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8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吴思宇 吴丹 《当代医学》 2015年第17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9例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对同时期的21例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 目的探讨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9例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对同时期的21例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为71.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椎体间植骨融合 下腰椎不稳症
下载PDF
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建明 王卫国 《江西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1220-1221,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9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采用下腰痛JOA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评分,采用Macnab评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9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采用下腰痛JOA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评分,采用Macnab评分对患者术后症状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X线平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JOA评分较高,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改善的总有效率为100%,Macnab评分的优良率为89.8%。所有患者在5-9个月内发生了骨性融合,且未发生钉棒折断、松动。结论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系统 内固定 椎体间植骨融合 下腰椎不稳症
下载PDF
经皮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近远期效果观察
3
作者 倪建平 周国柱 +3 位作者 顾军 黄亮 包文龙 魏斐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9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皮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2年1月我院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治疗,...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皮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2年1月我院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对比2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的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伤椎后凸Cobb角均降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均升高,观察组变化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ODI、Harris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VAS评分降低,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ODI评分降低,Harris评分升高,观察组变化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皮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能得到有效保障,对于促进患者腰椎指标及功能改善、缓解疼痛程度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均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微创脊柱后路系统固定 近期疗效 远期疗效 腰椎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整体护理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纪阴心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11期85-86,共2页
目的:探究整体护理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2例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使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对42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21例患者... 目的:探究整体护理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2例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使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对42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21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整体组21例患者应用整体护理,研究比较两组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满意度评分、舒适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整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评分、舒适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系统 内固定 围手 整体护理
下载PDF
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想 贺海怿 +3 位作者 朱文辉 聂富祥 张鹏飞 张凯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1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及身体一...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及身体一般状况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身体一般状况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其身体一般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系统内固定 脊柱转移瘤 硬膜外脊髓压迫症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与前路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强 华庆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52-52,共1页
背景: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多采取外科手术矫形治疗,后路楔形截骨稳定性比较差,容易损伤脊髓,效果不佳。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与前路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 背景: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多采取外科手术矫形治疗,后路楔形截骨稳定性比较差,容易损伤脊髓,效果不佳。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与前路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大庆龙南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56例,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取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24例采取前路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融合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术前两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obb角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断钉断棒松动、不融合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治疗中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矫形效果可靠,防止术后畸形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系统 后路截骨内固定 Cobb角度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冯华文 赵振东 覃海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15-0118,共4页
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及江门中心医院院内收治的118例行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 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及江门中心医院院内收治的118例行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年按是否出现椎体高度再丢失分为丢失组和非丢失组,分析影响术后椎体高度再度丢失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入组的118例患者随访1年,结果显示,41例患者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77例未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丢失组的OSTA指数、术后休息时间,比未丢失组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后椎体复位程度比未丢失组高(P<0.05)。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后椎体复位程度以及术后休息时间(P<0.05)。结论 经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与OSTA指数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椎体复位程度高、术后休息时间少有关,围术期需注意预防上述危险因素,保证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路切开减压 椎间融合系统内固定 椎体高度再丢失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何惠生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7期46-48,共3页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3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做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3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做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全部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脊椎损伤Frankel分级、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经治疗,35例患者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均有所改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分为91±3%和92±5%,与治疗前相较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明显较高(P〈0.05),且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也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效果良好,其手术操作简单且固定牢靠,可促进患者脊柱骨折与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系统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 被引量:5
9
作者 付正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0期50-52,共3页
目的比较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观察组... 目的比较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观察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Cobb角均小于术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略低于观察组的15.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利于Cobb角与脊柱功能恢复,而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 脊柱功能
下载PDF
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0
作者 谢红喜 杨同堂 徐敏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3期152-155,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陇西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9)与研究组(n... 目的:比较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陇西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9)与研究组(n=43)。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水平、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效果、骨盆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9周,研究组Majeed骨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可提高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总有效率和骨盆功能,以及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椎弓根系统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骨盆骨折 骨盆功能 骨折复位 并发症
下载PDF
脊柱侧弯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的手术配合
11
作者 马苏宁 赵玉 汪慧娟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03Z期206-207,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的手术方法。方法:本组16例,男6例,女10例,采用脊柱侧弯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进行治疗,全部患者均采用脊柱矫形器械,植骨融合固定术。结果:16例脊柱侧弯和后凸畸形基本矫正,暂...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的手术方法。方法:本组16例,男6例,女10例,采用脊柱侧弯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进行治疗,全部患者均采用脊柱矫形器械,植骨融合固定术。结果:16例脊柱侧弯和后凸畸形基本矫正,暂无并发症,患者对手术效果较满意。结论: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对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号,因此作为手术室的护士应该全面了解手术过程,做好术前准备,熟练掌握各种手术器械及物品的使用方法,根据手术步骤及时传递所需器械,与医生密切配合,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后路 系统 矫正 配合
下载PDF
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滕文建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4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资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3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后路跨节段内... 目的:探讨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资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3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后路跨节段内固定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伤椎的Cobb角更小,其椎体前缘的高度和椎体后缘的高度均更高(P<0.05)。结论: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促进患者伤椎Cobb角和椎体高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跨节段内固定 后路系统内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下载PDF
自体髂骨移植用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李晓江 董珊珊 +1 位作者 刘大龙 张鹏程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13期42-45,共4页
研究将针对脊柱侧凸的患者实施自体髂骨移植用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治疗,对比治疗预后。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脊柱侧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100例,随机法设计方式分组。对照组(5... 研究将针对脊柱侧凸的患者实施自体髂骨移植用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治疗,对比治疗预后。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脊柱侧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100例,随机法设计方式分组。对照组(50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观察组(50例)则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移植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从围术期上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引流管置管时间等方面,其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在对比患肢的体温、白细胞计数以及血沉恢复时间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此外,在术后腰椎前凸角度、胸腰段后凸角以及Cobb角对比上,与手术前相比均差异显著(P<0. 05);在术后1年的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度高于对照组,在Cobb角上则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与此同时,在术后JOA评分以及ODI评分中,观察组的评估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通过随访调研了解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为4%,低于对照组的16%,对比差异显著( P<0. 05 )。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移植术对于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较为良好,且可以纠正脊柱侧弯问题,缓解患者的病痛,提升治疗有效性,具有可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髂骨移植 后路椎弓根系统 矫形内固定 脊柱侧凸
下载PDF
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中的对比分析
14
作者 孙健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后路椎弓... 目的探讨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对照组行短节段融合,观察组行长节段融合.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参数、疼痛评分、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32.41±28.68)min,长于对照组的(164.85±14.83)min,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554.96±52.41)mL、(156.32±14.82)mL、(6.32±1.15)次,均多于对照组的(449.65±45.84)mL、(123.41±13.35)mL、(4.21±0.83)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偏移量、冠状位平衡偏移量分别为(18.15±1.63)°、(17.79±1.45)mm、(13.51±1.23)mm,均低于对照组的(22.34±2.49)°、(23.53±2.57)mm、(16.78±1.45)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DI评分分别为(1.42±0.24)分、(12.58±1.2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98±0.27)分、(15.39±1.42)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分别为(87.25±5.24)分、(88.26±5.19)分、(88.93±5.25)分、(90.76±4.1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0.62±5.21)分、(81.11±5.09)分、(82.04±5.18)分、(83.63±4.5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在退变性脊柱侧弯中各有价值,短节段融合手术创伤更小,长节段能更好恢复脊椎力线及功能,还需根据临床病情特点慎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螺系统内固定 长节段融合 短节段融合
下载PDF
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椎骨骨折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凤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21期159-160,共2页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椎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0例AS合并椎骨骨折患者,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患...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椎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0例AS合并椎骨骨折患者,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患者均行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整体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低于对照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2±2.1)周,短于对照组的(17.9±3.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椎骨骨折患者可有效促进椎体骨折复位,加强脊柱稳定性,促进骨折尽早愈合,提高术后患者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强直性 脊柱骨折 经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 护理
下载PDF
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椎骨骨折的护理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文丽 段好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第12期155-156,共2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椎骨骨折患者护理的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折14例患者,术后积极进行预防并发症护理、生活护理、康复训练护理,并定... 目的:探讨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椎骨骨折患者护理的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折14例患者,术后积极进行预防并发症护理、生活护理、康复训练护理,并定期随访,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对每一例患者进行术后回访,回访时间为半年至五年,平均为2.3年,骨折愈合时间为13~16周,平均为14.56周。手术前后的后凸畸形Cobb角、VAS疼痛评分、椎体骨折处活动度,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折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恢复了病椎及上下椎体间的正常结构,纠正了病椎椎体骨折造成的成角畸形,同时增强了脊柱的稳定性,改善神经症状,防止脊髓的进一步损伤。科学合理的护理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系统 内固定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折 护理
下载PDF
枢椎支点螺钉在寰枢椎钉棒固定中复位能力的生物力学测试
17
作者 陈树金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廖英强 漆海如 刘宝 曾宪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16-3120,共5页
背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提拉复位,术中常通过增大连接棒的弯曲度进而增加寰椎和枢椎间的落差来提升复位效果,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枢椎支点螺钉直接增加了寰椎和枢椎间的复位落差,但... 背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提拉复位,术中常通过增大连接棒的弯曲度进而增加寰椎和枢椎间的落差来提升复位效果,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枢椎支点螺钉直接增加了寰椎和枢椎间的复位落差,但其增加复位能力的程度尚不清楚。目的:测试枢椎支点螺钉的复位能力,并与普通螺钉进行对比。方法:选取6具新鲜人体颅颈标本,切除双侧侧块关节囊、寰齿关节囊及横韧带制成寰枢椎失稳模型,每具标本枢椎双侧均依次进行3种内固定:植入单轴枢椎支点螺钉(A组)、多轴枢椎支点螺钉(B组)及普通螺钉(C组),将柔性超薄式薄膜压力传感器置于寰齿前间隙,置入2根相同曲度连接棒,模拟提拉复位,获取寰齿前间隙压力,3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①A-C组标本寰齿前间隙压力分别为(97.59±8.58),(60.43±5.09),(22.74±0.81)N,3组间寰齿前间隙压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51.603,P=0.00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②结果显示相较于普通颈椎后路螺钉,枢椎支点螺钉应用于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可提升复位能力,且单轴枢椎支点螺钉相较于多轴枢椎支点螺钉提升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复位能力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支点螺 寰枢椎内固定系统 寰枢椎脱位 复位能力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文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9期1619-1620,共2页
目的探究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对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术后腰椎功能(JO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新安县中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93例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依据术式不同分组,对照组46例接受前路椎体骨... 目的探究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对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术后腰椎功能(JO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新安县中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93例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依据术式不同分组,对照组46例接受前路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研究组47例接受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治疗,记录且对比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JOA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长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失血量,改善其术后腰椎功能,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系统 后路型截骨内固定 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58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智钢 高翠玲 +1 位作者 王伟 贠喆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2期60-61,共2页
目的研究经后路锥弓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116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后路锥弓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研究经后路锥弓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116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后路锥弓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Cobb角、胸腰段后凸角(TLK)。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ODI评分、Cobb角、TL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ODI评分(24.25±2.36)分低于对照组的(27.34±2.54)分,Cobb角(23.65±5.46)°、TLK(5.47±1.01)°均小于对照组的(27.53±6.37)、(7.69±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行经后路锥弓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显著,患者脊柱的矫形及功能恢复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后路锥弓系统内固定 单纯椎管减压 退行性脊柱侧弯
下载PDF
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宏伟 马远征 +1 位作者 鲍达 刘海容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1645-1646,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并发感染的1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等进行回...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并发感染的1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41例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98%,手术时间60min以内、60~120min、大于120min术后感染发生率依次为0.00%,3.04%,5.90%;术中失血量<400ml,400~800ml,>800ml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12%,3.15%,11.16%;术后使用抗生素,术中术后使用抗生素,术前术中术后均使用抗生素,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0%,4.32%,10.25%。15例取出内固定者及1例未取出者,切口均甲级愈合。16例患者二次手术后随访11~23个月,均无复发征象。[结论]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感染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有关,手术失血量越多,手术时间越长,术后越易发生感染,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确诊后病灶清除,内固定物取出,灌洗引流,静脉应用有效抗生素,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内固定 感染 内固定后感染 椎弓根螺系统 脊柱后路 临床分析 椎弓根螺内固定系统 内固定物取出 感染发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