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全性脊髓横断后排尿次数对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成模率的影响
1
作者 梁柔筠 展立芬 +7 位作者 曾学究 丁强盛 罗小精 卓越 艾坤 邓石峰 许明 张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840-3847,共8页
背景:脊髓损伤常导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缺乏明确认识,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对揭示疾病的病理机制和探索治疗方法具有重要影响。目的:探究完全性脊髓横断术后辅助排尿次数对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的... 背景:脊髓损伤常导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缺乏明确认识,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对揭示疾病的病理机制和探索治疗方法具有重要影响。目的:探究完全性脊髓横断术后辅助排尿次数对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的影响,以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术后生存率及成模率。方法:从46只雌性SD大鼠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6只为假手术组,剩余40只大鼠完全性脊髓横断造模后随机分为每日排尿0,1,3,5次组,每组10只。术后19 d内每隔3 d测量残余尿量,术后第19天时观察存活及成模情况,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及离体逼尿肌肌条收缩实验。结果与结论:①存活率及成模率:每日排尿0次组存活率10%,成模率10%;每日排尿1次组存活率20%,成模率10%;每日排尿3,5次组存活率70%,成模率70%;②残余尿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第3,6,9,12,15天,每日排尿3,5次组的残余尿量显著增加(P<0.01);术后第18天,每日排尿3,5次组的残余尿量增多(P<0.05);与每日排尿3次组相比,术后第6天,每日排尿5次组的残余尿量减少(P<0.05),术后第3,9,12,15,18天,每日排尿5次组的残余尿量无统计学差异;③尿流动力学:与假手术组相比,每日排尿3,5次组大鼠的漏尿点压差明显减小(P<0.01),膀胱最大容量显著增大(P<0.01);与每日排尿3次组相比,每日排尿5次组的漏尿点压差和膀胱最大容量均无统计学差异;④离体逼尿肌肌条收缩实验:与假手术组相比,每日排尿3,5次组逼尿肌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显著减少(P<0.01);与每日排尿3次组相比,每日排尿5次组的逼尿肌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辅助排尿是成功构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影响因素之一,每日排尿3次或5次无明显差异,结合实际工作量和成模率,建议每日排尿频率至少3次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逼尿肌反射亢进型 脊髓损伤 完全性脊髓横断术 排尿次数 手法辅助排尿技术 SD大鼠 工程化动物模型
下载PDF
针灸结合三氧直肠灌注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小便障碍的疗效研究
2
作者 付崇 罗娟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69-74,共6页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三氧直肠灌注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小便障碍患者逼尿肌损伤修复及膀胱功能、应激状态和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治疗的8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小便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三氧直肠灌注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小便障碍患者逼尿肌损伤修复及膀胱功能、应激状态和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治疗的8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小便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三氧直肠灌注组43例,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三氧直肠灌注治疗;针灸联合组43例,三氧直肠灌注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价中医证候,记录两组患者每次排尿量、膀胱安全容量,给予患者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LUTS)、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价,测定膀胱顺应性、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流速时逼尿肌压力,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针灸联合组总有效率较三氧直肠灌注组高(P<0.05);中医证候评分较三氧直肠灌注组降低(P<0.01);膀胱安全容量、每次排尿量大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1),I-QOL评分高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1),LUTS评分少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1);最大尿流速时逼尿肌压力、充盈期膀胱压力低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5),膀胱顺应性高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1);HSP70、ROS水平低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5),SOD水平高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1)。结论:针灸结合三氧直肠灌注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小便障碍患者,可抑制氧化应激,促进修复受损逼尿肌,改善尿动力学,提升膀胱功能、排尿功能、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直肠灌注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小便障碍 氧化应激状态 逼尿肌修复 膀胱功能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康复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影响
3
作者 陈罗西 敬竹子 +2 位作者 刘付龙 梁俊豪 任凯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55-659,共5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简单化分组法(余数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医...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简单化分组法(余数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医特色功能训练。通过评估美国脊柱损伤学会运动评分(ASIA-M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10 m最快步行速度测试(10MWT)、6 min步行耐力测试(6MWT)、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Berg平衡量表(BBS)变化情况,分析2组康复效果。结果康复治疗4周时,观察组ASIA-MS、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6周、8周时,观察组10MWT均低于对照组(P<0.05),6MW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8周时TUG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8周、12周时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有利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再生修复,促进患者步行能力、平衡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康复 中西医结合 针刺 中医特色功能训练 步行能力
下载PDF
表面肌电与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评估中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萧演清 高明明 +4 位作者 何泽佳 宋桂芸 宋伟 李晓光 饶家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6-161,171,共7页
目的比较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的脑运动控制方案和基于经颅磁刺激(TMS)的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患者评估中的敏感性。方法纳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21年3月—2023年4月收治的31例临床诊断为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的患者,分别进行... 目的比较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的脑运动控制方案和基于经颅磁刺激(TMS)的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患者评估中的敏感性。方法纳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21年3月—2023年4月收治的31例临床诊断为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的患者,分别进行基于表面肌电的运动控制检测和基于TMS的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31例患者中,27个(87%)至少有一个通道排名4或5。31例患者共测试了248块肌肉(每一例患者共测8块肌肉,分别是左右两侧的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和腓肠肌),其中有79块(32%)肌肉可测量出通道排名4或5。62个肢体中的40个(64%)至少有一个通道排名4或5。31例患者中有21例(68%)有最高排名5的通道。然而,31例患者无一例能检测出运动诱发电位。结论sEMG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患者评估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运动诱发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表面肌电图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弓绍华 聂晓南 王冉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8-42,63,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电针治疗。观察2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电针治疗。观察2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改良Ashworth量表(MAS)等级、步态参数、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WISCIⅡ、MAS等级、步态参数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显著,能够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电针 功能性电刺激 肌力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疗效
6
作者 梁俊豪 陈罗西 +2 位作者 刘付龙 刘思源 赖华兵 《中国医药》 2024年第10期1520-1525,共6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四川省骨科医院行康复治疗的9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伴ISCI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8例...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四川省骨科医院行康复治疗的9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伴ISCI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8例。2组均接受坐位及卧位的CST,A组在不稳定支撑面(训练球)上训练,B组在稳定支撑面(训练床)上训练,均连续训练8周。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10周,评估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ASIA)改善效果;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2、4、6、8、10周,采用脊髓功能独立性评分(SCIM)、功能独立性测定评分(FIM)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量表(WISCIⅡ)评分评估2组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评估2组立位姿势控制能力和静态平衡能力,复查X线片检查伤椎矢状位Cobb′s角。结果训练后10周,A组B、C、D级分别为8、23、17例,B组分别为11、30、7例,A组ASIA分级改善效果均优于B组(P<0.05)。训练后4、6、8、10周,A组SCIM、FIM和WISCIⅡ评分均高于B组(均P<0.05);A组静态睁眼轨迹长度、静态闭眼轨迹长度、单位时间轨迹长度、动态稳定轨迹长度和动态达目的时间均长于B组(均P<0.05);A组各时间点Cobb′s角均明显小于B组(均P<0.05)。结论不稳定支撑面CST可显著改善胸腰椎脊柱骨折伴ISCI患者脊髓残损修复和步行功能,可在无视觉反馈帮助下有效促进患者立位姿势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支撑面 核心稳定性训练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康复疗效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赵会哲 魏艳霞 张文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期85-87,91,共4页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训练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实施悬吊...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训练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实施悬吊运动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训练前后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水平和自理能力[脊髓独立性评定(SCIM)]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BBS评分以及自我照顾能力、呼吸和括约肌管理能力、移动能力等SC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股四头肌、腓肠肌、股二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应用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平衡功能评分、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水平和自理能力评分,效果优于单纯悬吊运动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等速肌力训练 悬吊运动训练 平衡功能 自理能力
下载PDF
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不同时期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8
作者 程李 朱得婷 +1 位作者 钟华璋 周云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5期109-113,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不同阶段的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损伤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分为两组,其中A组33例,于损伤后2周内...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不同阶段的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损伤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分为两组,其中A组33例,于损伤后2周内开始康复治疗;B组30例,于伤后2月内开始康复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功能独立性评价(FIM)量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FI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A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SIA运动、感觉及针刺觉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2周内采用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更有效减少疼痛,提升截瘫肢体的功能独立性,促进截瘫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不同时期 电针 康复治疗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康复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影响
9
作者 刘曼婷 吴谦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165-168,共4页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尤其是对运动、感觉、行走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70例不完全脊髓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疗法,包括营养神经、肌力、物理因子、体位管...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尤其是对运动、感觉、行走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70例不完全脊髓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疗法,包括营养神经、肌力、物理因子、体位管理、大小便管理、太极云手等中医特色功能训练和针灸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评价指标包括:运动功能(MS)、感觉功能(SIS)、日常生活功能(改良 Barthel指数)、行走参数(改良 Ashworth score,10 m走速,WISCI-II)。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MS评分为44.80±6.42,治疗后74.24±3.49),感觉功能(SIS评分为85.85±12.76,治疗后194.22±14.93),日常生活能力(改良 Ashworth评分为0.95±0.21,治疗后0.53±0.15);10米行走速度:治疗前为0.33±0.07米/秒,治疗后为0.52±0.11米/秒;与对照组相比,WISCI-Ⅱ指数较治疗前(9.14±0.76)和治疗后(12.22±0.62)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在不完全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疗效,可使患者的运动、感觉、行走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并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康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感觉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吸气肌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闫平平 张丽娟 +2 位作者 朱春燕 范鹏鹏 匡乃峰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37-240,共4页
目的研究吸气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后存在尿潴留的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实施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训练)。观察两组膀胱功能... 目的研究吸气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后存在尿潴留的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实施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训练)。观察两组膀胱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强烈尿意时膀胱容积及压力、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膀胱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强烈尿意时膀胱容积及压力、残余尿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膀胱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强烈尿意时膀胱内压力、残余尿量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可改善不完全性SCI后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吸气肌训练 尿潴留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肖连根 樊光亚 +4 位作者 苏文硕 庞哲栋 陈晨 董黎强 安忠诚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9期96-100,共5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疗法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伤科治疗的符合要求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44例,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疗法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伤科治疗的符合要求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44例,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2例。两组均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及电针,比较两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ASI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视觉模拟评分(VAS)、肌电图F波引出率与离散度,于术后3天及8周各评价一次。结果术后3 d,两组患者在ASIA评分、MBI评分、VAS评分、F波离散度与引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两组上述指标较术后3 d均有改善,而试验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疗法可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运动与感觉功能,减轻病理性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是可在临床推广应用的多模式联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补阳还五汤 电针 肌电图F波
下载PDF
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舒胜男 兰朝阳 +1 位作者 盛高扬 周郁知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0期935-939,共5页
脊髓损伤是指因脊柱疾病、外伤等因素引起的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部分患者会因呼吸衰竭或肺部感染而导致死亡[1-2]。本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两大类,其中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病情相... 脊髓损伤是指因脊柱疾病、外伤等因素引起的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部分患者会因呼吸衰竭或肺部感染而导致死亡[1-2]。本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两大类,其中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病情相对较轻,经积极干预后,临床预后一般较好[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电针 功能性电刺激 肌力 下肢运动功能 步态参数
下载PDF
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毕璐璐 项珏莹 郏佳妮 《医疗装备》 2024年第9期75-77,81,共4页
目的探讨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94例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分为常规组与智能组,每组47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94例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分为常规组与智能组,每组47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智能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训练,两组均持续训练8周。比较两组训练前后的肌电图指标[包括股四头肌与胫前肌表面平均肌电值(AEMG)]、下肢肌力(包括腘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评估表(FMA-L)评估]和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SS)评估]及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SCI步行指数评估]。结果训练后,两组股四头肌与胫前肌AEMG、腘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FMA-L评分、BSS评分、FAC评分及SCI步行指数均高于同组训练前(P<0.05),且智能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单一常规康复训练,可提高股四头肌与胫前肌AEMG、下肢肌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康复训练系统 脊髓损伤 腰段 不完全性 肌电图 肌力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疼痛程度、大脑皮质兴奋性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14
作者 雷岩 苑媛媛 +1 位作者 张楠楠 李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8期71-74,共4页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疼痛程度、大脑皮质兴奋性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研究组(n=46)。对照...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疼痛程度、大脑皮质兴奋性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研究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给予rTMS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均升高,静息运动阈值(RMT)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TMS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大脑皮质兴奋性,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疼痛程度 大脑皮质兴奋性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影响的综合分析
15
作者 曲新军 茅丽丹 陈晓丹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腰椎创伤性ISCI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腰椎创伤性ISCI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评分(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10 m步行测试、SCI-Ⅱ步行指数(WISCI-Ⅱ)、改良Ashworth量表(MAS)、步态测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LEF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EF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10 m步行试验时间较治疗前显著降低,WISCI-Ⅱ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10 m步行试验和WISCI-Ⅱ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伸肌、髋内收肌、踝跖屈肌MAS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步速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步频、单支撑时间、双支撑时间、步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步频、单支撑时间、双支撑时间、步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可改善慢性创伤性ISCI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但对步态特征、支撑依赖程度和痉挛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步态训练 机器人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疼痛、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6
作者 王佳 宋俊友 +4 位作者 徐冰 吕杭州 赵晓博 巩浩然 李尧兴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936-940,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疼痛、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院康复科2019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64例ISCI患者,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22~78岁,平均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疼痛、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院康复科2019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64例ISCI患者,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22~78岁,平均49.8岁;病程3~12个月,平均6.6个月;ASIA分级:C级37例,D级27例;BMI 21~31 kg/m^(2),平均23.3 kg/m^(2);道路交通伤40例,高处坠落伤18例,其他6例;行前路椎管减压术31例,行后路椎板切除术16例,未手术17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给予运动训练治疗[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体位转移训练、下肢运动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45 min/(次·d),5次/周,连续训练4周],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YRDCCY-Ⅰ型经颅磁刺激仪刺激初级运动皮质,每日1次,1周5次,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指标、下肢肌力指标、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分析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93.9%vs.71.0%,P=0.015)。治疗后两组静息运动阈值(RMT)降低、运动诱发电位(MEP)升高,且治疗组RMT低于对照组[(49.17±4.25)%vs.(53.12±5.08)%]、MEP高于对照组[(2.63±0.51)nV vs.(1.95±0.42)n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屈肌群峰力矩(PT)、力矩加速能(TAE),伸肌群PT、TAE,胭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率(H/Q)均升高,且治疗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IM与BI评分升高、SF-MPQ评分降低,且治疗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头痛、眩晕、失眠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6.1%vs.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SCI患者应用rTMS不但能缓解患者疼痛,恢复神经功能和下肢肌力,同时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训练 疼痛 肌张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电针联合高压氧治疗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效果
17
作者 万泉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5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高压氧治疗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6月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接诊的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同时对...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高压氧治疗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6月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接诊的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试验组采用电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量表评分、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运动、轻触觉和针刺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运动、轻触觉和针刺觉评分高于治疗前,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2)。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疗法联合高压氧疗法治疗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效果确切,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电针 高压氧 男性
下载PDF
核心肌群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力和平衡的影响
18
作者 冷波 韦雪敏 腾明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089-0092,共4页
对不完全性脊髓患者开展核心肌群训练的价值给予探究。方法 筛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收治的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年限2021年8月-2023年8月,随机划分,常规康复训练应用在对照组,叠加核心肌群训练应用在观察组。对两组不同时段的... 对不完全性脊髓患者开展核心肌群训练的价值给予探究。方法 筛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收治的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年限2021年8月-2023年8月,随机划分,常规康复训练应用在对照组,叠加核心肌群训练应用在观察组。对两组不同时段的美国脊髓损伤学会-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步行能力评分给予对比。结果 相较于训练前,两组患者ASIA-LEMS评分、BBS评分、Holden步行能力评分在训练60d、90d时均有所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训练60d、90d时上述三项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 将核心肌群训练应用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不但较大程度的增强了患者的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同时也有效提升了患者的下肢肌力,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核心肌群训练 下肢肌力 平衡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联合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排尿情况及下肢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纪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7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排尿情况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灌云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8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排尿情况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灌云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8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排尿情况、下肢肌力、下肢功能、平衡功能。结果干预后,两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均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均增多,且观察组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肌力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有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排尿情况及下肢肌力,增强下肢功能、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低频电刺激 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 排尿情况 下肢功能
下载PDF
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研究
20
作者 苗乐静 司丽丽 田鸽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19-322,331,共5页
目的:探究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7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目的:探究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7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天枢、梁丘、丰隆、上巨虚)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脊髓损伤评定量表(ASIA)神经功能评定(运动、感觉)。脊髓独立性(SCIM-Ⅲ)、膀胱功能(排尿次数、日最大排尿量)、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生活质量水平[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表(MLHFO)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SIA运动评估MS、感觉指数SIS评分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SCIM-Ⅲ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SCIM-Ⅲ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排尿次数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多,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VC、FEV1值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VC、FEV1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明显,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能有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 脊髓损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