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血管基质组分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微环境中的转归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安璐 陈晓明 +5 位作者 李灿 姚建 张舒羽 曹建平 龚振华 余道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1-187,共7页
目的研究脂肪血管基质组分(SVF)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微环境中的转归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将C57BL/6N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每组25只。将空白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小鼠以15 G... 目的研究脂肪血管基质组分(SVF)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微环境中的转归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将C57BL/6N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每组25只。将空白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小鼠以15 Gy X射线进行背部局部照射,随后对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小鼠局部注射来源于B6/G⁃R小鼠的SVF。通过荧光示踪、活体成像观察SVF注射后1、3、7、14、21 d的存活情况。根据动物实验结果优化临床SVF注射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创面情况以不同频次进行SVF局部注射,并观察疗效。结果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阴性对照组在SVF注射后的第14天均可在组织切片中观察到局部组织中的SVF。在注射后1、3、7 d,SVF的荧光信号强度依次为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注射后14 d,SVF的荧光信号强度依次为急性损伤组>阴性对照组>慢性损伤组;注射后21 d,各组SVF荧光信号强度极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急性损伤组仅在注射后14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1,P<0.05),慢性损伤组在注射后1、3、7、14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88~5.74,P<0.05);急性损伤组的SVF荧光信号强度在第3、7、14、21天均显著高于慢性损伤组(t=4.73~8.38,P<0.05)。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的SVF半衰期分别为6.336、6.014、2.163 d。临床试验中在传统手术方案基础上应用SVF移植,显示SVF有明确的促进创面修复作用,且移植越早越有利于创面愈合。结论SVF在急、慢性皮肤辐照损伤微环境中转归不同,对临床应用中SVF的用药时机和注射频次具有临床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血管基质组分 放射性皮肤损伤 转归
原文传递
脂肪血管基质组分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微环境中转归的动物模型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安璐 张舒羽 +1 位作者 曹建平 余道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80-2484,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脂肪血管基质组分(SVF)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动物模型以研究SVF的转归。方法:C57BL/6N小鼠以15Gy剂量局部照射后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SVF处理组),每组30只。B组小鼠注射来源于B6-G/R小鼠的SVF,A组小... 目的:探讨一种脂肪血管基质组分(SVF)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动物模型以研究SVF的转归。方法:C57BL/6N小鼠以15Gy剂量局部照射后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SVF处理组),每组30只。B组小鼠注射来源于B6-G/R小鼠的SVF,A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分别于SVF注射前及注射后1、3、7、14、21、28 d行活体成像(IVIS);用随机数字表法在两组小鼠中随机抽取3只,处死后切取皮肤标本于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评估SVF的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SVF注射前及注射后1、3、7、14、21、28 d在IVIS下观察,光通量分别为(3.17±1.28)×107、(1.06±0.07)×1010、(9.23±0.74)×10^(9)、(4.91±0.57)×10^(9)、(2.89±0.40)×10^(9)、(1.04±0.25)×10^(9)、(2.53±0.55)×108[p/sec/cm^(2)/sr]/[μW/cm^(2)]。结果显示,SVF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的荧光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1.909,15.27))=85.662,P<0.01。SVF注射后第1天(P<0.01)、第3天(P<0.01)、第7天(P<0.01)、第14天(P<0.01)的荧光信号强度显著高于注射前,而第21天(P>0.05)、第28天(P>0.05)与注射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切片中绿色荧光标记的SVF分布于真皮层及皮下组织,随时间增加SVF逐渐减少。结论:本研究构建一种简便易行、高效可靠的动物模型用以示踪SVF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微环境中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血管基质组分 转归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微环境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组分辅助自体脂肪移植提升颞部凹陷的效果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志贤 黄如林 +3 位作者 莫自增 沈剑 李响 梁杰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972-1976,共5页
目的评价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组分(SVF)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在颞部凹陷填充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49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SVF辅助脂肪移植组应用SVF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技术,脂肪移植组应用传统的自体脂肪技术。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 目的评价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组分(SVF)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在颞部凹陷填充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49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SVF辅助脂肪移植组应用SVF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技术,脂肪移植组应用传统的自体脂肪技术。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采用颞部凹陷提升率二维测量法、颞部凹陷评分改善度法和患者满意率调查法评估术后有效性,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术后安全性。结果相较于脂肪移植组,SVF辅助脂肪移植组的手术次数减少到了(1.45±0.49)次,单侧总计脂肪组织填充量减少到(17.65±6.93)m L,但颞部凹陷的提升率提高到(32.35±7.13)%、颞部凹陷评分改善度平均提高(2.50±0.71)分、患者满意率92.31%,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 SVF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技术改善颞部凹陷的有效性优于传统自体脂肪移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血管组分 自体脂肪移植 颞部凹陷 颞部填充
下载PDF
脂肪源性基质血管组分在膝关节软骨损伤治疗中的短期临床疗效
4
作者 李涵 向杜磊 +4 位作者 赵根 金文铭 李宝 刘欣伟 邵兵 《骨科》 CAS 2022年第6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组分(SVF)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病例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病例,经病人知情同意后行SVF关节腔注射治疗。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为(39.0±...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组分(SVF)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病例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病例,经病人知情同意后行SVF关节腔注射治疗。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为(39.0±11.6)岁(22~58岁)。军事训练伤致软骨损伤24例,退变性软骨损伤6例。全部病例均为单侧膝关节注射。于治疗后3、6个月观察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Arthritis Index,WOMAC)及日本膝关节骨关节炎功能评估量表(the Japanese knee osteoarthritis measure,JKOM)评分。在治疗后6个月再次行膝关节MRI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4±2.6)个月。治疗后3、6个月随访,VAS、WOMAC和JKOM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随访MRI检查,与治疗前比较,软骨损伤信号未见明显缓解。病人未发生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膝关节内注射SVF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短期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软骨损伤 脂肪源性血管组分 军事训练伤
下载PDF
脂肪基质血管组分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疼痛及软骨修复的研究
5
作者 杨锦荧 楼袁美 +4 位作者 葛彦志 陈祖祥 单乐天 陆海山 贾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6期782-785,共4页
目的观察脂肪基质血管组分(SVF)对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疼痛和软骨修复的作用。方法取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制备SVF,采用碘乙酸法构建KOA模型。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VF低浓度组、SVF中浓度组、SVF高浓度组,每组各5... 目的观察脂肪基质血管组分(SVF)对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疼痛和软骨修复的作用。方法取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制备SVF,采用碘乙酸法构建KOA模型。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VF低浓度组、SVF中浓度组、SVF高浓度组,每组各5只。采用低(1.6×10^(4)个/mL)、中(3.2×10^(4)个/mL)、高(6.4×10^(4)个/mL)浓度的SVF对大鼠双侧膝骨关节腔注射治疗,每周注射1次,于模型复制后第2周和4周时评价大鼠疼痛指标。注射4周后,取各组大鼠膝关节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OARSI评分。结果模型复制后第2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SVF低、中、高浓度组压痛阈值均降低(P<0.01);模型复制后第4周,模型组压痛阈值低于正常组(P<0.01),SVF低、中、高浓度组压痛阈值与模型组相比均提高(P<0.01),且SVF高浓度组高于SVF低浓度组(P<0.05)。病理学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关节软骨破坏和退行性变化明显;SVF低、中、高浓度组相比于模型组关节软骨形态明显改善。模型组OARSI评分高于正常组(P<0.01),SVF低、中、高浓度组OARSI评分均较模型组下降(P<0.01)。结论SVF可提高KOA模型大鼠疼痛阈值,修复软骨损伤,且低剂量就有良好效果,是临床治疗KOA的潜在有效干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脂肪血管组分 压痛阈值 软骨细胞
下载PDF
脂肪组织血管基质移植联合补元复骨汤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孙惠文 王卫国 《内蒙古中医药》 2020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组织中血管基质组分移植联合中药补元复骨汤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收治的骨折不愈合患者28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自体脂肪组织中血管基质组分移...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组织中血管基质组分移植联合中药补元复骨汤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收治的骨折不愈合患者28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自体脂肪组织中血管基质组分移植联合中药补元复骨汤治疗),各1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定期拍片及抽血随访,重点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患肢的骨痂出现时间、血清碱性磷酸酶和钙磷乘积。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2.85%(13/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8/14)(P<0.05)。对照组骨痂出现时间为(11.56±2.98)周,观察组骨痂出现时间为(7.12±2.5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为(172.58±36.65)U/L,血钙磷乘积为(3.69±0.58)mmol/L;观察组血清碱性磷酸酶为(206.92±29.91)U/L,血钙磷乘积为(4.80±0.62)mmol/L,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脂肪组织中血管基质组分移植联合中药补元复骨汤可有效治疗骨折不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脂肪组织血管组分 补元复骨汤 骨折不愈合 血清碱性磷酸酶 钙磷乘积
下载PDF
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组分对难愈性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唐林平 刘恿铂 +1 位作者 蒋亚楠 谭谦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8期912-914,共3页
目的观察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组分(SVF)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方法分别应用SVF(试验组,12例)和常规换药(对照组,18例)治疗难愈性创面,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37.6±18.2)d vs.(62.4±25.2... 目的观察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组分(SVF)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方法分别应用SVF(试验组,12例)和常规换药(对照组,18例)治疗难愈性创面,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37.6±18.2)d vs.(62.4±25.2)d](P<0.05),术后4周和8周创面愈合率高[(87.5±20.7)%vs.(55.7±27.2)%和(99.0±2.9)%vs.(86.9±16.3)%](P<0.05)。结论脂肪来源的SVF能有效促进难愈性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血管组分 难愈性创面
原文传递
活性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在裸鼠糖尿病创面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浩 郑万玲 +4 位作者 殷雅婷 王苹苹 沈才齐 金培生 张爱君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2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ADM)在裸鼠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体外培养ADSC与ADM微粒复合体;24只裸鼠分为活性ADM微粒组...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ADM)在裸鼠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体外培养ADSC与ADM微粒复合体;24只裸鼠分为活性ADM微粒组、ADSC组、ADM微粒组、空白组4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裸鼠模型并制作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实验组创面移植复合体,其他组创面分别移植ADSC、ADM微粒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术后7、14 d各组随机选择3只裸鼠观察创面愈合情况,HE染色测量再上皮化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密度,比较各组差异。结果活性ADM微粒组中细胞存活情况明显优于ADSC组;术后7、14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6.0±2.7)%、(98.5±1.1)%,再上皮化厚度分别为(99.1±1.8)μm、(124.3±4.3)μm,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活性ADM微粒组新生血管染色高于其他组。结论ADSC复合ADM微粒移植可促进裸鼠糖尿病创面血管生成,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干细胞 脂肪血管组分 脂肪干细胞 血管 糖尿病创面愈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