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韩才均 朴美花 +3 位作者 黄媛 吴政燮 金星 李光一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33-1638,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生发展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3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8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入院合并ACLF的患者情况和随访6个月新发ACLF事... 目的探讨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生发展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3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8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入院合并ACLF的患者情况和随访6个月新发ACLF事件。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血清I-FABP水平。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性分析采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两变量间相关性。多变量Cox回归法分析随访期间新发ACLF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组间ACLF发生情况,并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评估I-FABP对ACLF发生、发展的预测性能。结果入组168例患者中43例合并ACLF,125例无ACLF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新发ACLF19例。纳入时合并ACLF患者的I-FABP水平高于无ACLF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59,P<0.001)。新发ACLF患者的I-FAB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ACLF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14,P<0.001)。I-FABP随ACLF分级增加而升高(H=17.385,P<0.001,P趋势<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FABP与随访期间新发ACLF独立相关(HR=2.138,95%CI:1.297~3.525,P=0.003),且I-FABP三分位数显示出良好的区分能力(χ^(2)=12.16,P<0.001)。ROC曲线显示I-FABP对ACLF发生和发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95%CI:0.791~0.903)和0.747(95%CI:0.661~0.82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07µg/L和1.86µg/L。结论I-FABP是预测ACLF发生和发展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临床识别高危患者,改善临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生物标记
下载PDF
尿脂肪酸结合蛋白1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快速下降的相关性
2
作者 王宇 袁瑾 +1 位作者 赵灿 李宁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尿脂肪酸结合蛋白1(urinary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1,u-FABP1)与老年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患者肾功能快速下降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12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内分泌... 目的探讨尿脂肪酸结合蛋白1(urinary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1,u-FABP1)与老年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患者肾功能快速下降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12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430例T2DM且保留肾功能的老年患者,至少随访5年,进行一系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ing th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测量。肾功能快速下降定义为年度eGFR下降值>3 mL·min^(-1)·(1.73m^(2))^(-1)。研究基线血清u-FABP1水平与年度eGFR下降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5年的随访中,70例患者(16.28%)肾功能迅速下降。与非快速下降组患者相比,肾功能快速下降组患者基线u-FABP1水平[用尿肌酐(urine creatinine,uCr)校正]明显更高[27.29(21.20,34.03)μg/g uCr比39.61(34.06,50.00)μg/g uCr,Z=-12.240,P<0.001]。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和基线eGFR等临床风险因素后,年度e GFR下降率与基线u-FABP1呈负相关(rs=-0.150,P=0.005)。此外,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75岁和基线u-FABP1水平≥16.76μg/g uCr是肾功能快速下降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当基线u-FABP1水平≥22.45μg/g uCr时可良好的预测老年T2DM患者随访5年内肾功能快速下降的风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62(95%CI:0.943~0.981),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7.10%和77.70%。结论较高的基线u-FABP1水平与肾功能保留的老年T2DM患者肾功能快速下降高风险有关,表明u-FABP1可能在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进展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老年患者 2型糖尿病 肾功能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黏着斑激酶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程诚 关春普 +2 位作者 黄昌伟 李靖 张士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87,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黏着斑激酶(FAK)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水平变化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疾病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行体检的60...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黏着斑激酶(FAK)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水平变化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疾病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行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FAK和FABP4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血清FAK和FABP4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FAK和FABP4与心肌损伤和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疾病组患者血清FAK、FABP4、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清FAK和FABP4与CK-MB、cTnI、CK、LVESD和LVEDD均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FAK(OR=2.872,95%CI:2.230~3.698,P=0.000)和FABP4(OR=2.667,95%CI:1.713~4.154,P=0.000)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FAK诊断的临界值为25.60μg/L,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50~0.852);血清FABP4诊断的临界值为23.22μg/L,曲线下面积为0.760(95%CI:0.707~0.812);FAK和FABP4联合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99(95%CI:0.839~0.918)。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FAK和FABP4异常高表达,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密切相关,单独或联合分析可有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黏着斑蛋白酪氨酸激酶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下载PDF
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吴华兰 洪畅泽 +1 位作者 蒋秀华 陈金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39-1645,共7页
目的探讨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149例来自于一个评估ACLF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根据入院28天预后分为生存组(n=97)与死亡组(n=52)。分析患者... 目的探讨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149例来自于一个评估ACLF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根据入院28天预后分为生存组(n=97)与死亡组(n=52)。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以及入院后24 h内的血常规、生化指标、器官衰竭情况并检测尿液及血液中LFABP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资料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检验评估尿L-FABP与肝衰竭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CLIF-OFs、MELD评分和尿L-FABP对于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通过Kaplan-Meier分析尿L-FABP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短期死亡情况;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各因素对ACLF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血清TBil、INR、CLIF-OFs、MELD评分和尿L-FABP水平;脑衰竭、肝衰竭、凝血衰竭、肾脏衰竭、呼吸衰竭的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尿L-FABP与血清TBil呈显著正相关(r=0.225,P=0.006)。尿L-FABP水平预测28天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4(95%CI:0.729~0.865,P<0.001),截断值为4.779µg/dL(敏感度为73.08%,特异度为73.91%,约登指数为0.4699)。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相比于尿L-FABP低水平组(尿L-FABP≤4.779µg/dL),尿L-FABP高水平组(尿L-FABP>4.779µg/dL)28天生存率显著降低(P<0.001)。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血清TBil(HR=1.003,95%CI:1.001~1.004)、CLIF-OFs(HR=2.283,95%CI:1.814~2.873)和高尿L-FABP水平(HR=4.568,95%CI:2.424~8.608)为ACLF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高尿L-FABP水平可作为ACLF短期预后的临床预测指标,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其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硬化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预后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异常表达与心室重构的关系
5
作者 陆军 宣鸿燕 李伟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8-1161,共4页
目的 研究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1,SIRT1)的异常表达与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目的 研究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1,SIRT1)的异常表达与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0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心室重构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心室重构组38例和非心室重构组162例。检测并比较患者血清H-FABP、SIRT1表达水平,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H-FABP、SIRT1表达水平与心室重构的关系,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FABP、SIRT1诊断心室重构的价值,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心室重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IR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心室重构组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非心室重构组,SIRT1水平显著低于非心室重构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FABP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r=-0.569,P=0.001),血清SIRT1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511,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H-FABP、SIRT1水平诊断心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95%CI:0.821~0.933)、0.848(95%CI:0.786~0.8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FABP是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OR=1.848,95%CI:1.068~3.262,P=0.032),SIRT1是保护因素(OR=0.687,95%CI:0.409~0.935,P=0.015)。结论 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H-FABP异常高表达,SIRT1异常低表达,表达水平与心室重构严重程度呈相关性,是导致心室重构的影响因素,且对心室重构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 心肌缺血 心室重构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齐洪娜 张建军 +2 位作者 何佳起 王维展 李雅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42-1048,共7页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脓毒症心肌损伤早期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和重症医学科收住院的诊断为...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脓毒症心肌损伤早期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和重症医学科收住院的诊断为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严重脓毒症组50例、脓毒性休克组48例。根据入院时超声心动图(UC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LVEF≤50%)62例和非心肌损伤组(LVEF>50%)36例,同期选取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于入院1、6、24 h,对照组于体检时,取肘静脉血3 ml,检测H-FABP、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酸激酶(CK)水平,同时记录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结果入院1 h,脓毒性休克组H-FABP、NT-pro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高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入院6 h,脓毒性休克组H-FABP、NT-proBNP、cTnI水平和APACHEⅡ评分高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入院24 h,脓毒性休克组NT-proBNP、cTnI水平和APACHEⅡ评分高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性休克组H-FABP、NT-proBNP、cTnI、CK-MB、CK水平及APACHEⅡ评分组内入院6 h与入院1 h比较,入院24 h与入院6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 h心肌损伤组H-FABP、NT-pro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与非心肌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6 h心肌损伤组H-FABP、NT-proBNP、cTnI、CK-MB、CK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与非心肌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 h心肌损伤组NT-proBNP、cTnI、CK-MB、CK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与非心肌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损伤组H-FABP、NT-proBNP、cTnI、CK-MB、CK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入院6 h与入院1 h比较,入院24 h与入院6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肌损伤组APACHEⅡ评分入院6 h低于入院1 h,入院24 h低于入院6 h(P<0.05)。脓毒症患者H-FABP、NT-pro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H-FABP:r_(1h)=0.353,P_(1h)<0.001;r_(6h)=0.256,P_(6h)=0.011;NT-proBNP:r_(1h)=0.254,P_(1h)=0.011;r_(6h)=0.263,P_(6h)=0.009)。结论 H-FABP和NT-proBNP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休克 脓毒性 心肌损伤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N-末端脑钠肽前体
下载PDF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安晓华 徐维家 +1 位作者 薛邦禄 马红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860-861,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来本院的AMI疑似患者156例,按就诊时发病时间分为2组,分别在发病后0~3、3~6 h内同时检测H-FABP、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来本院的AMI疑似患者156例,按就诊时发病时间分为2组,分别在发病后0~3、3~6 h内同时检测H-FABP、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FABP在发病0~3 h内诊断的灵敏度为70.7%,特异性为97.0%,准确度为82.4%,显著高于cTnT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3~6 h内诊断的灵敏度为100.0%,显著高于cTn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为92.6%,准确度为97.6%。结论H-FABP是AMI早期诊断最敏感的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T 肌酸激酶 同工酶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价 被引量:24
8
作者 杨应军 刘福忠 +1 位作者 俞春松 陈学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07-1208,共2页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CHF患者120例(实验组),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40例,Ⅲ级48例,Ⅳ级32例,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H-FABP水平。实验组随访20个月...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CHF患者120例(实验组),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40例,Ⅲ级48例,Ⅳ级32例,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H-FABP水平。实验组随访20个月,将H-FABP>10μg/L作为阳性,≤10μg/L作为阴性。观察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实验组血清H-FA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0.13±4.97)μg/L vs(0.18±0.21)μg/L,P<0.01];H-FABP随着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H-FABP水平与B型利钠肽呈正相关(P<0.01)。实验组出院后随访20个月,H-FABP阳性患者病死率、CHF再住院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FABP水平是20个月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检测血清H-FABP可判断CHF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心力衰竭 利钠肽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4
9
作者 方顺淼 葛兴利 +1 位作者 李运田 杜大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的12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60例为...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的12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血浆Lp-PLA2和H-FABP水平,随访12个月,记录MACE,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浆Lp-PLA2、H-FABP水平高于术后和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7.50%vs 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术后Lp-PLA2和H-FABP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P<0.01),且上述指标均与MACE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 Lp-PLA2和H-FABP反映心肌损伤及炎性反应程度,对老年AM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对MAC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烷基-2-乙酰甘油磷酸胆碱酯酶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心肌梗死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预后
下载PDF
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用于诊断严重脓毒症患者急性肾损伤 被引量:7
10
作者 牛开亚 杨帆 +2 位作者 杨晓燕 叶军 承解静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5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uL-FABP)及其与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在判断严重脓毒症患者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及评估AKI严重程度中的价值,以期能为AKI的早期诊断提供方便可靠的方法。方法前瞻性收集严重脓毒... 目的探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uL-FABP)及其与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在判断严重脓毒症患者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及评估AKI严重程度中的价值,以期能为AKI的早期诊断提供方便可靠的方法。方法前瞻性收集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的尿标本,分别检测血清肌酐(SCr)、uL-FABP和u-NGAL水平,比较AKI和非AKI患者各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情况。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标志物单独及联合应用时诊断AKI的准确性。结果总共60例患者中26例(43.3%)发生了AKI,与非AKI患者相比较,AKI患者的uL-FABP和u-NGAL水平显著升高。uL-FABP和u-NGAL水平在AKI组入院后12小时即显著高于非AKI组,其浓度变化明显早于SCr。在入院后12小时,uL-FA BP和u-NGAL的AUC分别为0.901和0.906,在界值分别为985μg/g·Cr和52μg/g·Cr时,uL-FABP和u-NGA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2%和84.6%以及87.8%和86.5%。结论uL-FABP和uNGAL在严重脓毒症患者AKI早期即显著升高,比SCr能更早地预测AKI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两者联合应用则可使诊断的精确性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脓毒症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脂笼蛋白质
下载PDF
大鼠急性肠缺血模型中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浓度与缺血时间和肠组织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石卉 吴本俨 +2 位作者 王昌正 王卫华 刘文徽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第7期526-529,共4页
目的 探索大鼠急性肠缺血模型的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D-Lac)浓度与缺血时间、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大鼠肠系膜前动脉缺血模型,按照缺血时间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缺血30min,60min,90min... 目的 探索大鼠急性肠缺血模型的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D-Lac)浓度与缺血时间、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大鼠肠系膜前动脉缺血模型,按照缺血时间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缺血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组,每组10只。ELISA法分析各组血清I-FABP和D-Lac水平。免疫组化法评估受损肠黏膜组织I-FABP含量。对病变组织进行损伤评分,评估血清I-FABP和D-Lac水平与组织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大鼠肠缺血30min时血清I-FABP浓度明显升高,于90min达到峰值[(1741.37±184.12)mg/L],I-FABP抗体染色阳性率达 72.5% (P<0.05);大鼠肠缺血60min时血清D-Lac浓度开始升高,随缺血时间延长,D-Lac浓度升高越明显(P<0.05)。小肠黏膜损伤评分结果提示,缺血时间越长,组织损伤评分越高。Spearman等级相关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血清D-Lac浓度与组织损伤正相关(r=1);血清I-FABP浓度与组织损伤评分无相关性(r=0.6)。结论 血清I-FABP在大鼠急性肠缺血早期明显升高,达到峰值后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血清D-Lac在缺血中后期升高明显,可反映肠组织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乳酸 缺血
下载PDF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胜雯 韩姹 +1 位作者 高晓丽 牛秀敏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08-611,共4页
目的:研究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及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孕妇60例,分为GDM正常组、GDM超重组和正常妊娠妇女(NGT)组,每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和胎盘组... 目的:研究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及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孕妇60例,分为GDM正常组、GDM超重组和正常妊娠妇女(NGT)组,每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和胎盘组织中FABP4的表达,检测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采用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及胰岛β细胞功能(HOMA-B%),比较3组的相关资料。结果:GDM正常组的孕前BMI、三酰甘油、FBG、FINS、HOMA-IR及HOMA-ISI与GDM超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DM正常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FBG、HOMA-IR、HOMA-B%及HOMA-ISI和N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血清(Welch=9.663)和胎盘组织(Hc=17.278)中FABP4浓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胎盘组织中FABP4比较,GDM正常组高于NGT组(Z=3.147,P=0.002),GDM正常组和GDM超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7,P=0.314)。结论:脂肪细胞因子FABP4在GDM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肥胖症 胰岛素抗药性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胰岛素 血糖 甘油三酯 胆固醇
下载PDF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怡 朱永锋 +3 位作者 宗毓 王瑞利 张娟 侯明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97-1098,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联合检测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58例为A组,其中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22例、Ⅲ级19例、Ⅳ级17例;选择同期住院的无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联合检测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58例为A组,其中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22例、Ⅲ级19例、Ⅳ级17例;选择同期住院的无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20例作为B组;门诊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C组。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24h内血浆MCP-1、H-FAB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MCP-1[(105.79±18.41)μg/L vs(79.65±16.82)μg/L和(35.88±19.73)μg/L]、H-FABP[(40.24±21.60)μg/L vs(19.71±12.05)μg/L和(16.95±10.16)μg/L]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患者MCP-1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心功能Ⅳ级患者MCP-1、H-FABP水平较心功能Ⅱ级和Ⅲ级患者明显增高(P<0.05)。MCP-1、H-FABP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667、0.691,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14、-0.638,P<0.05),MCP-1与H-FABP呈正相关(r=0.637,P<0.05)。结论血浆MCP-1、H-FABP参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两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发现心力衰竭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冠心病 心力衰竭
下载PDF
黑素瘤细胞中脂肪酸结合蛋白7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钟桂书 任培蓉 +2 位作者 黄忠奎 史丙俊 熊霞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8-400,共3页
目的探讨黑素瘤细胞中脂肪酸结合蛋白7(FABP7)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临床45例良性痣(为皮内痣)、60例原位黑素瘤、60例转移性黑素瘤标本中FABP7的表达。取组织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选择FABP7特... 目的探讨黑素瘤细胞中脂肪酸结合蛋白7(FABP7)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临床45例良性痣(为皮内痣)、60例原位黑素瘤、60例转移性黑素瘤标本中FABP7的表达。取组织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选择FABP7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降低FABP7的表达,然后检测黑素瘤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良性痣细胞浆及细胞核中FABP7的表达均高于原位黑素瘤、转移性黑素瘤(P<0.05),原位黑素瘤和转移性黑素瘤细胞浆及细胞核中的FABP7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调FABP7表达可减少原位黑素瘤细胞31.0%及转移性黑素瘤细胞81.0%的增殖性,下调FABP7表达对原位黑素瘤及转移性黑素瘤细胞的凋亡率无明显影响。结论良性痣中FABP7表达比黑素瘤高,FABP7对体外培养黑素瘤细胞增殖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停跳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洋 柳克晔 +2 位作者 韩喆 罗志强 刘福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95-497,共3页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钙蛋白I(cTnI)等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5例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25例和非体外循环组30例,肝素化前,体外循环组在主动...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钙蛋白I(cTnI)等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5例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25例和非体外循环组30例,肝素化前,体外循环组在主动脉开放后1、2、4、8、24、48和72h,非体外循环组在最后1支血管远心端吻合后相同时间点采血10ml,检测H-FABP、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并记录临床指标变化。结果与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体外循环组总H-FABP[(95.42±60.48)μg/L vs(3.91±1.46)μg/L,P=0.000]水平显著升高,且H-FABP在术后1h及达顶峰值,早于cTnI及CK-MB。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式心肌损伤程度较体外循环术式小;围术期H-FABP检测有助于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下载PDF
腹型肥胖患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管石侠 张宝 +1 位作者 李秋桂 蒋建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85-1086,共2页
目的探讨腹型肥胖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择腹型肥胖患者140例及正常对照组139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目的探讨腹型肥胖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择腹型肥胖患者140例及正常对照组139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及A-FABP,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型肥胖组血清A-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A-FABP与BMI、WC、WHR、FBG、HOMA-IR、SBP、DBP、TG及FINS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结论腹型肥胖患者存在IR,且血清A-FABP水平与IR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胰岛素抗药性
下载PDF
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飞奇 陈略 朱瑾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观察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5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组、阿托伐他汀40 mg/d组和黄连素0.40 g(3次/... 目的观察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5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组、阿托伐他汀40 mg/d组和黄连素0.40 g(3次/d)+阿托伐他汀20 mg/d组(联合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00);治疗后3个月时,3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1.69±2.29)和(281.43±311.05)mg/L、(7.81±12.48)和(321.59±289.35)mg/L、(2.16±3.34)和(376.55±249.72)mg/L,但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治疗药物与观察时间点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炎症反应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40 mg/d)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小檗碱 降血脂药 C反应蛋白质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下载PDF
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脓毒症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曹臻 倪春华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91-109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脓毒症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35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出现A...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脓毒症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35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出现AKI,分为脓毒症非AKI组(75例)与脓毒症AKI组(60例)。入组患者均于确诊24 h内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血H-FABP。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氧合指数[p(O2)/FiO2],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体温、平均动脉压),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血小板、尿素氮、血肌酐、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cTnI)、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辅助手段[血管升压药、气管插管、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等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脓毒症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H-FABP与C反应蛋白、cTnI、NT-proBNP和SOFA评分的相关性,绘制上述5种指标预测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其预测价值,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结果(1)脓毒症AKI组年龄、SOFA评分、C反应蛋白、cTnI、NT-proBNP、H-FABP水平及使用血管升压药和CRRT的比例均高于脓毒症非AKI组(均P<0.01)。(2)H-FABP预测脓毒症患者并发AKI的AUC[0.813(0.737~0.875)]高于C反应蛋白[0.624(0.537~0.706)]、cTnI[0.641(0.554~0.722)]、NT-proBNP[0.660(0.574~0.739)],但与SOFA评分[0.834(0.760~0.8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T-proBNP≥3367 ng/L、H-FABP≥6.2μg/L及SOFA评分≥4分是脓毒症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4)H-FABP与C反应蛋白(rs=0.663)、cTnI(rs=0.688)、NTproBNP(rs=0.727)、SOFA(rs=0.490)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H-FABP或可成为脓毒症患者并发AKI的有效预测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脓毒症患者并发AKI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预后 危险因素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下载PDF
返平原近5年高原移居人群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雅鸿 袁振才 郭瑞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5期1748-1749,共2页
目的研究从高原返回平原近5年人群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方法选择64例由高原返回平原近5年人群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人员的FABP,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FAB... 目的研究从高原返回平原近5年人群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方法选择64例由高原返回平原近5年人群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人员的FABP,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ABP与高原居留时间呈正相关,与返回平原后的时间呈负相关,与所在海拔高度无相关性。结论观察组人群因高原缺氧引起脂代谢增强,在返回平原近5年后,脂代谢脱适应过程仍未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高原 返平原 脂代谢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洁 周灵芝 +1 位作者 杜克炜 谷祥任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的作用机制。方法 16只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TC饲料饲养8周后,随机分为高TC组(继续饲以高TC饲料4周)和阿托伐他汀组(在饲以高TC饲料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的作用机制。方法 16只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TC饲料饲养8周后,随机分为高TC组(继续饲以高TC饲料4周)和阿托伐他汀组(在饲以高TC饲料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5 mg·kg^(-1)·d^(-1)4周),每组8只。另选8只普通饲料饲养12周的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前、8和12周兔血脂和AFABP水平的变化;12周末处死兔,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RT-PCR测定主动脉AFABP mRNA的表达。结果与高TC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兔12周时血清TC、LDL-C、AFABP水平和AFABP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高TC组、阿托伐他汀组斑块/内膜面积比分别为0、(75.80±8.21)%和(46.11±3.56)%,差异显著(P<0.01);内膜厚度分别为(4.12±0.29)μm、(74.18±10.25)μm和(39.45±5.68)μm;内膜/中膜比分别为0.05±0.01、0.85±0.31和0.48±0.23,差异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降低兔血清AFABP水平及主动脉AFABP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脂药 动脉粥样硬化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高胆固醇血症 脂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