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腰椎椎旁肌的特点及其与失平衡程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欧阳淼 鲁世保 +3 位作者 孔超 朱卫国 侯晓飞 孙祥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8-496,共9页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腰椎椎旁肌特点及其与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71例,平均年龄70.5±9.2岁。采用站立位全脊柱...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腰椎椎旁肌特点及其与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71例,平均年龄70.5±9.2岁。采用站立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评估患者矢状面的脊柱骨盆参数,包括C7矢状垂直轴(C7-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在轴向T2加权MRI上定量测量每例患者在各个腰椎节段对应的椎旁肌总面积(T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tCSA),功能性横截面积(F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CSA),各节段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FI%),椎旁肌的退变通过RCSA及FI%的数值来反映。分别根据年龄(中年组<65岁,老年组65~75岁,高龄组>75岁)及性别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椎旁肌退变差异。另外,根据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严重程度,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轻度失衡组患者89例(MI组,SVA 5~10cm)和重度失衡组31例(SI组,SVA>10cm)分析椎旁肌退变特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腰椎椎旁肌退变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失平衡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女性患者椎旁肌的平均FI%显著高于男性患者,但男性的平均TCSA显著高于女性,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年龄段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中,三组患者从L1/2至L5/S1节段上椎旁肌退变参数FI%及RCSA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高龄组患者退变程度最为明显,而对于参数RtCSA只在L1/2到L3/4节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失衡患者中,重度失衡组在脊柱骨盆参数上拥有更小的PI、LL及TK值,而拥有更大的PI-LL,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椎旁肌肉参数上,从L2/3到L5/S1节段上两组的RCSA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两组参数TCSA之间只在L4/5和L5/S1节段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椎旁肌肉退变参数(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及失衡严重程度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有关,而与矢状面失平衡严重程度(SVA)之间无线性相关。结论:在脊柱退变性矢状面失衡住院患者中,年龄、性别及BMI都与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有着一定的联系;尽管脊柱矢状面的失平衡程度(SVA)与椎旁肌退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是重度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提示更加显著的椎旁肌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矢状面失衡 高龄 腰椎椎旁肌退变
下载PDF
非融合减压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影响
2
作者 李富强 沈雄杰 《临床研究》 2022年第11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研究非融合减压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非融合减压手术治疗的84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采用减压融合手术... 目的探讨研究非融合减压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非融合减压手术治疗的84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采用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时间;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水平;矢状垂直轴(SVA),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苏黎世跛行问卷(ZCQ);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根据矢状垂直轴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平衡组(30例)、轻度失衡组(34例)和重度失衡组(20例)。并比较三组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水平;矢状垂直轴(SVA),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矢状垂直轴、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跛行调查问卷得分、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盆入射角、骨盆入射角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倾斜、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垂直轴水平、跛行调查问卷得分、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轻度失衡组和重度失衡组矢状垂直轴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大,且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失衡组胸椎后凸角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组间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轻度失衡组、重度失衡组高于平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组间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融合减压手术可明显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状况,同时脊柱矢状面失衡是造成患者疼痛感增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融合减压手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矢状面失衡 视觉模拟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