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段脊旁肌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在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1
作者 陈燕 罗丽平 丁德谦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颈段脊旁肌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MUP)在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三明市第二医院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6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40~76岁,病程在12个月以内。另收集82例... 目的探讨颈段脊旁肌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MUP)在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三明市第二医院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6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40~76岁,病程在12个月以内。另收集82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其中男42例,女40例,年龄40~76岁。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测定及针极肌电图检测,比较两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SCV),及MUP时限和波幅。两组均以每10岁作为一个年龄段,比较不同年龄段MUP时限和波幅。结果观察组患者C_(5~6)颈脊旁肌肌电图MUP时限为(14.2±2.9)ms,波幅为(724.6±82.9)mV;对照组MUP时限为(9.3±1.2)ms,波幅为(426.2±62.5)mV。两组MUP时限和波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个年龄段MUP时限及波幅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不同年龄段MUP时限和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正中神经、尺神经DML、MCV、CMAP波幅,及SCV和SNAP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C_(5~6)颈段脊旁肌MUP时限延长、波幅增宽,肌电图测定有助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旁 肌电描记术 运动单位电位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下载PDF
脊旁排针治疗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标 林长缨 古剑雄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164-165,共2页
目的:探讨脊旁排针治疗对慢性下腰痛的临床作用。方法:将87例慢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脊旁排针组44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与常规体针治疗。脊旁排针组给于脊旁排针治疗,治疗30天2,组治疗前后都进行腰椎功能评价。结果:2组评价指标都有改善... 目的:探讨脊旁排针治疗对慢性下腰痛的临床作用。方法:将87例慢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脊旁排针组44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与常规体针治疗。脊旁排针组给于脊旁排针治疗,治疗30天2,组治疗前后都进行腰椎功能评价。结果:2组评价指标都有改善,脊旁排针组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脊旁排针治疗慢性下腰痛疗效显著,有着简便易行特点,易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旁排针 慢性下腰痛 腰椎功能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旁肌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叶勇光 汪青春 +2 位作者 潘竟霞 康甫 谢秋萍 《颈腰痛杂志》 2008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对比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脊旁肌肌电指标的差异,探讨肌电图检查在协助评价AS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定3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L1和L4水平脊旁肌肌电指标,记录小用力收缩时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 目的对比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脊旁肌肌电指标的差异,探讨肌电图检查在协助评价AS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定3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L1和L4水平脊旁肌肌电指标,记录小用力收缩时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波幅。同时检测指地距、枕墙距、Schober试验、疼痛和疲劳评分,3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旁肌肌电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异常(P<0.01),呈短时限、低波幅表现;肌电指标与腰部活动功能、疼痛呈显著性相关(P<0.01)。结论肌电图检查能较好反映腰部肌肉状态及脊柱活动功能,可作为评价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柱炎 脊旁 肌电图 评价
下载PDF
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秀兰 黄少芳 +1 位作者 卢福昌 杜宝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21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ALS患者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的针极肌电图特点。结果 50例患者共有388块肌肉行针极肌电图检查,315块(81.19%)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胸段脊旁...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ALS患者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的针极肌电图特点。结果 50例患者共有388块肌肉行针极肌电图检查,315块(81.19%)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胸段脊旁肌活动性损害的比例(71.76%)明显高于胸锁乳突肌(23.21%)(P<0.05),神经源性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LS诊断中,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独立性,胸段脊旁肌病变特异性高于胸锁乳突肌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胸锁乳突肌 胸段脊旁
下载PDF
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晓阳 李佳威 +3 位作者 马效麟 孙晓明 李曦丹 杨星昱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5期31-32,共2页
目的分析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上、下肢肌肉、胸锁乳突肌常规肌电图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另选取同期4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上、下... 目的分析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上、下肢肌肉、胸锁乳突肌常规肌电图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另选取同期4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上、下肢肌肉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84.78%,胸锁乳突肌异常率为91.30%。对照组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15.22%。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17,P<0.05)。观察组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与胸锁乳突肌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93,P>0.05)。结论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为患者接受正确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旁 肌电图 运动神经元病
下载PDF
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磊 贺英群 刘庆 《实用医技杂志》 2005年第12A期3452-3452,共1页
目的:探讨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临床应用,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55例ALS患者行四肢MCV、EMG,双上肢F波,胸锁乳突肌及T9、T10脊旁肌检查(在T9、T10段脊突旁开1 cm处进针观察其自发电位)。结果:所检55例运动神经元病... 目的:探讨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临床应用,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55例ALS患者行四肢MCV、EMG,双上肢F波,胸锁乳突肌及T9、T10脊旁肌检查(在T9、T10段脊突旁开1 cm处进针观察其自发电位)。结果:所检5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在T9、T10脊旁肌均可见大量纤颤电位及正锐波,异常率为100%。结论:胸段脊旁肌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段脊旁 运动神经元病 早期诊断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脊旁肌肌电图同心针电极和单极针电极的比较
7
作者 郑婵娟(编译) 廖维靖(校) 王培生(校)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7年第2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脊旁 腰背痛 肌电图 同心针 单极针 信度
下载PDF
3.0T MR IDEAL-IQ序列测定成年女性脊旁肌脂肪含量临床意义初探
8
作者 张迪 刘福丽 +1 位作者 王国华 张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9期1570-1574,共5页
目的采用3.0T MR IDEAL-IQ序列测量不同年龄组成年女性的脊旁肌肌肉脂肪含量,并探讨其与年龄相关性,进而间接反映腰椎退行性变程度。方法对60例成年女性进行腰椎MRI常规序列及IDEAL-IQ序列横轴位扫描,测量脊旁肌脂肪分数,并对测量值进... 目的采用3.0T MR IDEAL-IQ序列测量不同年龄组成年女性的脊旁肌肌肉脂肪含量,并探讨其与年龄相关性,进而间接反映腰椎退行性变程度。方法对60例成年女性进行腰椎MRI常规序列及IDEAL-IQ序列横轴位扫描,测量脊旁肌脂肪分数,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脊旁肌肌肉脂肪分数与年龄具有相关性(r=0.72、0.74、0.7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腰椎脊旁肌脂肪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脊旁肌脂肪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年龄段各肌肉脂肪分数具有差异性。结论3.0T MR IDEAL-IQ序列为腰椎脊旁肌脂肪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方法,并用于研究年龄与脊旁肌脂肪含量相关性,从而反映腰椎退行性变与脊旁肌脂肪含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旁 脂肪浸润 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9
作者 杨颖颖 《临床研究》 2017年第8期171-171,173,共2页
目的 本文就胸段脊旁肌肌电图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5 年6 月至2016年6 月期间收治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30 例,将其设为研究组,将同期入院的健康受检人员30 例充当参照组,所有受检人员入院后... 目的 本文就胸段脊旁肌肌电图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5 年6 月至2016年6 月期间收治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30 例,将其设为研究组,将同期入院的健康受检人员30 例充当参照组,所有受检人员入院后均接受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最后对两组受检人员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通过结果分析得知,研究组患者的波幅、时限及多相波等参数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由统计学工具进行检验,意义产生.结论 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应用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效果理想,具有较高检测准确率,因此该方法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段脊旁肌肌电图 肌萎缩侧索硬化 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脊旁肌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谢清波 赵凤东 黄悦 《浙江医学》 CAS 2010年第2期256-257,289,共3页
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目前已成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是常规后方入路可造成脊旁肌损伤是术后发生平脊畸形、腰痛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无症状患者有人采用脊旁肌肌间隙人路.本文对肌间隙入路与常规人路治... 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目前已成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是常规后方入路可造成脊旁肌损伤是术后发生平脊畸形、腰痛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无症状患者有人采用脊旁肌肌间隙人路.本文对肌间隙入路与常规人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肌间隙入路 固定治疗 疗效分析 脊旁 骨折患者 无神经症状
下载PDF
新型脊柱外固定技术减少医源性脊旁肌损伤的动物模型研究
11
作者 李珊 彭文 +6 位作者 晏怡果 王程 宋西正 李学林 欧阳智华 薛静波 王文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1-318,共8页
目的验证新型脊柱外固定技术较开放内固定手术减少医源性脊旁肌损伤的优势。方法取山羊10头,随机均分为脊柱外固定手术组和开放内固定手术组制作模型。术后3月处死模型动物,对手术节段腰椎行3.0 T MRI扫描,完整解剖脊旁肌组织行准静态... 目的验证新型脊柱外固定技术较开放内固定手术减少医源性脊旁肌损伤的优势。方法取山羊10头,随机均分为脊柱外固定手术组和开放内固定手术组制作模型。术后3月处死模型动物,对手术节段腰椎行3.0 T MRI扫描,完整解剖脊旁肌组织行准静态拉伸实验及病理学切片,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脊柱脊旁肌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山羊动物模型。相较开放内固定手术组,MRI示新型脊柱外固定技术组仅在螺钉周围出现少量的肌肉损伤,准静态拉伸力学实验、组织切片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均提示新型脊柱外固定技术组肌肉损伤较少,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新型脊柱外固定技术通过经皮置钉以及外置矫形固定装置改进,可减少内固定装置挤压和干扰引发的脊旁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柱外固定器 山羊脊旁 手术损伤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脊旁肌的MRI纹理分析与不同临床终点事件的相关性:腰椎管狭窄结局研究(LSOS) 被引量:2
12
作者 M.Mannil J.M.Burgstaller +4 位作者 U.Held M.Farshad R.Guggenberger 李璐(译) 陈秀玉(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2-242,共1页
目的对有症状腰椎管狭窄(LSS)病人的脊旁肌MRI T2WI进行纹理分析,并将其与临床结局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在多中心腰椎管狭窄结局研究(LSOS)中前瞻性纳入90例病人。
关键词 脊旁 MRI 纹理分析 腰椎管狭窄 相关性
下载PDF
全脊旁银针抵骨导热法治疗慢性颈腰痛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国才 《颈腰痛杂志》 2008年第4期354-355,共2页
目的运用全脊旁银针抵骨导热法慢性颈腰痛,观察疗效。方法2002年10月-2006年11月对来诊的慢性颈腰痛经诊断确定适应证后按先治原发后治继发的顺序用银质针对腰骶部、骶髂部、胸背部、颈背部、枕乳部等全脊旁高中度敏感压痛处分步针刺导... 目的运用全脊旁银针抵骨导热法慢性颈腰痛,观察疗效。方法2002年10月-2006年11月对来诊的慢性颈腰痛经诊断确定适应证后按先治原发后治继发的顺序用银质针对腰骶部、骶髂部、胸背部、颈背部、枕乳部等全脊旁高中度敏感压痛处分步针刺导热治疗。每日治疗一次一区,8日为一疗程,逐日观察疼痛缓解程度。结果36例都耐受了进针的强烈刺激和3日内的针眼感应痛,在首次治疗后,征象多明显减轻,随着逐日治疗,疗效稳步提高,经1~2疗程后,临床治愈31例,显效5例,无意外并发症。结论慢性颈腰痛是原(继)发腰或颈部软组织损害为主与全脊旁多部位软组织损害并存的集结征象,用银质针辨证对全脊柱旁各部位软组织损害区分步抵骨导热治疗,改变了过去腰痛治腰、颈痛治颈疗效极差的局面,使有效治愈率极大提高,无无效病例,经近5年治疗观察认定,该疗法治愈率高,复法率低,经济、安全,不失为当代治疗慢性颈腰痛最佳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旁 银针导热治疗 慢性 颈腰痛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对脊旁肌损伤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3年第5期723-725,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对脊旁肌损伤的情况,为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宁陵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 目的:对比研究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对脊旁肌损伤的情况,为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宁陵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均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术式,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术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对两组患者进行1~2 a的术后随访,并对患者进行MRI或CT扫描复查,观察患者的多裂肌脂肪化程度和萎缩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肌酸激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2 a随访中,观察组的VAS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多裂肌横截面变化不大,脂肪化不明显,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的ODI分数相差不大。结论:小切口手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术式,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对脊旁肌损伤小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脊旁肌损伤 腰椎疾病
下载PDF
全脊旁银质针灸治疗慢性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型颈腰痛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国才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1期91-92,共2页
慢性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型颈腰痛严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2002年10月至2006年11月我们用全脊柱旁银针抵骨导热法治疗此类病人36例,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关键词 脊旁 银质针灸治疗 慢性 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型颈腰痛
下载PDF
腰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查对特发性炎性肌病的诊断价值的研究
16
作者 林楚欣 冯淑兴 马立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16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腰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在特发性炎性肌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接受诊疗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测肌肉不同分成A组(22例)和B组(28)例。观察分析肢体近端肌肉与腰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B... 目的探讨腰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在特发性炎性肌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接受诊疗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测肌肉不同分成A组(22例)和B组(28)例。观察分析肢体近端肌肉与腰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B组各项肌电图观察指标阳性检出率明显提升,其中,MUP波幅降低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图是检查特发性炎性肌病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提高诊断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段脊旁 肌电图检查 特发性炎性肌病
下载PDF
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术后脊旁肌的肌电活动 被引量:3
17
作者 单述刚 邢翠珍 陆敏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3年第4期187-188,共2页
研究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术前后脊旁肌功能的变化。记录 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融合术前后和 15例健康受试者行 3个动作 (前屈、左右侧屈 )的 8个导联的肌电图信号 ,计算均数的平方根 (RMS)和中位频率 (MF)。结果脊柱侧凸患者... 研究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术前后脊旁肌功能的变化。记录 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融合术前后和 15例健康受试者行 3个动作 (前屈、左右侧屈 )的 8个导联的肌电图信号 ,计算均数的平方根 (RMS)和中位频率 (MF)。结果脊柱侧凸患者的胸段RMS术前增高、术后降低 ,腰段RMS术后增高 ;术前胸段MF降低、腰段MF增高 ,术后这一趋势减弱。这些提示脊柱融合术使患者的胸段脊旁肌活动减少 ,腰段脊旁肌活动增加 ,两侧脊旁肌活动不平衡减弱 ,但未回到正常水平 ,这些可用于指导物理治疗师对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术后制定康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侧凸患 柱融合术 脊旁 肌电活动
下载PDF
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徐迎胜 樊东升 +3 位作者 郑菊阳 康德瑄 张俊 张朔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37,共2页
目的 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 (MND)中的价值。方法 共检查 3组受试者 ,即A组为 10 2例确诊的MND患者行常规上下肢肌肉、下胸段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测 ;B组为性别、年龄相匹配的 9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患者 ... 目的 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 (MND)中的价值。方法 共检查 3组受试者 ,即A组为 10 2例确诊的MND患者行常规上下肢肌肉、下胸段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测 ;B组为性别、年龄相匹配的 9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患者 ,行常规上下肢肌肉、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 ;C组为性别、年龄相匹配的 10 0名健康人 ,行常规上下肢肌肉、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结果  10 2例MND患者中 ,87例 (85.3 % )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可见大量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94例 (92 .1% )胸锁乳突肌肌电图运动单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 9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的患者中 ,6例 (6.2 % )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可见少量自发电位。 10 0名健康人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下胸段脊旁 肌电图 胸锁乳突肌 脊旁 神经根损害
原文传递
华佗夹脊穴的临床应用
19
作者 莫雨晓 钟静雯 +1 位作者 谢丹丹 李万瑶 《蜜蜂杂志》 2024年第2期46-48,共3页
华佗夹脊穴(Huatuo Jiaji Acupoints)EX-B2,简称夹脊穴,别名:华佗穴、佗脊、脊旁,属经外奇穴。1穴名释义与演变“夹脊穴”最早是由“挟脊”演变延伸而来的。早在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一书中就有相关论述:“足泰阳脉…其直者,... 华佗夹脊穴(Huatuo Jiaji Acupoints)EX-B2,简称夹脊穴,别名:华佗穴、佗脊、脊旁,属经外奇穴。1穴名释义与演变“夹脊穴”最早是由“挟脊”演变延伸而来的。早在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一书中就有相关论述:“足泰阳脉…其直者,贯臀,脊,出项,上于头……其病,病足小趾废,痛,李,睢痛,颜寒,产聋,目痛,,数癫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佗夹 经外奇穴 穴名 目痛 脊旁 临床应用 《足臂十一脉灸经》
下载PDF
腰椎后路手术中脊旁肌保护的相关思考 被引量:69
20
作者 范顺武 胡志军 方向前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0-407,共8页
标准的腰椎后路手术是通过骨膜下剥离和自动拉钩牵开脊旁肌,较好地暴露脊柱后方结构,进行减压、椎间盘切除、融合或内固定等处理,此术式已沿袭应用100多年,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但是,随着病例的积累和相关研究的深人,学者们... 标准的腰椎后路手术是通过骨膜下剥离和自动拉钩牵开脊旁肌,较好地暴露脊柱后方结构,进行减压、椎间盘切除、融合或内固定等处理,此术式已沿袭应用100多年,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但是,随着病例的积累和相关研究的深人,学者们逐步发现这种标准的后路术式在解夹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同时,忽略了手术中对脊旁肌的医原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脊旁 手术中 保护 骨膜下剥离 椎间盘切除 医原性损伤 自动拉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