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金匮要略》“脉浮”看仲景之脉诊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姗 马晓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171-172,共2页
《金匮要略》是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部分,开创了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先河。由于其中所载方药精效著,被后世医家称为"经方",并因此享有"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的美誉。但《金匮要略》被认... 《金匮要略》是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部分,开创了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先河。由于其中所载方药精效著,被后世医家称为"经方",并因此享有"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的美誉。但《金匮要略》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并非仅因其方剂,而还应包括全书所论理、法、方、药等各方面对后世临床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其中,脉诊的论述对后世脉诊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在此,文章就书中所论"脉浮"进行了整理和更深一步的学习,从而,提出了笔者对仲景之"脉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脉浮新释 象要素
下载PDF
《伤寒论》脉浮辨析
2
作者 刁人政 《江苏中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8-10,共3页
脉浮是伤寒病证最常见的脉象(亦多见于起病时)。从寸口总体上把握脉浮,明辨表里,可避免失治误治;从寸关尺分部把握脉浮,可辨病证之轻重、部位、进退;脉浮结合位、数、形、势等脉象要素,可明辨方证。脉浮主表证是其常,脉浮见于里证言其变... 脉浮是伤寒病证最常见的脉象(亦多见于起病时)。从寸口总体上把握脉浮,明辨表里,可避免失治误治;从寸关尺分部把握脉浮,可辨病证之轻重、部位、进退;脉浮结合位、数、形、势等脉象要素,可明辨方证。脉浮主表证是其常,脉浮见于里证言其变,故需脉症合参。脉浮的出现及变化究其实质反映了伤寒病中人体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和气血津液聚散消长的病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脉浮
下载PDF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意义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静波 连建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3-473,486,共2页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仲景继承了这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亦非常重视趺阳脉诊,他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对于该诊法多次论及。笔者尝试将《金匮要略》中趺阳脉浮的条文作一探...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仲景继承了这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亦非常重视趺阳脉诊,他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对于该诊法多次论及。笔者尝试将《金匮要略》中趺阳脉浮的条文作一探析,归纳出其脉浮主胃气,但分虚实两端。以期能抛砖引玉,倡导张仲景之学,将趺阳脉诊法能够重新运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趺阳诊法
下载PDF
如何理解“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条原文?
4
《河北中医》 1981年第B12期58-58,共1页
答:本条主要是从脉象上说明黄疸病的发病机理。脉浮而缓,在伤寒是外感表虚的脉象;在杂病浮则为风,“风”可作“外邪”理解,而缓为湿之征。“痹”有闭的意思,是指脾家蕴有湿热,并非风寒湿杂至之痹证,故插入“痹非中风”一句以示区别。... 答:本条主要是从脉象上说明黄疸病的发病机理。脉浮而缓,在伤寒是外感表虚的脉象;在杂病浮则为风,“风”可作“外邪”理解,而缓为湿之征。“痹”有闭的意思,是指脾家蕴有湿热,并非风寒湿杂至之痹证,故插入“痹非中风”一句以示区别。脾主四肢、肌肉,脾有湿热,则四肢疲困,湿热溢入血分,行于体表,则发生黄疸。所以说“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以行 四肢 脉浮 中风 寸口 原文 发病机理
下载PDF
怎样理解越婢加半夏汤证“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
5
《河北中医》 1981年第B12期49-49,共1页
答:越婢加半夏汤证是由风热外感,水饮内作,内外合邪,以致肺气胀满,水饮挟热上逆而致的咳喘证,且喘重于咳,热重于饮。从证候分析,“其人喘,目如脱状”形容喘势重,甚有两目欲脱之状,可见本方证喘重于咳。“脉浮大”,浮主表,大为里热,浮... 答:越婢加半夏汤证是由风热外感,水饮内作,内外合邪,以致肺气胀满,水饮挟热上逆而致的咳喘证,且喘重于咳,热重于饮。从证候分析,“其人喘,目如脱状”形容喘势重,甚有两目欲脱之状,可见本方证喘重于咳。“脉浮大”,浮主表,大为里热,浮大提示风热引动痰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喘证 汤证 半夏 越婢 脉浮 风热外感 内外合邪 证候分析
下载PDF
《伤寒论》中浮脉与沉脉临床意义辨析 被引量:7
6
作者 于晓飞 王天芳 +3 位作者 薛晓琳 吴秀艳 赵燕 葛舰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3-6,共4页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下载PDF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探讨《伤寒杂病论》脉浮诊治规律
7
作者 张珏 刘敏 +4 位作者 潘志立 梁嘉鸣 李赛美 刘超男 邹月媚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265-269,共5页
运用形式概念分析原理对《伤寒杂病论》含"脉浮"相关诊治条文的证治规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脉浮相关的方剂有32首,涉及中药42味,涉及症状166个。脉浮常见伴随症状为发热、烦躁、恶风、恶寒、汗出。脉浮伴见发热时,可主... 运用形式概念分析原理对《伤寒杂病论》含"脉浮"相关诊治条文的证治规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脉浮相关的方剂有32首,涉及中药42味,涉及症状166个。脉浮常见伴随症状为发热、烦躁、恶风、恶寒、汗出。脉浮伴见发热时,可主表证,亦可主热证;脉浮伴见烦躁,或为热证,或为阴盛证;脉浮伴见恶风、恶寒,主要为表证;脉浮伴见汗出时,可因内外因之不同,见于虚证、卫气不固证,以及热证。用药上,仲景讲求辨证论治,采用桂枝、芍药(白芍)等量配伍治疗风寒表虚证,或重用麻黄,解表开闭,发越寒邪;同时兼顾脾胃,使用生姜、大枣、甘草充养汗源;遇到在上之痰浊时,重用半夏,以痰为着眼点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脉浮 表证 热证 桂枝 芍药 麻黄 形式概念分析 诊治规律
原文传递
寸脉之浮经验浅析——左寸浮主心悸右寸浮主外感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喜庆 陆小左 张玉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6-37,共2页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微妙在脉,不可不察"现仅就左右寸口之浮脉所主病证,结合临床经验加以试述。
关键词 左寸 右寸 心悸 外感
下载PDF
论《伤寒论》浮脉的辨证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惠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7-278,共2页
张仲景十分重视脉诊,《伤寒论》中关于脉诊的条文共有14 6条,而论述浮脉的就达到了64条之多,因此阐明浮脉在疾病辨证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既有助于深入理解张仲景的脉诊特色,又有益于进一步理解仲景的辨治思路。主要从浮脉在表证和... 张仲景十分重视脉诊,《伤寒论》中关于脉诊的条文共有14 6条,而论述浮脉的就达到了64条之多,因此阐明浮脉在疾病辨证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既有助于深入理解张仲景的脉诊特色,又有益于进一步理解仲景的辨治思路。主要从浮脉在表证和里证的辨证治疗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明确《伤寒论》中浮脉在张仲景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辨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辨证
下载PDF
《伤寒论》表寒证浮数脉证治解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3-334,共2页
《伤寒论》中浮紧、浮缓、浮数都是表寒证的具体脉象表现,后世医家往往未能很好理会表寒证出现浮数脉的事实,或者是忽略这些细节,直至将浮数脉作为表热证的对应脉象,而把浮数脉剔出表寒证,所以用辛凉解表方药统治浮数脉。就《伤寒论》... 《伤寒论》中浮紧、浮缓、浮数都是表寒证的具体脉象表现,后世医家往往未能很好理会表寒证出现浮数脉的事实,或者是忽略这些细节,直至将浮数脉作为表热证的对应脉象,而把浮数脉剔出表寒证,所以用辛凉解表方药统治浮数脉。就《伤寒论》中浮数脉之表寒证证治作了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表寒证
下载PDF
中医浮脉与沉脉的频谱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全来 厉树忠 +1 位作者 杨金龙 田野 《甘肃科技》 2007年第6期77-79,共3页
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将中医浮脉与沉脉的脉象信号从时域变换到频域,提取了浮脉和沉脉的频谱特征,并以常脉作对照,探讨了其中所包含的某些病理信息。
关键词 傅立叶变换 频谱 能谱
下载PDF
《伤寒论》浮脉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柴瑞震 《河南中医》 2011年第2期105-107,共3页
浮脉是太阳表证之主脉,一般主表证。但在《伤寒论》里却不尽然,浮脉还可主阳、主温热,主水热互结之蓄水证,主结胸病、脏结病,主少阳病,主病在上焦,主痞证等,只有做到脉证合参,才能准确辨证,使投方用药有的放矢。
关键词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浮脉与生理性因素的相关性的研究
13
作者 唐亚平 樊新荣 +2 位作者 杨力强 戴芳 朱文锋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18-2819,共2页
目的观察生理性浮脉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及其与性别、体型胖瘦、季节的关系。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浮脉测定。结果受检者中,浮脉为1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3.75%,在消瘦体型者中... 目的观察生理性浮脉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及其与性别、体型胖瘦、季节的关系。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浮脉测定。结果受检者中,浮脉为1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3.75%,在消瘦体型者中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体型、超重或肥胖体型者(P<0.01),在男女之间、四个季节之间出现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秋季脉浮的理论的实际意义值得商榷,而体型的胖瘦是判断生理性浮脉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因素 消瘦 季节
下载PDF
中医浮脉规范诊断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年第12期1457-1459,共3页
本文在大量搜集整理古籍文献的基础上,详细论述浮脉的脉形特征、浮脉主病特点、脉形变化的影响机理,为中医浮脉规范诊断提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 诊断 规范
下载PDF
外感病初起浮数脉的临床指导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牛爽 李海波 《江西中医药》 2016年第12期9-11,共3页
浮脉可见于多种外感病,如温病风温初起、伤寒表证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分别见浮紧脉和浮缓脉,风温初起,脉常浮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亦均可见到浮数的脉象。如在麻黄... 浮脉可见于多种外感病,如温病风温初起、伤寒表证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分别见浮紧脉和浮缓脉,风温初起,脉常浮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亦均可见到浮数的脉象。如在麻黄汤证中,外感寒邪较重,卫阳郁而化热,因而可出现浮数脉。另外,仲景《伤寒论》原文明确指出,桂枝汤证同样可以有浮数脉的出现。在某些情况下,浮数脉既主伤寒初起也主温病初起,在麻黄汤证、桂枝汤证、银翘散证的不同阶段均有可能出现。因而,浮数脉是外感病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脉象,不能单纯以浮数脉鉴别温病风温与外感伤寒表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温 伤寒 外感病
下载PDF
浮脉小议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学玉 《福建中医药》 2001年第3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形态 机理 主病
下载PDF
对《伤寒论》浮脉之证治认识
17
作者 路艳 陈群 +1 位作者 富文俊 武哲丽 《国医论坛》 2010年第4期2-3,共2页
关键词 《伤寒论》 机理 主病
下载PDF
《伤寒论》浮脉主病辨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潘振彬 《中医药通报》 2003年第2期72-73,共2页
《伤寒论》继承并发扬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使脉象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的脉象和机理,辨析《伤寒论》浮脉之主病分别为:主正常脉;主表证;主里证;主危证;主正气来复、病情向愈。从临床角度探讨研究《... 《伤寒论》继承并发扬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使脉象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的脉象和机理,辨析《伤寒论》浮脉之主病分别为:主正常脉;主表证;主里证;主危证;主正气来复、病情向愈。从临床角度探讨研究《伤寒论》浮脉,对排除临床困惑,正确把握病情,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主病辨析 临床意义
下载PDF
从高校统编中医临床学科教材不同版本谈浮、沉脉主病的认识
19
作者 于晓飞 董正平 +2 位作者 王科军 王斌胜 于京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13期128-132,共5页
通过对国家统编中医临床学科教材中浮、沉脉的整理,发现浮、沉脉的主病与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论述不完全一致:浮脉不仅见于表证、虚证,还可见于湿热痢、水肿等里实证;沉脉见于里证,很少单独出现,常需通过相兼脉判断病性的表里虚实。此外,... 通过对国家统编中医临床学科教材中浮、沉脉的整理,发现浮、沉脉的主病与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论述不完全一致:浮脉不仅见于表证、虚证,还可见于湿热痢、水肿等里实证;沉脉见于里证,很少单独出现,常需通过相兼脉判断病性的表里虚实。此外,临床教材中存在着脉象名称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在今后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当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 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
下载PDF
《金匮要略》浮脉初探
20
作者 王万袒 《西部中医药》 1991年第3期7-8,共2页
《金匮要略》全书论脉约100条,其论脉之精,实为它书所能媲。其中浮脉就占40余条,愚不揣鄙陋,对其作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一、脉辨部位浮脉主虚论中同为浮脉,病变有在表在里之异,施治则有解表温补之殊。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 《金匮要略》全书论脉约100条,其论脉之精,实为它书所能媲。其中浮脉就占40余条,愚不揣鄙陋,对其作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一、脉辨部位浮脉主虚论中同为浮脉,病变有在表在里之异,施治则有解表温补之殊。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脉浮 证并治 中风历节病 书论 治则 温补 厚朴七物汤 水气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