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CC活动对脊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腹胀发生率的影响
1
作者 吴峰美 李伟丽 +1 位作者 谢文霞 许巧琴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6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脊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腹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收治的100例行脊椎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脊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腹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收治的100例行脊椎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QCC活动,比较两组护士临床护理质量、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腰椎功能恢复水平[采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量表(ODI)]及腹胀发生率。结果:干预3 d,两组护士临床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术后1、2、3 d,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 d,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观察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QCC活动管理能够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质量水平,综合改善行脊椎内固定术治疗患者腰椎功能水平,同时降低术后腹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脊椎内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腹胀 护理质量
下载PDF
单脊椎内固定术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3
2
作者 韩文冬 赵晓丽 《颈腰痛杂志》 2001年第4期311-312,共2页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椎弓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的可靠方法。方法 对 12例椎弓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 Meyerding分类 °滑脱患者 ,行峡部缺损修整 ,加压植骨 ,螺丝钉、钛丝单脊椎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经 5~ 5 6个月的随访 ,大部分患者...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椎弓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的可靠方法。方法 对 12例椎弓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 Meyerding分类 °滑脱患者 ,行峡部缺损修整 ,加压植骨 ,螺丝钉、钛丝单脊椎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经 5~ 5 6个月的随访 ,大部分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无断钉 ,无复位丢失及假关节形成 ,优良率 91.7% ,植骨愈合率 10 0 %。结论 本法对治疗轻度峡部不连性滑脱是一种简单易行 ,疗效肯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加压植骨 脊椎内固定
下载PDF
脊椎内固定方法的新进展及其使用的讨论
3
作者 许竞斌 许晓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2-63,共2页
脊椎内固定方法的新进展及其使用的讨论许竞斌,许晓斌脊柱内固定治疗在近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提高治愈率起了较大的作用。但也存在和出了不少问题,一是器械与技术的问题;二是掌握指征不足,表现在过份积极,值得重视。总的情况是... 脊椎内固定方法的新进展及其使用的讨论许竞斌,许晓斌脊柱内固定治疗在近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提高治愈率起了较大的作用。但也存在和出了不少问题,一是器械与技术的问题;二是掌握指征不足,表现在过份积极,值得重视。总的情况是有些术者盲目性很大,对内固定分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内固定 颈椎内固定 钢板固定
下载PDF
不同控制性降压方法在脊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
4
作者 黄政通 江伟航 +4 位作者 程平瑞 董静毅 梁健华 林丽田 梁志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9-730,共2页
目的探讨硝普钠、硝酸甘油、硝酸甘油伍用盐酸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在脊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脊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45例,分为3组,每组15例,随机采用不同的药物控制性降压,Ⅰ组采用硝普钠;Ⅱ组... 目的探讨硝普钠、硝酸甘油、硝酸甘油伍用盐酸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在脊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脊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45例,分为3组,每组15例,随机采用不同的药物控制性降压,Ⅰ组采用硝普钠;Ⅱ组硝酸甘油;Ⅲ组硝酸甘油伍用盐酸艾司洛尔。结果与Ⅰ,Ⅱ组比较,Ⅲ组动脉压控制良好,HR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术野评分、出血量少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脊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中硝酸甘油伍用盐酸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降压效果良好,术野质量明显优于单用硝普钠、硝酸甘油,且出血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普钠 硝酸甘油 艾司洛尔 控制性降压 脊椎植骨融合内固定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采用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5
作者 杨震 周焯家 +1 位作者 简月奎 赵伟峰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9期122-123,共2页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症状采取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临床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以2008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救治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为患者实施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运动肌力的恢复情况以及骨...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症状采取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临床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以2008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救治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为患者实施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运动肌力的恢复情况以及骨折部位的复位状况。结果本次研究的65例患者的运动肌力转归正常率为95.38%(62/65),未转归正常率为4.62%(3/65)。12个月随访期间,CT检查显示62例患者受伤胸腰椎复位良好,且形态良好,良好率为95.38%。并发症发生率0.00%(0/65),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用来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使患者受伤胸腰椎得到良好复位,且复位后椎体形态良好,运动肌力相对正常,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整体临床疗效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脊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益锋 武文 +3 位作者 李泳 何飞平 盖景颖 李强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9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用脊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90例患者均进行脊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 目的:探讨用脊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90例患者均进行脊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术。然后,对比手术前后这90例患者腰椎滑脱的距离、腰椎滑脱的角度、VAS评分及无疼痛步行的距离。结果: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6个月这90例患者腰椎滑脱的距离较短,其腰椎滑脱的角度较小,其VAS评分较低,其无痛步行的距离较远(P <0.05)。结论:用脊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其各项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钉棒系统内固定 椎体间植骨术 腰椎滑脱症
下载PDF
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陈云坤 《现代医院》 2013年第11期50-51,共2页
目的研究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在经过该项治疗后,33例患者感觉运动肌力基本恢复正常... 目的研究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在经过该项治疗后,33例患者感觉运动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占总数的73.33%;10例患者感觉运动肌力部分恢复,占总数的22.22%,2例患者的感觉运动肌力没有显著改善。跟踪调查一年,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骨折部位复位良好,优良率为95.56%。结论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对于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地稳定脊椎,对于遭受压迫症状的患者效果十分明显,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 胸腰椎骨折 应用 效果 研究
下载PDF
微创小切口脊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黎品泉 《基层医学论坛》 2016年第28期3955-3956,共2页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脊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20例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试验组20例采用微创小切口后路钉棒系统内固...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脊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20例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试验组20例采用微创小切口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及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明显低于试验组(90.00%),且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微创小切口脊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微创小切口 脊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 临床价值
下载PDF
Z-plate脊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配合
9
作者 徐美燕 毕爱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7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Z-plate脊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 治疗 胸腰椎爆裂骨折 手术配合
下载PDF
Z-PLATE脊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配合
10
作者 徐美燕 王惠玲 毕爱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313-314,共2页
关键词 Z-PLATE脊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 治疗 胸腰椎爆裂骨折 手术配合
下载PDF
兔椎间节段固定区软骨终板组织病理学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赤仁杰 张忠枢 +1 位作者 张焱 王海义 《中国骨伤》 CAS 1999年第6期10-12,共3页
目的 明确脊椎节段固定区软骨终板的变化与脊椎内固定术后并发症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制做新西兰兔脊椎节段内固定模型 2 4只为实验组 ,分别于术后 3个月 ,6个月进行固定区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形态学观察 ,并与 8只对照组兔比较。结果... 目的 明确脊椎节段固定区软骨终板的变化与脊椎内固定术后并发症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制做新西兰兔脊椎节段内固定模型 2 4只为实验组 ,分别于术后 3个月 ,6个月进行固定区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形态学观察 ,并与 8只对照组兔比较。结果 实验组兔固定区软骨终板呈现退变趋势 ,椎间盘发生退变。结论 这种改变将对脊椎内固定产生不利影响。提出减少脊椎内固定节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内固定 软骨终板 退变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脊柱内固定对椎体骨密度的影响
12
作者 辛兵 李永刚 侯筱魁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190-192,共3页
实验设计山羊脊柱内固定的动物模型,以研究脊柱内固定对椎体骨密度的影响。采用定量CT(QCT技术分别测量固定3月及6月后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的骨密度。结果显示:脊柱固定后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的骨密度都有显著性降低。在短节段固定组中,固... 实验设计山羊脊柱内固定的动物模型,以研究脊柱内固定对椎体骨密度的影响。采用定量CT(QCT技术分别测量固定3月及6月后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的骨密度。结果显示:脊柱固定后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的骨密度都有显著性降低。在短节段固定组中,固定6月的皮质骨骨密度值与3月时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6月的松质骨骨密度值与3月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长节段固定组中,固定6月的皮质骨、松质骨骨密度值与3月时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脊柱内固定导致了固定区域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的骨密度显著性降低。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骨密度降低持续存在,未有明显的恢复。固定区域椎体皮质骨与松质骨骨密度的改变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内固定 骨密度 定量CT CT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并截瘫脊柱内固定42例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祥敏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2442-2443,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并截瘫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胸腰椎骨折并截瘫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病情监测,积极预防并发症,合理指导康复训练。结...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并截瘫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胸腰椎骨折并截瘫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病情监测,积极预防并发症,合理指导康复训练。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截瘫 脊椎内固定 围手术期 护理
下载PDF
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小鹏 朱小建 +5 位作者 成红兵 刘鹏 徐丽丽 周斌 马培德 姜江 《交通医学》 2013年第1期49-50,共2页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并发症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行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144例患者,观察术后急性感染和迟发性感染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144例患者并发感染8例(5.6%),其中...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并发症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行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144例患者,观察术后急性感染和迟发性感染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144例患者并发感染8例(5.6%),其中急性切口感染3例,迟发性感染5例。治愈7例,仅1例患者出现劳累后腰腿痛。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并发症、手术持续时间均是影响术后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腰段脊柱内固定术后存在一定的并发感染的机会;对于高龄患者、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和术前并发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早期注意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脊椎后路内固定 清创负压引流术 术后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AF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32例疗效观察
15
作者 王继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骨折内固定 AF脊椎内固定系统
下载PDF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16
作者 谭巍 《西部医学》 2007年第1期71-72,共2页
目的 探索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方法 根据GSS的性能,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对比骨折复位情况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影像显示骨折复位... 目的 探索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方法 根据GSS的性能,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对比骨折复位情况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影像显示骨折复位无丢失,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 GSS有良好的生物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型脊椎内固定系统 胸腰椎骨折 骨折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伤椎置钉临床疗效评估及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原因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徐海栋 史新瑞 +1 位作者 刘刚 许斌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临床治疗方案,分析其临床疗效及矫形后近期椎体高度丢失对提高脊柱重建生物力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至2013年就诊于南... 目的: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临床治疗方案,分析其临床疗效及矫形后近期椎体高度丢失对提高脊柱重建生物力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至2013年就诊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诊断为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胸10-腰2)36例,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进行每3个月定期随访,记录不同时间点患者腰背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通过CT评估脊柱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建议患者术后1年随访,记录上述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矫形手术、内固定取出手术,并完成内固定取出手术后1年门诊随访,记录不同时间患者的各项评估指标。和术前相比,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明显改善并能有效保持(P<0.05);取出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有所丢失(P<0.05)。结论:通过分析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原因,治疗近期疗效与胸腰椎节段特殊的生物力学因素、椎间盘损伤后的应力传递改变等密切相关。对于胸腰椎骨折矫形手术内固定取出后,仍需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及必要的支具保护,从而维持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椎内固定 VAS评分 椎体前缘高度 脊柱后凸 临床疗效
下载PDF
ANTERIOR SPINAL FUSION WITH TSRH INSTRUMENTATION FOR SCOLIOSIS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建雄 赵宏 +5 位作者 邱贵兴 金今 叶启彬 林进 王以朋 翁习生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1-45,共5页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 new spinal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Texas Scottish Rite Hospital (TSRH), and to investigate its early clinical outcomes.Methods. The preliminary clinical outcomes of 15 patients with thoraco...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 new spinal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Texas Scottish Rite Hospital (TSRH), and to investigate its early clinical outcomes.Methods. The preliminary clinical outcomes of 15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or lumbar scoliosis treated by anterior spinal fusion with TSRH instrumentation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Fourteen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idiopathic scoliosis and 1 as neuromuscular scoliosis.Results. Preoperatively, the Cobb's angle on the coronal plane was 55. 8° (range 35° - 78°), and 14° postoperatively, with an average correction of 74. 8 %. The average unfused thoracical curve was 35. 9 ° preoperatively (range 26° - 51°) and 21. 8° (10°-42° ) postoperatively, with 40% correction. The sagittal curve of lumbar was kept physiologically, preoperative 27. 9° and postoperative 25. 7° respectively. The trunk shift was 13.4 mm (5 - 28mm) preoperatively and 3. 5 mm (0-7 mm) postoperatively. The averaged apic vertebra derivation was 47. 8 mm (21 - 69 mm) before operation and 10. 8 mm (3-20 mm) after operation. The distance of C7 to center sacrum vertical line (CSVL) was 19. 5 mm(16 - 42)preoperatively and 11. 3 mm (0-32 mm) postoperatively. The apical vertebra rotation was 3 degree in 15 patients preoperatively, and were improved to normal in 10 patients, 1 degree in 4 patients, and 2 degree in 1 patients postoperatively. None had neurological injury and infection. Only 1 patient complained a cool feeling in the low extremity of concave side, and the symptom vanished at 3-month followed up.Conclusion. If used appropriately, TSRH anterior spinal system is a good treatment for low thoracic or thoracic lumbar scoli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LIOSIS anterior spinal fusion TSRH instrumentation
下载PD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treated by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n subsection and autograft fusion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建华 刘鹏 李起鸿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7年第4期209-215,共7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 novel surgical method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Methods: Totally 21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SM undergoing a novel surgical procedure from April 2001 to Janu...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 novel surgical method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Methods: Totally 21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SM undergoing a novel surgical procedure from April 2001 to January 200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experienced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surgery in subsection, auto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Preoperativ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and follow-up image data, X-rays and semi-quantitative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 (JOA) scor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toration of lordosis (Cobb's angle), intervertebral heights, the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Results: Preoperative symptoms were markedly alleviated or disappeared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JOA scores, the ratio of improvement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72. 2%, including excellent in 9 cases (42.9%), good in 7 cases (33.3%), fair in 3 cases (14.3%) and poor in 2 cases (9.5%).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X-rays showed obvious improvements in lordosis and in 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 of the cervical spine (P〈0. 01).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instrument failure during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14. 2 months (9-24 months, P〉0. 01). Conclusion: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n subsection, auto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s a rational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ULTILEVEL anterior decompression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下载PDF
THE 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PONDYLOLISTHESIS
20
作者 王以朋 叶启彬 +2 位作者 邱贵兴 林进 张嘉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3-97,共5页
Objective. An internal fixation apparatus—— 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 was designed to satisfy the clinical needs for spondylolisthesis. Methods. Since 1996, 53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RFS. Amo... Objective. An internal fixation apparatus—— 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 was designed to satisfy the clinical needs for spondylolisthesis. Methods. Since 1996, 53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RFS. Among them, 35 had spondylolisthesis, 12 had lumbar canal stenosis accompanied with instability, 2 had vertebral tumors and 4 suffered from spinal fracture. The average age was 53.6 years old (ranged 24~ 72yrs). The mean time for follow- up was 30.6 months (16~ 44 months). Results. The slip rate was 0.15± 0.10 before operation, and decreased to 0.09± 0.07 after operation. Entire slip reposition was achieved in 19 cases (54.3% ). The change in height of the intervertebral space within the fixation segments was 0.7± 0.17. Conclusion. DRFS achieved better results for spondylolisthesis less II degree and no other adverse effects were found. Compared with other foreign and domestic techniques, it had advantages in less implants, less operation gears required and ease to utilize in operation. It was proved to be an ideal internal fixation appar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NDYLOLISTHESIS 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