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间隔脊状表面的减阻数值仿真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刘占一 胡海豹 +1 位作者 宋保维 黄桥高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6025-6028,6032,共5页
对具有不同间隔的脊状表面在多个速度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初步发现了间隔对于脊状表面减阻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脊状表面流场的特点,在数值计算过程中对其计算域、计算网格及流动参数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仿真结果表明:有间隔的脊状表... 对具有不同间隔的脊状表面在多个速度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初步发现了间隔对于脊状表面减阻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脊状表面流场的特点,在数值计算过程中对其计算域、计算网格及流动参数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仿真结果表明:有间隔的脊状表面减阻效果优于无间隔的脊状表面;间隔大小与脊状结构尺寸相当时,减阻效果最佳;脊状表面的间隔能够影响减阻效果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抑制压差阻力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状表面 流场 压差阻力 减阻效果
下载PDF
Spalding公式在脊状表面湍壁摩擦力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潘光 黄明明 +2 位作者 胡海豹 刘占一 黄桥高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20,共6页
在低速风洞中来流速度一定的情况下使用IFA300恒温热线风速仪测量了光滑表面和两种不同尺寸的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平均速度分布剖面,并验证了试验段湍流发展的充分性;通过应用Spalding壁面公式使用最小二乘法精准拟合了实验测量的边界层... 在低速风洞中来流速度一定的情况下使用IFA300恒温热线风速仪测量了光滑表面和两种不同尺寸的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平均速度分布剖面,并验证了试验段湍流发展的充分性;通过应用Spalding壁面公式使用最小二乘法精准拟合了实验测量的边界层内层速度分布曲线,得到了湍流边界层壁面摩擦速度并进一步求得湍流壁面摩擦应力,较准确地计算出脊状表面的虚拟原点位置,并通过与对数律公式拟合结果比较分析,证实了该方法更加准确有效.最后分别计算了3种实验模型的湍流边界层动量损失厚度.通过对比脊状表面与光滑表面动量损失厚度和壁面摩擦应力,反映了动量损失厚度的大小与壁面摩擦应力的大小具有一致性,充分证实了脊状表面在湍流中具有一定的减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状表面 湍流边界层 摩擦速度 动量损失厚度 壁面摩擦应力 减阻
下载PDF
脊状表面减阻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占一 宋保维 +2 位作者 胡海豹 黄桥高 黄明明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9-474,共6页
利用热线风速仪,对光滑表面和多个脊状表面在低速风洞中进行了表面流场测试。基于测得的边界层速度分布数据,利用对数律区速度分布公式,编程分别计算出光滑表面和脊状表面的壁面摩擦速度和虚拟原点。研究发现,脊状表面最大减阻量达13.5%... 利用热线风速仪,对光滑表面和多个脊状表面在低速风洞中进行了表面流场测试。基于测得的边界层速度分布数据,利用对数律区速度分布公式,编程分别计算出光滑表面和脊状表面的壁面摩擦速度和虚拟原点。研究发现,脊状表面最大减阻量达13.5%;有减阻效果的脊状表面使边界层速度曲线上移、湍流强度下降;与光滑表面相比,脊状表面的位移厚度和动量损失厚度明显减小,也表明脊状表面具有减阻效果;位移厚度和动量损失厚度减少量随槽间距s+的增加呈现先变大后变小的趋势,在s+=12时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状表面 热线风速仪 摩擦速度 减阻量
下载PDF
脊状表面翼型叶片减阻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正人 郝晓飞 +1 位作者 戎瑞 王松岭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5-1361,共7页
利用Fluent软件,对G4-73型离心风机翼型叶片脊状表面的减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了其减阻效果及减阻机理。结果表明:脊状结构在风机翼型表面具有较好的减阻效果,脊状结构尺寸s=0.1mm时的减阻效果较好,最大减阻率为9.65%。脊状... 利用Fluent软件,对G4-73型离心风机翼型叶片脊状表面的减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了其减阻效果及减阻机理。结果表明:脊状结构在风机翼型表面具有较好的减阻效果,脊状结构尺寸s=0.1mm时的减阻效果较好,最大减阻率为9.65%。脊状结构沟槽内部形成的稳定的二次涡,能显著减小黏性阻力。相比于光滑表面,脊状结构表面总体剪切应力明显减小,反映了翼型表面脊状结构的减阻效果。同时,沟槽间隔的存在一方面使得部分区域剪切应力明显增大,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沟槽内涡旋的相互干扰,故推测存在最优沟槽间距在避免涡旋相互干扰的同时使得壁面剪切应力最小。所得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实际中风机叶片的优化改型及性能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风机 脊状结构 减阻 涡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脊状表面减阻机理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胡海豹 黄桥高 +1 位作者 刘占一 潘光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7,共6页
针对脊状表面流场的特点,通过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脊状表面微观流场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的时均速度分布曲线、湍流度分布曲线和微观流场结构.为了得到脊状结构对壁面物性的影响,对脊状表面进行了疏水性测试... 针对脊状表面流场的特点,通过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脊状表面微观流场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的时均速度分布曲线、湍流度分布曲线和微观流场结构.为了得到脊状结构对壁面物性的影响,对脊状表面进行了疏水性测试,获得了液滴在脊状表面上的表观接触角,并通过水洞试验验证了脊状表面的减阻效果.研究表明,与光滑表面相比,脊状表面微观流场结构中存在"二次涡",近壁区的黏性底层厚度比平板的要厚得多,湍流度显著降低,且脊状表面表现出明显的疏水性.由此提出了基于壁面隔离效应、增大湍流阻尼效应和改变壁面物性效应的减阻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状表面 壁面隔离效应 增大阻尼效应 改变壁面物性效应 减阻机理
下载PDF
脊状表面流场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胡海豹 宋保维 +2 位作者 刘占一 黄桥高 潘光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8-354,共7页
根据现有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的特点和脊状表面减阻理论研究的实际需要,研究了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的脊状表面流场数值计算方法,并基于纵向及横向脊状表面的形状特点,提出了不同脊状表面计算域选取及网格剖分的方法。一系列典型横向及纵向... 根据现有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的特点和脊状表面减阻理论研究的实际需要,研究了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的脊状表面流场数值计算方法,并基于纵向及横向脊状表面的形状特点,提出了不同脊状表面计算域选取及网格剖分的方法。一系列典型横向及纵向脊状表面流场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所采用的这套脊状表面数值计算方法不仅能够精确获得脊状表面的减阻特性,还可以获得脊状结构内部及附近流速、压强、涡量等细微流场结构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状表面 减阻 湍流 涡量
下载PDF
平板表面脊状结构对局部湍流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松岭 邓宇涵 +2 位作者 吴正人 李子骏 郝晓飞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74,共7页
利用Fluent软件,通过脊状平板表面数值模拟,分析黏性阻力、压差阻力、壁面切应力、湍流特性等在脊状平板表面中分布规律,基于能量耗散分析,为脊状结构尺寸选取和局部区域改造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脊状尺寸越大越有利于黏性阻力减小,... 利用Fluent软件,通过脊状平板表面数值模拟,分析黏性阻力、压差阻力、壁面切应力、湍流特性等在脊状平板表面中分布规律,基于能量耗散分析,为脊状结构尺寸选取和局部区域改造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脊状尺寸越大越有利于黏性阻力减小,但会导致压差阻力增加,而脊状结构压差阻力主要由迎风面与间隔交接处附近高压区决定。高壁面剪切应力集中于相邻沟槽之间区域前段,且脊状结构越小,光滑表面大于脊状结构内壁面剪切应力的区域也相对越多。对脊状结构平板近壁区涡量与湍流特性分析发现,沟槽最底端部分流体是近乎静止的,脊状结构表面涡量与湍流强度均小于光滑表面,而在脊状结构沟槽内所形成的旋涡区域,能量耗散开始大于光滑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状结构 数值模拟 分布规律 减阻 优化
下载PDF
脊状表面航行器模型减阻特性的水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黄桥高 潘光 +1 位作者 胡海豹 刘占一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53,共4页
通过水洞实验研究具有横流方向的脊状表面航行器的阻力特性。运用三分力天平,分别对光滑表面航行器模型和脊状表面航行器模型在零迎角、不同水速下进行阻力测试,得到其减阻特性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脊状表面航行器模型具有很好的减阻效果... 通过水洞实验研究具有横流方向的脊状表面航行器的阻力特性。运用三分力天平,分别对光滑表面航行器模型和脊状表面航行器模型在零迎角、不同水速下进行阻力测试,得到其减阻特性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脊状表面航行器模型具有很好的减阻效果,减阻量与脊状结构的特征尺寸、间距以及来流速度有密切关系。在实验工况内,最大减阻量达到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状表面 水下航行器 水洞实验 减阻
下载PDF
离心风机翼型叶片非光滑表面脊状结构减阻特性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松岭 戎瑞 +1 位作者 吴正人 张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2-118,18,共7页
基于RNG k-紊流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G4-73型离心风机翼型叶片表面脊状结构的减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了脊状结构的相对布置位置对翼型减阻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脊状结构在叶片表面具有较好的减阻效果,脊状结构宽度s=0.... 基于RNG k-紊流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G4-73型离心风机翼型叶片表面脊状结构的减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了脊状结构的相对布置位置对翼型减阻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脊状结构在叶片表面具有较好的减阻效果,脊状结构宽度s=0.1mm时的减阻效果最好,最大减阻率为9.65%,在风机设计流量下减阻率为2.96%。脊状表面近壁区时均速度相比光滑表面明显增大,边界层近壁面的法向速度梯度降低,湍动能、湍流强度都明显低于光滑表面,验证了翼型表面脊状结构具有的减阻效果。当脊状结构相对位置为后段布置时,脊状表面会使黏性阻力随流速增大而大幅增加,导致总阻力增大,减阻率降低,甚至产生增阻现象。文中所得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实际中风机叶片的优化改型及性能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风机 翼型叶片 脊状结构 减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离心风机叶片脊状结构减阻特性的三维数值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正人 郝晓飞 +1 位作者 戎瑞 王松岭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15-1821,共7页
基于Realizable k-?紊流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G4-73型离心风机单流道模型叶片翼型表面脊状结构的减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了脊状结构对风机运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尺寸的脊状结构布置能够使脊状表面单流道模型全压高... 基于Realizable k-?紊流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G4-73型离心风机单流道模型叶片翼型表面脊状结构的减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了脊状结构对风机运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尺寸的脊状结构布置能够使脊状表面单流道模型全压高于相同工况下的光滑表面模型,最大增幅7.98%,间接反映了叶片表面流动摩擦阻力的减少。脊状结构只对翼型表面的近壁面边界层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其沟谷内形成的稳定的二次流,可以有效减小沟谷内的表面剪切应力,证明了脊状结构具有的减阻效果。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近壁面的法向速度梯度和湍动能均明显低于光滑表面,验证了脊状结构对湍流耗散的抑制作用和具有的减阻效果。而脊状结构等距间隔的存在会增大部分区域的剪切应力,对减阻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偏离设计工况时,叶片压力面和吸力面分别产生的边界层分离现象也会影响脊状结构的减阻效果及其位置。文中所得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实际中风机叶片的优化改型及性能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风机 单流道 脊状结构 减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脊状表面的准LIGA成形技术及其减阻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海豹 黄桥高 +2 位作者 蒋雄 宋保维 潘光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6-339,共4页
为了研究脊状表面的减阻特性,利用准LIGA成形技术在铝合金表面加工了两种不同尺寸的矩形脊状结构。在准LIGA成形技术中,以波长为300~400μm紫外光作为曝光光源,再通过显影、表面活化、微电铸及去胶工艺得到脊状表面。在低速风洞中对制... 为了研究脊状表面的减阻特性,利用准LIGA成形技术在铝合金表面加工了两种不同尺寸的矩形脊状结构。在准LIGA成形技术中,以波长为300~400μm紫外光作为曝光光源,再通过显影、表面活化、微电铸及去胶工艺得到脊状表面。在低速风洞中对制备的脊状表面进行流场测试,获得了其湍流边界层内流动参数的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脊状表面改变了边界层内的流场结构,抑制了湍流脉动,降低了湍流度,达到了减阻效果。同时,利用准LIGA成形技术制备脊状表面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LIGA成形技术 脊状表面 湍流边界层 流动参数
下载PDF
基于CFD技术的脊状表面湍流流场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占一 宋保维 +1 位作者 黄桥高 胡海豹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8-633,共6页
在湍流状态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对一系列布置不同尺寸顺流向脊状结构的表面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过程采用Reynolds应力方程湍流模型,并且编制程序设定了充分发展的湍流入口边界。通过与光滑表面比较发现,脊状结构附近产生的... 在湍流状态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对一系列布置不同尺寸顺流向脊状结构的表面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过程采用Reynolds应力方程湍流模型,并且编制程序设定了充分发展的湍流入口边界。通过与光滑表面比较发现,脊状结构附近产生的流向涡是脊状表面减阻或者增阻的重要原因。流向涡改变了近壁面流场结构,引起了边界层近壁区雷诺应力和壁面剪应力的变化,脊状表面也因此出现了减阻或者增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 雷诺应力 脊状表面 流向涡
下载PDF
带脊状结构的NACA0018翼型气动噪声特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松岭 李曙光 +2 位作者 刘梅 梁秀俊 吴正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6-171,共6页
为了减少翼型的气动噪声,采用声类比的方法,以NACA0018翼型为研究对象,研究脊状结构对翼型远场噪声的影响。分别模拟来流速度为12 m/s和24 m/s,在6°攻角下布置脊状结构的翼型流场,对应的基于弦长雷诺数大约为1. 6×105。通过F... 为了减少翼型的气动噪声,采用声类比的方法,以NACA0018翼型为研究对象,研究脊状结构对翼型远场噪声的影响。分别模拟来流速度为12 m/s和24 m/s,在6°攻角下布置脊状结构的翼型流场,对应的基于弦长雷诺数大约为1. 6×105。通过FW-H方程计算大涡模拟提取的声源项,得到Riblet-Q和Riblet-H翼型的声场。非定常流场计算结果表明:6°攻角下Riblet-H翼型能够改善翼型边界层分离情况,抑制涡结构脱落,从而减小翼型表面压力脉动和接收点处声压波动。逆压梯度段脊状结构可以有效减小频率在0~3 000 Hz内的噪声。进一步研究表明,该状态下的噪声主要由边界层引起的涡脱落噪声所主导。可见,适当位置的脊状结构可以改善翼型的噪声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状结构 声类比 FW-H方程 噪声特性 涡脱落噪声
下载PDF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脊状沉积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被引量:3
14
作者 沈中延 杨春国 +1 位作者 高金耀 纪飞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9-717,共9页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发育数个近垂直陆缘的脊状沉积体,这些沉积体记录了区域冰川活动和底流变化的历史。本文主要利用多道地震资料和水深资料对这些脊状沉积体的平面展布、走向上的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脊状沉积体...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发育数个近垂直陆缘的脊状沉积体,这些沉积体记录了区域冰川活动和底流变化的历史。本文主要利用多道地震资料和水深资料对这些脊状沉积体的平面展布、走向上的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脊状沉积体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脊状沉积体有两种不同结构类型:西部Wild峡谷两侧不对称发育的浊流堤岸沉积形成两个平行峡谷的脊状沉积体;东部数个脊状沉积体的形成与其下长期存在的浊流活动引起的穿时沉积间断面有关。不同峡谷的浊流活动起始时代不一,西部的Wild峡谷起始时代和陆隆区冰海沉积起始时代(P1)一致;东部Wilkins峡谷以及Murray峡谷从后期的P3(约26.1 Ma)开始,代表普里兹湾地区的一次冰川极盛事件。研究区所有峡谷及其浊流活动均随时间向海扩展,造成相应的脊状沉积体向海扩展。在脊状沉积体外缘区域,浊流输送而来的细粒沉积物在向西的底流作用下形成大型深海沉积物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普里兹湾 脊状沉积体 浊流 等深流 沉积物波
下载PDF
基于热线技术的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流动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潘光 黄桥高 +2 位作者 胡海豹 刘占一 吴文辉 《测控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1,24,共5页
针对脊状表面的结构特点及其湍流边界层的流动特性,深入研究了基于热线技术的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流动参数的测试方法,对所使用的风洞及测试设备做了相应改进,并探讨了提高实验测试精度的可行性措施。实验中使用了恒温式IFA300智能型热... 针对脊状表面的结构特点及其湍流边界层的流动特性,深入研究了基于热线技术的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流动参数的测试方法,对所使用的风洞及测试设备做了相应改进,并探讨了提高实验测试精度的可行性措施。实验中使用了恒温式IFA300智能型热线风速仪对3种不同尺寸的对称V型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流动参数进行了测试。为了获取脊状表面的虚拟原点和摩擦速度,尝试运用Musker全壁面律公式的回归拟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实验中基于热线技术的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流动参数的测试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线风速仪 脊状表面 湍流边界层 流动参数
下载PDF
齿状突Ⅱ型骨折前路内固定脊状钛螺钉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晓巍 张烽 +3 位作者 侍宏 汤押庚 侍德 陈向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992-995,共4页
目的 :研制应用于齿状突Ⅱ骨折前路内固定的新型抗旋转中空脊状钛螺钉 ,并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将 12个头颈椎复合体 (C0 ~C3 )随机分为 3组 :脊状螺钉组 ,双螺纹螺钉组及双螺钉组 ,分别测量各组正常时、齿状突Ⅱ骨折复制后、螺钉... 目的 :研制应用于齿状突Ⅱ骨折前路内固定的新型抗旋转中空脊状钛螺钉 ,并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将 12个头颈椎复合体 (C0 ~C3 )随机分为 3组 :脊状螺钉组 ,双螺纹螺钉组及双螺钉组 ,分别测量各组正常时、齿状突Ⅱ骨折复制后、螺钉内固定后及 60 0 0次循环加载疲劳试验后各状态下的C0 ~C2 节段各运动方向的总刚度。结果 :齿状突骨折后 ,C0 ~C2 节段各运动方向的总刚度均显著下降 ;3种螺钉内固定后提供的各运动方向的瞬时总刚度 (除脊状螺钉组前屈运动方向外 )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下相应运动方向的刚度。各组间瞬时总刚度比较 :脊状螺钉组及双螺纹螺钉组旋转刚度显著大于双螺钉固定组。各组间疲劳试验后总刚度比较 :脊状螺钉组的屈伸、侧弯运动刚度均大于其他两组 ;脊状螺钉组的旋转运动刚度显著大于双螺钉组 ,而双螺纹螺钉组与双螺钉组无显著差别。结论 :脊状螺钉优于其他类型的螺钉 ,尤其表现在抗旋转及抗疲劳能力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突Ⅱ型骨折 前路内固定 齿突骨折 螺钉内固定 生物力学 脊状螺钉
下载PDF
风力机翼型表面V型脊状结构减阻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立栋 林柯妍 +3 位作者 赵欣 马丽娇 李少华 张玲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5150-5157,共8页
为提高风力机叶片的风能转化效率,改善翼型的气动特性,对风力机对称翼型NACA0012布置V型脊状表面结构,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湍流RNG k-ε模型对其减阻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改型前后阻力系数百分比、升阻比变化情况,并对脊状表面进行压... 为提高风力机叶片的风能转化效率,改善翼型的气动特性,对风力机对称翼型NACA0012布置V型脊状表面结构,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湍流RNG k-ε模型对其减阻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改型前后阻力系数百分比、升阻比变化情况,并对脊状表面进行压差阻力与摩擦阻力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风速与适当的开口尺寸s和开口间距a相匹配时与光滑翼型表面相比具有一定的减阻效果、升力增益变化明显;大尺寸的脊状结构不利于翼型的优化设计,s≤1.5mm时减阻效果明显,最大减阻率可达35%左右。该文所得结果可为工程实际中风力机叶片的减阻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V型脊状结构 减阻 升阻力系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光滑和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流场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保维 刘占一 +3 位作者 胡海豹 黄明明 黄桥高 马骥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9-772,共4页
在低速风洞中使用热线风速仪测试了光滑表面和脊状表面同一位置处的边界层流向速度分布。对比分析湍流统计平均量发现,有减阻效果的脊状表面使近壁区流速变大、湍流度降低,但对高阶矩的影响不明显;通过计算动量损失厚度,发现脊状表面具... 在低速风洞中使用热线风速仪测试了光滑表面和脊状表面同一位置处的边界层流向速度分布。对比分析湍流统计平均量发现,有减阻效果的脊状表面使近壁区流速变大、湍流度降低,但对高阶矩的影响不明显;通过计算动量损失厚度,发现脊状表面具有超过10%的减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风洞 热线风速仪 脊状表面 湍流度 减阻
下载PDF
脊状表面航行器模型减阻特性的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桥高 潘光 +1 位作者 胡海豹 刘占一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5,共6页
针对航行器提高航程和航速的需要,开展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减阻的实验和数值仿真研究。在航行器模型的外表面加工具有特定形状、尺寸的脊状结构,导致湍流边界层的流动稳定性增强,壁面摩擦阻力降低。在风洞中对具有光滑表面和脊状表面的... 针对航行器提高航程和航速的需要,开展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减阻的实验和数值仿真研究。在航行器模型的外表面加工具有特定形状、尺寸的脊状结构,导致湍流边界层的流动稳定性增强,壁面摩擦阻力降低。在风洞中对具有光滑表面和脊状表面的航行器模型在不同风速和攻角下进行阻力测试,得到其减阻特性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横向脊状表面的航行器模型在一定来流速度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减阻效果,实验获得的最大减阻量为23.5%。数值仿真结果则发现,在脊状结构内形成了稳定的"二次涡",边界层内湍动能和湍流猝发强度降低,很好地揭示了减阻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状表面 航行器 风洞实验 数值仿真 减阻
下载PDF
回转体表面不同间隔脊状结构的减阻数值仿真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光 黄桥高 +1 位作者 胡海豹 刘占一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7-271,290,共6页
将脊状表面减阻技术应用于水下回转体,对回转体表面不同间隔的脊状结构在多个速度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发现了间隔对回转体脊状表面减阻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回转体脊状表面的流场特性,在进行数值仿真时合理选择了计算模型、计算流域... 将脊状表面减阻技术应用于水下回转体,对回转体表面不同间隔的脊状结构在多个速度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发现了间隔对回转体脊状表面减阻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回转体脊状表面的流场特性,在进行数值仿真时合理选择了计算模型、计算流域、计算网格及边界条件。仿真结果表明:在同一速度下,相对光滑表面而言,回转体脊状表面所受的压差阻力略有增大,但占总阻力份额80%以上的粘性阻力显著降低,从而形成减阻效果;当间隔等于脊状结构特征尺寸的3倍时,减阻效果最佳;对于同一个回转体脊状表面,低速下的减阻效果明显优于高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状表面 数值仿真 回转体 减阻效果 减阻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