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豚鼠脊髓损伤早期骨代谢指标变化特征 相关生化指标成为评估脊髓损伤早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价值(英文)
1
作者 李泽兵 凯拉什 赵颖川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1期157-159,共3页
背景:脊髓损伤后早期可发生一系列代谢和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骨吸收活跃,骨形成相对减少。在脊髓损伤早期通过测定血尿中这些物质的含量,间接了解骨代谢的情况,对识别和判定脊髓损伤早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豚鼠脊髓... 背景:脊髓损伤后早期可发生一系列代谢和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骨吸收活跃,骨形成相对减少。在脊髓损伤早期通过测定血尿中这些物质的含量,间接了解骨代谢的情况,对识别和判定脊髓损伤早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豚鼠脊髓损伤早期骨代谢指标和骨量的变化,探讨脊髓损伤对骨代谢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材料:实验于2004-03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研究所完成。健康雄性豚鼠23只,体质量427-710 g,平均570 g,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造成脊髓损伤模型)10只,对照组13只,两组用标准饲料在相同环境下饲养2周。方法:以显微外科手术小剪刀切割实验组豚鼠脊髓1.5 mm,术后30 min 苏醒后,可见双下肢硬瘫,肌张力高,双下肢浅深感觉消失,但尿便无失禁;对照组假手术但同样暴露脊髓后直接关闭。两组用标准饲料在相同环境下饲养2周。收集两组实验动物的尿液、血清和胫骨标本,测定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尿吡啶酚/肌酐、尿钙/尿肌酐值。两样本间用t检验及 H检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实验动物骨密度及骨干重灰重比较。②两组实验动物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比较。结果:两组各有10只动物纳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实验动物骨密度及骨干重灰重比较:两组的骨密度、骨干重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实验组骨灰重值较对照组小[(0.284±0.050)和(0.361±0.064)mg],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54,P<0.05)。②两组实验动物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比较:实验组骨碱性磷酸酶值较对照组小[(0.640+0.240)和 (1.328±0.606)U/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9.499,P<0.05);实验组尿吡啶酚/肌酐值和尿钙/尿肌酐值均较对照组大(尿吡啶酚/肌酐: 0.206±0.080和0.117±0.037;尿钙/尿肌酐:0.003±0.003和0.002±0.00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9.676,4.124.P<0.05)。结论:脊髓损伤早期可出现骨质吸收加速,并影响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早期即可发生骨代谢异常。早期识别骨代谢异常是防治脊髓损伤后并发症的重要关键因素,骨代谢生化指标对脊髓损伤早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评估有较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和骨组织/代谢 骨质疏松/代谢 骨质吸收 疾病模型 动物 脊髓损伤/代谢
下载PDF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Caspase-9mRNA及HSP27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何畔 梁珊 王愉思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00-303,共4页
目的通过对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后Caspase-9mRNA及热休克蛋白27(HSP27)mRNA表达影响的观察,探讨MP治疗ASCI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72只大鼠,建立ASCI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MP组和生理盐水(NS)... 目的通过对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后Caspase-9mRNA及热休克蛋白27(HSP27)mRNA表达影响的观察,探讨MP治疗ASCI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72只大鼠,建立ASCI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MP组和生理盐水(NS)组在伤后1、3、6h和1、2、3d脊髓组织中Caspase-9 mRNA、HSP27mRNA的动态变化。结果MP组与Ns组脊髓损伤组织中存在Caspase-9 mRNA、HSP27mRNA的阳性表达。ASCI后Caspase-9 mRNA表达增加,6h最为显著(12.26±2.09),MP组除1h组外(P〉0.05),在伤后各时间点的表达明显低于Ns组(P〈0.01);ASCI后HSP27 mRNA表达增加,1d最为显著(11.40±1.52),MP组除1h组外(P〉0.05),在伤后各时间点的表达明显高于Ns组(P〈0.01)。结论MP对ASCI的治疗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HSP27合成从而抑制Caspase-9的合成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泼尼龙/投药和剂量 脊髓损伤/药物疗法/代谢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代谢 热休克蛋白质类/代谢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再修复作用的研究
3
作者 李国良 牛庆飞 金家峰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876-878,共3页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60只大鼠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60只大鼠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白对照组12只.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MSCS的培养液5μl,PBS组注入缓冲液体5 μl,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因素.分别于术后7、14、28 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 细胞接种24 h后贴壁生长,72 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约为4~6 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则可维持基增殖能力和形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第7、14及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d:0.31±0.03 vs 0.25±0.04,P<0.01).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外科学/代谢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