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吕耀平 鲍宝龙 +2 位作者 蒋燕 杨琳琳 李家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1-668,共8页
对骨舌鱼总目、海鲢总目、鲱形总目和骨鳔总目等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海鳗肌间骨的数目最多(409枚),其次是刀鲚(221枚),黄颡鱼肌间骨数最少(8枚),双须骨舌鱼次之(70枚),鲤科... 对骨舌鱼总目、海鲢总目、鲱形总目和骨鳔总目等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海鳗肌间骨的数目最多(409枚),其次是刀鲚(221枚),黄颡鱼肌间骨数最少(8枚),双须骨舌鱼次之(70枚),鲤科鱼类的肌间骨数目在99~133之间。2.从骨舌鱼总目到骨鳔总目,各种肌间骨可归纳为7种形态类型,从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演化,然后出现退化现象。双须骨舌鱼只有形态最简单的“I”形髓弓小骨,没有脉弓小骨;海鲢总目的海鳗出现一端两分叉的形态,而鲱形总目的鲥和刀鲚出现一端多分叉的形态,到骨鳔总目的各种鱼类,开始出现两端两分叉,并在此基础上出现各种更复杂的形态;肌间骨形态在鲤科的鲒亚科最复杂,从雅罗鱼亚科开始退化,到鲇形目髓弓小骨完全消失,而脉弓小骨仅留少数简单的I形;脉弓小骨形态的复杂性要比髓弓小骨低。3.从前向后,髓弓小骨形态依照从复杂到简单的顺序排列,而脉弓小骨没有这种明显的排列顺序。根据低等真骨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结合肌间骨形态及其在各肌间隔的分布规律,本文认为,目前鲤科鱼类的各种肌间骨是通过两个途径演化而来的:从“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和从“I”形-“卜”形-“Y”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树枝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 鱼类 弓小 脉弓小骨
下载PDF
鲢肌间小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4
2
作者 柯中和 张炜 +1 位作者 蒋燕 鲍宝龙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96,共9页
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鲢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6种类型,... 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鲢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6种类型,肌间小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肌间小骨在43dpf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往前依次出现,到55dpf全部出现。出现一枚髓弓小骨的仔鱼最小体长是10.50mm,出现一枚脉弓小骨的仔鱼最小体长是13.66mm。各种复杂形态的肌间小骨均是从I形发展而来。本文结果为今后研究肌间小骨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小骨 弓小 脉弓小骨 形态 发育
下载PDF
不同倍性鱼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黎玲 钟泽州 +5 位作者 曾鸣 刘少军 周毅 肖军 王军 刘筠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9-200,共12页
采用常规测量法和解剖法对野生鲫(Carassius auratus,2n=100)、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iety pengze,3n=162)、改良三倍体鲫鱼(Triploid crucian carp,即湘云鲫2号,3n=150)及其亲本改良二倍体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 采用常规测量法和解剖法对野生鲫(Carassius auratus,2n=100)、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iety pengze,3n=162)、改良三倍体鲫鱼(Triploid crucian carp,即湘云鲫2号,3n=150)及其亲本改良二倍体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改良红鲫,♀,2n=100)和改良异源四倍体鲫鲤(Allotetreploid hybrid,四倍体鲫鲤,♂,4n=200)5种不同倍性鱼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野生鲫肌间骨数目在78-83之间,平均值为81根,彭泽鲫肌间骨数目在80-86之间,平均值为84,四倍体鲫鲤肌间骨数目在77-84之间,平均值为82,但是湘云鲫2号和改良红鲫的肌间骨数目比较少,湘云鲫2号在77-82之间,平均值为79,改良红鲫在58-77之间,平均值为71.考虑到不同倍性的鱼体大小和肌节数目的不同,进一步统计了每一肌节的平均肌间骨数目,野生鲫最多(0.721),彭泽鲫次之(0.673),改良红鲫最少(0.608),湘云鲫2号次之(0.633),四倍体鲫鲤位于中间(0.653),除了两组湘云鲫2号与四倍体鲫鲤、四倍体鲫鲤和彭泽鲫外,两两间都存在显著差异.5种鱼的各种肌间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肌间小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每条鱼左右两侧的肌间骨数目不完全相等,但总体上两侧肌间骨的数目接近.在保持鱼的营养、形态和活动等基本生理功能的前提下,湘云鲫2号的肌间刺数目比野生鲫和彭泽鲫都少,所以它的食用价值较高.本研究结果说明,改良二倍体红鲫和改良三倍体鲫鱼等人工培育的杂交鱼比野生鲫的肌间刺少,为鱼类骨骼发育生物学和鱼类遗传育种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 弓小 脉弓小骨 形态 遗传育种
原文传递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4
作者 段晓迪 王蓉 董传举 《河南水产》 2019年第4期21-27,共7页
运用传统形态学解剖法对体长38cm左右的草鱼(Ctenophaiyngodon idellus)肌间骨形态、分布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草鱼肌间骨数目及形态分布规律与其他鲤科鱼类相似,仅含髓弓小骨及脉弓小骨两种类型,且轴上部肌间骨形态最为复杂多样... 运用传统形态学解剖法对体长38cm左右的草鱼(Ctenophaiyngodon idellus)肌间骨形态、分布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草鱼肌间骨数目及形态分布规律与其他鲤科鱼类相似,仅含髓弓小骨及脉弓小骨两种类型,且轴上部肌间骨形态最为复杂多样。鱼体左右两侧呈不对称分布,存在较小差异,尾鳍基部肌间骨分布最为粗短密集、骨质坚硬,由尾至头肌间骨的形态逐步复杂化。按照肌间骨形态的不同,将其分为“I”形、“L”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及两端多叉形7种类型,“一端多叉形”为草鱼中最新发现的肌间骨类型。研究表明“L”形可能是“I”形演化至“卜”形的一种过渡形态,故推测草鱼的肌间骨演化路径可能为:“I”形-“L”形-“卜”形一“Y”形一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本文对草鱼肌间骨的观察和分析,为肌间骨的演化路径及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肌间:髓弓小 脉弓小骨 形态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