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型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磁共振DTI图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远高 李昌松 +2 位作者 付哲祥 李玉辉 李杰平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5期113-117,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型布鲁菌病性脊柱炎(BS)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图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0例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型BS患者纳入BS组,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80例患者中A级6例、B级18...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型布鲁菌病性脊柱炎(BS)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图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0例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型BS患者纳入BS组,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80例患者中A级6例、B级18例、C级26例、D级20例和E级10例;另选同期在医院体检合格的42名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观察不同严重程度脊髓神经型BS患者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DTI扫描图像,比较图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分析ADC和FA值与BS严重程度相关性及其对BS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BS组各级别患者T1加权像(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随着病情加重ADC图中颈髓信号由蓝绿色变为绿色,FA图中信号由均匀红色变为浅黄色。BS组各级别患者ADC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42,t=14.593,t=13.640,t=9.611,t=4.385;P<0.05),且FA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65,t=21.628,t=17.189,t=9.816,t=3.834;P<0.05)。BS组ADC值和FA值中A级与B级、B级与C级、C级与D级、D级与E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DC值=2.738,t=4.407,t=5.594,t=7.766;tFA值=4.316,t=6.879,t=11.020,t=14.841;P<0.05)。ADC值与脊髓神经型B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94,P<0.05);FA值与脊髓神经型BS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874,P<0.05);ADC与FA值诊断BS严重程度的AUC值均>0.7。结论:不同严重程度脊髓神经型BS患者DTI图像具有不同特点且图像辨识度高,同时其所测ADC及FA值可对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型BS进行定量分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脊髓神经型 布鲁菌病性脊柱炎 特征 意义
下载PDF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与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脑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的ESWAN对比定量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璇 李咏梅 +4 位作者 罗天友 欧阳羽 吕发金 曾春 王忠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0-634,共5页
目的用3.0T MR 3D增强型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相位图测量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与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RNMO)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的铁含量。方法选取RRMS患者50例(RRMS组)、RNMO患者50例(RNMO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0名健康志愿... 目的用3.0T MR 3D增强型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相位图测量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与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RNMO)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的铁含量。方法选取RRMS患者50例(RRMS组)、RNMO患者50例(RNMO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 ESWAN扫描。以上3组分别分为20~39岁和40~59岁两个亚组,测量双侧苍白球(GP)、壳核(PUT)、尾状核头(HCN)、丘脑(THA)、黑质(SN)、红核(RN)及齿状核(DN)的平均相位值(MPVs),比较3个研究组间上述核团MPV在同年龄亚组间的差异。结果 RRMS患者20~39岁组双侧SN与同年龄对照组(左:t=-5.04,P<0.01;右:t=-2.82,P=0.02)和RNMO组(左:t=-4.79,P<0.01;右:t=-3.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RNMO患者脑深部核团MPVs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RMS患者双侧HCN(左:r=-0.42,P=0.01;右:r=-0.43,P=0.01)和双侧DN(左:r=-0.42,P=0.02;右:r=-0.36,P=0.04)的MPV与病程呈负相关,但其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与脑深部核团MPV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RNMO患者脑深部各核团MPV与病程之间亦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ESWAN相位图可量化评价脑铁含量;探讨上述两种病变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的变化有助于理解脑深部灰质核团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复发-缓解 复发神经脊髓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脊髓-周围神经病型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陆松 程楠 +2 位作者 胡纪源 李凯 杨任民 《安徽医学》 2003年第1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脊髓-周围神经 ALD 临床特征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视神经脊髓炎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钱乔乔 唐柏林 +3 位作者 邓超 田美娟 张婧 高波廷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9年第6期414-416,共3页
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型多发性硬化(OSM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OSMS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表现。结果:OSMS初诊时漏诊率高,病程中易复发,平均(1.64±0.42)次/年,基础治疗很难有效控制疾病进展。MRI上除脊髓病... 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型多发性硬化(OSM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OSMS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表现。结果:OSMS初诊时漏诊率高,病程中易复发,平均(1.64±0.42)次/年,基础治疗很难有效控制疾病进展。MRI上除脊髓病灶外,大脑、小脑、脑干、视神经或视交叉均有可能出现病灶;除部分病灶累及AQP4抗体高表达区外,也有部分病灶累及大脑灰质及侧脑室周边白质。结论:诊断视神经炎或视神经脊髓炎时,建议检查脑/脊髓MRI、视觉诱发电位、脑脊液IgG指数与OB以及眼底照相;OSMS易复发,进展快,必要时需给予利比或硫唑嘌呤等添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脊髓多发性硬化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添加治疗 基础治疗 神经 视觉诱发电位 脑脊液检查 硫唑嘌呤 患者
下载PDF
β-干扰素治疗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黄运强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1177-1178,共2页
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对该病的复发率及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使用激素治疗,观察组接受干扰素治疗2~3次/周,连续使用2年,观察两组患者3年复发率... 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对该病的复发率及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使用激素治疗,观察组接受干扰素治疗2~3次/周,连续使用2年,观察两组患者3年复发率、至残程度、死亡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10例显效,6例好转,16例有效,4例无效;观察组患者16例显效,2例好转,18例有效,2例无效.结论:干扰素能有效降低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的复发率、至残程度、死亡率,临床值得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干扰素 复发神经脊髓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临床康复护理的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佩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4期163-164,共2页
目的观察临床康复护理运用到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功效。方法选出2014年8月到2017年5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02例,并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成两组,各51例。试验组患者施以临床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 目的观察临床康复护理运用到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功效。方法选出2014年8月到2017年5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02例,并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成两组,各51例。试验组患者施以临床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临床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数和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指数、护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康复护理运用到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功效较优,值得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康复护理 常规临床护理 脊髓损伤痉挛神经源性膀胱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脊髓压迫症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陈雪玲 吴婵姬 +1 位作者 周家帆 梁梅芳 《系统医学》 2020年第14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神经根型脊髓压迫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于琼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3月—2019年4月就诊治疗的118例神经根型脊髓压迫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次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案...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神经根型脊髓压迫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于琼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3月—2019年4月就诊治疗的118例神经根型脊髓压迫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次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9%高于对照组78.0%,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0,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和ODI评分低于对照组[(3.3±0.4)分vs(5.4±0.6)分,(14.3±1.5)分vs(20.6±1.8)分](t=22.369、20.653,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6、24.580、27.652、25.366、52.76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脊髓压迫症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疼痛,恢复脊柱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神经脊髓压迫症 疼痛感 脊柱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长时间牵引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
8
作者 高强 郑遵成 +4 位作者 陈义乾 王琰 王英 吕小倩 岳寿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42-1044,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Ilizarov理论长时间牵引对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28例行长时间牵引,28例行常规牵引。比较两组临床、电生理结果。[结果]两组... [目的]探讨基于Ilizarov理论长时间牵引对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28例行长时间牵引,28例行常规牵引。比较两组临床、电生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治疗4周后VAS、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VAS、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长时间组VAS、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4周后,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电位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传导速度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两组间正中神经及尺神经F波潜伏期、传导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长时间组正中神经及尺神经F波潜伏期、传导速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延长牵引治疗时间能有效改善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电生理表现,疗效优于常规牵引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神经颈椎病 Ilizarov理论 长时间牵引 神经电生理
原文传递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9
作者 吴楚光 仇振茂 +2 位作者 黄海滨 肖宇明 莫利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28-0031,共4页
了解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临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具体效果。方法 筛选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干预的80例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具体时间段是在2020年7月-2023年6月之间,根据治疗方式不同有效分组,对照组选择传统钉板系统,研究... 了解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临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具体效果。方法 筛选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干预的80例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具体时间段是在2020年7月-2023年6月之间,根据治疗方式不同有效分组,对照组选择传统钉板系统,研究组选择3D显微镜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系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之后可以确认,研究组的临床JOA评分更好且吞咽困难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发生几率更少(P<0.05);但是两组的手术时间、整体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使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自身的颈椎功能,并降低术后治疗期间吞咽困难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综合发生率,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神经颈椎病患者 传统钉板系统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9年第4卷主题词索引
10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9年第6期I0001-I0008,共8页
关键词 癫 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脊髓多发性硬化 脑卒中后抑郁 出血性脑炎 吞咽障碍 咽下障碍 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 帕金森综合症 短暂性脑缺血 暂时性脑缺血 认知功能障碍 减重步行训练 神经血管单元 依达拉奉 帕金森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大鼠海马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下载PDF
脊髓-周围神经型格林-巴利综合征9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少明 梁建华 《当代医师》 1998年第11期31-31,共1页
脊髓—周围神经型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上甚为少见,国内仅见10余例报告[1,2]。我院1988年1月至1996年6月收治9例,占我院同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33%,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例,女3例... 脊髓—周围神经型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上甚为少见,国内仅见10余例报告[1,2]。我院1988年1月至1996年6月收治9例,占我院同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33%,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5~35岁(<10岁3例,≤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治疗 脊髓周围神经
原文传递
3D-DIR在RNMO与RRMS皮层病变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鑫 刘雅婷 +5 位作者 刘光耀 王蕾 武国德 吴闯 原铂尧 王满侠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6-241,共6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三维双翻转恢复序列(three-dimensional 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3D-DIR)观察在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relapsing neuromyelitis optica,RNMO)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中皮... 目的利用磁共振三维双翻转恢复序列(three-dimensional 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3D-DIR)观察在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relapsing neuromyelitis optica,RNMO)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中皮层病变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02-28-2017-02-28期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患者数据库中的RNMO患者、RRMS患者各22例,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名作为对照。用3D-DIR序列对3组观察对象皮层病变进行区域检测,同时测量三组各个区域皮层厚度,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常规MRI T2、Flair序列下,RRMS患者皮层病变出现率为27.27%(n=6),而对照组和RNMO组均未见皮层病变。DIR序列下RNMO病例与健康对照组均未见皮层病变,而22例RRMS的皮层病变出现率为81.82%(n=18)。通过双反转恢复序列三维重建显示RRMS患者存在严重的皮层病变(90.91%,n=20),通过freesurfer软件三维重建的皮层区病灶分布更为明显,几乎所有RRMS患者均存在皮层病变(100%,n=22),而RNMO未见皮层病变。RNMO患者与NC的额颞交界区(P<0.001)、枕叶下区(P<0.001)、顶叶下区(P<0.001)以及距状回[(1.92±0.42)mmvs.(2.16±0.32),F=11.712,P=0.016]的皮层厚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区域的皮层厚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RMS与NC在大脑皮层厚度比较除枕极无明显区别[(2.13±0.35)mmvs.(2.12±0.33)mm,F=0.266,P=0.609)]之外,大脑其他部位的皮层厚度均变薄(P<0.05)。RRMS与RNMO两组间皮层厚度比较,额极区[(2.18±0.29)mmvs.(2.70±0.22)mm,F=113.648,P=0.003]、额颞交界区[(2.23±0.33)mmvs.(2.72±0.29)mm,F=67.876,P=0.009]、颞叶上区[(2.12±0.31)mmvs.(2.83±0.27)mm,F=144.361,P=0.003)]、中区[(2.34±0.41)mmvs.(2.91±0.43)mm,F=58.123,P=0.004]、下区[(2.54±0.31)mmvs.(2.97±0.32)mm,F=51.779,P=0.005]、颞枕交界区[(2.12±0.26)mmvs.(2.61±0.17)mm,F=171.844,P=0.009]、枕叶下区[(1.98±0.27)mmvs.(2.12±0.17)mm,F=9.771,P=0.003)]、旁中央回[(1.66±0.33)mmvs.(2.07±0.32)mm,F=48.56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D-DIR序列可以显示脑组织皮层病变情况,可能有助于RNMO与RRMS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三维双反转恢复序列 复发神经脊髓 复发缓解多发性硬化
下载PDF
左眼失明1个月伴双下肢无力2周
13
《中国乡村医药》 2005年第8期71-71,共1页
关键词 神经脊髓多发性硬化 寡克隆区带 双下肢 胸段脊髓 碱性蛋白 左眼失明
下载PDF
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治疗严重颈椎病 被引量:3
14
作者 康辉 徐峰 +5 位作者 黄一拯 熊承杰 韩晶 黄亮亮 马俊 郭钟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anterior intervertebral osteotomy and fusion,AIOF)治疗严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6月采用AIOF治疗的严重颈椎病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anterior intervertebral osteotomy and fusion,AIOF)治疗严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6月采用AIOF治疗的严重颈椎病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30~68岁;单节段11例,双节段15例,三节段8例,四节段3例。总结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和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并发症。随访13~26个月,平均(15.32±2.55)个月。随时间推移,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肌力和深反射评级显著改善(P<0.05)。影像方面,术后各时间点颈椎前凸角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相比颈椎前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颈椎CT显示钩椎关节、椎间隙后方、椎体后下方及后上方的增生骨赘被彻底切除;术后颈椎MRI显示神经减压彻底,脊髓形态、曲度恢复良好。至末次随访时,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未出现内置物松动、断裂。[结论]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治疗严重颈椎病安全可行、减压充分,特别适应于椎间隙狭窄、椎体后方骨赘增生严重的颈椎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神经颈椎病 前路经椎间隙截骨 融合术
原文传递
Collagen scaffolds modified with collagen-binding bFGF promotes the neural regeneration in a rat hemisected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被引量:23
15
作者 SHI Qin GAO Wei +7 位作者 HAN XingLong ZHU XueSong SUN Jie XIE Fang HOU XiangLin YANG HuiLin DAI JianWu CHEN Lia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4年第2期232-240,共9页
Nerve conduit is one of strategies for spine cord injury(SCI)treatment.Recently,studies showed that biomaterials could guide the neurite growth and promote axon regeneration at the injury site.However,the scaffold by ... Nerve conduit is one of strategies for spine cord injury(SCI)treatment.Recently,studies showed that biomaterials could guide the neurite growth and promote axon regeneration at the injury site.However,the scaffold by itself wa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 of SCI functional recovery.Th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administration significantly promotes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organ injuries.Here,using a rat model of T9 hemisected SCI,we aimed at assessing the repair capacity of implantation of collagen scaffold(CS)modified by collagen binding bFGF(CBD-bFGF).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S combined with CBD-bFGF treatment improved survival rates after the lateral hemisection SCI.The CS/CBD-bFGF group showed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motor than the simply CS-implanted and untreated control group,when evaluated by the 21-point Basso-Beattie-Bresnahan(BBB)score and footprint analysis.Both hematoxylin and eosin(H&E)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neurofilament(NF)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demonstrated that fibers were guided to grow through the implants.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dministration of CS modified with CBD-bFGF could promote spinal cord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agen scaffol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spinal cord injury nerve regeneration
原文传递
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否椎间孔切开的比较
16
作者 孟浩 赵广民 +4 位作者 王俊峰 张志成 关凯 任大江 李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采用与不采用椎间孔切开的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对68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其中,早期的38例行单纯单开门成形术(非切开组),后期的30例行单开门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采用与不采用椎间孔切开的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对68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其中,早期的38例行单纯单开门成形术(非切开组),后期的30例行单开门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切开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早期并发症方面,切开组30例中,仅1例(3.33%)出现术后脑脊液漏;非切开组38例中,7例(18.42%)出现肩背轴性疼痛症状,6例出现(15.79%) C5神经根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颈痛和上肢痛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而JO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各时间点切开组的上肢痛VAS评分均显著优于非切开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未次随访时切开组神经根管直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椎间孔切开可有效减少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改善根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神经颈椎病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椎间孔切开术 C5神经根麻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