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神经后根切断大鼠脊髓后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变化及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国栋 郑美妍 +2 位作者 张鹏 王振超 金利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6-731,共6页
背景: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过度角质化对脊髓的修复再生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如何调控星形胶质细胞角质化到一个合适的程度,以使其充分发挥正作用是脊髓损伤的一个研究重点。目的:观察脊神经后根切断对大鼠脊髓后角神经元、星形... 背景: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过度角质化对脊髓的修复再生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如何调控星形胶质细胞角质化到一个合适的程度,以使其充分发挥正作用是脊髓损伤的一个研究重点。目的:观察脊神经后根切断对大鼠脊髓后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3只成年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与实验组(n=30)。分离暴露实验组大鼠左右侧第3,4腰椎神经后根,切断左侧第3,4腰神经后根(实验组手术侧),右侧不做处理(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术后1,2,4周麻醉后处死大鼠,取第3,4腰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后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后角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脊神经后根切断后1,2周,实验组手术侧感觉神经元的细胞核和胞浆均发生变化,术后4周神经元出现细胞凋亡;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细胞增多、胞体增大、突起增多,其数量于术后2周达峰值;实验组手术侧术后2,4周的感觉神经纤维数量少于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P<0.05),术后1,2,4周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多于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实验组手术侧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增强,于术后2周达峰值,实验组手术侧术后1,2,4周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β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值均高于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脊神经后根切断可引起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数量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殖,增强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后根切断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白细胞介素1Β 星形胶质细胞 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
下载PDF
炎性痛大鼠背根节及脊髓后角NMDAR1与BSI-B4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及针刺调节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育文 王丽娜 +3 位作者 李熳 张静 李玲俐 关新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 探讨在伤害性刺激条件下 ,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的NMDA受体NR1亚型蛋白(NMDAR1,NR1)的变化。 方法 对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 ,采用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BSI B4 )与NR1免疫荧光双标技术 ,观察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初... 目的 探讨在伤害性刺激条件下 ,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的NMDA受体NR1亚型蛋白(NMDAR1,NR1)的变化。 方法 对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 ,采用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BSI B4 )与NR1免疫荧光双标技术 ,观察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初级感觉传入突触前NR1的表达及其针刺后的变化。 结果 分别在各组大鼠的背根节和脊髓观察到BSI B4 NR1的双标产物。致炎后第 3d、7d各组大鼠致炎侧背根节中的双标神经元占各单标神经元的百分比关系为 :炎症组 (包括 3d、7d组 ) >电针组 (包括 3d、7d组 ) >生理盐水组 (包括 3d、7d组 ) (P <0 0 1) ;且炎症组和电针组大鼠均表现为 3d组 >7d组 (P <0 0 1)。 结论 提示脊髓后角突触前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存在NR1,而且参与了单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电针可能通过下调突触前的NR1抑制中枢敏化的形成 ,达到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NR1亚型蛋白 脊髓后角 背根节 电针 免疫荧光 大鼠
下载PDF
福尔马林炎症痛诱导的大鼠脊髓后角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曾静波 李文斌 +3 位作者 陈晓玲 李清君 周爱民 凌亦凌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27-31,共5页
用NADPH 黄递酶 (NADPH d)组化法观察福尔马林炎症性痛及痛过敏过程中脊髓后角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变化 ,特别是其时间特征。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注射福尔马林后 12 ,2 4及 4 8h组脊髓后角NADPH d阳性细胞的数目及染色深度均显著... 用NADPH 黄递酶 (NADPH d)组化法观察福尔马林炎症性痛及痛过敏过程中脊髓后角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变化 ,特别是其时间特征。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注射福尔马林后 12 ,2 4及 4 8h组脊髓后角NADPH d阳性细胞的数目及染色深度均显著增加 ,但以 2 4h组增加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福尔马林炎症性痛及痛过敏过程中 ,脊髓后角NOS活性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过敏 一氧化氮合酶 NADPH-黄递酶 脊髓后角 福尔马林 炎症性痛
下载PDF
针刺镇痛时脊髓后角和脊神经节内Ach代谢的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关新民 施静 +3 位作者 张育文 张娜娜 张静 钱晖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8-23,共6页
针刺穴位所产生的信息,如何传入中枢,引起镇痛,发挥治病作用,一直是针灸原理研究者十分关心和感兴趣的课题。本文以针刺镇痛时,脊髓背角和脊神经节内ACh含量及其合成酶(ChAc)与降解酶(AchE)的变化为中心,对ACh与“针感”一级传入的关系... 针刺穴位所产生的信息,如何传入中枢,引起镇痛,发挥治病作用,一直是针灸原理研究者十分关心和感兴趣的课题。本文以针刺镇痛时,脊髓背角和脊神经节内ACh含量及其合成酶(ChAc)与降解酶(AchE)的变化为中心,对ACh与“针感”一级传入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脊髓后角 止痛 Ach代谢
下载PDF
吗啡增强备用根大鼠脊髓后角组织提取液对培养鸡胚背根节的促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曾园山 章尧 +1 位作者 郭畹华 罗超权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用组织培养方法,探讨备用很大鼠手术侧和非手术侧脊髓后角组织提取液对鸡胚背根节(DRG)神经突起的促生长作用,以及应用吗啡对此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备用根大鼠手术侧脊髓后角组织提取液作用的DRG神经突起密度(36.42&... 用组织培养方法,探讨备用很大鼠手术侧和非手术侧脊髓后角组织提取液对鸡胚背根节(DRG)神经突起的促生长作用,以及应用吗啡对此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备用根大鼠手术侧脊髓后角组织提取液作用的DRG神经突起密度(36.42±4.69),比非手术侧的(23.96±3.47)明显增大。提示去初级传入纤维的脊髓后角组织具有促进DRG神经突起生长的神经营养活性作用。应用吗啡的备用根大鼠手术侧脊髓后角组织提取液作用的DRG神经突起密度(64.19±9.24),又比备用根大鼠手术侧的大。这表明,吗啡具有进一步增强去初级传入纤维支配的脊髓后角组织提取液促进培养的DRG神经突起生长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神经突起 脊髓后角 备用根模型 吗啡 大鼠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后角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变化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朱锦宇 朱庆生 黄耀添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22期3332-3333,共2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后角内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变化,以反映脊髓后角的功能状态。方法新西兰兔16只腓总神经切断1年后修复,术后1,3,5月取腰骶段脊髓,切片作SP、CGRP免疫组化染色。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对后...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后角内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变化,以反映脊髓后角的功能状态。方法新西兰兔16只腓总神经切断1年后修复,术后1,3,5月取腰骶段脊髓,切片作SP、CGRP免疫组化染色。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对后角内SP、CGRP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失神经1年后,脊髓后角内SP、CGRP含量分别为正常的70%和86%。腓总神经晚期修复后,后角内SP、CGRP先丧失,随后逐步恢复,至术后5月,后角内SP、CGRP含量接近正常。结论周围神经损伤晚期修复后,脊髓后角有再生表现,从神经肽角度证明晚期神经损伤有修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晚期修复 脊髓后角 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定量研究 神经再生
下载PDF
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初级传入C纤维内μ阿片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光镜与电镜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和 王小丽 +2 位作者 张亦农 杨世明 李肇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3-196,I001,共4页
目的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大鼠脊髓后角内μ阿片受体(MOR)与C纤维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阿片镇痛的突触机制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根据辣椒素对初级传入神经中C纤维的特异性神经毒性,在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以毁损C纤维,用免... 目的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大鼠脊髓后角内μ阿片受体(MOR)与C纤维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阿片镇痛的突触机制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根据辣椒素对初级传入神经中C纤维的特异性神经毒性,在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以毁损C纤维,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比较脊髓后角内MOR免疫反应性的变化;根据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I-B4(grifoniasimplicifoliaisolectinI-B4,I-B4)与初级传入C纤维选择性结合的特性,应用双标(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技术(ABC-纳金法)分别标记脊髓后角内I-B4结合位点和MOR。结果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3~7d后,其脊髓后角Ⅰ~Ⅱ层内的MOR免疫反应性较对照动物明显减弱;电镜下在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内观察到,MOR不仅定位于树突内,也分布在含I-B4结合位点的C纤维终末内。无论在树突内还是在轴突终末内,MOR主要分布在非突触部位,仅少量MOR与突触前膜和/或突触后膜有关。结论脊髓后角中部分MOR来源于辣椒素敏感的C纤维,外源性吗啡或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如内吗啡肽等MOR激动剂在脊髓后角内既可通过突触后(树突内)的MOR发挥作用,也可通过突触前(轴突终末内)的MOR对C纤维产生突触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阿片受体 辣椒素 镇痛 C纤维 脊髓后角
下载PDF
肩胛间区低频电刺激对家兔胆囊痛及其脊髓后角pERK1/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永洪 马保新 +2 位作者 张立丰 张励才 曾因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83-985,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肩胛间区低频电刺激对家兔胆囊痛及脊髓后角pERK1/2表达的影响。方法:家兔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甲醛溶液组、肩胛间区电刺激组和非肩胛间区电刺激组,每组6只。采用2Hz、3mA电流,应用生理功能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肩胛间区低频电刺激对家兔胆囊痛及脊髓后角pERK1/2表达的影响。方法:家兔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甲醛溶液组、肩胛间区电刺激组和非肩胛间区电刺激组,每组6只。采用2Hz、3mA电流,应用生理功能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blot技术,观察肩胛间区电刺激对胆囊痛模型呼吸频率和心率的改变及脊髓后角pERK1/2表达的影响。结果:肩胛间区电刺激组呼吸频率和心率分别为(50.23±0.81)和(162.60±0.77)min-1(P<0.01),与甲醛溶液组比较分别降低约22%和28%,同时脊髓后角pERK1/2表达减少,与甲醛溶液组比较,减少约58%(P<0.01)。结论:肩胛间区低频电刺激可在一定程度缓解家兔胆囊痛模型的生理指标改变,抑制其脊髓后角ERK1/2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胆囊痛 低频电刺激 脊髓后角 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下载PDF
嗅鞘细胞对脊髓后角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秉耀 侯树勋 +3 位作者 游思维 郭徽 杨浩 鞠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55-357,I001,共4页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对胚胎脊髓后角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分离孕15d胚胎大鼠脊髓,取纵向分开的后半制备成细胞悬液,培养于:(1)原代培养的嗅鞘细胞单细胞层上;(2)嗅鞘细胞培养上清中;(3)原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单细胞层上;(4)单纯培养...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对胚胎脊髓后角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分离孕15d胚胎大鼠脊髓,取纵向分开的后半制备成细胞悬液,培养于:(1)原代培养的嗅鞘细胞单细胞层上;(2)嗅鞘细胞培养上清中;(3)原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单细胞层上;(4)单纯培养。24h后终止培养,行抗神经丝-2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每组随机取15个神经元,在LeicaQ-570图像分析仪中测量各组神经元的平均总突起长度及平均单个最长突起长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神经元平均总突起长度(1)~(4)组分别为408.62±126.91滋m、336.24±106.34滋m、199.37±76.14滋m和64.61±24.49滋m;平均单个最长突起长度(1)~(4)组分别为180.13±83.54滋m、141.22±53.68滋m、107.29±43.35滋m和23.04±5.30滋m。第(1)、(2)组神经元平均总突起长度和平均单个最长突起长度明显高于第(3)、(4)组(P<0.01),而(1)、(2)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嗅鞘细胞共培养能明显促进胚胎脊髓后角神经元突起的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脊髓后角神经元 神经元突起生长 原代培养 脊髓损伤
下载PDF
结肠灵汤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组织及脊髓后角脑肠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蔚 潘锦瑶 +1 位作者 马军 郑德俊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22期2632-2634,2697,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灵汤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黏膜及脊髓后角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低、高剂量组。采用结肠慢性刺激法制作肠道高敏性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 目的探讨结肠灵汤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黏膜及脊髓后角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低、高剂量组。采用结肠慢性刺激法制作肠道高敏性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肠道敏感性指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各组大鼠回盲部、结肠及脊髓后角SP、VIP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各治疗组大鼠肠道敏感性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肠灵汤能降低大鼠肠组织SP、VIP的免疫表达及脊髓后角SP的免疫表达,呈一定量效关系。结论结肠灵汤可改善肠道敏感性症状,其机制可能在于调节肠道初级感觉神经纤维SP、VIP的分泌,抑制伤害性初级传入末梢上行释放SP,减弱背角神经兴奋性,从而提高内脏痛阈,改善腹痛腹泻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灵汤 肠易激综合征 脑肠肽 血管活性肠肽 脊髓后角
下载PDF
大鼠脊髓后角内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与C纤维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小丽 李宏莲 +1 位作者 张亦农 李和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 揭示大鼠脊髓后角内 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mGluR5 )与一级传入C纤维的关系。 方法 在大鼠单侧足底注射福尔马林作为疼痛刺激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光镜下观察疼痛对脊髓后角内mGluR5的影响 ;在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 ,以毁... 目的 揭示大鼠脊髓后角内 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mGluR5 )与一级传入C纤维的关系。 方法 在大鼠单侧足底注射福尔马林作为疼痛刺激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光镜下观察疼痛对脊髓后角内mGluR5的影响 ;在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 ,以毁损C纤维 ,用免疫电镜技术观察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内mGluR5阳性结构与C纤维间的超微结构关系。 结果 脊髓后角疼痛刺激侧Ⅰ~Ⅱ层内mGluR5免疫反应性较对照侧明显增强 ;在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的大鼠 ,电镜下可见其后角浅层内大量变性的C纤维轴突终末与 1至多个含mGluR5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 结论 提示脊髓后角浅层内mGluR5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参与介导和调节C纤维内对伤害性信息的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髓后角 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C纤维 免疫组织化学 电镜 疼痛 辣椒素 信息传递
下载PDF
脊髓后角II层神经元的神经生理学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辉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5-289,共5页
关键词 脊髓后角Ⅱ层 神经元 电生理 膜特性 伤害性信息
下载PDF
晚期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恢复中:脊髓后角P物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树森 马雁 +3 位作者 罗卓荆 胡蕴玉 王军 姚庆君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260-261,共2页
背景: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有无修复价值?如果脊髓神经元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其修复后也预示着感觉功能的缺失。目的:定量研究周围神经损伤24周后,脊髓后角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设计:建立以大... 背景: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有无修复价值?如果脊髓神经元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其修复后也预示着感觉功能的缺失。目的:定量研究周围神经损伤24周后,脊髓后角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设计:建立以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为研究对象的实验模型,损伤后24周为最远期观察点,自身对照(对侧空白组),定量化研究。单位: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5在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完成。SD大鼠55只,分成11组,即坐骨神经切断1,2,3,4,6,8,10,12,16,20,24周各组。干预:切断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并结扎其近端的方法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另一侧为对照侧。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试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区的面积。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脊髓后角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纤维的终末分布面积的变化。结果:5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P物质时间序列表示:周围神经损伤后2~6周,P物质在脊髓后角免疫反应区面积下降至最低,随之回升,至16周恢复正常,20,24周无明显的进一步变化。②脊髓后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面积损伤与自身对照侧的比值:1周时1.14,6周时1.13,24周时0.29,各时间点基本相似(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至晚期,脊髓后角及后根神经节细胞合成和分泌P物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功能尚未受到破坏,脊髓后角已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仍有恢复感觉功能的神经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周围神经损伤 脊髓后角 P物质 感觉功能恢复 晚期 第四军医大学 计算机图像分析 骨科研究所 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切断 自身对照 免疫反应 阳性纤维 脊髓神经元 后根神经节 定量研究 实验模型 研究对象
下载PDF
备用根大鼠脊髓后角提取液中神经营养活性组分的分离及生物活性测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园山 章尧 +1 位作者 郭畹华 罗超权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6-50,共5页
制作备用根大鼠脊髓后角提取液,取其分子量大于10kD的组分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的电泳区带数目大致相同,但手术侧样品的第四条蛋白质区带扫描的吸收峰面积百分比大于非手术侧样品的第四条区带,两者... 制作备用根大鼠脊髓后角提取液,取其分子量大于10kD的组分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的电泳区带数目大致相同,但手术侧样品的第四条蛋白质区带扫描的吸收峰面积百分比大于非手术侧样品的第四条区带,两者在量上可能有差别。将手术侧样品经交联葡聚精G-75凝胶层析,得到两个洗脱峰.第一峰洗脱液有促进体外培养的背根节神经元存活及其突起生长的作用,其电泳分析显示4条主带,分子量在40~80kD之间.实验结果提示部分去传入纤维支配的脊髓后角组织含有神经营养活性物质,该物质的分子量约在40~78kD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后角 备用根模型 细胞培养 神经营养组分
下载PDF
大鼠脊髓后角内神经降压素对一级传入C纤维突触前抑制效应的形态学证据(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和 张亦农 +2 位作者 张敏海 杨世明 李宏莲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29-235,W008,共8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大鼠脊髓后角内的神经降压素是否对一级传入 C纤维进行突触前调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 ,在脊髓 ~ 层内 ,神经降压素样免疫反应性 (NTL I)的分布与来源于西非单豆素的同工凝集素 - B4( - B)的结合位点到分布...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大鼠脊髓后角内的神经降压素是否对一级传入 C纤维进行突触前调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 ,在脊髓 ~ 层内 ,神经降压素样免疫反应性 (NTL I)的分布与来源于西非单豆素的同工凝集素 - B4( - B)的结合位点到分布有部分重叠。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显微镜下 ,在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的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内 ,一些 NTL I阳性终末与变性终末形成突触性和 /或非突触性接触。以上结果表明 ,NT可通过轴轴突触和 /或非突触性轴轴接触的一级传入 C纤维的传入进行突触前抑制。此外 ,脊髓后角内还存在变性终末与含 NTL I树突形成的轴树突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髓后角 神经降压素 一级传入 C纤维 突触前 抑制效应 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 西非单豆素I-B4 辣椒素
下载PDF
备用根大鼠脊髓后角组织的两种分子量组分提取液对培养的鸡胚背根节神经元神经突起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曾园山 章尧 +1 位作者 郭畹华 罗超权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1-234,共4页
应用Centricon-10微浓缩器和组织培养方法,探讨备用根大鼠手术侧和非手术侧脊髓后角组织小于10kD和大于10kD两种分子量组分提取液对鸡胚背根节神经元的神经突起的促生长作用。结果显示:给予备用根大鼠手术侧脊髓... 应用Centricon-10微浓缩器和组织培养方法,探讨备用根大鼠手术侧和非手术侧脊髓后角组织小于10kD和大于10kD两种分子量组分提取液对鸡胚背根节神经元的神经突起的促生长作用。结果显示:给予备用根大鼠手术侧脊髓后角组织大于10kD组分的提取液时,背根节神经元的神经突起密度较非手术例小于10kD组分、非手术侧大于10kD组分和手术侧小于10kD组分者密度明显增大.提示部分去传人纤维支配的脊髓后角组织大于10kD组分的提取液,可能含有某些促进培养鸡胚背根节神经元神经突起生长的神经营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神经突起 脊髓后角提取液 备用根模型
下载PDF
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脊髓后角自发场电位的监测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生 胡永生 +3 位作者 杜薇 陶蔚 张晓华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31-535,共5页
目的:应用脊髓电图技术记录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受损脊髓节段后角的自发场电位,观察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前、后的电位变化,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研究,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Medcare Da Vinci数字信号... 目的:应用脊髓电图技术记录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受损脊髓节段后角的自发场电位,观察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前、后的电位变化,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研究,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Medcare Da Vinci数字信号采集系统,在每个患者记录3段脊髓电图,分别在DREZ切开前的健侧和患侧脊髓、DREZ切开后的患侧脊髓记录1段。共采集到15例患者的可供分析的脊髓电图,对其频率和特殊放电形式进行分析。结果:DREZ切开前的患侧和健侧脊髓以及DREZ切开后患侧脊髓的后角自发场电位背景电活动频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DREZ切开前的患侧脊髓后角的脊髓电图比健侧更多出现尖波,存在统计学差异。DREZ切开后,患侧脊髓这种电活动全部消失。术后止痛疗效优秀率为93.3%。结论:尖波是患侧脊髓相对特异的异常电活动,是相对特异的监测指标;成功的DREZ切开术后,患侧脊髓的这种特殊电活动不再出现,尖波消失可以提示术后止痛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图 脊髓后角 自发场电位 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 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
下载PDF
炎性痛致大鼠脊髓后角ProBDNF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花 徐杨 +5 位作者 曹文宇 钟小林 罗雁威 罗学港 李昌琪 戴茹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5-370,共6页
目的: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炎性疼痛后大鼠脊髓后角内ProBDNF及受体P75NTR和Sortilin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μl,建... 目的: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炎性疼痛后大鼠脊髓后角内ProBDNF及受体P75NTR和Sortilin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μl,建立炎性疼痛模型,实验组包括注射CFA后6 h、1、3、7和14 d组。采用Von Frey纤维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aw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roBDNF及P75NTR、Sortilin在脊髓后角的表达变化。结果:足底注射CFA后1 h PWT即下降,并在6 h后达到最低值,3 d后逐渐上调,至14 d仍低于基础值。ProBDNF在正常脊髓后角可见阳性表达;注射CFA后1 d注射侧脊髓后角较对侧其ProBDNF的表达明显上调,上调持续到7 d左右,至14 d逐渐恢复。正常大鼠脊髓后角P75NTR有较弱表达,主要集中在后角I、II层纤维;注射CFA后6 h开始,注射侧脊髓后角内P75NTR的表达明显上调,III-V层的阳性产物也逐渐增加,这种上调持续到7 d左右达高峰,至14 d逐渐下降。Sortilin在正常脊髓后角浅层仅有较弱阳性产物表达,注射CFA后不同时间点脊髓后角Sortil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CFA能诱导大鼠产生为期2周以上的炎性痛病程;脊髓后角ProBDNF和P75NTR的表达上调可能与炎性疼痛中外周痛觉信号的传导和中枢敏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痛 脊髓后角 ProBDNF P75NTR SORTILIN 大鼠
下载PDF
P物质受体在人延髓和脊髓后角内的分布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玉强 郑恒兴 +4 位作者 龚良维 吕岩 熊抗辉 秦秉志 李继硕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18-220,共3页
P物质受体在人延髓和脊髓后角内的分布丁玉强郑恒兴龚良维吕岩熊抗辉秦秉志李继硕(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梁琚脑研究中心,西安710032)P物质(SP)被认为是一种与外周伤害性刺激传递密切相关的一种神经活性物质[1... P物质受体在人延髓和脊髓后角内的分布丁玉强郑恒兴龚良维吕岩熊抗辉秦秉志李继硕(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梁琚脑研究中心,西安710032)P物质(SP)被认为是一种与外周伤害性刺激传递密切相关的一种神经活性物质[1]。近年来,SP的受体(sub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受体 延髓 脊髓后角 分布
下载PDF
脊髓后角神经降压肽和P物质的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法研究——光镜和电镜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正莉 曹福元 +1 位作者 茹立强 艾民康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11-16,131,共7页
本文用PAP法在同一切片上作双重免疫染色以二氨基联苯胺DAB和二盐酸联苯胺BDHC作显色剂,对经秋水仙素处理的大鼠脊髓后角内神经降压肽(NT)和P物质(SP)的免疫反应性进行光镜和电镜研究。实验中发现,DAB与BDHC的反应产物具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用PAP法在同一切片上作双重免疫染色以二氨基联苯胺DAB和二盐酸联苯胺BDHC作显色剂,对经秋水仙素处理的大鼠脊髓后角内神经降压肽(NT)和P物质(SP)的免疫反应性进行光镜和电镜研究。实验中发现,DAB与BDHC的反应产物具有明显的区别,光镜下,前者为棕色,后者为蓝色;在电镜下,DAB反应产物呈均匀,弥散的电子致密体,而BDHC反应产物呈斑块状电子致密体。这种新的而又简单的方法能在同一张超薄切片上同时显示两种抗原物质,这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两种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本研究发现,NT样免疫阳性反应胞体主要位于第Ⅱ层和Ⅲ层外部,终末位于Ⅰ—Ⅲ层。电镜下,NT阳性反应轴突终末可与未标记轴突或树突构成突触。SP样阳性反应胞体主要位于Ⅱ层,在Ⅰ、Ⅱ层有较高密度的终末。电镜下观察到存在轴(SP)—轴(SP)和轴(SP)—体(SP)突触。在双重NT染色切片上,电镜下发现阳性轴突终末能与SP轴突终末形成触或接触。本研究结果提示:脊髓后角内含NT和含SP的神经元可能参与一级感觉信息的调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降压肽 P 物质 免疫细胞化学 双标记法 脊髓后角 突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