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可影响脊柱矢状面的失衡
1
作者 史浩冉 关海山 +1 位作者 王悦勇 刘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56-1961,共6页
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几年来脊柱矢状面平衡被广泛认为是调节脊柱手术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能够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因素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目的:归纳并总结因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 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几年来脊柱矢状面平衡被广泛认为是调节脊柱手术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能够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因素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目的:归纳并总结因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时可以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相关危险因素,对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方法:以“腰椎滑脱,脊柱矢状面平衡,手术治疗,危险因素”为中文检索词,以“lumbar spondylolisthesis,sagittal balance,risk factor”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Direct、万方、维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主要为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同时纳入少数经典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6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退行性腰椎滑脱是造成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产生下腰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主要病因。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切实有效的方法。(2)以往的减压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重点在于彻底神经根探查松解、滑脱椎体复位以及牢靠的内固定,而对于脊柱矢状面平衡关注较少。(3)随着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普及,因脊柱矢状面失衡造成的并发症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患者预后差,甚至二次手术风险增加。(4)以往的研究仅讨论腰椎矢状面参数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未深入研究造成脊柱矢状面失衡的相关因素。(5)文章结果表明,开放式腰椎固定融合、滑脱椎体完全复位、选用较粗的椎弓根螺钉、选用较大型号融合器以及自体骨移植是维持矢状面平衡的有利因素,而融合节段数越多、融合节段平面越高,是影响矢状面失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矢状面平衡 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 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 融合固定 脊柱 内固定
下载PDF
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突然失衡时多裂肌的肌电表现 被引量:36
2
作者 刘邦忠 李泽兵 +3 位作者 何萍 贾月霞 朱一皓 韩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09-611,共3页
目的:研究多裂肌在维持腰椎稳定中的作用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腰痛组为慢性腰痛病人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33.53岁。正常组为无腰痛病史的健康志愿者15例,年龄、性别与腰痛组相匹配。运用表面电极记录上肢快速前屈、外展、... 目的:研究多裂肌在维持腰椎稳定中的作用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腰痛组为慢性腰痛病人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33.53岁。正常组为无腰痛病史的健康志愿者15例,年龄、性别与腰痛组相匹配。运用表面电极记录上肢快速前屈、外展、后伸时多裂肌、最长肌、腰髂肋肌及三角肌的肌电信号,对各椎旁肌收缩的潜伏期与三角肌收缩的潜伏期之差值作比较。结果:正常组多裂肌在上肢三个方向的运动中收缩均早于最长肌、腰髂肋肌;腰痛组各椎旁肌几乎同时收缩,多裂肌在上肢三个方向的运动中均较正常人收缩延迟。结论:椎旁肌群中多裂肌在腰椎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腰痛病人多裂肌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脊柱突然失衡 睚多裂肌 肌电表现 腰椎稳定性
下载PDF
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岗 孔占平 刘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4期1973-197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青海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5例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脊柱矢状位失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脊柱创...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青海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5例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脊柱矢状位失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脊柱创伤、脊柱退行性病变、脊柱结核、肌源性后凸、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肿瘤及脊柱非特异性感染等,比例分别为17.8%、15.6%、8.9%、13.3%、15.6%、15.6%、8.9%、4.4%。5例采取保守治疗,40例采取手术治疗,其中经椎弓根椎体间截骨术12例,Smith-Petesen截骨术15例,多节段截骨术13例。治疗后患者疼痛有明显改善,并且C7铅垂线到骶骨后上角的水平距离、骶骨角和腰椎前凸角以及脊柱侧凸角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其临床表现多样化,临床应予以影像学手段进行诊断,减少漏诊和误诊。临床应首先给予保守治疗,对于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并且充分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脊柱矢状位失衡 临床特点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腰椎椎旁肌的特点及其与失平衡程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欧阳淼 鲁世保 +3 位作者 孔超 朱卫国 侯晓飞 孙祥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8-496,共9页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腰椎椎旁肌特点及其与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71例,平均年龄70.5±9.2岁。采用站立位全脊柱...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腰椎椎旁肌特点及其与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71例,平均年龄70.5±9.2岁。采用站立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评估患者矢状面的脊柱骨盆参数,包括C7矢状垂直轴(C7-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在轴向T2加权MRI上定量测量每例患者在各个腰椎节段对应的椎旁肌总面积(T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tCSA),功能性横截面积(F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CSA),各节段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FI%),椎旁肌的退变通过RCSA及FI%的数值来反映。分别根据年龄(中年组<65岁,老年组65~75岁,高龄组>75岁)及性别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椎旁肌退变差异。另外,根据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严重程度,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轻度失衡组患者89例(MI组,SVA 5~10cm)和重度失衡组31例(SI组,SVA>10cm)分析椎旁肌退变特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腰椎椎旁肌退变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失平衡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女性患者椎旁肌的平均FI%显著高于男性患者,但男性的平均TCSA显著高于女性,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年龄段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中,三组患者从L1/2至L5/S1节段上椎旁肌退变参数FI%及RCSA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高龄组患者退变程度最为明显,而对于参数RtCSA只在L1/2到L3/4节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失衡患者中,重度失衡组在脊柱骨盆参数上拥有更小的PI、LL及TK值,而拥有更大的PI-LL,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椎旁肌肉参数上,从L2/3到L5/S1节段上两组的RCSA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两组参数TCSA之间只在L4/5和L5/S1节段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椎旁肌肉退变参数(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及失衡严重程度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有关,而与矢状面失平衡严重程度(SVA)之间无线性相关。结论:在脊柱退变性矢状面失衡住院患者中,年龄、性别及BMI都与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有着一定的联系;尽管脊柱矢状面的失平衡程度(SVA)与椎旁肌退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是重度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提示更加显著的椎旁肌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矢状面失衡 高龄 腰椎椎旁肌退变
下载PDF
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利玲 黄伟乐 +1 位作者 黄尚武 王珊珊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4期67-69,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临床特点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52例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案,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合并症,比较治疗前后矢状位失衡相关指标及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临床特点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52例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案,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合并症,比较治疗前后矢状位失衡相关指标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52例患者病因包括骨质疏松25例(48.08%)、脊柱创伤10例(19.23%)、脊柱结核8例(15.38%)、肌源性脊柱后凸4例(7.69%)、脊柱炎2例(3.85%)、脊柱相关肿瘤2例(3.85%)、脊柱非特异性感染1例(1.92%)。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背部疼痛52例(100.00%)、身体前倾42例(80.77%)、疲乏33例(63.46%)、行走困难18例(34.62%)。患者的合并症包括椎管狭窄12例(23.08%)、腰椎间盘突出10例(19.23%)、陈旧性椎体骨折5例(9.62%)、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9.62%)。52例患者治疗后胸椎后凸角(23.59±3.82)°、腰椎前凸角(44.52±7.86)°、骨盆倾斜角(57.36±4.64)°、矢状位垂直轴(4.21±1.02)cm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的(19.84±5.86)°、(28.56±10.18)°、(65.86±6.68)°、(6.34±3.69)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6.67±2.86)分,治疗后为(3.62±1.56)分;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512,P=0.0000<0.05)。结论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发病因素较多,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身体前倾,易并发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陈旧性椎体骨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通常能有效改善患者相关指标及症状,可作为脊柱矢状位失衡治疗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矢状位失衡 常规综合治疗 影像学 骨质疏松
下载PDF
非融合减压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影响
6
作者 李富强 沈雄杰 《临床研究》 2022年第11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研究非融合减压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非融合减压手术治疗的84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采用减压融合手术... 目的探讨研究非融合减压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非融合减压手术治疗的84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采用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时间;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水平;矢状垂直轴(SVA),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苏黎世跛行问卷(ZCQ);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根据矢状垂直轴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平衡组(30例)、轻度失衡组(34例)和重度失衡组(20例)。并比较三组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水平;矢状垂直轴(SVA),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矢状垂直轴、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跛行调查问卷得分、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盆入射角、骨盆入射角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倾斜、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垂直轴水平、跛行调查问卷得分、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轻度失衡组和重度失衡组矢状垂直轴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大,且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失衡组胸椎后凸角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组间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轻度失衡组、重度失衡组高于平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组间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融合减压手术可明显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状况,同时脊柱矢状面失衡是造成患者疼痛感增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融合减压手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矢状面失衡 视觉模拟评分
下载PDF
应用脊柱夹角测量法分析站桩调节腰椎的平衡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吕嘉轩 郭郁 +8 位作者 胡庆川 王卫卫 李神奕 闫健 陈悦 魏泽仁 张琳 张洁心 魏玉龙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40-47,共8页
目的通过观察腰椎直立位、矢状面、冠状面和负重状态下的椎体间夹角在站桩功练习前后的变化,探寻其对腰椎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3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对象,经过站桩功操作培训后,应用脊柱测量仪检测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脊柱在直立位... 目的通过观察腰椎直立位、矢状面、冠状面和负重状态下的椎体间夹角在站桩功练习前后的变化,探寻其对腰椎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3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对象,经过站桩功操作培训后,应用脊柱测量仪检测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脊柱在直立位、负重位以及矢状面、冠状面的腰椎椎体间夹角角度变化,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从各剖面比较腰椎椎体间夹角,治疗组练功前后有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同时点检测显示无差异(P>0.05);男女脊柱腰椎段基本无差异,椎体间夹角表现为男生椎体间夹角均值大于女生,但治疗组站桩功练习前后变化显示两者变化趋势相同,站桩功干预对男女大学生的作用相同。结论腰椎在不同站姿和不同剖面的椎体间夹角差异显示,站桩功对腰椎形态有调节作用,能够纠正腰椎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失衡 站桩 脊柱形态测量 气功 腰椎
下载PDF
脊柱矢状位失衡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新发骨折的影响
8
作者 李瑶 戴健 +3 位作者 马健 杨钊琦 孙宇 唐晓明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699-702,708,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矢状位失衡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新发骨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6月因OVCF入院行PK... 目的探讨脊柱矢状位失衡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新发骨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6月因OVCF入院行PKP手术的患者,以术后有新发骨折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无新发骨折的6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各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研究组的年龄、术后VAS评分、术后O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术后JO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骨盆倾斜角(PT)(22.66°±2.41°vs 20.36°±3.68°,t=4.18,P<0.01)和胸椎后凸角(TK)(45.95°±4.87°vs 40.22°±4.22°,t=7.12,P<0.01)大于对照组,而骶骨倾斜角(SS)(23.44°±6.35°vs 28.47°±5.46°,t=4.81,P<0.01)、骨盆入射角(PI)(46.09°±5.57°vs 48.83°±5.46°,t=2.80,P<0.01)和腰椎前凸角(LL)(39.06°±6.08°vs 44.30°±6.20°,t=4.83,P<0.01)小于对照组。结论脊柱矢状位失衡和OVCF患者行PK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脊柱矢状位失衡 新发骨折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
原文传递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老年脊柱平衡及腰背部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钱进 朱元宸 +1 位作者 胡翰峰 史金辉 《江苏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928-931,共4页
目的 分析保守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对老年患者脊柱平衡及腰背部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47例保守治疗的胸腰椎OVCF患者的影像学资料(OVCF组)。将147例胸腰椎OVCF患者分为胸椎骨折组(T_(6)~T_(10)骨折,A组,38... 目的 分析保守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对老年患者脊柱平衡及腰背部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47例保守治疗的胸腰椎OVCF患者的影像学资料(OVCF组)。将147例胸腰椎OVCF患者分为胸椎骨折组(T_(6)~T_(10)骨折,A组,38例)、胸腰段骨折组(T_(11)~L_(2)骨折,B组,59例)、腰椎骨折组(L_(3)~L_(5)骨折,C组,50例)。选择44例无胸腰椎骨折的退行性脊柱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191例患者骨密度值,在脊柱全长片上测量矢状位及冠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胸腰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C_(7)铅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C-Align)。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OVCF组与对照组TK、TLK、LL、C-Align、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I、PT和SS相仿(P>0.05)。OVCF组内三组间TK、TLK、C-Align、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三组间LL、PI、PT和SS相仿(P>0.05)。结论 胸腰椎OVCF能够导致老年患者脊柱失衡,从而加重腰背部疼痛和腰背部功能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腰背部功能 脊柱失衡
原文传递
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对PVP治疗OVCFs后椎体再塌陷的影响
10
作者 刘百奇 丁秀娟 +1 位作者 孟祥龙 赵宸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44-46,共3页
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在预测和处理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单节段PVP治疗并随访至少24个月的胸腰椎OVCFs患者。根据骨水泥椎体是否存在症状性的再... 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在预测和处理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单节段PVP治疗并随访至少24个月的胸腰椎OVCFs患者。根据骨水泥椎体是否存在症状性的再塌陷,分为两组:(1)再塌陷(RC)组和(2)非塌陷(NC)组。随访时分析患者的特征和与矢状位不平衡相关的X线测量。结果 134例患者(RC组,n=28;NC组106例),平均无塌陷间隔为3.2个月(1.2-25.1个月)。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骨密度(BMD)(P=0.047)、椎体动态活动度(P=0.025)和矢状位失衡(SI)(P =0.013)是再塌陷的显著危险因素。SI和胸腰椎后凸(T10-L2)的进展,在RC组和SI组比NC组更显著(P=0.000)。结论 SI、较低的BMD和椎体动态活动度与PVP术后骨水泥椎体的再塌陷有关。SI尤其显著,而不是局部后凸或胸腰椎后凸,因为它导致更严重的进行性塌陷和矢状位畸形,并伴有严重的背部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对于伴有脊柱矢状位失衡的OVCFs患者,需要更严格、更积极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 OVCFs 骨水泥椎体再塌陷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帅 吴海龙 +4 位作者 田振峰 武建忠 张立兴 何兰琦 尹明贵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9年第25期2755-2759,2764,共6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探讨矢状面失衡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的影像学资料,与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诊断为腰椎...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探讨矢状面失衡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的影像学资料,与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而无腰椎侧凸的55例患者(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比较。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射线及腰椎MRI检查,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总分量表。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矢状面平衡参数: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PA)、L1骨盆角(LPA)]。采用Adobe Photoshop 6.0软件测量MRI T2加权像矢状面椎间盘与相邻脑脊液的相对信号强度(RSI)。比较2组患者的各节段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及各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L 1—5各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 5—S 1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矢状面整体平衡参数(SVA、TK、PI、PT、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平衡参数(SS、LL、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ODI、VAS及SRS-22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总分与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SS、LL及LPA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L 5—S 1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呈负相关(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及L 5—S 1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L 5—S 1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SS、LPA)有显著影响,是引起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矢状面平衡 腰椎侧凸 脊柱失衡
下载PDF
基于胸椎三维度测量分析站桩调节脊柱平衡的效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嘉轩 魏泽仁 +8 位作者 郭郁 闫健 陈悦 张琳 张洁心 胡庆川 王卫卫 李神奕 魏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09-916,共8页
目的通过测量站桩功练习前后脊柱形态,观察脊柱胸椎段直立位和负重状态的稳定性和矢状面、冠状面的活动度,探寻站桩对脊柱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3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对象,经过站桩功操作培训后,应用脊柱测量仪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脊... 目的通过测量站桩功练习前后脊柱形态,观察脊柱胸椎段直立位和负重状态的稳定性和矢状面、冠状面的活动度,探寻站桩对脊柱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3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对象,经过站桩功操作培训后,应用脊柱测量仪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脊柱在直立位、负重位的胸椎椎体间夹角,矢状面前屈位、后伸位和冠状面左侧弯、右侧弯胸椎椎体间夹角的变化,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脊柱胸椎段两体位的稳定性和两剖面的活动度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冠状面的活动度在站桩功练习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同时点检测显示无差异。结论脊柱胸椎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度的差异显示,站桩功对脊柱形态有调节作用,能够纠正脊柱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失衡 站桩 胸椎测量 气功
原文传递
腰三横突综合征发病机制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振 张喜林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9年第5期62-64,共3页
腰三横突综合征是推拿科常见疾病,主要以腰臀部及大腿疼痛为临床表现,目前国外还没有针对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专业论述,只是将其归纳为下腰痛或非特异性下腰痛范畴。而对其发病机制,目前国内外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文献,将... 腰三横突综合征是推拿科常见疾病,主要以腰臀部及大腿疼痛为临床表现,目前国外还没有针对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专业论述,只是将其归纳为下腰痛或非特异性下腰痛范畴。而对其发病机制,目前国内外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文献,将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归纳为机械性卡压理论、炎性物质刺激理论、同根反射学说、脊柱失衡与节段错位理论四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三横突综合征 发病机制 机械性卡压理论 脊柱失衡与节段错位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