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传统文化中的脉轮、脉道和脉敏
1
作者 史宇兵 杨洪义 +1 位作者 袁瑞华 马静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7期1-6,共6页
脉轮、脉道和脉敏是印度传统文化尤其是阿育吠陀和瑜伽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脉轮有所认识,但是对脉道和脉敏了解有限。在整理国外相关文献基础上,介绍阿育吠陀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十四条主要脉道、一百零七个脉敏、脉轮... 脉轮、脉道和脉敏是印度传统文化尤其是阿育吠陀和瑜伽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脉轮有所认识,但是对脉道和脉敏了解有限。在整理国外相关文献基础上,介绍阿育吠陀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十四条主要脉道、一百零七个脉敏、脉轮、脉道和脉敏的连接关系,以及脉轮、脉道和脉敏在阿育吠陀及瑜伽中的应用。分析主流数据库中对于脉轮、脉道和脉敏疗效的评测研究,为我国民族传统医学藏医、蒙医、傣医以及中医学等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道 阿育吠陀 瑜伽
下载PDF
从《内经》脾病“脉道不利”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 被引量:31
2
作者 张会永 崔家鹏 杨关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56-1258,共3页
脾病"脉道不利"之说出自《内经》,历来医家鲜有发挥。本文试分别阐述"脉道"、"脉道不利"、"脾病"的含义,探讨脾与脉道的联系。《内经》中记载的脉道,即血脉,强调脉的形体,特指运行气血的管道,... 脾病"脉道不利"之说出自《内经》,历来医家鲜有发挥。本文试分别阐述"脉道"、"脉道不利"、"脾病"的含义,探讨脾与脉道的联系。《内经》中记载的脉道,即血脉,强调脉的形体,特指运行气血的管道,如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脉道不利"的病理表现。脾运化水谷的必经途径为脉道,脉道须脾的滋养维持贯通。"脾病"可以概括为脾虚或脾实,均可导致"脉道不利"。冠心病的中医病机为心脉痹阻,为"脉道不利"的特殊表现,其发病与脾运化失常密切相关。因此以《内经》脾病"脉道不利"理论,可以指导冠心病的治疗,为"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病 脉道 从脾论治 冠心病 粥样硬化
下载PDF
从线粒体稳态失衡探讨脾病“脉道不利”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科学内涵 被引量:6
3
作者 曹慧敏 宋囡 +5 位作者 贾连群 张会永 吕晓明 陈宁 陈丝 杨关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5-637,共3页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脉道不利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脾病"脉道不利"包涵"脾虚"和"脾实"两层含义,体现了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线粒体稳态失衡在AS形成过程中发挥了...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脉道不利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脾病"脉道不利"包涵"脾虚"和"脾实"两层含义,体现了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线粒体稳态失衡在AS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脾-线粒体"相关性理论的指导下,"从脾论治"AS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将以线粒体稳态失衡为切入点,以脾病"脉道不利"为理论基础,概述并试图阐明AS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从脾论治"AS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稳态失衡 脾病 脉道不利 粥样硬化
下载PDF
从“脉道不利”探讨冠心病“痰浊血瘀”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12
4
作者 贾连群 张妮 +2 位作者 宋囡 张会永 杨关林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337-340,共4页
《内经》曾言及"脉道不利"是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所在,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痰浊血瘀"是其"脉道不利"病理改变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探究以"脉道不利"理论为中心的冠心病"痰浊... 《内经》曾言及"脉道不利"是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所在,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痰浊血瘀"是其"脉道不利"病理改变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探究以"脉道不利"理论为中心的冠心病"痰浊血瘀"的生物学基础对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对丰富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的进展及其他相关研究对其进行简要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道不利 粥样硬化 痰浊血瘀 冠心病
下载PDF
基于“脾不升清、脉道不利”理论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隋欣昕 宋囡 +2 位作者 贾连群 陈宁 杨关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17,共3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研究表明脾的功能与线粒体功能息息相关,脾功能失调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线粒体功能失调亦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基于"脾不升清,脉道不利"理论讨论线粒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研究表明脾的功能与线粒体功能息息相关,脾功能失调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线粒体功能失调亦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基于"脾不升清,脉道不利"理论讨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主升清 脉道不利 线粒体功能障碍 粥样硬化
下载PDF
基于“脾气亏虚,脉道不利”理论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衰老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侯美琪 朱爱松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108-111,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作为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基础,对于其发病及诊治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古众多医家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以脾论治的学术观点,西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血管病变为基础的慢性疾病,西医的血管与中医...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作为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基础,对于其发病及诊治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古众多医家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以脾论治的学术观点,西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血管病变为基础的慢性疾病,西医的血管与中医的脉道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都有极高的相似性,血管平滑肌细胞作为血管壁的主要组成单位,其衰老与脾关系密切。对于中医来说,正确认识脾与脉道的关系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研究和临床论治的重点问题,而对脾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认识则具有更深的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气亏虚 脉道不利 粥样硬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衰老
下载PDF
基于“脉道不利”探析动脉粥样硬化内皮损伤的中医内涵 被引量:4
7
作者 马小东 屈长宏 +8 位作者 王道成 汪满意 吴文娟 王姜 徐盛颖 王月琴 薛刚 鲁月凤 殷俊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第15期5-7,共3页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应用前景,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重复性差,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临床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缺乏...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应用前景,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重复性差,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临床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缺乏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挖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运用“脉道不利”理论从血管活性物质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凝血系统损伤四个方面阐述动脉硬化血管内皮损伤的中医内涵,积极研究中医药防治AS内皮损伤基础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道不利 粥样硬化 内皮损伤
下载PDF
基于“气口九道脉”诊断十二经筋病变
8
作者 游纹静 曹火亮 游世晶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5期121-124,共4页
目前中医临床脉诊沿用“气口九道脉”法甚少,几乎失传。基于“气口九道脉”诊断十二经筋病变,从“气口九道脉”的来源与发展入手,论述十二经筋的功能及经筋病的表现,而后从《奇经八脉考·气口九道脉》原文、十二经脉、“卫气”,三... 目前中医临床脉诊沿用“气口九道脉”法甚少,几乎失传。基于“气口九道脉”诊断十二经筋病变,从“气口九道脉”的来源与发展入手,论述十二经筋的功能及经筋病的表现,而后从《奇经八脉考·气口九道脉》原文、十二经脉、“卫气”,三种角度阐述“气口九道脉”诊断十二经筋病变的理论依据。最后阐明临床使用“气口九道脉”诊断十二经筋病变时应浮取,并述其具体脉动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口九 十二经筋 十二经 中医诊断
下载PDF
基于“脾不升清、脉道不利”理论探讨肠道菌群紊乱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及机制
9
作者 丰杰 黄海 +4 位作者 陈琪 叶柏盛 李威 黄振 史晓林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74-2976,共3页
随着社会老年化的趋势逐年上升,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疾患之一,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现代研究证实脾的功能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脾功能失调可导致骨质疏松症,肠道菌群紊乱亦可导致骨质疏松症,文章基于中... 随着社会老年化的趋势逐年上升,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疾患之一,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现代研究证实脾的功能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脾功能失调可导致骨质疏松症,肠道菌群紊乱亦可导致骨质疏松症,文章基于中医“脾不升清,脉道不利”理论,从“脾虚痰瘀”等病理因素探讨肠道菌群紊乱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及机制,期望探索出1套安全且有效的诊疗方案,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不升清 脉道不利 菌群紊乱 骨质疏松症
原文传递
“气口九道脉”刍议
10
作者 杨帅 秦丽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第15期12-14,共3页
“气口九道脉”为目前临床中定位奇经八脉主要脉诊依据,文章对“如内”“如外”提出了脉弓向“内侧”“外侧”的新观点,以及梳理了奇经八脉的取穴原则,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气口九 奇经八
下载PDF
金川二矿区机械化盘区双穿脉分层道采矿设计方案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金维 高谦 余伟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4-67,共4页
金川镍矿是世界特大型矿床之一,其二矿区的采矿方法是下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为继续提升矿山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将原单穿脉分层道回采设计方案改进为现行的双穿脉分层道回采设计方案;分析了双穿脉分层道技术的应用特点,并较详细... 金川镍矿是世界特大型矿床之一,其二矿区的采矿方法是下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为继续提升矿山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将原单穿脉分层道回采设计方案改进为现行的双穿脉分层道回采设计方案;分析了双穿脉分层道技术的应用特点,并较详细地介绍了该技术的工艺过程及注意事项;将双穿脉分层道布置与单穿脉分层道在产量、生产系统、回采率及综合效果等方面上进行了比较。实践证明,双穿脉分层道技术能为金川二矿的机采盘区稳产高产找到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法采矿 机械化盘区 双穿分层
下载PDF
赵宜真道脉与著述文献新考 被引量:7
12
作者 盖建民 陈龙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63,共8页
赵宜真是元末明初道教宗派发展史上一个有特殊贡献与地位的高道,作为清微、净明两派嗣师,兼得金丹派南宗与全真道之传,将清微派理论、净明忠孝之道与金丹派南宗内外丹学、全真宗旨进行了融会贯通,融诸宗派思想于一炉,体现了元末明初道... 赵宜真是元末明初道教宗派发展史上一个有特殊贡献与地位的高道,作为清微、净明两派嗣师,兼得金丹派南宗与全真道之传,将清微派理论、净明忠孝之道与金丹派南宗内外丹学、全真宗旨进行了融会贯通,融诸宗派思想于一炉,体现了元末明初道教宗派思想融合的历史态势与发展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宜真 传承 宗派融合
下载PDF
从脾试论动脉粥样硬化之发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彩霞 刘福明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24期22-26,共5页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内皮细胞损伤学说、平滑肌突变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等,但其病因复杂,往往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目前任何一种学说均不能单独完全阐明其发生...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内皮细胞损伤学说、平滑肌突变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等,但其病因复杂,往往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目前任何一种学说均不能单独完全阐明其发生发展。中医药辨治动脉粥样硬化多从痰、瘀、郁等入手,“一切诸痰,初起皆由湿所生”,然脾为中央土灌四傍以定五脏之气,其性喜燥恶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病之始源为脾气虚,痰瘀则为病变推移之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上应把握辨证关键。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以散精,完成对饮食精微的吸收,化生气血,故为后天之本,亦能培补先天之不足。饮食失节、寒温不适等乃伤脾胃,脾胃中伤,运化迟滞,湿浊漫生,湿聚痰生,气阻血行失畅生瘀,痰瘀夹杂积伏于脉壁形成斑块,脉郁见脉络狭窄、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过程往往早期以痰湿浊气为主,病程进展继见血瘀为显,久则痰瘀郁毒损伤脉络。文章主要探究脾失健运状态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从而为从脾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支持。“四季脾旺不受邪”,可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减少病理因素的产生,加强机体防御功能,整体调控,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 脉道 痰瘀 血脂
下载PDF
费密的“道统、道脉”说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志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1期53-56,共4页
费密通过对程朱道统论的反思和批判 ,提出了他的“中实之道”传承的两条途径 :在帝王之间传承不息的称为“道统” ,在圣门师儒之间传授不断的称为“道脉”。道统是“中实之道”传承的主线 ,道脉是辅线。因此 ,在中实之道的传承上 ,费密... 费密通过对程朱道统论的反思和批判 ,提出了他的“中实之道”传承的两条途径 :在帝王之间传承不息的称为“道统” ,在圣门师儒之间传授不断的称为“道脉”。道统是“中实之道”传承的主线 ,道脉是辅线。因此 ,在中实之道的传承上 ,费密表现出了“尊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密 中实之
下载PDF
道南一脉——从杨时到李侗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雪芳 《船山学刊》 2007年第2期116-118,共3页
“道南一脉”是宋明理学由北宋到南宋的重要传承学系,亦是二程“洛学”至朱熹“闽学”之间的重要中介学脉,在中国理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本文拟就其主要代表人物:杨时、罗从彦、李侗等生平、活动及理论,探究二人的理学思想和“道南一脉... “道南一脉”是宋明理学由北宋到南宋的重要传承学系,亦是二程“洛学”至朱熹“闽学”之间的重要中介学脉,在中国理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本文拟就其主要代表人物:杨时、罗从彦、李侗等生平、活动及理论,探究二人的理学思想和“道南一脉”的“内圣”之学的学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一 杨时 罗从彦 李侗
下载PDF
道南一脉的传承特色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雪芳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02-106,共5页
“道南一脉”一门三杰的为学要旨,由杨时的倡导至罗从彦而深化,至李延平而确立。从儒者的安身态度“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亦即是顺应命运、知命立命,顺应自然。表现为“内圣之学”的回归。
关键词 杨时 罗从彦 李侗 理学 南一
下载PDF
地下矿山盘区脉外斜坡道采准应用实践
17
作者 赵永和 吴已成 《铜业工程》 CAS 2009年第4期23-24,28,共3页
武山铜矿从1992年起开始使用下向水砂分层充填采矿法,采用下盘水平分段无轨道采准,随着采矿设备和采矿方法的改变,原有采准工艺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经济效益已不明显。本文总结多年的生产实践,详细阐述了新采准工艺的各种优点和适用性。
关键词 盘区外斜坡采准 胶结充填
下载PDF
先秦儒家“德知一体”的涵养功夫及其发展道脉
18
作者 朱荣英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86-90,共5页
中国古代涵养功夫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儒学率先提出尽心知性、德知双修,虚壹而静、内修外用的思想。此后,从周敦颐主张的主静立诚、自尽心性,到程朱倡导的敬明人理、进学致知;从陆九渊强调的涵泳胜心、超然无累,到王阳明阐发的... 中国古代涵养功夫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儒学率先提出尽心知性、德知双修,虚壹而静、内修外用的思想。此后,从周敦颐主张的主静立诚、自尽心性,到程朱倡导的敬明人理、进学致知;从陆九渊强调的涵泳胜心、超然无累,到王阳明阐发的致其良知、心外无学;再从王充、张载提出的留精澄意、必开心意,到王廷相、王夫之论证的虚以生明、思而穷隐等,先秦儒家德知并重之涵养功夫,虽几经变迁、多有发挥,然其发展道脉总是一以贯之,并无大改。其间所蕴含的辩证性与实践性内容不断追加,其所弘扬的圣贤气象之人格与致一用敬之学品,均已达到相当自觉的程度并逐步接近现代思维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德知一体” 涵养功夫 发展
下载PDF
四通道温度-脉宽转换器MAX6691及其应用
19
作者 张涛 叶传奇 《国外电子元器件》 2003年第10期71-72,共2页
介绍了美国Maxim公司生产的四通道热敏电阻温度 -脉宽转换器MAX6691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典型应用方法 。
关键词 MAX6691 温度传感器 温度检测 四通温度-宽转换器 热敏电阻
下载PDF
朱熹与张栻之义理辨析与学脉建构——中和·仁说·道统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逢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4,共8页
朱熹与张栻同辈论交,彼此欣赏。于学术分歧之际,剔除疑义,纠举偏失,进而于日用之间察识,化解动静纷扰,开展儒学系谱,二程歧异得以厘清,张栻的引介与启发具有关键作用。只是以往以道南与湖湘学脉是相互竞逐的关系,将朱熹思想发展视为湖... 朱熹与张栻同辈论交,彼此欣赏。于学术分歧之际,剔除疑义,纠举偏失,进而于日用之间察识,化解动静纷扰,开展儒学系谱,二程歧异得以厘清,张栻的引介与启发具有关键作用。只是以往以道南与湖湘学脉是相互竞逐的关系,将朱熹思想发展视为湖湘学没落原因,不免见其异而不见其同;或是标举存有,认为张栻不能发其师精蕴,只能顺从朱熹说法,不免见其偏,不见其全,此与理学发展脉络相违背。朱熹从“中和”之辨,建立心统性情架构;厘清《太极图》与《通书》之关系,绾合天道与道德;进行“仁”说辨论,最终以“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确立经典诠释内容。理学得以成立,有赖两人无私分享,学术为公,可为典型,意义所在,固不可以门户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张栻 南学 湖湘学 二程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