成为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中新的干细胞来源,极具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前景。本文对脂肪源性间充质干...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由于其广泛存在于脂肪组织中,取材容易,获得率高而有望成为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中新的干细胞来源,极具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前景。本文对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多向分化潜能及其在肝脏疾病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分化 肝脏疾病
下载PDF
体外培养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成脂分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受珉 吴子征 +2 位作者 王泽 李智 张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7期6008-6013,共6页
背景: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在体外特定条件下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仍存在诸多困难与不足。目的:体外分离培养获得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其形态学... 背景: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在体外特定条件下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仍存在诸多困难与不足。目的:体外分离培养获得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其形态学、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并鉴定其向成骨、成脂分化的潜能。方法:切取兔颈背区皮下脂肪,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第4代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后进行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其成脂、成骨分化潜能。结果与结论: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漩涡样贴壁生长,能稳定传代至第10代,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可高表达CD29、CD90及CD44,而CD34和CD45表达较低;成脂诱导后的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油红O染色呈阳性;成骨诱导后的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以上结果显示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出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获得的细胞生长稳定,增殖活跃,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抗原以及具有向成骨、成脂等多向分化的潜能,有望为骨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诱导 脂肪充质干细胞 成脂分化 成骨分化 表面标志物
下载PDF
腺病毒36感染对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PPARγ和adiponectin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努尔比耶.努尔麦麦提 焦谊 +5 位作者 伊力亚斯.艾萨 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 开色尔.喀米力 陆建飞 常曦 关亚群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58-563,共6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36感染对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和脂联素(adiponect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人皮下脂肪组织、I型胶原酶消化并收集... 目的探讨腺病毒36感染对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和脂联素(adiponect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人皮下脂肪组织、I型胶原酶消化并收集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h AMSC),细胞传至第3代(P3代)对h AMSC进行定向成脂诱导,并进行油红O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h AMSC表面免疫表型;人类腺病毒36(adenouirus-36,Ad36)感染h AMSC,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 time-PCR)方法检测Ad36感染的h AMSC PPARγ和adiponectin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 (1)h AMSC在体外呈梭形生长,且能稳定传代;(2)细胞在加入成脂诱导剂后可定向分化成脂肪细胞;(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 AMSC免疫表型:CD105(93.0±1.3)%,CD44(99.6±0.3)%,CD34(0.2±0.1)%,CD45(0.2±0.3)%,CD31(0.3±0.3)%,CD29(3.4±0.2)%;(4)Ad36感染h AMSC后细胞内脂滴逐渐增多、增大。PPARγ和adiponectin基因在Ad36感染h AMSC后的第1天开始表达,感染后第2~6天较0 MOI组显著升高(P〈0.05),至感染后第8天10 MOI剂量组表达水平开始下降。结论 Ad36使h AMSC定向分化成脂肪细胞,并上调了PPARγ和adiponectin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腺病毒36 PPARΓ ADIPONECTIN
下载PDF
脐带、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改善肝硬化大鼠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琳琳 王静敏 +1 位作者 张艳鹤 杨继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92-795,共4页
目的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UC-MSCs组、ADSCs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注入UC-MSCs、ADSCs各2 ml(细胞数量5×106)及等量生理盐水。干细胞移植前及移植4周后,检测大鼠肝功能;取肝组织制备切片进行HE、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干细胞移植后,UC-MSCs组和ADSCs组的肝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组织病理提示,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在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评分等方面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s组与ADSCs组间肝组织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UC-MSCs组、ADSCs组与对照组相比,α-SM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s组与ADSCs组α-SM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MSCs、ADSCs移植能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和病理组织学,两者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充质干细胞 脂肪充质干细胞 肝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