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马海涛 高妹茹 +1 位作者 魏亚洲 魏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23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他汀类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他汀类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天给予阿加曲班120mg/d,48h持续静脉泵入,第3~7天给予阿加曲班20mg,2次/d,抗凝治疗结束后加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对照组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持续应用。测定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天NIHSS评分及有效率。治疗前完善头颅影像学、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治疗期间观察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7、14、30天与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均降低,以治疗后第30天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可明显改善急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远期预后,显效率高,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 脑小血管病
下载PDF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光胜 胡婷 +4 位作者 杨金建 田媛媛 黄利 王元伟 刘国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4期2446-2450,共5页
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AChA)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217例AChA梗死病人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梗死灶的范围及大小,根据核心梗死区累及部位,分为标准AChA(tAChA)梗死组和可能AChA(pAChA)梗死组。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结果tAChA梗死组... 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AChA)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217例AChA梗死病人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梗死灶的范围及大小,根据核心梗死区累及部位,分为标准AChA(tAChA)梗死组和可能AChA(pAChA)梗死组。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结果tAChA梗死组100例,pAChA梗死组117例。两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梗死灶侧别、直径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hA组梗死灶形态特征表现为前后径长索条状的比例高于pAChA组(85.0%与47.9%,P<0.05)。结论tAChA组病人核心梗死区域位于内囊后肢部,梗死灶形态多为前后索条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 磁共振 磁共振血管成像 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丁苯酞对超时间窗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佳君 高聚 +1 位作者 周刚 肖展翅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283-2287,共5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血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本院住院诊断为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67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丁苯酞组(34例)与对照组(3...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血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本院住院诊断为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67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丁苯酞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静滴25 mg,bid,连续治疗14 d,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随访康复情况。结果:丁苯酞组患者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的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分、Barthel指数评分≥90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 14血液hs-CRP和TNF-α水平均降低,丁苯酞组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不仅能降低进展发生率,而且远期临床疗效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液hs-CRP和TNF-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 超时间窗 丁苯酞 临床疗效 C反应蛋白 肿瘤坏因子-Α
原文传递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短期、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4
作者 谢娜 邓建中 +1 位作者 齐进兴 马小静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1年第11期2454-2458,共5页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短期、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于2018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2)。两组...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短期、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于2018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2)。两组患者中符合溶栓适应症,排除禁忌症,且经家属同意的,于发病4.5 h内给予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住院当天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最重时、治疗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随访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及出血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最重时的NIHSS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预后良好率(mRS评分≤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全因死亡率及出血发生率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可以改善急性脉络膜前动脉短期及长期预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改良Rankin量表(mRS)
原文传递
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海林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第11期1960-1962,1966,共4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肾虚血瘀痰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益肾通脉方颗粒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将美国国立卫...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肾虚血瘀痰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益肾通脉方颗粒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并检测血清神经烯醇化酶(NSE)以探讨其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结果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49%,高于对照组的70.73%(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5),且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肾虚血瘀痰阻证)安全高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保护缺血脑组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动脉区脑 益肾通脉方 双联抗血小板
下载PDF
中医综合方案干预急性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的临床进展情况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海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9期2929-2932,共4页
目的 评价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AChA)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析因设计的研究方法,将120例AChA区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中药组、双活血组、中医综合组,每组30例。基础治疗组予以阿司匹林、硫酸氢... 目的 评价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AChA)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析因设计的研究方法,将120例AChA区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中药组、双活血组、中医综合组,每组30例。基础治疗组予以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抗血小板聚集,中药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益肾通脉方颗粒剂,双活血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银杏叶提取物两种活血化瘀注射液,中医综合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银杏叶提取物以及益肾通脉方颗粒剂。将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Index)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临床进展发生率及临床有效率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将脑出血、死亡事件、肝肾功能异常作为不良事件的观察指标。结果 临床有效性评价:基础治疗组、中药组、双活血组、中医综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76.7%、80.0%、93.3%,临床进展发生率分别为60.0%、50.0%、46.7%、23.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治疗后14d,中药组、双活血组、中医综合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中药与双活血治疗后存在明显交互作用(P=0.046,P=0.040)。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治疗后14d,中药组、双活血组、中医综合组Bl评分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P<0.05),中药与双活血存在明显交互作用(P=0.040)。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14d,中药组、中医综合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但中药与双活血未见显著交互作用(P=0.161)。结论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安全高效,可显著减缓临床进展,降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动脉区脑 临床进展 益肾通脉方 血栓通注射液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 中医综合治疗
下载PDF
双抗双活血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树泉 张海林 杨月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7期71-73,共3页
目的:评价双抗双活血联合应用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血栓通... 目的:评价双抗双活血联合应用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血栓通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连续治疗14 d。将临床有效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Index,BI)指数评分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并检测血清神经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以探讨其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为70.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清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抗联合双活血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安全高效,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保护缺血脑组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 银杏叶提取物 脉络膜动脉区脑 双联抗血小板
下载PDF
益肾通脉方颗粒剂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的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田景叶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第8期52-53,64,共3页
目的:探讨益肾通脉方颗粒剂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急性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予以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60例增加益肾通脉方颗粒治疗。观察两组临... 目的:探讨益肾通脉方颗粒剂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急性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予以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60例增加益肾通脉方颗粒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临床进展发生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临床进展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神经烯醇化酶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益肾通脉方颗粒剂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可通过改善急性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临床进展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脉络膜动脉区脑 益肾通脉方颗粒 血栓通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强 许奕 +4 位作者 张琪 洪波 黄清海 方亦斌 刘建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评价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介入治疗的12例共12枚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其中9枚为破裂动脉瘤;10枚动脉瘤脉络膜前动脉起自瘤颈。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6枚,支架辅助栓塞4枚,球囊辅助栓塞1枚;另外... 目的评价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介入治疗的12例共12枚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其中9枚为破裂动脉瘤;10枚动脉瘤脉络膜前动脉起自瘤颈。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6枚,支架辅助栓塞4枚,球囊辅助栓塞1枚;另外单纯支架治疗1枚。除该枚动脉瘤外,2枚致密栓塞,4枚瘤颈残留,5枚不完全栓塞。2例术后发生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其中1例为一过性。1例发生术中出血。9例获得造影随访,3枚动脉瘤保持稳定,3枚进一步闭塞,2枚瘤颈愈合;1枚复发,但无需再治疗。结论介入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支架有利于保持脉络膜前动脉通畅并促进动脉瘤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动脉动脉 微小动脉 介入治疗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