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经》隐而《脉诀》传”的历史书写
1
作者 相光鑫 赵翔凤 《中医文献杂志》 2024年第2期43-46,56,共5页
本文对“《脉经》隐而《脉诀》传”的历史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脉经》内容繁杂,体量庞大,不易传播;二是《脉诀》简洁,方便传刻,便于应用。《脉诀》一书从北宋至民国经过不断注释、刊误、补订、图解、俗... 本文对“《脉经》隐而《脉诀》传”的历史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脉经》内容繁杂,体量庞大,不易传播;二是《脉诀》简洁,方便传刻,便于应用。《脉诀》一书从北宋至民国经过不断注释、刊误、补订、图解、俗解、集解,形成了一系列著作,从而促进了脉学的繁荣与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对《脉诀》进行批判。《脉经》《脉诀》是中医脉学史上最重要的两部著作,通过对这一现象的书写,我们可以清晰的理解两者在历史上的流传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脉诀 历史书写
下载PDF
《脉经·平三关病候并治宜》所涉经方的辑佚与整理研究
2
作者 包伯航 冯惠童 周登威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22-628,共7页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简称《平三关》)出自王叔和编撰的《脉经》,内含丰富的经方内容,既往认为此篇所涉及的方药已佚不可考,然而笔者在整理宋以前医学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平三关》方药可能以多种形式散落在出土医学文献及存世方书之中...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简称《平三关》)出自王叔和编撰的《脉经》,内含丰富的经方内容,既往认为此篇所涉及的方药已佚不可考,然而笔者在整理宋以前医学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平三关》方药可能以多种形式散落在出土医学文献及存世方书之中。文章以前胡汤、平胃丸、五味子汤、竹皮汤、女萎丸、紫菀丸、葶苈子茱萸丸等经方为例,阐述了作者补辑《平三关》佚方的3个原则:①依《脉经》的其他传本进行补辑;②依宋以前医籍中与《平三关》篇所录医方主治相同或相近的方证条文进行补辑;③依宋以前医籍中方药组成与《平三关》篇所录方名相关的文献辑佚。并讨论了《平三关》方散佚的年代、原因与辑佚《平三关》方的重要意义,旨在为今后的《脉经》研究及其他类似文献的辑佚与整理工作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 经方 辑佚 敦煌医学文献
下载PDF
深度翻译视角下杨守忠《脉经》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温馨儿 赵霞 +2 位作者 王茜亚 曹雨薇 王乐鹏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2096-2100,共5页
《脉经》由西晋时期的王叔和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意义。译者杨守忠的《脉经》英译本The Pulse Classic:A Translation of the Mai Jing是迄今为止首部全译本,在海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但目前... 《脉经》由西晋时期的王叔和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意义。译者杨守忠的《脉经》英译本The Pulse Classic:A Translation of the Mai Jing是迄今为止首部全译本,在海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但目前关于《脉经》英译的相关研究较少。深度翻译是一种提供原文本历史文化语境的补偿性翻译策略,而副文本是实现深度翻译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在深度翻译视角下分析杨译本《脉经》的副文本内容,并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杨译本《脉经》中包括丰富的副文本内容,使用了深度翻译策略,深度翻译有使译者显现、提升译本深度和丰富译本文化形象和体现中医药文化异质性等作用。研究认为深度翻译适合翻译中医药典籍这种兼具学术与文化信息的文本,译者应为读者补充理解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提高译本的接受程度,尽量消弭历史距离和语言文化差异给读者造成的理解障碍,从而传递中医药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古典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翻译 脉诊 中医英译 副文本 脉经
下载PDF
《脉经》三则脉象词析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婉瑜 《长江学术》 CSSCI 2023年第3期117-121,共5页
人体的脉象变化众多,难以一一言述,为了克服表述难题,晋王叔和《脉经》用了20多个重言词描写脉象状况,崔锡章《中医要籍重言研究》曾做讨论,但还有许多脉象词有待商榷。比如对“浑浑革革”“弊弊绰绰”两组短语与“脾死藏”一条的词语,... 人体的脉象变化众多,难以一一言述,为了克服表述难题,晋王叔和《脉经》用了20多个重言词描写脉象状况,崔锡章《中医要籍重言研究》曾做讨论,但还有许多脉象词有待商榷。比如对“浑浑革革”“弊弊绰绰”两组短语与“脾死藏”一条的词语,可作如下辨析及释义:“浑浑”表乱义,“革革”有急义;“弊弊”是脉象疲弱状,“绰绰”有缓慢义。“脾死藏”一条的断句应是“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革,如覆杯,挈挈状如摇者,死。”依照脉象,原“浮之脉大缓”应作“浮之大坚”。“按之中”有误,应作“按之革”。“絜絜”是“挈挈”的通假,表急切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脉象词 “浑浑革革” “弊弊绰绰” “脾死藏”
下载PDF
敦煌遗书《亡名氏脉经》佚方考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喜平 李沛清 +1 位作者 辛宝 张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2-364,共3页
敦煌遗书《亡名氏脉经》源于王叔和《脉经》,但更接近王叔和《脉经》原貌。敦煌《亡名氏脉经》残卷存方计13首,惜已残缺,但其中7首方剂即桂枝汤、葛根汤、摩风膏、瞿麦汤、滑石散、平胃丸及前胡汤记载详实,易于辨识,在考证王叔和《脉经... 敦煌遗书《亡名氏脉经》源于王叔和《脉经》,但更接近王叔和《脉经》原貌。敦煌《亡名氏脉经》残卷存方计13首,惜已残缺,但其中7首方剂即桂枝汤、葛根汤、摩风膏、瞿麦汤、滑石散、平胃丸及前胡汤记载详实,易于辨识,在考证王叔和《脉经》古佚医方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遗书 脉经 《亡名氏脉经
下载PDF
论《脉经》对针灸的学术贡献 被引量:5
6
作者 郑桂芝 孙冰 +4 位作者 张丽 郑灿磊 胡申 孙闵 于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12-1214,共3页
王叔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经典著作,它集魏晋以前脉学文献之大成,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更为紧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脉经》不仅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针灸... 王叔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经典著作,它集魏晋以前脉学文献之大成,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更为紧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脉经》不仅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针灸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向前发展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故通过对王叔和《脉经》原文的梳理,总结其对针灸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经络腧穴理论;详细整理了经脉证候和主治病证;强调经络辨证,即提出脉针相应理论,发展了刺灸方法的临床应用,注重针药并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脉学 针灸
下载PDF
《脉经》脉诊探微 被引量:4
7
作者 关晓光 季铁鑫 +3 位作者 宗立华 王小路 刘博 迟梦雅 《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6期37-38,共2页
西晋·王叔和总结前人经验,参照并引用《内径》、《难经》、《针灸甲乙经》及张仲景等有关脉诊的论述,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发挥,著成《脉经》一书.这是中医典籍中第一部脉诊专著.该书完成了“独取寸口”脉法,明确提出寸口三关的划分... 西晋·王叔和总结前人经验,参照并引用《内径》、《难经》、《针灸甲乙经》及张仲景等有关脉诊的论述,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发挥,著成《脉经》一书.这是中医典籍中第一部脉诊专著.该书完成了“独取寸口”脉法,明确提出寸口三关的划分及其分主脏腑,规范了二十四脉及其脉象,开创脉象鉴别之先例,进一步继承和丰富了脉证联系等.《脉经》一方面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另一方面系统地规范和完善脉诊体系,成为脉诊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它不但对中医学起到推动作用,后来传及海外,对世界医学亦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脉诊 探微
下载PDF
牛颈静脉经不同方法交联改性后的免疫原性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晖 胡建国 +5 位作者 吴忠仕 胡铁辉 邓又华 冯耀光 姜志斌 杨彦青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研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经不同方法交联后免疫原性的变化。方法:将牛颈静脉随机分为4组(n=10):多聚环氧化合物(PC)交联组、染料介导光氧化(DMP)交联组、戊二醛(GA)交联组及新鲜牛颈静脉对照组。制备牛颈静脉匀浆,与完全福氏佐剂混合... 目的:研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经不同方法交联后免疫原性的变化。方法:将牛颈静脉随机分为4组(n=10):多聚环氧化合物(PC)交联组、染料介导光氧化(DMP)交联组、戊二醛(GA)交联组及新鲜牛颈静脉对照组。制备牛颈静脉匀浆,与完全福氏佐剂混合制成复合乳剂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兔血清抗体滴度。取新鲜牛颈静脉免疫的兔血清,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体外检测交联后的牛颈静脉组织匀浆的抗原组分。结果:免疫印迹显示新鲜牛颈静脉组织有特异性重复出现的阳性条带,经PC,DMP交联处理的牛颈静脉均未出现明显阳性条带,经GA交联处理的牛颈静脉中1例出现阳性条带,但无特异性重复出现的条带,各交联处理组间免疫原性无明显差异。结论: PC,DMP及GA交联处理的牛颈静脉可有效地灭活其免疫原性,适合临床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原性 交联 牛颈静脉带瓣管道 多聚环氧化合物 改性 脉经 新西兰大白兔 血清抗体滴度 阳性条带 免疫扩散法 免疫印迹法 复合乳剂 福氏佐剂 组织匀浆 体外检测 应用要求 特异性 DMP 出现 光氧化 对照组 新鲜 戊二醛 兔血清
下载PDF
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非王叔和原本所固有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效霞 王丽英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年第10期832-833,885,共3页
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非王叔和原本所固有,主要论据有:从王叔和撰写的《脉经》序文、书名及其卷一至卷六论脉部分已经将仲景著作中有关论脉的文字直接引用并明确标注等来看,卷七至卷九不应该收载有《伤寒杂病论》内容;王叔... 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非王叔和原本所固有,主要论据有:从王叔和撰写的《脉经》序文、书名及其卷一至卷六论脉部分已经将仲景著作中有关论脉的文字直接引用并明确标注等来看,卷七至卷九不应该收载有《伤寒杂病论》内容;王叔和确实整理过《伤寒杂病论》,但收录在《张仲景方论》一书,而不是《脉经》;孙思邈撰写《千金要方》时所看到的《脉经》也没有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是在孙思邈《千金要方》之后、北宋校正医书所校勘《脉经》之前,为了使《脉经》这部纯理论著作广为流传,才将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内容的《张仲景方论》的一个古传本径直加入《脉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王叔和
下载PDF
从《脉经》看《金匮要略方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再良 叶进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39-41,共3页
《脉经》卷八、卷九保存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两书中的相关内容 ,发现 :《金匮》中“脏腑经络先后病”及“五脏风寒积聚病”的许多内容在《脉经》中没有反映 ;《金匮》中的许多方证原文《脉经》... 《脉经》卷八、卷九保存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两书中的相关内容 ,发现 :《金匮》中“脏腑经络先后病”及“五脏风寒积聚病”的许多内容在《脉经》中没有反映 ;《金匮》中的许多方证原文《脉经》未记载 ;妇人病的内容 ,《脉经》明显比《金匮》多 ;《脉经》原文有助于对《金匮》的理解。认为 :造成两书内容差异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 ;《脉经》对《金匮》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杂病论》 中医学
下载PDF
《脉经》中妇产科学术特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邸若虹 吕春华 +2 位作者 袁久林 汤晓龙 鲍健欣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23-25,共3页
从妊娠生理病理、月经病以及杂病三方面对《脉经》中有关妇产科内容进行整理研究,认为《脉经》并非单纯论脉之书,而是脉证并举,重视辨证论治,尤其在妇产科方面有颇多创见。
关键词 王叔和 脉经 妇产科
下载PDF
王叔和及《脉经》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永臣 贾红玲 +1 位作者 韩涛 汤继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541-544,共4页
王叔和,古代高平(今山东邹城)人,魏晋时期医家、医书编纂家,曾任魏太医令,其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杂病论》,二是撰写《脉经》。《脉经》涉及针灸学术的内容约占全书的八分之一,以第二、第七、第十卷最为集中。... 王叔和,古代高平(今山东邹城)人,魏晋时期医家、医书编纂家,曾任魏太医令,其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杂病论》,二是撰写《脉经》。《脉经》涉及针灸学术的内容约占全书的八分之一,以第二、第七、第十卷最为集中。本文从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治疗学四个方面对《脉经》中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叔和 齐鲁医家 脉经 学术思想
下载PDF
王叔和《脉经》针灸学术思想简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聪 于冰 张永臣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4期480-481,共2页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魏晋时期著名医家、医书编纂家,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其人"性度沉静,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养生之道,深晓疗病之源",著有《脉经》,并对《伤寒论》作整理编纂。
关键词 王叔和 脉经 针灸学 学术思想
下载PDF
简析《脉经》对针灸腧穴学的贡献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帅 张永臣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第1期8-10,共3页
《脉经》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脉学专著,而且保存了大量的针灸学术资料。该书在腧穴别名的保留、"经脉穴"的应用以及对腧穴主治的补充发展上,都对针灸腧穴学有着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脉经 针灸腧穴学 经脉穴
下载PDF
敦煌文献《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玄感脉经》考论三则 被引量:4
15
作者 田永衍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是《敦煌中医药全书》对敦煌P.3287卷子第五部分,即原卷第67-149行文字的命名。《玄感脉经》在敦煌出土文献中编号P.3477。本文对《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与《玄感脉经》记载的"右肾及手心主合三焦"、&q...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是《敦煌中医药全书》对敦煌P.3287卷子第五部分,即原卷第67-149行文字的命名。《玄感脉经》在敦煌出土文献中编号P.3477。本文对《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与《玄感脉经》记载的"右肾及手心主合三焦"、"头角者,精识之主"、寸关尺命名与分部等三个医学问题进行了考论,梳理了其源流、辨析了其正误、论述了其中医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 《玄感脉经 考论
下载PDF
《脉经》引用古佚医书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崔锡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7期48-51,共4页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晋代王叔和编撰。在这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中,不仅汇集了魏晋以前各家有关脉学的理论,并全面系统地加以阐述,为脉学理论自成体系作出了贡献,还由于引用了诸多现已不传于世的古佚医书,在文献研究...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晋代王叔和编撰。在这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中,不仅汇集了魏晋以前各家有关脉学的理论,并全面系统地加以阐述,为脉学理论自成体系作出了贡献,还由于引用了诸多现已不传于世的古佚医书,在文献研究以及古医籍辑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古佚医书考 文献整理
下载PDF
从《脉经》论大柴胡汤证治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毅 王萌 +1 位作者 李娟 李金田 《中医研究》 2016年第5期8-10,共3页
《脉经》第七卷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版本,是补正《伤寒论》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脉经》中有关大柴胡汤条文的研读和梳理,并与《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进行比较和互参,认为大柴胡汤既可作为清热剂以清解少阳经腑之郁热,... 《脉经》第七卷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版本,是补正《伤寒论》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脉经》中有关大柴胡汤条文的研读和梳理,并与《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进行比较和互参,认为大柴胡汤既可作为清热剂以清解少阳经腑之郁热,又可作为攻下剂以通下少阳、阳明之腑实。拓宽了大柴胡汤的证治范围,以期对临床使用大柴胡汤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大柴胡汤 证治
下载PDF
初探《脉经》对中医学术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毅 刘旭 文秀华 《山西中医》 2004年第5期1-3,共3页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集魏晋以前脉学之大成 ,并对妇科学及针灸经络理论等方面有所发挥。 1.脉学方面 :1完善独取寸口法 ;2寸关尺三部定位诊断 ;3确定了脉象的名称及其脉形指感的标准 ,首开了脉象鉴别的先河。 2 .妇科方面 :...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集魏晋以前脉学之大成 ,并对妇科学及针灸经络理论等方面有所发挥。 1.脉学方面 :1完善独取寸口法 ;2寸关尺三部定位诊断 ;3确定了脉象的名称及其脉形指感的标准 ,首开了脉象鉴别的先河。 2 .妇科方面 :1首次提出“避年”、“居经”概念 ;2阐述月经与津液的密切关系 ;3提出逐月分经养胎法。 3.针灸经络方面 :1发挥了经络腧穴理论 ;2详细整理了经脉证候 ;3丰富了针灸操作方法 ;4强调经络辨证、药物针灸治疗与诊脉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学术贡献 脉学 妇科 针灸经络
下载PDF
《脉经》所引存世医籍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婷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586-2587,共2页
据《脉经·自序》:"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可知,《脉经》一书保存了大量魏以前医学文献。文章对《脉经》与其所引现存世古医籍《素问》《针经》(《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 据《脉经·自序》:"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可知,《脉经》一书保存了大量魏以前医学文献。文章对《脉经》与其所引现存世古医籍《素问》《针经》(《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脉经》文字之56%与这五部医籍的记载相合,除此之外出典不明之条文,多数是汉以前古医籍之遗文,或是上述五部医书之脱文。该文为揭示《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敦煌文献《平脉略例》、《玄感脉经》考论三则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永衍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62,共5页
《平脉略例》一书在敦煌出土文献中凡三见,即S.5614、P.2115、S.6245,其中以S.5614的文字较为完整。《玄感脉经》一卷,在敦煌出土文献中编号P.3477。此文对《平脉略例》与《玄感脉经》记载的"诊法常以平旦"、持脉轻重、"... 《平脉略例》一书在敦煌出土文献中凡三见,即S.5614、P.2115、S.6245,其中以S.5614的文字较为完整。《玄感脉经》一卷,在敦煌出土文献中编号P.3477。此文对《平脉略例》与《玄感脉经》记载的"诊法常以平旦"、持脉轻重、"平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等三个医学问题进行了考论,梳理了其源流、辨析了其正误、论述了其中医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脉略例》 《玄感脉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