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轭亚油酸(CLA)对乳脂肪球粒径和磷脂酰胆碱含量的影响
1
作者 刘镇滔 康方圆 +5 位作者 吴奎显 倪晗 杨彦宾 王月影 杨国宇 韩立强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15,共5页
随机选取16头处于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00 g/d共轭亚油酸(CLA)微囊粉,试验为期8 d,对第8天采集乳样进行乳成分分析,重力法分层后分析牛乳脂肪球粒径大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 随机选取16头处于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00 g/d共轭亚油酸(CLA)微囊粉,试验为期8 d,对第8天采集乳样进行乳成分分析,重力法分层后分析牛乳脂肪球粒径大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大粒径和小粒径乳脂肪球的磷脂酰胆碱(PC)含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饲喂CLA可降低牛乳的乳脂肪含量(P<0.05)。牛乳经重力分层后,CLA处理组平均粒径参数D[3,2]、D[4,3]、DV(10)、DV(50)、DV(90)在F1~F6层均显著降低(P<0.05),比表面积(SSA)则显著升高(P<0.05)。磷脂含量分析发现与CON组相比,CLA组在F1层中的PC(28∶0)、PC(30∶0)、PC(31∶0)、PC(32∶0)、PC(30∶1)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F6层中21种PC化合物含量都显著降低(P<0.05)。这些结果表明CLA处理可降低牛乳脂肪、脂肪球粒径和磷脂酰胆碱的含量,增加乳脂肪球比表面积,从而为生产不同粒度的乳脂肪球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脂肪 脂肪球粒径 磷脂酰胆碱
下载PDF
两种乳中脂肪球粒径、脂肪酶活性以及游离脂肪酸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王风梅 梁琪 +2 位作者 文鹏程 张炎 黄绍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95-100,共6页
以萨能奶山羊乳和荷斯坦牛乳为研究对象,用罗兹哥特法和激光动态散射仪分别测定了两种乳的脂肪含量、脂肪球粒径大小以及分布;用脂肪酶活性的临床分析方法测定了脂蛋白脂肪酶在乳脂肪和脱脂乳中的分布;采用硅胶-氧化铝柱层析分离脂肪酸... 以萨能奶山羊乳和荷斯坦牛乳为研究对象,用罗兹哥特法和激光动态散射仪分别测定了两种乳的脂肪含量、脂肪球粒径大小以及分布;用脂肪酶活性的临床分析方法测定了脂蛋白脂肪酶在乳脂肪和脱脂乳中的分布;采用硅胶-氧化铝柱层析分离脂肪酸,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了两种乳中游离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萨能奶山羊乳和荷斯坦牛乳中的脂肪含量分别为4.04、3.55 g/100 m L;平均脂肪粒径为3.46、3.16μm;脂肪球粒径与脂肪含量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萨能奶山羊乳和荷斯坦牛乳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分别为229.62±9.31、(366.81±24.33)U/L,其中乳脂肪中脂蛋白脂肪酶的含量分别为51.35%、27.09%,脱脂乳中含量分别为48.65%、72.91%;萨能奶山羊乳和荷斯坦牛乳中总的游离脂肪酸分别为211.38、717.02 mg/kg;短链游离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05.51、20.05 mg/kg;其中辛酸和癸酸是影响萨能奶山羊乳风味的主效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球粒径 游离脂肪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对奶牛乳脂肪球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啟雪 张梦璐 +6 位作者 张志锦 邢智洋 朱河水 王月影 付彤 高腾云 韩立强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32-1438,共7页
旨在探索共轭亚油酸(CLA)对奶牛乳脂肪球粒径(MFG)及分布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4头体况相近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体重(583±34.6)kg,产奶量(27.2±2.4)kg·d^(-1)),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 旨在探索共轭亚油酸(CLA)对奶牛乳脂肪球粒径(MFG)及分布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4头体况相近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体重(583±34.6)kg,产奶量(27.2±2.4)kg·d^(-1)),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日粮,低剂量组(L组)饲喂基础日粮+150 g·d^(-1) CLA,中剂量组(M组)饲喂基础日粮+300 g·d^(-1) CLA,高剂量(H组)饲喂基础日粮+400 g·d^(-1) CLA。连续饲喂5 d,测量奶牛采食量、产奶量和乳成分,采用Mastersizer 3000激光粒度仪测量乳脂肪球颗粒平均直径以及比例分布。结果发现,饲喂CLA对奶牛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和乳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CLA处理极显著降低了乳脂肪的含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CLA处理组牛乳中脂肪球粒径D_([3,2])和D_([4,3])显著减少(P<0.05),并且随CLA添加剂量的增加,脂肪球分布比例呈现小脂肪球增多而大脂肪球减少的变化趋势。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CLA水平能够改变奶牛乳脂肪球粒径大小和比例,为阐明反式脂肪酸CLA造成奶牛低脂乳的内在机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泌乳 共轭亚油酸 脂肪球粒径
下载PDF
牛乳脂肪球粒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黄啟雪 邢智洋 +2 位作者 张梦璐 朱河水 韩立强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20年第4期47-51,共5页
乳中脂肪主要以乳脂肪球(milk fat globule,MFG)形式从哺乳动物的乳腺中分泌到乳中,MFG粒径从0.2μm到15.0μm不等,不同粒径MFG影响新生儿的健康及乳制品的理化特性。MFG粒径主要由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脂滴调控,脂滴大小的调控因素包括细... 乳中脂肪主要以乳脂肪球(milk fat globule,MFG)形式从哺乳动物的乳腺中分泌到乳中,MFG粒径从0.2μm到15.0μm不等,不同粒径MFG影响新生儿的健康及乳制品的理化特性。MFG粒径主要由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脂滴调控,脂滴大小的调控因素包括细胞内甘油三酯水平及其合成与水解过程中参与的酶、膜磷脂、脂滴融合等。本文主要综述MFG的合成和结构、MFG粒径对牛乳营养及乳制品加工的影响、脂滴融合对MFG粒径的调控,为MFG粒径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乳 脂肪球粒径 脂肪球膜 脂滴
下载PDF
均质和冷冻方式对搅打奶油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郑卫平 程颖 +2 位作者 陈韵 刘雪梅 张露 《中国食品》 2023年第14期138-141,共4页
目前,对奶油类产品中均质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均质压力对搅打奶油产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次均质工艺中,均质压力越大,脂肪球粒径越小,产品稳定性就越好;在两次均质工艺中,搅打奶油的起泡率和稳定性随一次均质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然而... 目前,对奶油类产品中均质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均质压力对搅打奶油产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次均质工艺中,均质压力越大,脂肪球粒径越小,产品稳定性就越好;在两次均质工艺中,搅打奶油的起泡率和稳定性随一次均质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然而,不同的均质方式对搅打奶油品质影响的对比研究却鲜有报道,这对于进一步探究均质工艺对搅打奶油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质压力 搅打奶油 产品稳定性 脂肪球粒径 起泡率 品质影响 冷冻方式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均质压力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苏国万 罗立新 +1 位作者 赵强忠 赵谋明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7-40,共4页
研究了均质压力对大豆分离蛋白(SPI)乳浊液的脂肪球粒径、表观黏度、乳析率和离心沉淀率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均质压力为10~55MPa时,乳浊液中的脂肪球粒径、表观粘度、乳析率和离心沉淀率随均质压力升高... 研究了均质压力对大豆分离蛋白(SPI)乳浊液的脂肪球粒径、表观黏度、乳析率和离心沉淀率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均质压力为10~55MPa时,乳浊液中的脂肪球粒径、表观粘度、乳析率和离心沉淀率随均质压力升高而明显变小,乳浊液稳定性提高;当均质压力为55-70MPa时,脂肪球粒径、表观黏度、乳析率和离心沉淀率随均质压力升高变化均较小。考虑生产成本及设备投入,选择均质压力为55MPa左右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 均质压力 脂肪球粒径 稳定性
下载PDF
均质压力对UHT搅打稀奶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孟宪霞 李少英 +2 位作者 孔凡丕 刘鹭 吕加平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5,共4页
以新鲜稀奶油为主要原料,考察了不同的均质压力对UHT搅打稀奶油的脂肪球粒径、流变学特性、搅打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UHT搅打稀奶油最适均质压力范围为3~5 MPa;随着均质压力的增大(1~9 MPa),脂肪球粒... 以新鲜稀奶油为主要原料,考察了不同的均质压力对UHT搅打稀奶油的脂肪球粒径、流变学特性、搅打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UHT搅打稀奶油最适均质压力范围为3~5 MPa;随着均质压力的增大(1~9 MPa),脂肪球粒径减小,但打发成型所需时间增加;在α=0.01水平上,粒径与搅打时间、起泡率显著相关;在α=0.05水平上搅打时间与起泡率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T搅打稀奶油 均值压力 脂肪球粒径 搅打时间 搅打起泡率
下载PDF
冷冻解冻过程中稀奶油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裘娅楠 孙颜君 +1 位作者 张娟 刘振民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2-57,64,共7页
以新鲜稀奶油为原料,考察了不同冷冻时长及解冻方式对稀奶油的微观结构、脂肪球粒径、脂肪附聚率、冻融稳定率及油水分布情况的影响,并以植脂奶油为对比。结果表明:冷冻24h的稀奶油冷藏解冻后粒径值D×(50)最大,较原样增大了128%;... 以新鲜稀奶油为原料,考察了不同冷冻时长及解冻方式对稀奶油的微观结构、脂肪球粒径、脂肪附聚率、冻融稳定率及油水分布情况的影响,并以植脂奶油为对比。结果表明:冷冻24h的稀奶油冷藏解冻后粒径值D×(50)最大,较原样增大了128%;而水浴解冻时冷冻2h的稀奶油D×(50)最大,随着冷冻时长增加,D×(50)逐渐减小。冷冻解冻后导致了新鲜稀奶油油水分离,检测到的游离脂肪信号幅度增强;脂肪球液滴被迫聚集,脂肪附聚率逐渐增加;稀奶油体系结构被破坏,冻融稳定率持续降低,冷冻24h的样品冷藏解冻后降低了60.54%,水浴解冻后降低了53.17%,水浴解冻后稀奶油的冻融稳定率均高于冷藏解冻处理后的样品。最终稀奶油无法打发,而植脂奶油则仍保持均一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稀奶油 解冻 脂肪球粒径 脂肪附聚率 油水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