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盘旁脉络膜空腔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丽娟 罗家伟 +4 位作者 谭梦佳 孟艳 梁舒 季敏 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01-1004,共4页
视盘旁脉络膜空腔(PICC)是一种较常见的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其在眼底彩色照相中的典型表现是边界清楚的橘黄色病灶,常发生于近视弧的下方,在OCT中显示为脉络膜内的弱反射空腔。随着OC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研究者对PICC的影像学特征、发... 视盘旁脉络膜空腔(PICC)是一种较常见的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其在眼底彩色照相中的典型表现是边界清楚的橘黄色病灶,常发生于近视弧的下方,在OCT中显示为脉络膜内的弱反射空腔。随着OC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研究者对PICC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有了更清楚的认知。现就PICC的定义、影像学特征、发病机制及其和青光眼的关系进行介绍,为进一步阐明PICC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旁脉络膜空腔 视野缺损 青光眼 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区脉络膜空腔
下载PDF
高度近视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患者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厚度的相关性
2
作者 唐强 杨竹梅 +1 位作者 刘欢 赵雪兆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21期2319-2323,共5页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HM)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PICC)患者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厚度的相关性。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眉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108只眼)HM合并PICC患者,将其设为A组;同时,选取同一...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HM)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PICC)患者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厚度的相关性。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眉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108只眼)HM合并PICC患者,将其设为A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入院的单纯HM患者(108只眼)与108名体检健康者(108只眼)分别设为B组与C组。3组受检者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OCTA)检查,扫描范围为受检眼黄斑区3 mm×3 mm。比较3组受检者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上半侧、下半侧、整体平均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上半侧、下半侧、平均值)、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上半侧、下半侧、整体平均、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上半侧、下半侧、整体平均、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区域),并分析A组患眼黄斑区各区域SCP、DCP血流密度与对应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mGCC厚度的相关性。结果(1)3组受检者全层视网膜厚度比较:A组、B组全层视网膜厚度上半侧、下半侧、平均值均明显低于C组;A组全层视网膜厚度下半侧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mGCC厚度比较:A组mGCC厚度上半侧、下半侧、平均值均明显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黄斑区SCP血流密度比较:A组黄斑区上半侧、下半侧、整体平均、旁中心凹区、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区域SCP血流密度均明显低于B、C组,中心凹区SCP血流密度明显高于C组,中心凹区SCP血流密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组黄斑区DCP血流密度比较:A组黄斑区上半侧、下半侧、整体平均、旁中心凹区、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明显低于C组,中心凹区DCP血流密度明显高于C组;A组黄斑区中心凹区DCP血流密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厚度相关性分析:A组患眼黄斑区各区域SCP血流密度与对应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mGCC厚度呈正相关(P<0.05)。A组患眼黄斑区下半侧区域DCP血流密度与下半侧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HM合并PICC患者患眼黄斑区各个区域mGCC厚度、SCP血流密度与下半侧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明显低于单纯HM患者患眼,变化最为明显的为黄斑区下半侧区域SCP血流密度、mGCC厚度,且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厚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盘旁脉络膜空腔 黄斑区 视网膜血流密度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高度近视继发视盘周围脉络膜空腔视盘血流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秋莹 贺江南 +2 位作者 华怡红 樊莹 许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307-1312,共6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继发视盘周围脉络膜空腔(peripapillary intrachoroidal cavitation,PICC)患眼视盘血流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ICC患病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35例35眼高度近视伴PICC患眼,40例40眼高度近视不伴PIC患眼及35...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继发视盘周围脉络膜空腔(peripapillary intrachoroidal cavitation,PICC)患眼视盘血流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ICC患病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35例35眼高度近视伴PICC患眼,40例40眼高度近视不伴PIC患眼及35例35眼正常对照眼纳入研究范围。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眼底照相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同时进行OCT血管成像检查,分别获得视盘周围视乳头(optic nerve head,ONH)层和视盘旁视网膜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ies,RPC)层的血流密度图。比较高度近视伴与不伴PICC患眼及健眼视盘形态改变和血流密度的差异,分析PICC与视盘周围血流密度的相关性和PICC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三组间屈光度、矫正视力、眼轴、视盘周围萎缩β区(peripapillary atrophyβ-zone,β-PPA)面积、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视盘倾斜、后巩膜葡萄肿、近视性黄斑病变(myopic maculopathy,MMD)患病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RPC层(54.34±5.58,57.54±7.44,64.42±3.50)与ONH层(51.24±7.43,52.75±9.96,61.25±4.15)视盘周围平均血流密度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与高度近视不伴PICC组及健眼组相比,伴有PICC组RPC和ONH层颞下象限血流密度(56.76±6.62,63.84±6.02,67.52±4.78;56.47±5.79,60.38±4.72,64.18±4.37)均明显下降,RPC层血流密度与MMD、β-PPA面积和RNFL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而ONH层血流密度则与MMD、PICC的发生及RNFL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盘倾斜和后巩膜葡萄肿是PICC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8.007,95%CI:2.045~31.348;OR=7.558,95%CI:1.398~50.026)。结论:高度近视伴PICC患眼视盘血流密度明显下降,颞侧下降尤为显著。视盘倾斜与后巩膜葡萄肿是PI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空腔 视盘周围血流密度 OCT血管成像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