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脉中积”角度认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桂楠 肖扬 +4 位作者 严安 生晓迪 孙星怡 王怡 郭利平 《天津中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906-910,共5页
冠状动脉内膜的脂质条纹和纤维粥样斑块的局部微观表现与中医“积证”大致相同,因其发病部位在脉道,可归属于“脉中积”范畴。文章从“脉中积”角度认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阐述了其病理,病因病机,提出了通过先天和后天的调理,以益肾健脾... 冠状动脉内膜的脂质条纹和纤维粥样斑块的局部微观表现与中医“积证”大致相同,因其发病部位在脉道,可归属于“脉中积”范畴。文章从“脉中积”角度认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阐述了其病理,病因病机,提出了通过先天和后天的调理,以益肾健脾为本,提高人体正气,固护血管内皮,抵御脂质内侵,达到“治病求本”。除涤痰化瘀之外,还强调了软坚散结大法,以抑制斑块发展,逆转斑块结构,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中积 益肾健脾 涤痰化瘀 软坚散结 粥样硬化
下载PDF
阮士怡从“脉中积”理论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经验 被引量:39
2
作者 方子寒 张琴 +1 位作者 谢盈彧 张军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812-1814,1823,共4页
阮士怡教授认为,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以痰、瘀、热结聚于脉道管壁为病机关键。因此,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提出了"脉中积"的概念。认为血中痰、瘀沉积为发病的始动环节,正气不足为病变的内在因素,并将其病程分... 阮士怡教授认为,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以痰、瘀、热结聚于脉道管壁为病机关键。因此,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提出了"脉中积"的概念。认为血中痰、瘀沉积为发病的始动环节,正气不足为病变的内在因素,并将其病程分为痰浊积聚、瘀阻脉络、热毒蕴结三个阶段,治疗上以软坚散结法为基础,针对病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以化痰散结、逐瘀散结、清热散结之法,消散脉中积聚,稳定粥样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粥样硬化 胸痹 脉中积 软坚散结法 名医经验 阮士怡
原文传递
从“脉中积”认识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5
3
作者 陈馨浓 葛其卉 +2 位作者 赵一璇 郭晓辰 张军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532-1537,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积病在病理形态和发生机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脉中积”即痰浊、瘀血和毒邪等有形之物凝滞脉中。从斑块微环境角度阐释“脉中积”的生物学内涵和病理演变规律。认为AS发病初期为脾肾亏虚、血浊脉弱,中期为脉道失柔... 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积病在病理形态和发生机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脉中积”即痰浊、瘀血和毒邪等有形之物凝滞脉中。从斑块微环境角度阐释“脉中积”的生物学内涵和病理演变规律。认为AS发病初期为脾肾亏虚、血浊脉弱,中期为脉道失柔、脉络绌急,后期为脉络骤闭、脏腑受损。以缺血性心脏病为例,根据其不同阶段病机特点,斑块形成早期治以化痰降浊、养血护脉,斑块易损期治以活血解毒、畅脉稳斑,心脏恢复期治以温经通络、保脉育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 斑块微环境 缺血性心脏病 脉中积
原文传递
浅议风药在冠脉血运重建术后胸痛论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付焕杰 刘志超 +1 位作者 王铭扬 张军平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第4期641-644,共4页
目前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手段多样,但仍有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基于血运重建术后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脉中积的相关理论,考虑与中医学络脉致病的特点相关,应用“风药”进行治疗后效果良好,故试论“风药... 目前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手段多样,但仍有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基于血运重建术后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脉中积的相关理论,考虑与中医学络脉致病的特点相关,应用“风药”进行治疗后效果良好,故试论“风药”用于治疗冠脉血运重建术后胸痛的作用机理。笔者认为“风药”可发挥一药多效的作用,并与常规的活血化瘀药物功效不同,既可与处方中其他药物相伍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燥湿化痰、化瘀通络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风药 血运重建 脉中积 疏通经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